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
一到夏天,黄曲霉菌就很“嗨”、很活跃,尤其在潮湿、闷热的天气,其常会导致食物发霉,是个让人头疼的“家伙”,甚至还因此被贴上了“身边超级致癌物”的标签。不过,来自食品与健康领域的权威研究显示,很多时候黄曲霉菌并没有人们“脑补”得那么“恐怖”,而对于黄曲霉毒素,日常生活中以预防为主就好,没必要过度紧张。
黄曲霉菌是否都有害
大多数黄曲霉菌本身无害,大多数黄曲霉毒素也不致癌。国家健康科普专家、中国营养学会注册营养师、山西医科大学博士生导师程景民教授表示,黄曲霉菌也叫黄曲菌、黄曲霉,是一种常见的腐生霉菌属,大多数属于非致病性菌种,常作为曲种应用于某些有机酸,如L-苹果酸的发酵生产。不过,如果特定黄曲霉菌遇到有特定营养成分的特定环境,只需要几个小时就可能代谢产生有毒的黄曲霉毒素。
程景民解释说,所谓特定黄曲霉菌,是指某些携带产毒基因、能产生毒素的黄曲霉;所谓特定环境,主要是温暖、潮湿的环境,其最佳生长条件为33℃-38℃、最易产毒温度为24℃-28℃;所谓特定营养成分,主要存在于能满足黄曲霉菌生存的某些食物,如谷物、坚果里面。
截至目前,已经发现的黄曲霉毒素及其衍生物大约有20种,以黄曲霉毒素B1最为常见,其毒性和致癌性最强,毒性大约是氰化钾的10倍、砒霜的68倍。1993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将黄曲霉毒素划定为Ⅰ类致癌物。研究显示,黄曲霉毒素主要“攻击”人的肝脏,很多肝脏问题都与黄曲霉毒素摄入有关。
黄曲霉毒素微溶于水、易溶于油脂,耐高温,在100℃下即使灭菌20小时也无法彻底分解,所以常规烹饪很难完全去除,目前也还没有特效解毒剂。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预防黄曲霉毒素中毒,特别是长期小剂量摄入黄曲霉毒素造成的慢性中毒。
哪些食物易被黄曲霉菌污染
食物发霉不一定就是被黄曲霉毒素污染了。以花生为例,如果导致其发霉的是上根霉菌,就不会产生黄曲霉毒素;如果发霉花生感染的是寄生曲霉而不是黄曲霉菌,依然能产生黄曲霉毒素。也就是说,发霉的食物不一定就有黄曲霉毒素,但看起来没发霉的食物不一定就没有黄曲霉毒素。
网络上“筷子、案板等长期不用会滋生黄曲霉毒素”的所谓科普,其实也不靠谱。大多数情况下,筷子、案板很难提供特定的营养和环境供黄曲霉菌生存,而那些肉眼可见的小霉点往往也与黄曲霉菌无关。当然,经常保持筷子和案板的清洁卫生依然是必要的。
程景民介绍说,在日常生活中,花生、玉米、小麦(面粉)、稻谷(大米)、坚果等最容易被黄曲霉菌污染,其污染主要来源于四个方面:一是作物生长过程中“混入”或“沾染”了有产毒基因的黄曲霉菌。二是运输或储存过程中,如果作物所处环境温暖、潮湿,黄曲霉菌就容易代谢产生毒素。三是作物被加工成粮食或食物过程中的污染,比如,部分小规模的花生油作坊没有分拣出霉变花生,加上缺乏去除有害物质的工艺,抑或榨油机长期不清洗,都会导致榨出的油出现黄曲霉毒素超标的现象。四是面粉、大米、玉米、花生、坚果、食用油(密封不到位)甚至香辛料等,如果保存环境潮湿且不通风,也易被黄曲霉毒素乘虚而入。
如何远离黄曲霉毒素
黄曲霉毒素如此复杂且隐蔽,日常生活中人们应该如何与其保持安全距离呢?程景民提醒说,虽然霉变与黄曲霉毒素之间并不是完全对应的关系,但是预防食物霉变(包括肉眼不可见的霉变)、避免摄入霉变食物,依然是远离黄曲霉毒素的有效方法。
首先,建议从正规商超购买正规厂家的粮油,并注意包装是否有破损,尽量购买小包装的粮油,储放场所保持干燥通风,以防粮油保存不当而霉变。特别需要注意的是,黄曲霉菌以孢子形式传播,一颗花生或一粒玉米坏了,同一容器里的其他花生或玉米往往很难幸免。所以,如果粮食已经出现肉眼可见的霉变,最好就不要食用了。
其次,蚝油等调味品以及春夏秋三个季节购买的坚果,最好放在冰箱冷藏室储存,以防黄曲霉毒素的产生。大多数时候,谷物等发生霉变,从表面是可以看出来的,但瓜子、榛子、腰果等坚果仅凭肉眼很难判断是否有霉变。如果购买的坚果放置时间较久、口感发苦,很有可能已经被黄曲霉毒素污染,要迅速吐掉、及时漱口。当然,那些不小心被咽下去的极少量霉变果肉,一般不至于产生太大危害,不必过于担心。
最后,如果食物已经被黄曲霉毒素污染,不要想当然地认为放到锅里好好蒸煮一番就安全了。高温虽然可以使黄曲霉毒素失活,但需要达到280℃以上才可以,家庭烹饪的温度一般达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