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可敬 周晓宏
摘 要:数字赋能成为驱动文化企业实现价值创造的重要力量。以资源基础理论与价值网络理论为基础,采取单案例研究方法,从华侨城文旅科技数字化发展过程入手,探究文化企业数字赋能如何促进价值创造。提出在效率驱动、用户需求驱动、创新驱动下,数字赋能促使文化企业向数字化生产、数字化服务、数字化创新等方向发展,实现组织效率提升、满足用户需求以及增强创新能力,最终提升企业绩效、创造用户价值、推动数字创新发展,实现企业价值创造。
关键词:数字赋能;价值创造;数字技术;文化企业
一、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把文化产业数字化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大力培育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鼓励支持创新文化消费模式。文化产业是国民经济重要支柱性产业,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及相关产业实现营业收入超过12万亿元,其中文化新业态营业收入占全部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的36.0%。文化企业是文化产业体系的微观主体,影响着文化产业的发展,借助数字赋能实现文化企业的价值创造是推进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的重要依托。数字赋能带来的新技术为文化企业创造价值提供新路径,从数字赋能视角探究文化企业与价值创造的关系,厘清数字化如何赋能文化企业以及实现价值创造的内在机理至关重要。本文基于资源基础理论与价值网络理论,试图打开文化企业数字赋能过程中通过数字赋能实现价值创造的“黑箱”,旨在为我国文化企业实施数字化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文献综述
(一)数字化赋能
国内外学者从数字技术视角出发,聚焦技术赋能领域,探讨数字赋能行为。目前,对于数字赋能文化产业研究的讨论集中在以下三方面:第一,文化产业数字化赋能的技术诱因。谈国新(2015)认为数字技术促进文化产业升级、促进新商业模式以及新产业组织形式的形成[1]。Weeds(2012)指出,技术变革赋予数字媒体产业新的内涵,为文化创意内容销售模式增添了新的渠道,数字技术的出现打造了更加多元的文化产品[2]。臧志彭、解学芳(2019)提出数字技术的数据整合、信息分享、智能遥感等特质能够满足文化生产交互性发展需要,促使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3]。第二,数字赋能文化产业的影响效果。黄蕊、徐倩(2020)通过动态面板模型检验了数字技术对文化产业的效率影响机制,并提出数字化背景下,文化产业效率提升的路径[4]。陶庆先(2013)通过赫芬达尔指数法研究发现数字科技对文化产业存在正向促进作用,但其结果存在明显地域差异[5]。张振鹏(2022)指出,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促使生产趋于柔性化定制、消费需求得到满足,最终促成文化内容生成、营销管理等多环节的升级与演化[6]。第三,文化产业数字化赋能的新业态洞察。Kumar(2017)认为,将数字技术元素纳入文化创意,文化产业会向智能科技转型[7],谈国新、郝挺雷(2015)提出数字技术的应用推动文化产业商业新模式、营销新渠道和消费新习惯的产生[8]。
(二)价值创造
对于价值创造的概念,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从用户角度,Richard(2007)认为,用户是企业价值的重要来源,衡量创造价值大小的关键在于用户的消费体验,企业可以通过提高用户利益来创造价值[9]。从价值链的角度,Porter(1985) 提出价值链概念,认为价值创造就是通过优化和管理价值链中各个经营活动环节,使其相互协作所实现的价值增值[10]。Nambisan(2019)等认为价值创造是企业从简单的产品生产制造活动转向企业与顾客等利益相关者共创价值的过程,价值创造结果的衡量也从单纯地关注组织绩效的获取扩展到员工价值、用户体验价值等价值的获取[11]。从驱动因素的角度,杨清香等(2019)提出创新是保障企业生存发展的核心要素,创新是企业进行价值创造的驱动因素[12]。Guo等(2020) 提出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是数字平台企业创造价值的两大关键驱动力,技术导向和市场导向都能够独立地提高企业绩效[13]。
(三)数字赋能对价值创造的影响
数字赋能的最终目标是为企业创造价值。目前数字赋能价值创造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的绩效水平以及价值创造过程方面。董璐燕、朱烨丹(2022)提出数字化对企业提高经营绩效、增加利润和筹划资金的能力有正向影响[14]。Jian-bo Li等(2021)以文化产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案例,使用DEA效率评价方法分析了数字技术对文化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结果指出,数字技术赋能能够促进企业盈利额度增长[15]。易露霞(2021)指出企业数字化发展能够从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财务能力、创新能力四个方面拉动业绩增长[16],降低成本费用、促进技术创新,驱动企业经营效益增长。关于数字赋能价值创造过程的研究,周文辉(2018)等将数字化赋能划分为分析、连接和智能三种能力,认为供需双方的互动和资源整合可表征数字赋能价值共创的实现过程[17]。陈一华(2021)提出在产品、服务、流程中融入数字技术,构建数字能力来支持价值创造,进而实现某种价值主张[18]。张明超等(2021)提出数据赋能驱动精益生产创新的路径“数字资源行动—数据能力生成—精益价值实现”[19]。肖静华等(2014)认为数字技术拥有重塑价值创造的能力,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消费者逐渐成为价值创造的参与者[20]。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已经关注到数字技术与文化产业之间的联系,认为数字赋能对文化产业发展具有积极影响,但有关数字赋能与文化企业的研究文献较少,尤其是缺乏基于价值创造视角的研究。目前关于价值创造过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制造业,缺乏对文化企业的研究。文化企业作为新兴文化产业的基本组织形式,其商业模式、价值创造方式等具有特殊性,厘清数字赋能背景下文化企业价值创造的内在逻辑,将有助于文化企业更好地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创新发展,进一步完善文化企业价值创造的理论研究。因此本文结合价值创造的驱动因素,采用案例研究方法对数字赋能文化企业价值创造的过程进行分析,从而探索价值创造的路径与机制。
三、理论分析
(一)基于资源基础理论视角
资源是实现数字赋能的核心要素。数字经济背景下,随着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资源成为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并通过新的资源编排方式参与到企业价值创造过程[21]。Barney(1991)认为企业是独特的资源集合体,企业的竞争优势来自所拥有和控制的具有稀缺性、有价值性、难以模仿并不可替代性的异质性资源[22]。根据人们对竞争优势来源的不同认识,已有学者将资源基础理论划分为资源观、能力观和知识观。能力观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来自能力,企业是能力的集合,而能力又是多种技能和知识的集合,这种能力不仅存在于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过程中,还存在于人力、文化和新产品以及机器设备等系统中。数字技术丰富文化企业设备、产品的同时,也增强了企业动态能力。动态能力不仅蕴含着整合企业组织内外部资源的能力,还具备应对风险时企业持续增长的创新能力,是连接数字化与创新的重要机制[23]。
从资源基础理论视角分析,数字赋能对文化企业产生影响。首先,数字技术增强信息传递能力,打破数据孤岛。随着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技术基础设施的完善,文旅融合、创意产业园、网络直播等文化企业数字信息化程度增强。文化企业利用大数据平台收集行业相关知识数据,通过云计算和智能算法等实现文化资源的分析与利用,加强企业内外部沟通与协作[24],优化资源管理打破数据孤岛。同时,数字赋能增强文化企业资源配置效率,节约成本。物联网等技术帮助文化企业构建资源池,将文化产品生产销售各个环节产生的资源信息化,突破资源效率低下问题。其次,数字技术丰富文化产品创新的资源来源。数字时代价值创造的参与者被称为价值共同创造者,既是价值受益人也是资源提供者[25],智能化设备与数字技术的使用已经激发用户资源创造的能力。大数据通过分析用户在数字平台浏览的产品种类,挖掘用户潜在需求以及消费偏好,智能分发技术精准推送相关信息和产品,提高文化产品的供需匹配程度,并利用智能算法为产品服务创新提供有效数据支撑。
(二)基于价值网络理论视角
价值网络理论起源于用户需求,是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产业链的利益相关者共同构成的动态资源网络体系[26],通过用户驱动,触发网络效应,实现互联互通与利润最大化。在数字经济时代,企业价值创造逻辑正在从产品主导逻辑向服务主导、服务生态系统逻辑的思想转变,价值创造方式也从产品销售为典型的价值交易转为以服务提供者与用户持续互动为典型的价值共创[27],产品不再是价值创造的唯一形式,企业可以通过产品之外的方式向用户传递价值,如优质的服务与产品体验感。数字经济背景下,价值创造模式逐步演变为一种动态的、双向的价值形成过程,更好地满足了用户需求的多样性、特殊性与快速性等[28]。
从价值网络理论视角分析,数字赋能对文化企业的价值网络产生影响。首先,数字赋能对拓展价值网具有重要作用。数字技术打破时空约束,产业边界逐渐淡化,提升上下游企业间的信息流通效率,实现企业间知识共享,拓展价值网的规模。其次,数字赋能提升文化产品创新效率。数字技术加强用户与企业间的联系,使得企业深度挖掘用户需求,文化企业根据市场需求以及用户的反馈意见提出新的价值主张,有效进行产品创新。
(三)研究框架
基于上述理论分析,围绕着数字赋能文化企业的过程,对企业价值创造的内在机理与逻辑进行分析,本文认为不同数字化赋能动因会驱动企业形成不同的数字能力,进而形成不同路径的价值创造方式,因此构建了“驱动因素—数字资源整合—数字能力形成—价值创造”这一理论分析框架(如图1所示)。其中,不同动因驱动企业引进相关数字技术,整合数字资源,形成与文化资源开发所匹配的数字能力,推动资源优化与开发,最终利用数字能力生成价值。
四、内在机理分析
数字赋能背景下,本文将文化企业价值创造内涵理解为,通过数字赋能,形成数字能力降低生产成本,提升生产管理效率、增强创新能力、满足用户需求等实现文化企业的绩效提升、产品技术创新与用户价值。数字赋能如何助力文化企业实现价值创造,深圳华侨城提供了一个典型案例,华侨城在文化旅游板块坚持“文化与科技升级旅游体验,赋能产业发展”为发展理念,经过探索已形成“文化旅游、数字娱乐、文化科技、互联生态衍生、金融投资业务”的“4+1”业务体系格局。华侨城致力于文化内容及产品开发与IP跨界创新、高科技游乐项目全流程开发、旅游互联网和智慧景区系统开发,这些方面已形成“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条”模式。本文遵循“动因—过程—结果”的研究主线,分析不同驱动因素下,数字赋能文化企业过程中价值创造的作用机理。
通过借鉴以往学者研究结论,本文从效率、创新、用户需求三个驱动因素出发,分析不同驱动因素下文化企业形成的数字能力,进而通过管理效率提升、产品技术创新、实现用户价值来实现价值创造,因此得出图2,具体分析如下。
(一)效率驱动下数字赋能文化企业价值创造内在机理
1. 数字赋能降低信息不对称与信息创造效应
数字技术赋能能够弥补信息鸿沟,改善信息不对称问题,提升文化产品交易效率。首先,数字赋能作用下,组织内外部结构将进一步优化,改善信息传递速度与方式,消除上下游用户的信息闭塞,尤其是数字化赋予文化产品线上发展的价值,线上与线下互动发展有助于用户精准获取产品信息,促进交易达成。其次,大数据、物联网等数字技术的有效利用帮助文化企业构建完善的信息系统,有利于实现数据资源的耦合,进行创新,拓展现有价值创造能力的边界。
基于数字技术的价值网络,华侨城建设了四个数字化客户信息管理平台,以智能推荐、精准服务、高度信息公开等方式实现文旅景点供给与需求显性化,降低交易中间环节,提高内外部沟通效率。华侨城不断优化旅游大数据监测平台、旅游资源知识库等平台,通过自动化程序从旅游网站、社交媒体等抓取相关的旅游信息,丰富旅游资源库,通过算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判断用户产品需求,进而在线上平台推送相关产品信息,降低信息不对称性。在数字赋能作用下,华侨城集团经营业绩、规模效益不断取得新突破。2023年,华侨城再度荣获“全国文化企业30强”和“中国旅游集团20强”等荣誉,其文化旅游业务累计接待游客1.48亿人次,同比上升70%。
2. 数字赋能带来的成本节约效应
数字技术赋能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提高生产运营效率与企业绩效,实现价值创造。首先,数字技术的广泛使用,对传统管理系统进行升级,打造各个信息化管理平台,有效简化文化企业管理程序,降低人力资源成本,提升管理效率。其次,文化企业的受众群体对产品需求具有多样化的特点,从产品需求、购买使用、售后到意见反馈等各个环节均会产生大量数据,数字技术的使用有效帮助企业内部进行数据管理与分析,优化信息资源配置,降低数据管理成本。
华侨城的成本节约效应主要体现在,数字赋能帮助其进行智能化服务,提高管理效能。景区基于AI引擎技术有效地打造了一系列全方位、多层次的旅游智慧化系统,提高了景区运营的智能化水平。如虚拟排队系统缓解了热门景点人流压力,游客排队等待时长平均减少超30%,优化了旅游体验。为了提升园区管理效能,对园区的游乐设备物品库存、人员分布、入园人数、运行状况等数据进行记录,再进行对比分析,用看板形式直观了解园区状态。打造设备性能评价与监测系统,通过高精度传感器、高清摄像头,结合物联网技术、多维度分析方法,实时诊断设备健康状态。通过长期监测和大数据分析,定期形成健康报告,排除潜在风险,相较于传统IT建设模式降低了90%的运维成本。总体上,效率驱动下,数字赋能文化企业展现出成本节约效应,增强价值创造能力,从而提升企业绩效。
(二)创新驱动下数字赋能文化企业价值创造的作用机理
1. 数字赋能对动态能力增强效应
动态能力的增强促进文化企业在价值链中的自发式创新,是连接数字化与创新的重要机制。首先,创新驱动下,数字技术增强文化企业内部资源整合能力,通过物联网等技术构建企业信息资源池,收集供应商信息以及用户需求信息,进而精准分析用户需求偏好,了解用户购买意愿与支付能力,培养文化企业动态性创新能力。其次,数字技术通过创新方式赋予旧产品新价值,结合人工智能、VR等技术,创新产品形式,增强创新能力。
华侨城基于旅游大数据平台创新研发的“中国旅游景区欢乐指数(THI)”目前监测的旅游景区样本达4000多家。“欢乐指数”通过监测数据洞悉景区发展新趋势、新特征和游客新需求,并以月报、年报、专报等形式,向社会各界提供专业研究成果,为大众出游决策提供参考,为企业制定产品和营销策略提供依据。在创新产品形态上,华侨城为推动数字文化产品创新,成立卡乐数娱公司,利用VR、MR、AR等技术赋能文化产品。线下时,将园区游乐项目和科技产品相结合,打造数字娱乐产品,创新沉浸式体验与互动;线上时,结合网络直播等平台,开展数字创意活动,打造文化IP,获取线上流量。2023年国庆节华侨城推出全球首个迷你世界IP潮玩主题区——“迷你世界·冒险山”。利用IP共创模式将线上数字元素融入线下活动,打造特色数字娱乐项目,吸引大量游客。数字赋能对文化企业动态能力的增强,助力企业提升数字创新能力,实现价值创造。
2. 数字赋能商业模式创新效应
商业模式是企业创造、传递和获取价值的基本框架。首先,随着数字技术不断应用,文化企业的商业模式逐渐得到优化,得以形成新的价值主张、价值创造以及价值推广路径。其次,数字赋能升级原有的运营模式,促进文化企业形成数字化运营能力,连接价值链上的参与者共创价值。
华侨城商业模式创新集中体现在数字化营销和数智运营两方面。在数字营销方面,数字技术赋能帮助华侨城建设数字营销渠道,将文化产品的销售、研发与互联网相融合,催生商业新模式。在外部合作中,华侨城与华为、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国内通信行业巨头开展5G战略合作,同时与百度、腾讯等开展互联网营销,加速推进旗下主题公园等业态数字化营销,提出“文化+旅游+城镇化”的创新发展模式。在内部升级中,华侨城开展数字营销平台,如花橙旅游、蜂巢微店等,并利用这些平台整合文化产品,打造线上线下联合销售模式,提供数字化服务,通过消费者在平台上留下的消费记录及时洞察消费需求变化。2024年春节期间,华侨城开发的全新活动IP“超级新年”,为景区吸引了近1400万客流,同比增长23%。在智能运营方面,华侨城利用VR、AR、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开展“云看展”“在线直播”等活动,打通线上游客流量,形成文旅产品的“种草”效应。从价值获取看,数字化发展带动商业模式的优化,不仅促进降本增效,为游客提供丰富的数字化体验价值,还激发华侨城的创新力与价值创造能力。
(三)用户需求驱动下数字赋能文化企业价值创造的作用机理
1. 数字赋能提升用户体验感效应
数字赋能有效解决用户痛点,满足长尾需求。随着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广泛使用,用户对文化产品需求呈现小众、个性化特点,这些零散需求在需求曲线中形成尾部。首先,数字技术对用户需求偏好进行分析,文化企业能够依据用户需求特点,建立精准的产品画像,为创新产品提供数据支撑。其次,数字赋能为文化企业创新产品体验场景和服务质量提升提供了技术支撑,为用户打造个性化产品体验场景,对产品与服务进行迭代升级,提升用户体验感。
华侨城紧跟数字赋能步伐,将传统线下文化产品消费与线上业务融合,打造高互动的数字化消费体验,增强用户体验价值。在线下消费体验方面,打造数字化沉浸式体验。华侨城在景区打造数字化互动娱乐系统,拍照设施覆盖全园,包括专业摄影师跟拍、抓拍等,游客游玩时选择拍照点进行拍照留念,并通过登录小程序获取照片。为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华侨城利用人工智能、VR等将文化产品、消费场景与消费者打造成一个有机整体,形成虚拟与现实相交互的消费体验,全面提升用户体验感,增强用户与文化产品的黏性。基于AR技术打造文化旅游小镇APP等新产品,游客可通过APP了解历史文化知识,探索文化小镇特色。在线上消费体验方面,打造线上文化产品IP。华侨城结合市场不同区域旅游特征,为用户打造个性化线上文化内容。通过智能手环、手机、平板等设备,用户线上即可启动文化IP,体验线上文化产品。2024年2月份,华侨城打造的“国家宝藏奇幻空间”项目成功入选第一批全国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试点项目,融合线上与线下文化产品特色,为游客打造沉浸交互式旅游体验。数字赋能有效助力华侨城开拓市场,满足具有个性化需求的用户,增强用户黏性和忠诚度。
2. 数字赋能用户参与创新效应
用户加入开放式创新,推动用户价值落地。文化产品较其他产品具有特殊性,其产品创新重视用户参与。首先,数字赋能激活用户与企业间的互动性,为用户参与价值创造全流程打造开放性平台,从而满足用户价值需求。其次,数字赋能背景下,价值网络具有动态性,依托利益相关者多样化协作,文化企业能够及时捕捉用户价值需求,提供个性化产品,实现创新。
市场型数字生态使华侨城重塑游客的战略定位并将其纳入价值创造网络,通过客户敏捷性强化机制加速了“汇聚场景流量—商业价值创造—数据积累—需求感知—持续迭代创新”的价值创新循环。开放性平台是用户参与开放创新的重要媒介,依托花橙旅游电商平台和智云慧眼大数据平台,华侨城将产品、服务与游客全面对接,用户参与到产品改进与创新的全流程中。通过游伴园区服务等大数据平台,游客可参与线上互动,在服务平台上分享游玩体验,帮助园区改善服务。大数据平台通过数据分析,量化用户对产品和服务的品质要求,全方位满足价值网络中用户的动态需求,为其提供优质的服务与产品。
五、结论与启示
数字赋能过程中,数字技术逐渐内化到组织活动系统,并参与价值创造。本文在分析华侨城数字化赋能历程的基础上,揭示了数字化赋能过程中,文化企业价值创造的内在机理,主要结论如下:
第一,数字赋能助力效率提升。文化企业顺应消费升级趋势,利用数字技术降低信息不对称,实现产品与用户的供需匹配,满足企业效率提升需求,提升组织绩效,实现企业价值创造。
第二,数字赋能促进业务创新。对于传统的文化企业,信息技术使用情况并不乐观,数字赋能激发文化企业挖掘信息技术的价值,整合文化资源进行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进而推动企业培育价值创造能力。
第三,数字赋能满足用户价值需求。文化产品较其他产品而言具有特殊性,其被赋予文化情感价值,一定程度上反映用户的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数字化平台实现价值创造主体多元化,强调用户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增强用户体验感,实现其需求价值,有利于文化企业实现持续发展。
在数字经济时代,数字赋能为文化企业发展提供新动能,结合本文研究结论,得出以下启示:
第一,数字赋能的文化企业要重视价值创造模式的转变。文化企业成功进行数字化发展并非易事,需要转变价值创造模式,构建生态价值体系。利用数字技术打破产业边界,联合价值链参与主体进行价值共创,获取竞争优势。
第二,文化企业要重视数字技术的有序引用。数字赋能过程中,企业首先要从内部信息管理系统升级开始,达到优化管理、降本增效的效果;再利用数字技术,逐渐连接上下游产业链,形成价值链闭环;最后建设数字化服务平台,满足用户多样化服务需求,形成独特竞争优势。
第三,重视数字化赋能主体的完善。文化企业在进行数字赋能过程中主要通过产品赋能、用户赋能、流程赋能等对价值链产生影响。其中,要特别注重数字技术对用户的赋能,与用户建立密切联系,获取用户数据,并做好对信息数据的监测分析,为价值创造提供数据支撑。
参考文献:
[1] 谈国新,郝挺雷.科技创新视角下我国文化产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跃升的路径[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54(2):54-61.
[2] WEEDS H.Superstars and the Long Tail:The Impact of Technology on Market Structure in Media Industries[J].Information Economics and Policy,2012(1):60-68.
[3] 臧志彭,解学芳.人工智能时代文化产业主流价值传播:重塑与建构[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9(4):48-54+108-109.
[4] 黄蕊,徐倩.产业发展的效率锁定与效率变革:基于“文化+旅游”产业融合视域[J].江汉论坛,2020(8):37-45.
[5] 陶庆先.科技创新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实证分析[J].金融经济2013(10):122-123.
[6] 张振鹏.文化产业数字化的理论框架、现实逻辑与实现路径[J].社会科学战线,2022(9):74-83.
[7] KUMAR S P.State of The Art-Intense Review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Systems Application in Process Planning and Manufacturing[J].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2017(65):294-329.
[8] 谈国新,郝挺雷.科技创新视角下我国文化产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跃升的路径[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54(2):54-61.
[9] PRIEM RICHARD L.A.,Consumer Perspective on Value Creation[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7,32(1):219-235.
[10] MICHAEL PORTER, Competitive Advantage[M].New York:Free Press, 1985.
[11] NAMBISAN S, WRIGHT M, FELDMAN M.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Progress, Challenges and Key Themes[J]. Research Policy, 2019, 48(8):1-9.
[12] 杨清香,廖甜甜.内部控制、技术创新与价值创造能力的关系研究[J].管理学报,2017,14(08):1190-1198.
[13] Guo H,Wang C, Su Z F, Et Al. Technology Push Or Market Pull? Strategic Orientation In Business Model Design and Digital Start-Up Performance [J].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 2020,37(4): 352-372.
[14] 董璐燕,朱烨丹.数字化转型对零售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渠道集中度视角[J].商业经济研究,2022(4):26-29.
[15] LI J B, ZHANG R, YUE Y I N. The Influence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Application of Blockchain on the Investment Efficiency of Cultural Industry——-Dea Analysis of Listed Companies Based on Blockchain Concept[C].E3S Web Of Conferences, 2021,233:02027.
[16] 易露霞.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业绩驱动效应研究[J].证券市场导报,2021(8):15-25.
[17] 周文辉,邓伟,陈凌子.基于滴滴出行的平台企业数字化赋能促进价值共创过程研究[J].管理学报,2018,15(8):1110-1119.
[18] 陈一华.制造企业数字赋能扩散及驱动商业模式创新的机理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21.
[19] 张明超,孙新波,王永霞.数据赋能驱动精益生产创新内在机理的案例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21,24(3):102-116.
[20] 肖静华,谢康,吴瑶等.企业与消费者协同演化动态能力构建:B2C电商梦芭莎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2014(8):134-151+179.
[21] VIAL G.Understanding Digital Transformation:A Review and A Research Agenda[J].The Journal of Strategic Information Systems,2019(2):118-144.
[22] BARNEY,Jay,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J].Journal of Management,1991,171(1):99-120.
[23] 赵宸宇,王文春,李雪松.数字化转型如何影响企业全要素生产率[J].财贸经济,2021,42(7):114-129.
[24] 肖静华,吴小龙,谢康,吴瑶.信息技术驱动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美的智能制造跨越式战略变革纵向案例研究[J].北京:管理世界,2021(3):161-179,225,11.
[25] VARGOSL,LUSCHRF.Evolving to A New Dominant Logic for Marketing[J].Journal of Marketing,2004(1):1-17.
[26] SLYWOTZKY A J,MORRISON D J,ANDELMAN B.The Profit Zone:How Strategic Business Design will Lead You To Tomorrow'S Profits[M].Currency,2007.
[27] 吴瑶,肖静华,谢康,廖雪华.从价值提供到价值共创的营销转型——企业与消费者协同演化视角的双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2017(4):138-157.
[28] 周锦.数字经济推动文化产业价值共创:逻辑动因与路径[J].南京社会科学,2022(9):165-172.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大项目“去中心化趋势下数字创意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构建研究”(SK2020ZD20)
作者简介:邢可敬(1998- ),女,安徽阜阳人,安徽工程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文化产业管理;周晓宏(1970- ),男,安徽桐城人,安徽工程大学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文化产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