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式混合教学赋能高校课程思政研究

2024-07-13 09:31:18李霞高飞
关键词:行动研究网络教学任务驱动

李霞 高飞

摘 要:在任务驱动引导下,混合教学模式为青年学生提供了更多实际应用参与途径,使学生参与分析、管理的场景由日常生活领域拓宽至政治场域,让课堂成为学生政治能力培养的实训场。本文在剖析高校思政建设中存在的四大困境的基础上,提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推动路径。将“任务驱动式”教学法与混合教学相结合,将思政元素融入到翻转课堂中,设计了任务驱动式混合教学的翻转课堂思政教学模式。以“宏观经济学”课程为例,通过两轮行动研究对此模式进行设计、实施、验证和完善。研究结果显示,思政课程建设通过“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和混合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得到充分融合,增强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培养了高校青年大学生政治参与态度,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网络教学;任务驱动;翻转课堂;行动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1]。这正是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要务,要使专业知识与思政建设协同发展,共同作用,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要求。然而,在课程思政与专业课融合推进的实践中,教师往往面临多重困境。本文针对笔者团队在一线课程思政教学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困境进行剖析,力求找到突破口,推进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积极推进“大思政”育人格局。

一、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课程思政实施体系亟待完善

高校根据大学生专业和人才培养方案选择和开设各专业课程,要求课程具备一定教学及学术研究价值,同时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任务、教学体系以及教学大纲。因此造成一线教师往往只能凭借经验,在既定的教学目标任务、教学体系及教学大纲以外从嵌入式、内在深挖式等方式展开课程思政教学。课程思政虽然不是单独开设的专业课程,但其作为思政教学课程体系重要一环,也应该具备翔实的实施体系,指导教师在一线教学中让课程与课堂思政融洽地结合起来。

(二)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方法亟待提升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认知学习不是知识结果的单向传递、表层接受以及机械重复的解题训练,而是一种认知过程全投入的逻辑与理性之旅[2]。课程思政建设蕴含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均为主体,要充分调动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主动融入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来。但在一线教学中仍存在以下问题。第一,教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储备不够。教师是课堂思政建设的关键,但普遍存在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概念模糊,界定不清的问题。教师缺乏本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课程思政包含哪些元素、如何有效开展课程思政等问题的深入探讨,在教学实践中没有能力去深挖课程思政元素,导致在教学实践中无法自然融入思政元素。第二,教师课程思政情景教学能力不足。除线下教学以外,教师缺少在线上教学、翻转课堂、线上教学、慕课建设等信息化教学情境下开展课堂思政教学的经验,教学手段受制于数字技术素养。第三,教师忽略与学生及时沟通交流课程思政学习心得。教师往往在意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而容易忽视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知识的感知、理解、想象、思维等认知过程,忽视学生的反馈,因而不能及时修订课程思政体系设计以及效果评价。

(三)高校课程思政内容体系亟待加深

课程思政建设效果与内容设计密切相关。部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存在不熟悉或不重视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问题。课堂思政教学内容不够全面,在教学实践课程内容建设中并未布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而仅仅在完成专业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将课程思政建设内容作为补充,导致教学实践中课程思政建设内容较少或者不全面。另外,部分教师在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浅尝辄止,缺乏时事政治积累,无法带领学生进一步分析案例。

(四)学生内驱力不足

部分学生学习过程中内驱力不足。学生作为教学过程中除教师外的另一个参与者,对课程思政建设效果起重要作用。虽然围绕课程思政建设各高校已经做了很多努力,但不可否认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授课成效参差不齐,学生对课程效果的认识不均。

二、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推动路径

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需要处理好一对最为基本的关系,即具体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3]。积极促成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在既定专业课内容设定基础上,深挖思政元素。高校通过开设专业课程教书育人,专业课内容中自然包含思政元素,深挖这些蕴含在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本身就是课程与思政有机融合的表现。同时教师应当加强个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学习,要求自身能够更专业、更准确、也更科学地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融入到专业课程中去。要注意并非课程思政化,也并非思政课程化。

任务驱动教学法,简单来说就是“以学生为中心,从做中学”的教育模式。混合式教学,即采用线下为主,线上、翻转课堂等为辅的教学手段,利用丰富网络资源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那么,将以上两者相结合,在任务驱动式混合教学中,教师可按照专业课程大纲要求,将教学内容设计为一个任务,学生以小组形式通过调研、查找数据等方式完成任务,落实相应教学目标。该教学方法不再是“教师讲授+学生听讲”的模式,而是通过设置任务,让学生参与进来,让学生积极主动探寻真理的授课模式。因此,任务驱动式混合教学目的与高校课程思政对学生的培育目的是一致的。课程思政建设目的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高校任务驱动式混合教学中,充分利用线上、线下资源引导学生增加自身学习动力,在分组完成任务过程中培养其团队协作能力,并在此过程中了解我国国情,在青春的岁月里埋下一颗不断求索的种子。本文将尝试利用任务驱动式混合教学方法为当前高校课堂思政建设面临的问题提供解决路径。

三、任务驱动式混合教学赋能高校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

任务驱动式混合教学从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目标相融合、教学计划安排、教学内容设定、教学方式方法等多方面、多维度赋能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如图1所示。

(一)加强课程思政目标取向——以培养政治认同感为指向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首要目标是培养具有我国政治价值认同感的时代新人,政治认同要求青年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及立场等诸多方面形成基本政治理解,并具有积极向上的政治情怀。对国家、政党的认同和归属,是青年学生自觉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独立、统一的政治责任的基础,具备政治认同感,青年学生才能立志爱国、报国、效国。在教师提出的任务驱动引导下,混合教学为青年学生提供了各种实际参与途径,使学生参与分析、管理的场景由日常生活领域拓宽至政治场域,使课堂成为学生政治能力培养的实训场[4]。课程思政建设唯有让高校大学生通过教师引导的任务驱动,利用混合教学资源,才能切实参与到政治生活中来,由此,也才能有效破解高校青年大学生政治参与态度冷漠的难题。

(二)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笔者同时承担普通一本院校和三本院校的教学工作任务,这就造成笔者在同一学期讲授同一门课却面对不同程度学生的问题。需要在开课前就明确学生前期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学习偏好。混合教学为此提供了莫大帮助。可通过线上平台在寒暑假期间联系到学生,让学生加入学习通班级,完成预习、问卷调查等假期作业安排。通过学前调查问卷,可以准确把握学生前期学习状态,根据各专业、各班不同的状态再来为学生班级量身定做思政教学方法。同时,可在线督促学生提前进入学习通,利用慕课资源开启过程学习。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共享、无时空限制、无地域限制、多项互动等优势,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任务安排设计。

(三)为课堂思政效果评价提供数据支撑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一环,能够检验教师教学活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教学设计等诸多方面,依照教学评价数据,可以分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有哪些方面需要改进,修改和完善教学设计,更好地完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四、任务驱动式混合教学赋能高校课程思政设计——以《宏观经济学》课程为例

笔者所在高校是湖北省省属财经类高等学校,《宏观经济学》是针对全校本科二年级、专升本一年级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要求学生前期具备一定数理分析及《微观经济学》学习基础,专业强较强,同时也是一门与现实经济现象紧密联系的应用型理论课程。该课程的性质决定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宏观经济理论与实际经济现象相结合,以专业、辩证、国际化的视角为学生教授宏观经济学理论,同时利用任务驱动,让学生参与到思政元素探寻、挖掘中来,引导学生从内心认可思政元素。本文以2021—2022年下学期选修《宏观经济学》课程的本科生为研究对象,他们是资环专业2020级学生,具备基本的信息理论素养和超星学习系统应用能力。采用行动研究方法,在课程教学设计方案实施过程中,观察、记录并分析学生的反应和行为,据此不断调整、完善课程设计方案,找到适合该专业学生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融合的教学方案。行动研究方法着重强调研究的行动功能,对改进行动具有实际意义[8]。思政课程建设的重要意义就在于教师润物细无声,通过启发学生,让学生从内心接受并认可思政教育内容。

行动研究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调整、完善过程,将其利用在教学方案设计上,就可以分为设计计划、实施、观察、反思四个基本步骤。根据《宏观经济学》课程在传统授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本研究设计了任务驱动引导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并将设计方案在教学实践中实施、验证,通过观察实施过程中学生出现的问题和矛盾调整教学方案。本文以两轮为例,在教学实际中可根据课程课时设置增减试验周期和时间,也可以将整个研究计划在上下两学期进行。每轮实践都从设计计划开始,反思结束,并以前一轮的反思结论作为依据改善下一轮的设计计划,如表1所示。为了使学生便于在课堂上进行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可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教室就座。

(一)第一轮行动研究

该课程教学周总共17周,除去最后考前答疑,共计16周教学周,因此安排第一轮行动研究在第1—8周进行,主要目的是对任务驱动式混合教学模式进行初步的设计、实施、检验与反思论证。利用超星学习通系统发布“学习分组意愿调查问卷”,设置学生根据自己意愿自由组合、教师随机组合两种方式,按照学生意愿进行分组,该班共计48名同学,每组3人,共计16组,以后的课程活动都以小组为单位进行。

1. 计划设计

在开学前,利用超星学习通系统对学生进行开课前学情问卷调研,教师了解到学生前期先修专业基础课,尤其是高数、微观经济学课程学习状况以及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就学生偏好的教师教学方法、是否有考研打算、是否有预习复习学习习惯等做了调研。调研目的在于提前熟悉班级学生学习能力和特点,让教师可以较为精准地针对不同专业班级的学生制定差异化任务驱动式学习活动方案,见表1。

2. 行动

在课堂授课的前一周,教师通过超星学习通系统发布一周学习任务、计划、通知要求,要求学生利用我校宏观经济学教学团队在平台构建的慕课资源,在线观看课程视频,在“资料库”下载需要的学习资源,包括 PPT课件、案例材料、优秀思维导图展示等;同时,教师根据每一次课的教学内容,为每个小组设计一个与现实经济问题紧密联系的思政课题任务。每个小组自行安排组员任务,小组成员在完成专业课程自学的同时,积极开展小组协作完成思政课题小组任务,并选派一名代表在课堂上针对小组研究成果进行讲解、展示。

上课前两天,教师登录学习通系统查看 “讨论区”中学生的参与情况,及时进行在线答疑解惑,可将集中出现的问题收集起来,带到课堂上统一解答。

课堂授课环节,待教师以小组任务为课程思政案例导入课程,并充分调动起学生思考、探索问题积极性后,各小组进行任务研究成果展示,此时教师会对讲解进行适当记录,作为PBL分组任务成绩的支撑材料。待小组展示结束,教师可引导学生提出疑问,并就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最后教师进行点评,补充讲解任务中蕴含的思政内容,各小组和教师一起为讲解的小组打分。课堂的最后,由教师补充讲解专业课课程知识,利用具有开放性的思考题拓展学生思维,并对本节专业知识进行总结。课后,教师与学生可利用学习通平台“讨论区”随时进行线上解答、沟通,及时解答学生疑问。

3. 观察

观察可在线上、线下同时进行。教师可通过学习通平台“讨论区”留言记录及时了解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需求,也可以利用学习通发布问卷,实时了解学生动态。线下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则更为立体,教师可通过学生小组任务完成情况、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状态,了解学生课前学习准备情况。学生的表现无疑是下一轮设计计划调整的重要依据。

经过前八周的教学实践,并通过问卷调查,本研究了解到大部分学生非常喜欢这种教学方式,因为它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讲授式模式,转为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数据收集及整理能力、自学能力、分析实际宏观经济现象的能力。学生反映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更能促使自己集中精力听讲,同学的讲解和教师的补充也能促进并加深自己对相应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但这其中也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由于《宏观经济学》开设年级为大二本科生,学生正处于大量基础课和专业课程选修阶段,学习任务较重,往往在该学期至少同时修8门以上课程。因此,学生普遍反映本课程的学习任务量较大,每次完成小组任务需要花费较长时间;教师发现有些小组为了节约时间,私下采取轮流每周由一人来完成所有任务的办法,这就不能达到小组协作的目的;大部分小组在课堂上展示的成果仅仅是所收集资源的堆砌,自己的观点或创新反映得太少;小组制作的PPT课件质量也有待提高,加上由于上台讲课的实践经验太少,很多组员的语言组织也较为混乱。

4. 反思

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及讨论区的内容分析,本研究总结出第一轮行动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问题:教师所提供与任务完成直接相关的资源太少,需要学生自己去搜集整理,这对学生来说工作量比较大,占用时间较长;教师对课前学生自学及任务协作完成过程的监督与评价不够,导致学生的自学和小组合作情况并不理想;小组任务的开放性不够,不能很好地促使学生表述自己的想法或提出更多的问题,即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意识;学生PPT课件的质量及讲课的教风需要教师的指导。

(二)第二轮行动研究

第二轮行动研究计划方案在2021-2022年下学期第9—16周进行,主要针对上一轮中学生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整理,可在课程团队集体学习时进行讨论,与同僚商讨对策及解决方案,力求突破约束,找到合理的计划方案。

根据首轮行动研究中集中存在的问题,笔者修订并完善了任务驱动下的翻转课堂教学过程,制定了第二次行动研究的学习活动方案,如表2所示。

第二轮行动研究较上轮有一定调整,要求教师更加注重学习的任务安排的开放性,要将提升学生积极探索品质为导向,同时要尽可能让学生体验科学研究带来的成就感,使其在任务驱动下被动自主完成调研、数据挖掘,在小组讨论争辩的火花中体会学习兴趣被激发带来的的快感,以及知识为我所用分析、解决时事政治热点经济问题的参与感与成就感。使思政元素贯彻课前、课中、课后始终,让知识走回去,让思想走入学生生命中。

在课前学生自学阶段,教师更加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这里面就有一个度的问题。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究竟应该如何让渡是个重要的问题,如果太多放任,部分学生难免抱着跟着“混”的想法,在团队中选择“躺平”,坐享团队其他成员的科研成果。因此如何衡量课前学生自学、小组任务个人参与度问题,是教师面临的比较棘手的问题,如果激励机制、监督机制、评价机制不够健全,难免造成“混日子”的学生占比越来越大,那就丧失了课程思政的建设的目的。因此,教师可督促各小组制定并提交小组任务完成时间计划,计划表要求详尽记载每位组员的贡献,以供教师掌握小组任务完成情况,给予帮助和指导。课堂上,汇报小组任务完成后,教师要在点评该小组的任务完成情况的同时,在PPT制作、期刊论文检索、数据挖掘、演讲技巧等方面进行适当指导。依托生生互评方式,让非汇报小组也积极参与进来,避免不是我们小组汇报我们就不去关注的情况发生。

待第二轮行动研究结束后,教师要对行动效果做出归纳总结,反思在本轮课程设计中仍存在的问题,并在下一轮教学中做出改变。在本教学年度中,行动计划方案将就学生小组任务汇报形式的单一性做出改变,增加辩论、历史重演(话剧表演)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激发学生的探索能力。

五、结语

任务驱动给了学生上下求索的外部动因,混合教学给了学生学以致用的工具平台,而思政课程建设则使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到社会主义建设中来,让身处大学这所象牙塔的青年学生对时事政治、经济热点关注起来,做有知识、有力量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本研究通过两轮行动的实施,不断完善了任务驱动式混合教学模式,并与“宏观经济学”的课程教学达到了良好的融合。与传统授课方式相较,该教学模式更能调动起学生参与课堂的活跃度,也提升了学生网络资源挖掘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渴望解决政治时事、经济热点问题的愿望。接下来本研究还会对该教学模式的学习活动设计、教学评价予以进一步的完善,并将其运用于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之中。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1).

[2] 郭元祥.把知识带入学生生命里[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21(4):28-44.

[3] 张爱梅.浅析课程思政建设的困境和着力点[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20):41-43.

[4] 祁占勇,王书琴,梁莹.高校课程思政的目标取向、内容架构与支持体系[J].当代教师教育,2022(6):63-70.

[5] 郭绍青.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内涵[J].中国电化教育,2006(7):57-59.

[6] 刘建强.任务驱动:科学探究教学的重要策略[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5(1):81-85.

[7] 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34-35.

[8] 吴军其,刘萌.“任务驱动”法在高校翻转课堂中的应用研究——以“网络教育资源设计与开发”课程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5(9):58-64.

[9] 刘红梅.任务驱动式案例教学法的构建与应用[J].江苏高教,2016(4):71-73.

[10] 冯江茹,张晓林,靳共元.信息化背景下优质网络教育资源平台的建设与运用——以宏观经济学课程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30):56-57.

[11] 郑春芳.混合式教学中网络资源与课堂教学有效结合的途径探析——以宏观经济学课程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33):52-54.

作者简介:李霞(1983- ),女,回族,陕西西安人,湖北经济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人口、能源(资源)、环境与经济系统建模及政策;通讯作者高飞(1982- ),男,山东阳信人,鄂州职业大学副校长,博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行动研究网络教学任务驱动
对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的行动研究
高校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教学创新研究
计算机公共课的教学环节设置小议
教育行动研究可促进中小学教师科研发展
考试周刊(2016年84期)2016-11-11 00:18:44
加强出入管理 建设平安校园
人间(2016年28期)2016-11-10 22:06:28
议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数学课堂教学
南北桥(2016年10期)2016-11-10 17:03:47
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在电子技术课程中的应用
职业(2016年10期)2016-10-20 22:18:22
高职院校开展基于云平台网络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中国市场(2016年36期)2016-10-19 04:43:09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网络应用服务管理》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移动学习的自动问答系统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