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认同:小学音乐审美教育的逻辑指向

2024-07-31 00:00:00冯双双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24年5期
关键词:音乐教育小学音乐

[摘 要]“感”“知”共融、“情”“感”共洽、思维共振、想象共融、心灵共鸣,能让学生审美感知、体验、情感等共在、共融。“感”“知”共融是学生音乐审美认同形成的根基,情感共洽是学生音乐审美认同形成的支撑,思维共振是学生音乐审美认同形成的核心,想象共融是学生音乐审美认同形成的关键,心灵共鸣是学生音乐审美认同形成的取向。从音乐审美鉴赏出发,引导学生实现审美认同,实现音乐学科育人的根本目标,让学生拥有更美好的音乐学习未来。

[关键词]小学音乐;音乐教育;审美认同;逻辑指向

音乐审美教育是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审美教育不仅要引导学生审美感知,同时还要激发学生的审美思维、想象,也要培育学生的音乐审美情感。当下的音乐审美教育,存在诸多的问题,如认知式的审美、视觉性的审美、标准化的审美等。笔者认为,在小学音乐审美教育中,教师要促进学生的审美认同。音乐的审美认同不仅是一种心理归属,更是一种审美教育的价值取向,同时还是一种基于音乐审美认知、欣赏和追求崇高的行动可能。

一、“感”“知”共融:音乐审美认同形成的根基

学生的音乐审美认同是建立在学生对音乐作品感知的基础上的。感知是音乐审美的基础,是学生音乐审美的门户。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的感知、启迪学生的感知、引领学生的感知,让学生的感知走向深入、走向深度。首先,感知是对音乐作品的直接接触,对音乐作品表现出来的音高、速度、力度等的把握。其次,感知是指对音乐作品中音乐乐谱等的感知,是一种符号性的认知。不仅如此,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从对音乐作品的感性认知过渡到对音乐作品的理性认知。所谓“感”“知”共融,就是指学生的音乐感性认知与理性认知的交融,这是音乐审美认同的前提条件,也是音乐审美教育的根基。

教学苏少版小学音乐教材三年级下册的管弦乐《打字机之歌》时,笔者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主题入手,让学生听辨,去把握主题出现的次数、变化特点、情绪特征。在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反复地聆听、比较的聆听,让学生把握音乐乐曲的相同点、不同点、相似点等,从而让学生感知到乐曲曲式的“ABA”结构,体验到音乐主题的重复。引导学生跟随自己的“感知”做出一些模仿性的打字动作,从而强化学生对乐曲的身体感知。这种身体感知与视觉感知结合在一起,能丰富学生的审美感知经验,促进学生的审美认同。教学中,笔者借助于音乐作品的音色、节奏、力度等音乐要素,来引导学生把握音乐的乐曲情绪,从而激发学生的音乐审美认同,让学生认识到音乐作品“形式”与所表达的内容等之间的一致性、匹配性。如,在《打字机之歌》这一课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对音乐作品进行感知,从而让学生捕捉到其中的“打字机敲击键盘的声音”“预告铃声”等。通过这样的一种“感”“知”,学生能体会到“办公繁忙”的场面。这样的一个多角度、全方位的感知过程,能激发学生的音乐思维、启迪学生的音乐想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通过音乐感知获得音乐审美的欣赏愉悦感、成就感,同时能丰富学生的音乐基本活动经验。

感知能够唤醒学生的音乐审美欣赏经验。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聆听音乐,并将“听与看”“听与想”“听与做”等感官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的音乐感知成为一种全方位、多视角、多层面的具身认知。具身认知是一种融通学生多种感官感知的认知,它能让学生的“感”“知”共融,即将学生的感性认知与理性认知交织在一起。一方面,感性认知促进学生的理性认知;另一方面,理性认知提升学生的感性认知。“感”“知”共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音乐审美认同。

二、情感共洽:音乐审美认同形成的支撑

学生的音乐审美教育,是一种情感与认知共洽的教育。情感是学生音乐审美教育的核心,是学生进行音乐审美的动力、动能。为了让学生的情感与认知共洽,教师有必要在引导学生音乐审美过程中让学生沉浸。沉浸不仅是一种音乐学习方式,也是一种音乐学习样态。沉浸能让学生获得更为丰富的音乐审美欣赏感受、体验、感悟。音乐是情感的寄托,而情感是学生音乐思维、想象的媒介,它贯穿于学生的音乐学习全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充分挖掘音乐作品中的情感因子,用音乐作品本身的情感来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调动学生音乐学习的积极性。

音乐情感是勾连学生音乐感性认知与理性认知的桥梁。音乐情感能实现学生的音乐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变。在学生的音乐审美中,情感既保持了整个音乐结构的完整性,同时又能在不断调整中转换。因此,情感是音乐审美认同的重要支撑。在音乐审美情感体验中,学生能感受到音乐的旋律、节奏的变化,同时能展开音乐思维。通过引导学生的音乐思维,释放学生的音乐情感。负载音乐情感的音乐思维,更能促进学生的音乐审美认同。教学苏少版小学音乐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森吉德玛》这一首歌曲时,笔者引导学生声情并茂地演唱。在演唱过程中,让学生揣摩音乐作品的特点,并让学生根据音乐作品的旋律画出形象化的旋律线——蒙古包。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多样化的聆听,并对学生的音乐聆听进行启发、引导。如,“作者对草原有着怎样的情感?”“你是怎样感受得到的?”等等。通过这样的引导,激发学生的音乐审美情感,丰富学生的音乐审美感受。

情感共洽,是指学生的音乐审美情感与审美认知的和谐、融合。审美情感促成学生的审美认知,审美认知反过来反哺学生的审美情感。学生的音乐审美欣赏是一个完整的、连续的、多层面的心理体验过程。这个过程既需要学生的音乐审美思维、认知,同时又需要学生的审美情感。只有认知与情感共洽,才能有效内化学生的音乐感受、体验,促进学生的音乐审美认同,积累音乐基本活动经验,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立美意识、创美素养。

三、思维共振:音乐审美认同形成的核心

音乐是学生表达情感的符号,而且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符号。这种意味,不仅是指音乐作品的“情感味”,更是指学生音乐审美的“生命意味”。音乐审美教育往往是指向人的内心。在音乐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展开音乐审美感知,同时更要激发学生的音乐审美思维。要让学生的音乐审美思维与认知和谐。音乐思维是一种音乐审美教育的核心,它是学生音乐审美从感性走向理性、从肤浅走向深刻、从被动走向主动的关键。思维共振也是学生音乐审美认同的核心。只有当学生拥有了音乐性的思维,学生的音乐审美感知才能走向全面、学生的音乐情感才能走向深刻。

学生的音乐审美思维具有选择性、指向性、针对性。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基于自我已有的音乐认知经验展开思维,要让不同学生的不同音乐思维相互对话、碰撞,从而促进学生的思维共振、融合。教学中,教师既要有意识地发展学生的感性思维,同时更要有意识地培育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音乐思维是学生音乐学习力的确证与表征,是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确证与表征。在音乐教学中,认知不等于思维,更不等于审美。审美是对“美”的整体性感悟以及全面综合的反应能力。在音乐审美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思维,尤其要鼓励学生的高阶思维,让学生对音乐作品进行分析、研判等。如,在引导学生欣赏苏少版小学音乐教材四年级下册《花之圆舞曲》时,笔者首先引导学生聆听音乐,让学生感受、体验“三拍子”的韵律。在聆听中,学生认识到作品“强-弱-弱”的强弱规律,并且能想象到这时“花仙子们在跳着绚丽的华尔兹”。在聆听中,学生能分析每一段音乐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感受、体验到节奏、旋律的变化。学生在欣赏音乐作品的过程中与音乐作品积极地互动、交流。如此,他们会积极地考量音乐作品。如,学生会思考:乐曲中弦乐演奏的音乐节奏有什么特点?长笛演奏的音乐节奏有什么特点?在引导学生与音乐作品深度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感知音乐作品的变化,催生学生展开多角度、多层次的音乐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音乐思维悄然形成。

思维共振既是指学生的音乐思维与音乐作品的内涵之间形成一种契合,也是指不同学生的音乐思维之间的一种碰撞、交互、融合。在音乐思维的共振中,内化学生的音乐精神,升华学生的音乐感悟。在音乐思维的驱动下,学生有意识地将内在的音乐审美形态转化为外在的音乐表达。在音乐审美思维中,学生能感受、体验到音乐作品的真谛,促进学生的音乐审美认同。

四、想象共融:音乐审美认同形成的关键

“音乐世界”是一个可能的、想象的、梦幻的世界。在音乐流动中,教师能赋予学生声音的流动色彩,这就是一种“通感”。“通感”是感觉的融通、转化。学生的音乐“通感”依靠学生的音乐想象。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打开学生想象的翅膀,赋予学生想象的空间。要发散学生的音乐思维,让学生展开合理性、丰富性的联想,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期待。

教学苏少版小学音乐教材三年级下册《八只小鹅》时,学生发现其中有两个乐句歌词是相同的,都是“它们态度优雅,看来架子很大”,但其中一句是上行,另一句是下行。基于此,笔者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比较、探究、想象,让学生尝试歌唱,并让学生根据歌声去想象画面。在歌唱音乐中融入自身的情感,并根据歌唱的感受、体验展开主动想象。实践证明,学生基于通感的音乐想象是十分丰富的、多元的。如,有学生说:“唱第一句时我仿佛看到了一群白鹅高昂着脖子,神气地出发,去野外觅食、游玩”;有学生说:“唱第二句时,我仿佛看到了一群白鹅玩累了,正赶回家呢”。短短的两个乐句,不同的学生却有着不同的想象,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化的认识和理解。

每一首音乐作品都具有独特的内涵、色彩等。面对同一首音乐,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体验,会形成不同的想象。作为教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个性化的音乐理解和想象。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于音乐作品来释放学生的乐感。要充分发挥音乐学科的育人功能,彰显音乐学科的育人价值,让音乐学科能有效地作用于学生的听觉,能影响学生的感官世界,能刺激学生的心灵变化,促进学生的音乐审美认同。

五、心灵共鸣:音乐审美认同形成的取向

音乐是文化的载体,每一首音乐作品都承载着一定的文化内涵。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利用音乐作品,来激发学生的心灵共鸣、共振。心灵的共鸣是音乐审美教育的旨归。在音乐审美教育中,教师要唤醒学生的主体性意识,开启学生的音乐性思维,丰富学生的音乐性体验,让学生的音乐心灵在音乐感受、体验过程中得到滋养,激发学生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的浓烈兴趣。

教学苏少版小学音乐教材五年级下册《草原放牧》时,笔者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歌曲的音韵之美、情境之美。在教学中,笔者借助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草原的景象,蓝天白云之下,广袤的草原上,绿草如茵,骏马奔驰,牛羊成群,百花盛开,彩蝶飞舞,放牧的人儿挥舞着鞭儿,等等。借助于多媒体课件,能激发学生的音乐思维、催生学生的音乐想象,并能放飞学生的音乐心灵。如,有学生憧憬美好生活,“放假了,我要和爸爸妈妈去草原上放牧”“我想在草原上骑着马,看着蝴蝶”“我想在草原上歌唱今天的这首歌”“我想在草原上呼吸新鲜的空气”等等。在这样的音乐学习中,学生不仅放飞着自我的音乐想象,更是放飞着自我的音乐生命。他们不仅从音乐作品中感受、体验到美好的草原生活,同时还畅想着美好的草原生活心愿成为现实。在音乐审美教育中,教师不仅要用美的音乐、情境等熏陶学生,更要激发学生音乐学习情感,培育学生自信乐观的态度。

感知、思维、情感、体验等的共融、互渗等,能促进学生的音乐心灵共鸣、共振,能促进学生的音乐认同。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构建“适合学生”“滋养生命”“促进成长”的活力课堂。活力课堂有助于促进学生音乐学习的自我认同、审美认同、价值认同。音乐认同能让学生以一种自主、自在、自由的方式,能优化学生与音乐、与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基于音乐认同的审美教育,能有效提升学生的音乐学习力、发展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

音乐认同让学生在音乐世界里自然生长,追求生命、精神和价值的无限超越。作为教师,要激发学生内心最为深层次的情感,通过音乐认同来引领学生的音乐生活体验,给学生的生命成长提供价值引领。作为教师,要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鉴赏判断能力,用音乐的真善美价值来引导学生、培养学生,促进学生音乐素养的全面发展。从音乐审美鉴赏出发,引导学生的审美认同,实现音乐学科育人的目的,让学生拥有更美好的音乐学习未来!

参考文献:

[1]廖乃雄.论音乐教育[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3.

[2]杨立梅.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与匈牙利音乐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9.

(责任编辑:吕研)

猜你喜欢
音乐教育小学音乐
浅析音乐教育在基层消防部队中的作用
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在新课改背景下的改革
文理导航(2016年30期)2016-11-12 15:38:15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新时期高职音乐教育的思路初探
戏剧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9:34:07
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论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运用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40:14
开启学生智慧,构建快乐课堂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37:23
如何走出小学音乐教学的困境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2:29:18
音乐美学基本原理对音乐教育的几点启示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5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