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好课”到“写好文”

2024-08-23 00:00:00罗树庚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4年8期
关键词:论文写作课例

[摘 要]教学论文写作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主要途径之一。基于课例开展教学论文写作,不但能借助文字凝练课例所承载的教学经验,还能促进教师实践性知识与理论性知识的融合,使教师成长为一名研究型、专家型教学者。课例与论文相互关联,课例是“珍珠”,论文是“项链”;课例是“叙事”,论文是“说理”;课例是“雅俗共赏”,论文是“阳春白雪”。课例转化为论文有深究式、对比式、演绎式、归纳式等路径。

[关键词]课例;论文写作;写作路径;课例型论文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4)22-0018-03

长期扎根在教育教学一线的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精心打磨的公开课、灵光乍现的日常课,以及脑海中对失败课例的反思和重构,让一线教师积累了翔实的实践数据、鲜活的实践案例。但一线教师也容易陷入缺少深度思考、概括提炼能力不足、理论素养缺失等困境。如何让课堂教学与教学研究这两者“珠联璧合”呢?基于教学课例开展论文写作不失为一种重要途径。

一、课例与论文的相互关联

(一)课例是“珍珠”,论文是“项链”

一个个好课例犹如一颗颗熠熠闪光的珍珠,而论文就好比用丝线连缀成的珍珠项链。课例型论文,课例是部分,论文是整体;如果以从属的关系来说明,课例就像是三级指标,而论文则是一级指标。一篇论文集中阐述一个观点,往往需要从几个方面加以说明,“几个方面”就好比是二级指标,课例则是二级指标下面说明观点的一个一个“点”。从这个角度去看待课例与论文,显然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

(二)课例是“叙事”,论文是“说理”

课例与论文语言风格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直观、形象、偏口语化是课例语言的一般风格,同时课例具有一定的情节性,甚至还会让阅读者沉浸其中,因此读起来比较轻松、愉悦。论文语言平实、理性、偏学术性,阅读时需要读者耐着性子全身心投入,否则很容易犯困、失去兴趣。课例型论文,文章中也有例子,但例子只用来说明具体做法,而论文的重点是由例子提取、提升而来的具有普遍性的规律。简而言之,课例与论文两者侧重点有所不同。

(三)课例是“雅俗共赏”,论文是“阳春白雪”

由于课例语言生动、操作性强,可以直接采取“拿来主义”,因此更受一线教师的喜爱,而论文逻辑严密、语言凝练、学术味浓,理解起来颇费工夫,往往不受年轻教师喜爱。从教年数不长的青年教师更爱阅读课例,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和教育教学理论研究者则更爱阅读论文。例如,青年教师普遍比较喜欢阅读《小学教学设计》《小学教学参考》等杂志,而《课程·教材·教法》《中国教育学刊》等杂志往往会成为研究型、学者型教师的案头读物。

二、课例转化为论文的现实价值

(一)循“点”优化:改进教学行为

只有把教学当研究,把问题当课题,才能避免简单重复,才能不断探寻教育教学的真谛。课例转化为论文,最大的价值在于能更好地指导教学。其一,在转化过程中能区分高下。有些课例从表面上看不易辨别优劣,只有深入细致研究才能发现问题。其二,转化的过程好比“沙里淘金”,在转化过程中能发现规律性的东西,而只有规律性的东西才能被广泛借鉴与采用。其三,转化的过程是助推教育教学改革不断走深走实的过程。国学大师季羡林曾经说过:“人类之所以进步,永远不停地向前迈进,靠的就是能读书又能写书的本领。”同样,教育之所以能不断迈向新的高度,靠的就是不断实践、反思、总结与改进。课例转化为论文,就是推动教育改革的力量源泉。

(二)探“径”提炼:凝练教学经验

已故教育家于永正老师提炼自己的语文教育思想,树起了一面“五重教学法”的旗帜;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成为“诗意语文”的开创者;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通过多年的教学研讨建构了“组块教学”的实践范式……研究他们的教学主张、教学理念、教育思想的凝练过程,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共性的演绎路径,即开展教学实践—聚焦独特经验—进行理论溯源—凝练核心理念—构建实践体系。对教师个体而言,课例转化为论文的意义与价值在于能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跨越,实现从现象到本质、从实践到理论的提升。课例转化为论文,还能让我们从感性到理性、从局部到整体,逐步形成教学系统观、整体观。

(三)立“体”建构:促进专业化成长

课例转化为论文的过程,也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过程。将课例转化为论文,需要大量阅读有关理论文章与书籍,查阅同类研究成果,是一个搜集、筛选、整理、提升的过程,这些带有任务驱动的转化过程,会不断拓宽教师的专业视野、不断丰富教师的理论积淀、不断提升教师的学术能力。阅读、研究、写作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三条重要路径,而使教师走上专业化发展“快车道”的一个重要策略就是撰写课例型论文。

课例转化为论文的过程,也是一个反思与不断前进的过程,是教师在平凡工作中享受职业幸福感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教育科研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唯有热爱才会全身心投入,唯有投入才会有拔节的成长。

课例转化为论文的过程,也是形成教学主张、理念、思想的过程,是一名教师从平凡走向优秀、卓越的过程,更是经验型、实操型教师走向研究型、专家型教师的过程。

三、课例转化为论文的写作路径

(一)深究式,浅课例变成有深度的论文

《中国教育学刊》在2023年第12期刊发了南京师范大学唐燕副教授的一篇文章,题目是《重讲“孔融让梨”:讲好传统故事的一次尝试》。唐燕副教授从“孔融让梨”的现代际遇、“孔融让梨”遭遇的古今价值之争以及“孔融让梨”蕴含的仁义价值这三个维度,深刻剖析了“孔融让梨”内含的伦理道德,阐明了“从家开始,学会爱人、爱家、爱国、爱世界”的人间道义。我们耳熟能详的“孔融让梨”的故事,被唐燕副教授如此层层递进阐述,立刻变得深刻而富有哲理。

深究式好比“掘井”,须有刨根问底的意识。课例引入—顺藤摸瓜、多维度解构—刨根问底、说清核心问题,是深究式课例论文写作的基本范式。深究式适合对一个课例进行条分缕析,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随着深度增加,问题探究的高度就会从实践走向理念、从理念上升到思想层面,甚至跃升到哲学的高度。

深究意味着叩问,面对一个常见的课例,我们能否从多个维度不断诘问,能否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去看待,直接决定了我们对问题思考的深浅。

(二)对比式,在比较中获得新知

磨课对一线教师而言是寻常不过的事情。参加各级各类评比,抑或是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承担执教研讨课任务的教师往往会在团队的协助指导下,经历反复磨课的过程。研磨结束后,我们可以将磨课经历、前后教学设计的对比以及每次磨课后的反思,串联起来撰写成诸如“一课三磨”之类的论文。这类能呈现前后几次课例变化的论文,作者在落笔成文过程中,认识能得到大幅度提升。文章一经公开后,对本学段、本学科的其他教师而言也会产生较大的辐射影响。

这类基于同一个课例,呈现其前后变化的论文是一种对比。全国各地不同地区教师撰写的对同一篇课文的不同教学设计,将其进行对比也是一种非常有益的研究路径。2016年秋季,全国各地小学一年级开始使用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其他年级依然使用人教版课标本实验语文教科书。2018年,我们接到一项任务是对人教版与统编版语文教材进行比对衔接研究,因为到2019年秋季,全国一至六年级学生要全部使用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换而言之,一至四年级使用人教版课标本实验语文教科书的学生在升入五年级之后,要改为学习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两套不同的教材在选文、识字、习作等方面都有差异。怎样在两年时间内把统编版一至四年级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未曾学习过的一些知识点、能力训练点巧妙融入五、六年级的教学过程中呢?我们通过对人教版与统编版语文教材的细致比对,并进行课堂实践,最后形成比对衔接的建议报告。由此,我撰写了论文《精准比对 有效衔接——统编教材与人教版教材写话、习作板块比对衔接思考》。

在对人教版与统编版语文教材的比对中,我不仅深刻领悟到编者的意图,而且充分认识到国家推行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的核心要义,即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因此,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不断获得新知,就要多进行对比式研究以及论文撰写。

(三)演绎式,聚焦核心形成新知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校本教研活动中,我们常常会围绕一个热点或专题进行持续性研究,通过一年或几年时间去集中解决一个问题。比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出台后,如何落实六个学习任务群?如何真正实现“教—学—评”一体化?各地、各学校都会有计划地选择一个核心问题,集中力量用较长的一段时间去探索实践。确定主题—开展专题研讨—总结提炼—形成实践经验,我将这类研究方式称作“演绎式”。

随着课改的持续推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得到高度关注,课堂教学逐渐转向了“以学习为中心”。在这个过程中,“深度学习”成为大家关注、研究的重点。“深度学习”的课堂特征有哪些?怎样的学习活动设计才符合深度学习的要求?为此,我们进行了长达两年多的研讨。2020年底,为了将我们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向教育同仁们进行汇报,我们聚焦统编版语文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向来宾们展示了《花钟》《蜜蜂》《小虾》《习作:我做了一项小实验》四个课例。展示结束后,我围绕四个课例撰写了《指向深度学习的高品质学习设计》一文,从“教学设计要重学习活动、学习活动要面向全体、学习过程要经历提升”等几个方面阐述了我对“深度学习”活动设计的理解与认识。

在课文教学实践中,围绕一个核心问题,从多个维度去探索,不断累积对某个问题的理解与认识,不断总结提炼并丰富某个问题的内涵与外延。演绎式的探索路径,是一线教师撰写课例型论文的又一个好策略。

(四)归纳式,在同类课例中凝练真知

生物分类单位由大到小是界、门、纲、目、科、属、种。在课例型论文中,课例就像是“种”,论文就像是“科”。例如,我们撰写一篇“课堂导入类型与有效性分析”的论文,首先需要对数十个甚至上百个课堂教学案例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课堂导入类型进行归类,哪些是属于什么类型的课堂导入方式,哪些是属于另一种类型的课堂导入方式,最后总结提炼出具有统摄性的课堂教学课堂导入类型,并进行逐项撰写。课例是“种”,类型是“属”,论文是“科”,这种课例型论文撰写的路径就是典型的“归纳式”。

“清楚”是小学生习作的一项基本要求。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3~6年级的62次习作中,“清楚”的要求出现了8次。怎样的习作算是达到“清楚”的要求呢?在习作教学中,怎么指导学生达到“清楚”这一要求呢?对小学生而言,“清楚”是一个笼统的大概念。怎么把这些概念层级化、具体化,在习作教学中把“清楚”变清楚,变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可操作的具体要求,让学生逐渐达成“写清楚”这一目标,这是习作教学走向更加精细、精准的一个重要课题。为了找到“清楚”后面的二级指标,我先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找了数十篇涉及“清楚”这8次习作的课例,通过反复研读、梳理,提炼出每个“清楚”背后的二级指标,再把这些二级指标作为习作课“教—学—评”一体化的要求,到课堂上去实践并不断完善。在反复实践的基础上,我撰写了《怎么把 “写清楚”的要求教清楚》一文。

将“好课例”转化为“好论文”一定不止这四种方式,诸如涟漪式、进阶式、勾连式等。不同的教师因为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思维方式、表述方式也会有所不同,我相信一定还会有许多不同的体会与经验。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对广大一线教师而言,基于教学课例的论文写作,既能让教学和研究相辅相成,又能提升自己的专业化水平。只有以科研的视角实施教育教学,教育教学才会有“发动机”和“催化剂”。如何让一名站在此岸的经验型、实践型教师走到彼岸,成为研究型、专家型教师?将“好课例”转化为“好论文”,就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 参 考 文 献 ]

[1] 唐燕.重讲“孔融让梨”:讲好传统故事的一次尝试[J].中国教育学刊,2023(12):21-27.

[2] 罗树庚.指向深度学习的高品质学习设计[J].小学教学设计,2021(Z1):26-29.

[3] 罗树庚.怎么把“写清楚”的要求教清楚[J].小学语文,2020(11):58-61.

(责编 韦 雄)

猜你喜欢
论文写作课例
花开烂漫——彩墨画瓶花课例
少儿美术(2020年1期)2020-12-06 06:56:14
课例
高校科技论文撰写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如何指导研究生学习和写作
探索英语专业本科学生学术写作能力培养模式
青春岁月(2017年1期)2017-03-14 18:06:11
史学理论意义探析
戏剧之家(2016年7期)2016-05-10 13:37:59
基于毕博网络教学平台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与知识应用训练体系
适合需要的,才是有效的
《第六届全国中小学音乐课评比——课例选编》(DVD)
只是“看起来很美”——由课例《蒹葭》引发的反思
语文知识(2014年11期)2014-02-28 22: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