巧借课本“无声”之图,焕发课堂“有声”光彩

2024-08-23 00:00:00张备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4年8期
关键词:阅读教学小学语文

[摘 要]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插图直观形象、生动有趣,与文字相互补充,在阅读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插图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插图识字辨义,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以插图为“脚手架”,能够提高学生串讲故事、仿编故事的能力。教师应巧用课本插图这一优质资源,透视“无声”的图像,以提升学生在阅读写作和口语表达等方面的能力。

[关键词]课本插图;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图文互释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4)22-0071-03

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我们已经进入快速读图时代。图片较文字更直观、形象,承载着大量的信息,因此成为课本中必不可少的存在。低年级的学生具有爱听故事、爱看图画的特点,比较容易接受具体、形象的事物。统编语文低年级教材中配有大量精美的插图。这些插图以文字为依托,但超越了文字本身的含义,虽“无声”却有力,在增强文字说服力和感染力的同时,对文字进行了补充说明,可以有效激发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审美能力,陶冶他们的情操,启迪他们的智慧。

“图文互释”是一种有效的阅读方法,也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和方式,主要运用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以文为主,以图为辅,适时利用插图,能够使学生潜移默化地获得审美体验,并通过审美体验来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使自身愉悦的同时感悟课文、获取知识,有效提升自身的核心素养。

一、由图入文,乐学有趣,激发求知欲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语文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实施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统编语文教材中丰富多彩的图片和生动优美的文字相辅相成,让教材内容更形象具体。比起抽象的文字,色彩鲜艳的插图更加直观生动,更容易吸引学生的眼球,对学生的学习也更有启发作用。孔子说:“知者不如善者,善者不如乐者。”这里的“乐”即兴趣。特级教师于漪认为:“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或者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在课堂导入时,教师将一幅生动有趣的图画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眼前,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以及对知识的渴望,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以统编语文教材一年级下册《小壁虎借尾巴》为例,这是一篇科普童话,讲述了小壁虎在尾巴断了以后,向小鱼、黄牛、燕子等不同动物借尾巴,最后发现自己的尾巴重新长出来的故事,旨在让学生了解动物尾巴的用途,发现动物身体的奥秘。课文配有六幅精美的插图。教师在授课时,不应急于引导学生进入文本,而应充分利用教材插图的直观性,开展“眼力大比拼”游戏,让学生仔细地观察插图,先发掘这几幅图的共同点——一只小壁虎;再对比六幅插图中的小壁虎,找找它们的不同之处——前四幅插图上的小壁虎没有尾巴,最后两幅插图上的小壁虎有尾巴。这中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小壁虎为什么要借尾巴?它最后借到了吗?教师围绕插图和主题层层递进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活跃了课堂氛围。此时,再引领学生进入文本,能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热爱游戏是孩子的天性。高尔基说:“孩子通过游戏非常简单,非常容易去认识这个世界。”尤其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注意力更容易被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所牵引。插图比文字更容易吸引学生,教师在课堂导入时充分利用插图,并适时辅以游戏,能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提升认知能力。

二、巧用插图,识字辨义,理解课文内容

插图与文本之间往往有着密切的联系,具有直观叙述和辅助识字的功能。低年级学生的识字量不大,理解能力比较薄弱。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利用插图与文字之间的关联,引导学生根据插图大胆猜测生字读音,对比插图理解不同词语的词义,进而理解文意。

《小壁虎借尾巴》是统编语文教材中继《小蜗牛》和《咕咚》之后第三篇没有注音的课文,目的是让学生借助插图或者其他手段进行自主识字或阅读。由于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借图识字的经验,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借助插图和学生已有的经验引导他们猜测生字的读音。首先,教师出示生字“壁”和壁虎的图片,让学生对生字的读音进行猜测,并出示课本中壁虎趴在墙壁上的三幅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小壁虎趴在哪里。其次,教师出示“墙壁”,让学生将图和字联系起来,并进一步观察到“墙”“壁”都有土字旁,由此了解到古代的墙壁多由土建造而成。这样,让学生在观察和猜测中明确读音、词义,学会利用图片认识汉字。在教学“拨”和“甩”两个动词时,教师可以将课本中的第二和第三幅插图同时呈现出来,引导学生对比观察两幅插图中鱼尾巴和牛尾巴的摆动,进而理解和区分“拨”与“甩”的意思。这种将插图进行对比、关联的识字辨义方法,既有趣,又能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教学“房檐”一词时,由于现代城市中的建筑多为高楼大厦,很多学生都没有见过房檐,而借助工具书去理解抽象概念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又难免枯燥。因此,教师可以借助文中画有房檐的插图进行讲解,这样一目了然,便于学生理解。

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借图识字是比较常用的一种阅读教学方法。相比较上网搜集各种图片,利用教材配备的插图来引导学生识字解词更加简便、有效。

语文新课标在第一学段“阅读与鉴赏”中提出“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的要求。借助插图是理解阅读内容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低年级学生要掌握的一种能力。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前运算阶段和具体运算阶段,他们一般只能对具体形象的事物进行运算。插图往往是对课文主要内容的具体化、形象化反映,抓住插图就能抓住课文的核心内容。教学《小壁虎借尾巴》时,教师可出示课文插图,让学生先对照图片找出相应的自然段,并根据图片阅读课文,再找到文中小壁虎借尾巴时的对话,对照插图,说说小壁虎为什么借尾巴、分别向谁借尾巴、结果怎么样。这样,学生在读懂故事内容的同时,借助教材图文并茂的特点,迅速抓住故事的主要情节,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善用插图,串讲故事,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表达是培养学生思维、语言技能的重要途径之一。语文新课标对第一学段“表达与交流”提出的要求之一是“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然而,低年级学生语言能力有限,口头表达或过于简单或逻辑混乱。插图能够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画面,有利于学生在串讲故事环节有序组织语言、连贯讲述故事。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插图,让学生学习如何观察画面、怎样用连接词把观察结果讲得条理分明,通过循序渐进的训练,逐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小壁虎借尾巴》这篇课文以连环画的形式呈现,文中的大部分文字都没有标注拼音,这对一年级学生的阅读来说有一定难度。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用好插图,鼓励学生仔细观察课文插图,并给予学生提示,视听结合,让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例如,教师可以给第一幅插图设置以下问题作为提示:1.小壁虎的尾巴是被谁咬断的?2.小壁虎没有了尾巴,心情会如何?它接下来会怎么做呢?第二到第四幅图都反映了小壁虎借尾巴的场景,教师可以设置以下问题作为提示:1.小壁虎向谁借了尾巴?它借到了吗?2.它们为什么没有把尾巴借给小壁虎?它们的尾巴都有什么作用?第五、第六两幅图可以设置以下问题作为提示:没借到尾巴的小壁虎心情如何?后来它的心情为什么又好起来了呢?这样,按照尾巴被咬、借尾巴、长尾巴的顺序,教师先分别请学生把每幅插图的大概内容讲出来,再请学生把单个的图串联成完整有趣的故事,借助“无声”插图,外化“有声”文本。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分组编排小故事,并分角色扮演,感受故事情景:“现在老师来扮演小壁虎,请几位同学戴上头饰,分别扮演小鱼、老牛、燕子和壁虎妈妈,我们一起来演一演这个故事好吗?”这样的分角色扮演在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的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当然,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不是仅靠几次简单的练习就能得到提升的,还需要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长期的语言训练。像上述案例中,教师把插图当成“脚手架”,引导学生串联故事,帮助学生搭建平台进行语言练习,就是不错的途径。这样充分利用插图,能不断强化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经验。

四、妙用插图,举一反三,仿编故事

语文素养的提高离不开写作能力的提高。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看图写话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很大程度上反映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为学生中高年级的习作打下基础。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除了开展专门的习作教学训练,还可以巧用课文插图,对学生进行常规性、科学性的写作训练。课本插图是很好的写作练习素材。教师可以适当拓宽插图的表现面,激发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兴趣,提升学生的想象力。

例如,《小壁虎借尾巴》这一故事在结构上具有反复的特点。基于此,教师先总结出“小壁虎来到哪里、遇到了哪个小动物——怎样借尾巴——这个小动物的尾巴有什么作用”这样的教学模式,以激发学生的灵感,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举一反三,想一想小壁虎还会爬到哪里、向哪些小动物借尾巴。这样,让学生结合自己所认识的小动物尾巴的特性和作用,进行故事的模仿和编写。再如,教学二年级上册《黄山奇石》一课时,由于很多学生没有亲眼见过黄山奇石,教师可以先借助图片,结合课文中的描述,图文并茂,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黄山奇石的千姿百态;再利用课后习题中的插图,让学生仿照课文语言具体地写一写不同姿态的黄山奇石,促进学生想象力的发挥,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黄山奇石的奇妙,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看教材,不仅要看懂教材中的语言文字,还要明白插图背后的含义。插图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审美,是不可或缺的课程资源。虽然教材中的插图只是一个辅助工具,但教师也不要忽视其积极作用,应做到图为文用、文图统一。

教学中,教师虽然注重通过插图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有的教师急于求成,每一节课都让学生描写插图上的事物,发挥想象写图中的故事等,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导致学生逐渐对语文学习丧失兴趣。教师不仅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去选择插图,也要结合文本语言,尤其是有特色的句式、结构相似的段落等开展看图写话训练,以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此外,在拓宽插图内容的同时,教师还要有选择性地多抓语言训练点,结合文本空白处,激起学生的兴趣。如一年级下册的《荷叶圆圆》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语言表达富有特点,且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语言习惯。其中第2~5自然段结构相似、句式相同,教师可以抓住这点,借助插图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二是有的教师只一味地寻找课外素材来训练学生写作,忽略了教材中的插图;提出高要求却忽视学生的年级特点,在低年级就关注写话的篇幅长短、好词好句的使用、语篇结构的完整等。低年级学生年龄小,语言积累不足,语言能力有限,在口语表达时往往存在过于简单或杂乱无章的问题,写作时更是无话可说、无事可写。而教材编排的插图直观生动,学生感兴趣,再加上课文中提供了可模仿的语言,让学生有话可说。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并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图像自身的符号意义,常常借助文字来表露;文字的深刻含义,也可以借助图像来帮助理解。文字和图像的互释能够达到完整的表意效果。在阅读教学中合理有效地利用插图是教师必不可少的能力,是教学的智慧,也是值得不断探索的领域。教师要发挥才智,多方面探索插图在阅读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利用插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巧妙利用插图串讲故事、续编故事,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曹丙娟.插图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语文建设,2021(20):62-64.

(责编 蔡宇璇)

猜你喜欢
阅读教学小学语文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新课程(2016年3期)2016-12-01 05:58:04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6:12
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加强读与写的结合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