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民间游戏走进特殊儿童

2024-07-12 18:16:43吕文艳
课程教育研究 2024年6期
关键词:特殊儿童融合教育民间游戏

【摘要】民间游戏是指流传于广大民众生活中的嬉戏娱乐活动,其简单易学、趣味性强且种类繁多,对促进特殊儿童身心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幼儿教师应当充分认识民间游戏的价值,将其巧妙运用于幼儿园融合教育实践之中。本文立足于幼儿园教育实际,以幼儿园中特殊儿童这一群体为切入点,从促进作用、具体策略以及相应原则这三个方面入手,针对融合教育背景下民间游戏促进幼儿园特殊儿童发展这一主题进行了细致阐述与探讨。

【关键词】融合教育  民间游戏  幼儿园  特殊儿童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4)06-0133-03

融合教育背景下,幼儿园不仅有正常的孩子,也有因为各种原因而导致的特殊儿童,作为幼儿园教师可以深入挖掘民间游戏所蕴含的智慧,依托民间游戏组织多种形式的教育实践活动,让包括特殊儿童在内的幼儿充分与民间游戏接触,呵护正常幼儿成长的同时也推动特殊儿童获得更好的发展。以下,我仅结合自身教育实际经验,针对融合教育背景下民间游戏促进幼儿园特殊儿童发展这一主题发表个人认识与看法,以望抛砖引玉,促使更多幼儿教师充分关注特殊儿童这一群体,能充分认识民间游戏所具有的教育价值,以民间游戏浸润幼儿童心,为幼儿成长保驾护航。

一、融合教育背景下民间游戏对于特殊儿童成长的积极促进作用

对于幼儿来讲,游戏是他们建立同外界接触,由此获得发展的一种重要渠道。对于特殊儿童,这一道理同样适用。作为幼儿教师应当正确认识民间游戏对于特殊儿童身心成长与发展所具有的突出价值。

(一)民间游戏能补偿特殊儿童的各种机能缺陷

特殊儿童由于身体机能的缺失或障碍会造成感知、动作、语言、认知、社会行为、生活自理等方面的困难或发展迟缓,而各种民间游戏对补偿他们的各种机能缺陷有着突出的作用。可以说,特殊儿童在参与民间游戏的过程中,他们所缺失的各种机能将得到有效修补或完善。例如,听觉障碍儿童难以感知周围的声音刺激,若任其发展,会加重幼儿的自卑心理,这对他们的成长极为不利。作为幼儿教师便可以带领听觉障碍儿童玩“你拍一,我拍一”这一民间游戏,该民间游戏具有非常固定的节奏,在以此类推增加拍手次数的过程中将引导听觉障碍儿童建立对声音、对节奏的感知。又如,自闭症儿童大多患有社交沟通障碍,经常沉迷在自己的世界之中。对此,幼儿教师便可以带领自闭症儿童与其他幼儿一起参加“老鹰抓小鸡”的民间游戏,在这一集体性、互动性的游戏中引导自闭症儿童与其他幼儿尽可能多地接触、交流与沟通,这将有助于促进自闭症儿童社交能力的发展。总而言之,不同的民间游戏能推动特殊儿童充分发挥不同的感官器官,进行灵活的感官训练,而这将补偿特殊儿童不同的缺陷,推动其更好地发展。

(二)民间游戏能为特殊儿童搭建正常社交平台

特殊儿童由于自身的特殊性,很多时候难以建立同外界的正常联系,而这并不利于他们的健康发展。为此,融合教育理念应运而生,其提倡将特殊儿童置于正常儿童之中,旨在加强特殊儿童与正常儿童的正向互动,推动特殊儿童与正常儿童的共同进步与发展。而民间游戏往往需要两人及以上人员的参与,因此,其组织与开展能为特殊儿童搭建一个同外界交流、互动的社交平台,使得特殊儿童在乐享游戏的同时获得社交能力及其水平的发展。例如,对于腿部有障碍的儿童,他们不便于进行跑、跳等游戏,对此,幼儿教师便可以带领他们玩“过家家”“七巧板”等民间游戏,这样的民间游戏使得腿部有障碍的儿童能同正常孩子一样参加,一起玩耍,这将充分呵护他们敏感的内心。再如,对于视觉障碍儿童,教师便可以组织他们与正常孩子一起参加“捉迷藏”的民间游戏,在这一民间游戏中视觉障碍儿童会因为自身已经习惯了黑暗、对听觉更敏感的优势获得游戏信心,也能在同其他幼儿正常相处的过程中意识到自己并不是一无是处,这有助于他们正常人生观的塑造,有益于他们社交能力更好的发展。概括来讲,融合教育背景下,民间游戏能为特殊儿童搭建正常社交平台,将推动他们社交水平的进步与提升。

二、融合教育背景下幼儿教师科学运用民间游戏的具体策略

融合教育背景下,幼儿教师既要面对正常幼儿,也要考虑特殊儿童,因此,其在将民间游戏运用到教育实践过程中时需要格外注意,采用恰当的策略及其方式方法,以确保民间游戏充分发挥出其应有的价值,推动包括特殊儿童在内的所有幼儿的进步与成长。

(一)融入集体民间游戏,引导特殊儿童积极参与

融合教育中,受教育对象是两大群体,其一为正常幼儿,其二为特殊幼儿,幼儿教师应当兼顾两者,有意识地设计与开展一些集体性的民间游戏,引导特殊儿童积极参与。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幼儿一起参加“一二三,木头人”这一民间游戏,借由这一民间游戏增强特殊儿童同正常幼儿的互动,与此同时,在趣味化的游戏氛围中将遵守规则的意识渗透给大家,引导特殊儿童与正常儿童一起建立规则观念。又如,对于智力障碍儿童来讲,他们由于智力缺失,难以理解较为复杂的游戏规则,教师便可以适当组织一些游戏规则简单明了、便于理解且需要多人参与的民间游戏,以吸引智力障碍儿童的主动参与,像“丢手绢”“推铁环”等等,促使智力障碍儿童在掌握游戏规则之后全身心投入其中,感知民间游戏的趣味,在民间游戏中活动身体各部分机能。总而言之,集体民间游戏的目的在于创设良好的游戏环境,以吸引特殊儿童参与,促使他们在与他人交往和互动中获得更好的成长。

(二)依据特殊儿童需求,精准设定个性化民间游戏

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还应当明确,特殊儿童有其各自的特殊之处,需要特殊的引导与教育。因此,除了有意识地组织与开展一些集体民间游戏之外,教师还应结合不同特殊儿童的实际情况精准设定个性化的民间游戏,以让民间游戏真正契合特殊儿童的实际需求,进而充分发挥出其应有的价值,呵护与推动特殊儿童的健康进步、发展。例如,对于唐氏综合征儿童,其智能落后、身体发育迟缓,手部精细动作能力较低。对此,教师便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简单易操作,同时能有效锻炼唐氏综合征儿童手部精细动作的民间游戏,像“两人翻花绳”“剪刀石头布”“弹玻璃球”等民间游戏。其中,“两人翻花绳”的游戏规则为:一人将绳套在自己的双手上,编成一种形状,另一人用手指通过勾、挑、翻、拉等动作接过来,翻成另一种花样。两人如此交替编翻,直到一方不能再编下去或绳子散开为止。“剪刀石头布”的游戏规则为:游戏参与者跟随口号,任意出代表“剪刀”“石头”“布”的手势,根据“剪刀能剪坏布”“石头能砸坏剪刀”“布能包住石头”等生活常识判断每一次所出手势的输赢。“弹玻璃球”的游戏则更为简单,一方把玻璃球放在前面,另一方用手指击出自己的玻璃球,若玻璃球击中别人的玻璃球,则获胜。这类民间游戏都以手部动作为主,能有效锻炼唐氏综合征儿童的手部精细动作,有益于他们的发展。又如,前庭功能失调的儿童好动不安、注意力不集中、平衡能力差,虽然能看到桌椅、门墙等“障碍物”,却仍然会被撞到。针对前庭功能失调的特殊儿童,教师便可以有针对性地带领他们进行“两人三足”的民间游戏,即将特殊儿童的一只腿与教师的腿绑到一起,两人共有三条腿,两人协作要从起点出发,跨越各项“障碍”,到达终点。在这一民间游戏中,前庭功能失调的儿童将得到适当的平衡能力训练,也能学习听从指令,理解规则与输赢概念,在调动他们游戏参与热情及积极性的同时,还能有效弥补他们前庭功能失调的不足,加强对他们有针对性的感统协调锻炼,将促进他们的发展。这充分表明了,教师在融合教育背景下面向特殊儿童设计与开展个性化的民间游戏,对于推动与促进他们更好成长的突出作用。

(三)定期进行反思总结,明确民间游戏运用得失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由此足可见自我反思之于个体的重要性。具体到教育实践中,教师也应当及时进行反思与总结,从已有的教育实践中明确得与失,以为后续的教育教学提供调整与优化的依据。可以说,对于教师来讲,必要的反思与总结是提升他们教育水平、促使他们获得专业化成长的重要载体。同理,作为幼儿教师,也应当对融合教育背景下民间游戏的运用实践进行梳理、反思与归纳,以为充分发挥民间游戏的价值,更好地以民间游戏推动特殊儿童及其正常幼儿的共同进步而贡献应有的力量。例如,滚铁环是一项非常经典的民间游戏,备受幼儿们的喜爱,在反复推动滚铁环向前行进的过程中,幼儿将充分锻炼自己手臂的控制能力、身体的协调性和快速跑的能力。但对于特殊儿童来讲,其或智力障碍,或身体障碍等,难以有效适应滚铁环这一民间游戏,因此,相较于特殊儿童,滚铁环这一民间游戏显然更适合正常幼儿。在反思中形成这一认知之后,幼儿教师可以对原有的滚铁环游戏进行改进,像在带领正常幼儿进行滚铁环的游戏时,先不用钩子推着铁环走,而是任由幼儿推动,观察铁环往前滚动的痕迹,待到儿童理解之后再逐渐加入钩子,进阶到正常的滚铁环游戏。又如,拨浪鼓是一种传统的民间玩具,对于正常幼儿来讲,吸引力不会持久,但对于自闭症儿童来讲,越熟悉的玩具他们越愿意拿起来玩耍。在反思中意识到这一点之后,教师便可以有意识地由拨浪鼓这一民间玩具延伸出众多趣味玩法,以熟悉的玩具吸引自闭症儿童的积极性。这对于将自闭症儿童从他们自己的世界中拯救出来,加强同外界的联系与互动将产生积极影响。

三、融合教育背景下幼儿教师科学运用民间游戏的原则

融合教育背景下幼儿教师科学运用民间游戏,还应当坚持必要的原则,以确保其充分发挥出应有的价值,助力幼儿共同进步与成长。

(一)服务成长

民间游戏内容与形式众多,各有其乐趣所在。但作为幼儿教师却要明确一点,即民间游戏的引用应当服务于幼儿的成长,即民间游戏不能仅仅只有趣味性,还应当具备教育意义。如此,才能使特殊儿童及其正常幼儿在参与民间游戏时既能获得游戏带来的乐趣,而且还能从中获得知识与技能、素养等的锻炼与发展。以跳房子这一民间游戏为例,其不仅仅是让幼儿打发时间,更重要的是能有效锻炼幼儿的平衡、协调、反应等能力,这对于前庭功能失调的儿童来讲格外有教育价值。

(二)循序渐进

教育是一项持续性的活动,特别是面向特殊儿童所实施的教育,其周期更长,更需要教师辅之以持续的爱心、耐心与责任心。作为幼儿教师,应当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充分认识民间游戏之于特殊儿童身心成长与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与此同时也不宜有操之过急的心理,稳扎稳打,设计与组织每一项民间游戏,将其切实落实到幼儿教育实践中来,如此,循序渐进中,包括特殊儿童在内的幼儿才能与民间游戏充分互动,并切实从中有所获、有所得。

(三)家园合作

家庭与幼儿园、家长与教师在幼儿成长的过程中担负着不同的责任,有着不同的职责。双方应当形成密切的教育统一体,互相支持、互相配合、互相合作,这样才能给予幼儿更全面的教育与引导。在融合教育背景下,幼儿教师要想充分利用民间游戏促进特殊儿童发展,除了自身在幼儿园做好各项工作之外,还应当积极建立起同家长的必要联系,引导家长在家庭生活中也可以多带领孩子参与民间游戏,以让民间游戏充分走进特殊儿童,给予他们成长以支持。例如,投沙包这一民间游戏不受场地限制,所需要的材料也非常简单,家长可以自制,也可以用其他物品代替,将游戏规则讲给孩子,便可以带领孩子充分运动起来。在跑、躲、跳的动作中,特殊儿童的身体机能将得到有效的锻炼与发展。

民间游戏中包含民间智慧,对其巧妙运用有助于推动特殊儿童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鉴于此,融合教育背景下,幼儿园教师应当科学、灵活运用民间游戏,让民间游戏走进幼儿、呵护幼儿。后续我将继续从实际出发,对融合教育背景下民间游戏促进幼儿园特殊儿童发展这一主题进行深入探讨,以趣味民间游戏点亮幼儿们的快乐童年。

参考文献:

[1]黄秀萍.传统民间游戏在幼儿园教育中的运用策略[J].天津教育,2023(17):135-137.

[2]韩家伟,石学云.学前融合教育理念下开展儿童体育游戏教学的困境及对策[J].绥化学院学报,2023(4):20-25.

[3]蒲海霞.融合教育中听障儿童角色游戏指导的个案研究[J].绥化学院学报,2023(4):53-55.

[4]刘鑫梅,徐德芳,程黎.融合教育环境下超常儿童早期培养中的游戏活动[J].现代特殊教育,2023(5):27-29.

[5]刘敏.例谈民间传统游戏融入幼儿园活动的方法[J].基础教育论坛,2022(29):109-110.

作者简介:

吕文艳(1982年11月—),女,汉族,江苏吴江人,本科学历,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幼儿教育。

猜你喜欢
特殊儿童融合教育民间游戏
浅析特殊儿童管理的教育困境及解决对策
青春岁月(2016年22期)2016-12-23 10:43:38
西安市特殊儿童教育权法律问题研究
幼儿园如何有效开展体育游戏活动
依托民间游戏提高学生身心素质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35期)2016-12-12 11:54:08
传统民间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探索
教师·下(2016年10期)2016-12-03 09:39:29
谈民间游戏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的价值和运用
考试周刊(2016年90期)2016-12-01 07:18:57
特殊儿童早期教育中的立法制度建设初探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考试周刊(2016年88期)2016-11-24 15:04:04
基于融合教育视角下国内学前特殊教育发展对策
农民工子女融合教育:教师的角色与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