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各民族优秀传统手工艺保护和传承”,中国为保护传统手工艺在当代的存续和活力,先后实施了生产性保护、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等举措,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实施业务指南中“包容性经济发展”取向一致。基于保护公约中“可持续实践”视角,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彝族(撒尼)刺绣为研究个案,通过田野调查和深度访谈,梳理该项目面临的市场范围缩窄、质量参差不齐等生存困境,探究彝族(撒尼)刺绣在当代开展可持续实践和价值转化的多元路径,从而为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实践与价值转化提供启迪。
[关键词] 传统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撒尼刺绣;可持续实践;价值转化
[中图分类号]G124;J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349(2024)03-0049-11
一、研究背景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各民族优秀传统手工艺保护和传承”[1]。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省调研手工苗绣扶贫车间时就指出:“苗绣既是传统的也是时尚的,你们一针一线绣出来,何其精彩!”[2]回顾近年来中国保护传统手工艺的历程,2012年文化部(2018年改为文化和旅游部)印发了《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指导意见》,针对传统技艺、传统美术等门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生产性保护[3];2017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文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专门促进中国传统工艺的传承与振兴[4];2022年6月,在贯彻落实“十四五”规划和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等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有关任务和要求的基础上,文化和旅游部等十部门又印发了《关于推动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的通知》[5]。这些保护举措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保护公约”)实施业务指南中“包容性经济发展”取向相一致,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依赖于以生产和消费的可持续模式为基础的稳定、平等和包容性经济增长”,并鼓励“为社区、群体和个人创收和维持其生计提供更多机会以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实践、传播和保护”[6]。
相关学者围绕手工艺可持续实践中的相关问题已然展开了讨论。就手工与机械的关系问题,邱春林[7]、刘德龙[8]、朱以青[9]、刘晓春[10]等学者认为,机械辅助手工艺制作古已有之,手工与机械可以共存互补,因此手工艺在当代的可持续实践并不排除现代生产技术和管理方式的运用。就手工艺的生活化和艺术化的走向问题,徐赣丽认为,在过去,传统手工艺的实用性往往占据主导;而在当下,手工艺的艺术价值则日益提升;因此手工技艺类非遗的生产性保护不管是回归生活还是走向艺术,其走向都应视具体情况而定[11]。就手工艺保护和创新的关系及尺度问题,季中扬认为创新是传统手工艺自力保护的内在要求,因此手工艺应始终践行“在传承中创新”的基本原则[12];陈勤建认为创意重构是以传统手工艺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实现存续的有效路径[13]。
基于此,本文以保护公约中“可持续实践”为视角,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彝族(撒尼)刺绣为研究个案,通过田野调查和深度访谈,梳理该项目当前存续的主要困境,探究彝族(撒尼)刺绣在当代开展可持续实践和价值转化的多元路径。
二、彝族(撒尼)刺绣的发展历史
彝族(撒尼)刺绣,彝语叫“拿窝”,又名撒尼十字绣,是彝族支系撒尼人的一种民间刺绣技艺,流行于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以下简称“石林县”)。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14],2018年列入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15]。撒尼刺绣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毕跃英,作为石林县老挖村毕摩世家刺绣技艺的第四代传承人,其家族可追溯的传承记录始于清代。彝族(撒尼)刺绣相传起源于唐、宋,成熟于明、清[16]。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法国传教士保禄·维亚尔在《云南撒尼倮倮的传统和习俗》一文中记录了他在石林见到的撒尼服饰:“妇女的服装种类繁多,色彩斑斓而式样复杂”“双面绣的方格图案从领口一直垂到脚上,展示了种种花团锦簇,其手工之精致、制作之耐心,令人叹为观止”[17]。
旧时,挑花是衡量一位撒尼妇女是否能贤惠持家的重要标准,是一项必备技能。撒尼妇女的刺绣品也长期处于自给自足的状态。1950年石林县成立了手工业合作社,开始集中生产撒尼刺绣工艺品[18]。1985年后,随着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实行和石林旅游业井喷式的发展,撒尼妇女挑花制作的服饰、挂包及其他工艺品受到越来越多海内外游客的欢迎,形成了一定的市场规模[19]。而撒尼刺绣也在使用材质、生产主体、经营模式上发生了变化。
在使用材质上,撒尼刺绣的传统面料是撒尼人自己纺织的棉布、麻布和“火草”植物纺线织布1等,绣花线为棉线、金银线等。随着刺绣工艺品需求量的激增以及市场化程度提高,大部分撒尼妇女不再亲手制作工序繁复的面料,而是直接在市场上购买。在生产主体上,撒尼刺绣的主体经历了由撒尼妇女到人和缝纫机配合,再到完全绣花机的转变。20世纪90年代初,缝纫机开始在石林彝族村寨间流行,缝纫机绣主要缝制于包带和包面上,一方面起到加固的作用,另一方面,其组成的白色线描图案,也有装饰的效果。21世纪以来绣花机的大面积普及,能够全面取代传统刺绣制作的整个过程[20]。这些专业生产刺绣的企业拥有上百台电脑控制的绣花机床,实现了全机器生产。在经营模式上,发生了从自给自足的个体刺绣到各村寨的散户生产,再到目前常见的“公司+绣娘”的生产经营模式变化。以普氏民间绣品厂、尼迷满哚刺绣公司、毕氏民族服装服饰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企业组织邻近的彝族村落(如五棵树村、小箐村、月湖村、上蒲草村等)妇女利用农闲时间挑花,然后将绣片加工为刺绣成品,销往全国各地及东南亚地区。
三、彝族(撒尼)刺绣的价值特征
撒尼刺绣种类丰富,应用范围囊括了撒尼男女从幼儿、青年、壮年到老年不同年龄段的服饰和生活起居用品。撒尼刺绣不划线、不描样,全凭绣娘头脑中的经纬布局和灵巧手指,绣出配色层次丰富、变化多样的纹样。撒尼刺绣纹样内涵丰富,是彝族撒尼人生产生活的真实写照和撒尼文化的生动反映。
(一)图案取材生产生活
撒尼刺绣图案内容丰富,变化多样。许多纹样没有统一的名字,多是绣娘在使用过程中的习惯叫法。传统纹样主要以植物纹样、动物纹样、几何纹样为主。以这些纹样为基础,通过变化形状、改变色彩、调整尺寸等方式可以衍生出千变万化的图案。撒尼刺绣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毕跃英在访谈中说道:“八角花有八个大角,是最传统的,太阳花、月亮花都是从八角花演变来的。”1传统纹样中,出现最频繁的植物纹样就来源于彝族撒尼人劳作的田间地头,以自然中的植物为原型,经过抽象提炼,形成山茶花、莲花、四叶花、石榴花、小树纹、蕨菜纹等纹样。动物纹样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羊角纹、蝴蝶纹、青蛙纹、猫脚纹,取材于撒尼人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羊、蝴蝶、青蛙等动物。几何纹样则最为抽象、简练,多取材于日、月、星辰、火等自然现象以及撒尼人的生活物件。如太阳花、月亮花、星星花就来自于日月星辰,三弦花来源于彝族撒尼人的民族乐器大三弦,火焰花来源于彝族火把节中的火把。撒尼刺绣传承点的负责人昂贵在访谈中说道:“撒尼刺绣来源于撒尼人的日常生活,她们看到什么就绣什么。穿一套撒尼服装其实是把撒尼人的生活穿在身上。”2
(二)纹样体现审美观念
撒尼人在长期的历史演变和文化发展中形成了稳定的审美观念。撒尼刺绣独特的纹样组合、色彩搭配都反映了这一审美取向。撒尼刺绣的每一个纹样都严格地讲求对称,这种对称且均衡的审美不仅体现在撒尼刺绣的纹样里,也可以在彝族的文字里找到印证。彝文文献研究者黄建明在访谈中提到:“对称是撒尼人特别重要的审美要求之一,很多彝文都是遵循对称这一规律的。”3撒尼刺绣中,不仅每一个纹样内部是对称的,而且通过同一纹样的对称排列,整体图案也更具层次感和韵律感。区别于彝族的其他支系,黑布、白布为底,青、红、黄、黑、白五色相间的搭配是石林地区撒尼人传统的颜色喜好。
(三)题材蕴含自然信仰
撒尼人信仰原始宗教,来源于自然界动植物和自然现象的刺绣纹样正体现了这种自然崇拜。撒尼人认为万物有灵,人的祸福与自然的神灵密切相关。撒尼绣娘找到另外一种与神灵沟通的媒介与方式,通过刺绣表达撒尼女性对神灵的崇拜和对森林的热爱,以美的方式实现信仰表达和护佑诉求[21]。撒尼人崇拜天神,于是背小孩的被子上多呈现出太阳花、月亮花、星星花等纹样,寓意是日月星辰保护孩童,庇佑其健康平安。撒尼人崇拜树林,体现在服饰上的则是成片出现的树枝状的小树纹和各类植物纹样。把来源于自然的纹样绣在服饰上,呈现出撒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蕴含了撒尼人万物有灵的信仰。
四、彝族(撒尼)刺绣的生存困境
通过走访撒尼刺绣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毕跃英和手绣、机绣兼有的刺绣店“撒尼人家”店主以及石林县机绣企业,笔者认为撒尼刺绣在当代主要面临以下两方面的困境。
(一)撒尼刺绣市场范围萎缩
从需求上看,撒尼刺绣的市场需求日益缩减。撒尼是彝族的一个支系,人数在十万人左右,主要聚居于云南石林。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以及现代文明的冲击,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观念、生活观念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穿着撒尼传统服饰的人数正在减少。通过走访了解到,除了常年穿戴撒尼服饰的老年人,大部分撒尼人主要在火把节、春节等重要节日庆典上穿着撒尼服饰,或在民族歌舞表演等场合着装。撒尼刺绣的应用范围缩窄,撒尼服装市场也仅面向本地及周边地区。
从供给上看,撒尼手绣的市场也受到了机绣的冲击。手绣具有色彩搭配自由、渐变色丰富、富有立体感的特点,而机绣色彩统一、批量生产、针迹整齐呆板。虽然从审美上看,手绣的手感、质感都明显优于机绣,但随着机器生产的普及,效率高、成本低的机绣逐渐取代了费工费时、价格高昂的传统手绣,手绣工艺的实用性被削弱。撒尼刺绣传承点负责人昂贵说道:“毕跃英老师耗时一年绣制的手绣包,价格在五千到一万左右。而机绣挎包最便宜的才三四十元。价格高出一百多倍。”1“撒尼人家”刺绣店店主张晓梅同样谈到:机绣的服装、起居用品销量大,虽然手绣品质好,但由于价格昂贵,销量明显低于机绣品2。撒尼刺绣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学习掌握的,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不仅需要极大的耐心、灵活的手法,还要具备基础的色彩搭配和审美感知能力。此外,撒尼妇女刺绣在以前是可以补贴家用的,但如今,花费大量时间掌握的撒尼刺绣技艺并不能带来同等的经济回报。因此,愿意学习刺绣的撒尼少女越来越少,撒尼刺绣的传承面临着危机。
(二)撒尼刺绣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传统的撒尼刺绣是以天然棉、麻布、土布为面料,以棉线、金银线为绣线进行刺绣的。随着工业化的大批量生产,价格较高的天然原料被化学合成纤维、金属、类金属丝所取代。为了满足旅游市场的需求,生产工序被简化,周期大幅度缩短。即使是民间作坊,也采用了缝纫机机打的方式进行简单加工。市场上的撒尼服饰不再是一针一线下的手工精品,而成为廉价的成批量机器生产的大众商品。其色彩独特性、艺术性丧失,仅仅保留了服饰形制的机绣产品失去了传统手绣服饰的厚实和凹凸质感,显得单薄而廉价。近些年来,为了满足舞台表演的需求,一些撒尼刺绣产业从业者为了求新求异,实现舞台演出效果,尝试各类民族文化的混搭和交叉,加入亮片、塑料铃铛、塑料珠子等装饰,改传统下装长裤为百褶短裙,生产出大量不尽如人意的商品。这些质量、形制参差不齐的刺绣产品难以起到全面保护撒尼文化的作用。
五、彝族(撒尼)刺绣的可持续实践方向
撒尼刺绣这项民族传统技艺曾遍及撒尼人聚居的村寨,是每位撒尼妇女必学的技能之一。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撒尼刺绣面临传承的困境。探究撒尼刺绣在当代开展可持续实践和价值转化的多元路径,寻找其与现代生活融合的可能,对彝乡增收致富、石林乡村振兴、撒尼刺绣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有重要意义。
(一)刺绣应用的常规载体:服饰的改良与融合应用
在撒尼民族服饰市场日益缩窄的现代社会,寻找传统服饰与现代服饰融合的可能或许是撒尼刺绣扩大市场范围的方法。因此,保留撒尼刺绣中契合现代审美和现代服饰流行趋势的元素,进行改良探索,以推动非遗活态传承。
一是整体形制美观,符合流行趋势。撒尼服饰的形制中有许多符合现代服饰流行趋势的元素,可以将其与现代服饰进行融合,成为新式服装。撒尼女子服饰的上装为斜襟衣,双侧开衩;搭配斜肩披风,系上围腰,则显得腰身纤细。撒尼女子服饰的下装为宽裆深色裤,与现代流行的阔腿裤相似,其裤筒、裤脚较宽;与上衣搭配,显得身形修长。因此,可以将撒尼女子服饰的下装与阔腿裤结合,保留裤脚处独具撒尼特色的刺绣纹样,改良为具有撒尼民族风格的阔腿裤。撒尼男子服饰为对襟式无袖短褂,形制类似马甲,系扣款。调研发现,当地撒尼男子一般将其与白色衬衣搭配。这样的搭配既显得正式庄重,又体现撒尼人特色。因此,可以将撒尼男子服饰中的褂子与西装结合,在保留独特的刺绣纹样的同时,增加领口的剪裁,有望改良成为石林当地男子出席重要场合的新正装。
二是几何纹样简约,契合现代审美。撒尼刺绣中大量取材于自然的几何纹样,如圆形、四边形、六边形、八角形,样式简约大方,内涵丰富,具有对称美感,体现了撒尼人的生活智慧和民族文化。将几何纹样提炼并加工,作为服饰的点缀,契合回归自然、少即是多的审美理念。在国风元素越来越流行的当下,刺绣设计也越来越多地反映在现代服装设计上,成为突显个性与时尚的新选择。例如,2019年休闲服装品牌森马联合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举办“绣有新意”主题活动,与澄城刺绣非遗传承人共同打造了200件限量款卫衣,将家喻户晓的“米老鼠”和传统的澄城刺绣“舞狮”图案相结合,卫衣在上市当天一个小时内就迅速售罄。因此,可以将撒尼刺绣的传统纹样与现代服饰结合,设计出传统与现代、民族与时尚融合的服饰。
(二)手工刺绣的成本控制:手绣的价值传递与转化应用
2022年文化和旅游部等印发的《关于推动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的通知》指出,要“鼓励区分手工制作和机械生产,设立专门的手工生产线,进行开发创新,提高手工价值,丰富产品品类,培养高端品牌,满足不同消费需求”[5]。机绣与手绣并非二元对立的关系,平衡好二者的关系,以期用机绣反哺手工传承。
一是将机绣和手绣结合。大部分产品先采取机器生产,再局部手绣加工。一方面,机绣占比的增加可以降低刺绣产品的价格,有利于提高消费者接受度;另一方面,保留了手绣部分带来的绣面多样性和配色配图的灵活性,也为绣娘提供了增收渠道。二是采用规模化、标准化方式生产的撒尼刺绣旅游纪念品、家居日用品。“在保持传统配方和工序的基础上”,充分“运用现代生产技术和管理方式”,以“提高生产效率”[5]。机绣产品的绣面平整、排线均匀、针向一致、针距相同,运用于当地特色民宿、餐馆装饰,可以营造旅游场所的文化氛围,和当地文化调性相统一。机绣产品的利润也可以补贴刺绣传承人,保障其基本生活。例如,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推行的“让妈妈回家”苗绣文化扶贫项目,成立了苗族服饰专业合作社,并组织苗绣传承人和技师对合作社的妇女开展培训。培训合格的妇女能够获得手工产品订单,并采用规模化、标准化的方式手工生产苗绣产品。在政府和工作站的推动下,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非遗产品生产企业快速成长,涌现出七绣坊、农家女、比耳竹编等一批代表性企业,直接帮扶贫困户1 272人,间接带动3 000余人从事相关产业,300多个孩子的母亲返乡就业[22]。撒尼刺绣可以借鉴此做法,组织撒尼刺绣合作社,生产撒尼刺绣手工产品。技艺合格的绣娘也能通过手工产品订单而增加收入。
(三)消费方式的转型升级:手绣定制与应用场景的拓展
过去,撒尼刺绣服务于撒尼人,出现在撒尼人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但随着手绣技艺的流失和人工成本的提高,手绣品逐渐成为博物馆里收藏的艺术品和装裱起来的装饰品。实现非遗活态化传承,促使手绣品回归生活就亟须拓展其应用场景。《关于推动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的通知》就指出,要“支持传统工艺企业等生产经营主体生产个性化、定制化的传统工艺产品”,以“提高产品整体品质和市场竞争力,扶持传统工艺特色品牌”[5]。通过个性定制的方式,既可以保护手绣品的多样性、配色配图的灵活性,保持撒尼刺绣高品质、高文化价值、高艺术价值,又解决了存货积压的风险,为绣娘提供了增收渠道。因此,坚持走撒尼刺绣的精品化路线,将手绣技艺与机器制造相区别,突出手绣品的高附加值和收藏价值,以提升当地民众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还可以通过撒尼刺绣合作社组织绣娘进行刺绣,将符合标准的绣片提供给高端服装品牌,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的融合。在高级时装中融入民族刺绣早已不是新鲜事。例如,高级时装品牌MOODBOX就曾与哈密维吾尔族绣娘合作,将非遗运用在高级定制时装中,从2017年春夏系列到2021年秋冬系列,哈密维吾尔族刺绣、羌绣、土族盘绣等传统手工艺纷纷登场,几乎每一季都有民族刺绣的点缀1。撒尼刺绣应积极寻求品牌合作,与高端服装品牌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品牌时装提供高质量手工绣片,将撒尼刺绣元素融入其产品设计。
六、彝族(撒尼)刺绣的价值转化路径
独特的纹样资源是民族刺绣保护的重点,也是创造性转化的资源基础。撒尼刺绣纹样寻求恰当的知识产权保护路径,是其实现价值转化的前提。2022年文化和旅游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动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的通知》,其中指出,要“加强传统工艺相关知识产权保护,综合运用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地理标志等多种手段,保护创新成果,培育知名品牌”[5]。
(一)刺绣产品的质量认定:地理标志的注册与商标保护
当地政府、行业协会和代表性传承人共同协商,制定撒尼刺绣地方标准,通过申请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或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进行保护。明确撒尼刺绣产品的原料、基础图样、生产工艺、工艺流程、质量要求、检验规则以及标签、标志、包装、运输、贮存等,有利于规范刺绣行业市场秩序,引导刺绣企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有助于扩大撒尼刺绣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比如开封市汴绣行业协会注册了“汴绣”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湖南省长沙市湘绣协会注册了“沙坪湘绣”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并申请湘绣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苏州高新区镇湖刺绣协会注册了“镇湖苏绣”地理标志集体商标。
除此以外,有学者认为:“在获得一个统一的地理标志权之后,每一个符合条件的生产者可以再注册一个仅供自己使用的注册商标,以克服因地理标志使用者不具有唯一性而带来的难以区分具体生产者,影响真正精品制造者脱颖而出的不利局面。”[23]在调研中得知,《石林彝族(撒尼)刺绣产业规划》《石林撒尼刺绣图谱》等已编制完成;2022年8月,《彝族(撒尼)刺绣技法》(DB53/T 1119—2022)也已通过了云南省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审核,由云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正式公布;撒尼刺绣的地理标志集体商标和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申请指日可待。撒尼刺绣的代表性传承人毕跃英担任法人代表的企业石林方寸民族文化开发有限公司也已经注册了“毕跃英”商标。
(二)撒尼刺绣的衍生文创:外观设计的专利与申请保护
专利权的客体包括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三种类型。基于撒尼刺绣经过了长期的历史传承而大部分技法已经公开的特点,其技法和外观不符合专利关于“实用性”“新颖性”“创造性”的要求,因此就撒尼刺绣的技法本身而言,很难进行专利申请获得保护。但基于撒尼刺绣纹样资源设计的相关衍生文创产品,则可以通过申请获得外观设计的专利权保护。撒尼刺绣的代表性传承人毕跃英担任法人代表的企业石林方寸民族文化开发有限公司已经为其设计的刺绣艺术收纳盒申请了外观设计专利证书,有望将其余的衍生文创产品继续申请外观设计专利,以获得专利权保护。
(三)刺绣纹样的IP保护:图形纹样的登记与授权使用
著作权保护的对象是具有“独创性”并能够复制的作品,遵循“思想与表达二分法”,即保护符号、结构等表达形式,而不涉及思想本身。著作权不必经过申请、审查等程序,作品一旦完成,其著作权即刻产生。但为了预防侵权,作者需对创作的过程、稿件等证据材料进行留存,或者进行著作权登记。撒尼刺绣纹样可以作为美术作品进行相关著作权认定。但有学者认为,传统手工艺的“继承性部分”与“创造性部分”均无法与独创性契合,继承性部分是后代人通过不断模仿、再现、复制前辈的成果才得以形成并流传至今,它是历时性多人的群体智慧结晶,因此它并非“独立完成”而是“集体完成”甚至“集体未完成”(因为其随时代变革而做出相应调适,仅具有相对稳定性)[24]。因此,撒尼刺绣的传统纹样的著作权登记较难,在“独创性”以及权利主体方面难以确认,一般采取所在地区政府、传承群体或行业组织集体登记并授权使用的方式。经过绣娘创造性的劳动而完成的创新纹样资源或衍生品,则可以登记其著作权。例如,藏族编织、挑花刺绣工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杨华珍在艺术IP授权中,都会在藏羌织绣纹样的基础上,依据品牌需求,为产品提供“量身定做”的设计。杨华珍在与植村秀的合作中,根据品牌文化和产品成分,提取藏羌刺绣中的植物元素,设计了独特的组合图案,用于装饰化妆品瓶身,契合了植村秀产品含天然植物成分的特点和自然为本的品牌理念。
(四)刺绣纹样的IP价值:艺术资源的授权与价值拓展
为扩大撒尼刺绣的市场范围,可以基于取材于自然万物的撒尼纹样,凝练出回归自然、保护自然、敬畏自然的价值观。保存并整理撒尼刺绣图片、绣片,从记录撒尼人的生活起居、文化信仰的彝绣绣片中提炼出视觉符号,搭建撒尼刺绣纹样数据库。以撒尼刺绣纹样数据库为基础,举办撒尼刺绣主题展览、开办撒尼刺绣博物馆,运用新媒体方式传播,打造特色浓郁的文化品牌[25],提高撒尼刺绣曝光度、知名度,提升影响力和价值认可度。还可以和品牌合作,对跨行业品牌进行纹样授权,拓展撒尼刺绣应用场景,将文化内涵丰富的撒尼刺绣图案运用到商品包装、服装设计、家居用品等更多产品上,拓宽撒尼刺绣的营收渠道。例如,藏族编织、挑花刺绣工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杨华珍正是传统手工艺艺术授权的先行者。作为藏族编织与挑花刺绣协会的会长,杨华珍和多年专注于艺术IP授权业务的朗智(品牌)有限公司合作。基于杨华珍创作的具有独特性的作品,朗智帮助其寻找品牌方,进而推出既契合藏羌刺绣IP属性,又符合品牌调性的新产品,再通过定期参与展览展会、开办杨华珍个展、举办非遗研学团等形式进一步拓展产品市场,提升藏羌刺绣IP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国际品牌和企业关注。撒尼刺绣可以积极借鉴此做法,在艺术IP授权公司的帮助下实现价值拓展。
结" 语
彝族(撒尼)刺绣图案多样,配色丰富,生动地反映了彝族撒尼人的生产生活、审美观念和自然信仰,是撒尼人独特的符号系统,具有鲜明的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但面对市场范围缩窄、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等生存困境,撒尼刺绣亟须与现代生活相融合,找寻现代传承和发展之道。基于保护公约中“可持续实践”的视角,笔者认为彝族(撒尼)刺绣可以从刺绣应用的常规载体、手工刺绣的成本控制、消费方式的转型升级三个方向进行可持续实践,通过申请彝族(撒尼)刺绣的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或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申请衍生文创产品的外观设计专利权保护、登记刺绣图形纹样的著作权三种途径寻求知识产权保护,进而挖掘刺绣纹样的IP价值,完成艺术授权和价值拓展,从而实现彝族(撒尼)刺绣的可持续实践和价值转化,也为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实践与价值转化提供重要启迪。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N].人民日报,2021-03-13(1).
[2] 新华网.治国理政新实践|文化自信更深沉——习近平总书记关切的文化发展新实践[EB/OL].(2021-08-07)[2024-01-17].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21-08/07/c_1127739744.htm.
[3] 文化部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指导意见[N].中国文化报,2012-02-27(1).
[4]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文化部等部门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通知(国办发〔2017〕25号)[EB/OL].(2017-03-24)[2024-01-17].https://www.ihchina.cn/Article/Index/detail?id=11566.
[5] 文化和旅游部" 教育部" 科技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 国家民委" 财政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商务部" 知识产权局" 乡村振兴局关于推动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2(21):42-45.
[6]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实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业务指南(2018年修订版)[EB/OL].(2021-02-04)[2021-09-17]. http://www.ihchina.cn/zhengce_details/15715.
[7] 邱春林.工艺美术保护与发展中的文化矛盾[J].文艺研究,2006(12):118-126.
[8] 刘德龙.坚守与变通: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中的几个关系[J].民俗研究,2013(1):5-9.
[9] 朱以青.传统技艺的生产保护与生活传承[J].民俗研究,2015(1):81-87.
[10] 刘晓春,冷剑波.“非遗”生产性保护的实践与思考[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64-71.
[11] 徐赣丽.手工技艺的生产性保护:回归生活还是走向艺术[J].民族艺术,2017(3):53-60.
[12] 季中扬,陈宇.论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性保护[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59-65.
[13] 陈勤建.定位分层、核心传承、创意重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若干思考[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6):1-8.
[14]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的通知(国发〔2008〕19号)[EB/OL].(2018-06-06)[2023-09-17]. http://www.ihchina.cn/Article/Index/detail?id=11664.
[15] 文化和旅游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发布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的通知(2018) [EB/OL].(2018-11-07)[2023-09-17].https://www.ihchina.cn/art/detail/id/115.html.
[16]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石林彝族自治县委员会,石林彝族自治县文化广播电视体育局.石林彝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8:13.
[17] 维亚尔.保禄·维亚尔文集:百年前的云南彝族[M].黄建明,燕汉生,编译.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3:80.
[18] 石林彝族自治县文化和旅游局.石林彝族(撒尼)刺绣[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18:6.
[19] 石林县县政专题调研组.石林县彝族刺绣产业发展对策研究:2013年度重大课题研究成果之十七[R].中共石林彝族自治县委办公室,2014:6.
[20] 缪祥彦.旅游市场背景下石林彝族刺绣工艺的变迁[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12(2):81-85.
[21] 刘利.彝族撒尼刺绣纹样的森林文化表达[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59-66.
[22] “湘西苗绣:让妈妈回家”入选全国非遗工坊典型案例[EB/OL].(2023-02-12)[2024-01-17].https://www.xxz.gov.cn/zwyw/zwlb/xsdt/202302/t20230212_1981971.html.
[23] 白慧颖.传统手工艺传承发展中的知识产权问题研究[J].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4(4):90-95.
[24] 严永和,李帅通.传统手工艺知识产权保护的路径选择与制度设计[J].河北法学,2021(5):31-44.
[25] 李忠斌,骆熙.特色村寨文化价值提升与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J].广西民族研究,2023(6):174-182.
[责任编辑:刘兴禄]
1火草:学名为钩苞大丁草,产自中国云南和四川南部。叶背有交织紧密的白色绒毛,可撕下捻线,再纺织成布。火草布有不生虫、抗腐蚀的特性,制成的服装冬暖夏凉、耐磨耐用。2017年,“火草纺织技艺”被列入云南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1受访者:毕跃英,女,石林县老挖村人,彝族(撒尼)刺绣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访谈时间:2021年8月5日。
2受访者:昂贵,男,石林县老挖村人,石林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市场营销处文化科科长,毕跃英彝族(撒尼)刺绣传承点负责人。访谈时间:2021年8月2日。
3受访者:黄建明,男,石林县上蒲草村人,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石林县彝学会会长。访谈时间:2021年8月12日。
1受访者:昂贵,男,石林县老挖村人,石林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市场营销处文化科科长,毕跃英彝族(撒尼)刺绣传承点负责人。访谈时间:2021年8月5日。
2受访者:张晓梅,女,石林县人,刺绣店“撒尼人家”店主,彝族(撒尼)刺绣市级代表性传承人。访谈时间:2021年8月2日。
1参见:新疆哈密维吾尔族刺绣亮相上海,网址:https://www.mct.gov.cn/whzx/qgwhxxlb/xj/201611/t20161102_793985.htm;用设计链接生活和传统,网址: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6752876761934351amp;wfr=spideramp;for=pc。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中国非遗保护的当代传播实践”(21FYSB052)
[作者简介]杨红(1983— ),女,博士,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艺术管理系教授,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研究方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艺术策展;所揽月(2001— ),女,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非物质文化遗产。
[引用格式]杨红,所揽月.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实践与价值转化:以彝族(撒尼)刺绣为研究个案[J].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45(3):4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