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中心任务内涵极为丰富,其背后是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一体化的三维建构。以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总结近现代发展经验教训、继承创新党已有的思想理论成果为主要构成的历史逻辑;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理论、党的指导思想为理论先导的理论逻辑;以三件大事为基础、解决实际问题为现实需要、三大规律为内在要求的现实逻辑是梳理分析党的中心任务的重要视角。中心任务的话语及其实践具有深刻的价值意蕴,聚焦驱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创新人类探索现代化理论与实践三个层面,是深入理解并落实中心任务的重要思路。
关键词:中心任务;中国式现代化;生成逻辑;价值意蕴
中图分类号:D61;D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4)06-0035-05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深刻体现在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后,党基于新的历史方位对于新阶段任务的精准研判以及对任务重要性和必要性的牢牢把握。中心任务的内涵可以从三“新”来理解,即党领导人民踏上新征程、历史主动中把握新目标、中国式现代化开创新道路[1]。但是,新时代党的中心任务是如何生成的、党如何建构和宣传中心任务、中心任务具有什么意义等问题学界少有探索。回答这一系列问题关系着我们能否厘清中心任务本质,全面理解并贯彻中心任务。
一、历史·理论·现实:中心任务的生成逻辑
(一)历史逻辑
1.中心任务的提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中心任务内在坚韧不拔、自强不息品性的精神内核;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追求是中心任务的思想支持;淡泊明志、厚积薄发是中心任务的主体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使命”导向及其中心任务蕴含的思想在历史发展中深刻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和血脉,代代相传,形成积极追求进取,谦虚谨慎、刚健有为的民族品格,化为中心任务的精神支撑。“凡一国之能立于世界,必有其国民独具之特质”“皆有一种独立之精神”[2]。中心任务是中国人民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精神的现代呈现。
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是融合创新传统民本思想并结合中国发展实际的成果,其中蕴含着三重民本逻辑。第一重,君舟民水思想。“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人民的力量是源源不断的、具有决定性的。唯有凝聚人民的力量,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才具备完成中心任务的社会基础。第二重,“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作为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也是党继承“百姓心为心”并将其转化为“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理论创举。第三重,“政之所兴,在顺民心”。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党顺应民心的与时俱进之举。中国式现代化包括基于中国人口现状与国情提出的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有围绕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的现代化,中心任务的过程与结果需要“顺民心”而为之。
2.中心任务离不开中国近现代发展的经验教训
中心任务是党吸取近现代历史经验教训的成果。第二个百年目标从“现代化国家”到“现代化强国”的话语转变背后隐喻的是党总结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经验教训,从而对当前及未来局势进行审慎预判。“强国”是党的意志信念之强。清朝实行闭关锁国之策,于鸦片战争中惨败,统治者软弱求和签订《南京条约》,致使中国社会陷入百余年的混乱动荡时期。“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洋务派、维新派、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皆尝试寻找拯救民族危亡的新道路却都以失败告终,究其根本在于以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为代表的政权和政党,其民族解放的意志不强,以人民为中心的信念不强,在列强林立的世界中不可能完成民族独立、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把握住历史机遇,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开来。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就扎根于人民,肩负起中华民族独立解放与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党充分吸取近代以来改革与革命的不彻底性及脱离群众的深刻教训,坚持问题导向和不同时期的任务要求,适时而行、随势而动,在不同时期灵活调整任务与策略。
(二)理论逻辑
1.马克思主义是中心任务的根本指导理论
从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到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的“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团结”被置于首要位置,各族人民作为中心任务的实践主体,民族的团结稳定是实现中心任务的基本保障。追溯这一话语可以发现,马克思的民族团结思想和对现代化的理论构思是中心任务的重要思想支撑。
马克思指出,“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3]。基于马克思的论述,新中国成立后,党高度重视各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以经济发展作为民族建设的首要工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提供了物质保障。马克思、恩格斯特别强调,“要使各民族真正团结起来,他们就必须有共同的利益”。此处马克思所论述的民族与当前的“民族”概念有所差异,但其对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民族团结的论述则为中心任务提供了思想指导。党之所以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关键是党能够精准识别、牢牢把握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并坚决反对排挤压迫某一民族的行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时代命题,以此构建新时代各族人民的利益共同体,凝聚共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从历史、理论与现实三重维度确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应有之义、应尽之责,为中心任务的生成提供了“思想-主体-任务”的构建脉络。
马克思关于现代化的设计和反思为中心任务的实践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参考。马克思对现代化的作用给予充分肯定的同时,也指出现代化背后因交通业发展、资本集聚和借贷资本的世界性活动“使整个世界陷入财政欺骗和相互借贷”[4]的陷阱中。马克思曾提出不通过剥削压迫工人,“把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的成就都用到公社中来”[5],俄国与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相互补充,提出了“俄国土地公有制便能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的假设。但是马克思本人又对这一观点持有相当程度的保留意见。这一设想同西方现代化的路径截然不同,摆脱了以欺骗、掠夺、压迫等为主要方式的利用发展中国家完成自我积累以实现自我现代化的黑色路径,超越“内生主导型”和“外向依附型”两种模式,走向“阶段跨越型”的发展道路[6]。这为中国共产党中心任务的阶段性跨越理念,以及遵循现代化规律,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为中心任务提供了理论基础。
2.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心任务的理论先导
新时代党的中心任务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提出的。综合来看,新时代党的中心任务总结、继承并创新了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现代化思想,并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要指导和载体的目标、道路与话语呈现。1957年,毛泽东就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7]。新中国成立初期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国情结合提出具有现代化意义的实践要求,这是中国共产党成为掌握全国政权的党之后中国式现代化作出的一次重大理论与实践探索。1983年,邓小平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8],中国现代化发展进入一个新时期。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为丰富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作出重要贡献。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正式使用“中国式现代化”一词。2022年,二十大报告首次系统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的概念与本质要求。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逐渐明确。新时代党的中心任务的提出实为历史必然和时代所需,亟需一个新的任务目标继续引领中国发展。
人民的新需求、复兴的新要求都于新时代新征程上召唤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正确回答新时代和中国实践提出的重大理论问题。中心任务是对党的多重思想理论与中国实践结合的最新成果,是在既往已完成的重要任务基础上提出的新任务新目标,完成了对党的指导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三)现实逻辑
1.“三件大事”是中心任务的开展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十年来,我们经历了对党和人民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三件大事: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和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三件大事彼此联系、逻辑自洽,既代表了党在思想理论层面的重大成就,也是党在现实物质层面取得重大成就的见证,为提出和完成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和精神文明基础。
精神上,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形成以伟大建党精神为精神之源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转化为中心任务的精神支撑。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聚焦的三个意象是“人民”“党”和“奋斗”。过去百余年来,党领导人民共同奋斗,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的经历化为不朽精神融入党与人民的血脉。正是这些精神不断赋予党在不同阶段以新的任务,推动中国迈过一个个发展鸿沟。精神谱系从内在精神和血脉中催生新时代新征程的新任务。实践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这意味着我国的发展现状、面临的问题、需要采取的对策等综合国情已发生全方位的根本性转变,如何面对新时代的发问?中心任务与实践之路作了充分解释。物质上,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突破百万亿大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标志着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顺利完成,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经济积累为迈向第二个百年目标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解决实际问题是中心任务的现实需要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是为了解决新时代新征程中国社会中的实际问题、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提出的。党和人民事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是明确阶段性中心任务、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9]。“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是对我国完成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发所处的特殊历史节点的概括性总结。但初入新发展阶段,2021年成为新旧问题的“熔炉”。“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仍有不足等诸多问题成为阻碍中国发展的“拦路虎”。需要党坚定信念,提纲挈领,发挥破旧立新、凝心聚魂的效果。
党需要一个面向社会的阐释窗口。新时代层出不穷的风险挑战给党的发展理念、理论与实践创新提出了全新、全面的要求。在深层次、结构性等复杂现实问题的催化下,基层党员和人民群众难以把握新征程上的问题要点与思想精髓,需要党对新征程新任务的重要性、阶段性任务及其实践维度进行阐释分析,向全党全国人民对任务、问题、道路进行回答,加以明确。中心任务是党所选择的阐释窗口。基于问题导向,党构建以“中心任务”为论述基点展开,“中国式现代化”为道路和抓手,明确任务的阶段性和“两步走”战略安排,明确“五个坚持”为重大原则的任务路径,为解决复兴道路上的现实问题提供重要的阐释通道和指引。
3.三大规律是中心任务的内在要求
中心任务是党把握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形成的对国家目标与实践道路的规律性认识。中国共产党基于三大规律推进中国伟大实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顺利完成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十个明确”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等重大理论问题予以分析确证,是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深化和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中国特色的“任务”、中国特色的“道路”源于党对这一规律的把握。
“十四个坚持”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是对党百年奋斗以来的执政规律总结。“十个明确”与“十四个坚持”与“党的领导”“人民为中心”等重大问题与核心内容彼此联系,形成共鸣。与此同时,物质基础的不断积累,需要更高质量的上层建筑以适配物质文明的发展。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决定了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后,原有的目标规划与相应的制度设计不适应当前的发展现状,必须对原有目标任务进行调整。“十四个坚持”凝聚着完成中心任务所必要的指南和必须的方法。
在党的领导下,三大规律相互融合,成为“中心任务”诞生的内在规律性要求。要求党在发展中调整目标任务的规划及其制度设计,将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置于中心任务的关键地位。
二、新时代党的中心任务的价值意蕴
(一)凝意驱动:融合凝聚各族人民的意志,驱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
百年奋斗历程中,党的大政方针、顶层设计、实践进程与各族人民的意志相融,与中华民族的利益相切,领导中华民族力量推动中国发展。党的中心任务主体在各族人民,落点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本质是又一次对各族人民意志的汇聚与深度融合,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重要推动力[10]。
在目标要求上,以“两个全面”承载的中心任务,在新时代新征程更具号召力、凝聚力。“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两个极具影响力和凝聚力的目标首次同时出现在同一官方文件中,形成了“全党总动员”,百年奋斗目标与历史使命相结合的话语叙述,是党对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与复兴伟业发起的冲锋。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民族复兴的任务要求同人民对民族复兴和国家强盛的梦想相融,焕发新时代的蓬勃生机,动员全党全国人民以奋发有为的昂扬精神,驱动民族复兴进程。“两个全面”是人民意志融合的载体,作为几代中国人的共同梦想,“两个全面”是最大限度地激发中华儿女的斗志与奋斗精神的兴奋剂。“全面”号召人民群众,“全面”召唤团结奋斗,“全面”推进现代化是中心任务的重要宣传价值。
在道路选择上,“中国式现代化”以中国特色塑造着现代化新的范式格局,涵盖人民群众的生活各方面。现代化既是宏观的道路,也是各领域具体落实的实践路径与遵循。以“两个全面”为任务重点,以“中心任务”为载体的宣传、号召和实践一体的话语体系成为新征程上党的号召最强音,汇聚起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以中华民族之伟力驱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坚定领导: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增强实践的一体性一致性
党的领导是中心任务的逻辑起点与根本保证,是中心任务的核心价值。新时代中心任务是由党提出的,凝心聚力的过程是由党领导完成的。脱离党的领导,中心任务将只是一纸空谈。中心任务体现党的传统、规划、指导思想等多个维度。党通过中心任务锚定未来的奋斗目标,并以党的领导为基础,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增强人民投入中国伟大实践的一体性与方向一致性。
从党的传统来看,中心任务彰显了党在领导人民的实践中保持高度历史自觉与不断增强历史主动精神的优良传统。以史观现实,以史预未来,知从何处来,方明何所往。党保持历史自觉的优良传统促进自我突破,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守正创新,推进新征程的中国伟业。党将历史主动精神融入“两个全面”的逻辑道路,为推进民族复兴的历史任务提供精神支持。在这一过程,党的领导是一面标杆,毛泽东提出的“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是中心任务对党员的要求与警醒。面对已取得的瞩目成就和踏上的新征程,中心任务是促进全体党员在实践中以史为鉴、以身作则,为全国人民听党话、跟党走提供示范效应。
从党的规划来看,中心任务为全党全国人民指明新时代新征程的奋斗方向和道路。即以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代表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的实践道路。方向与道路的确定有利于增强伟大复兴实践行动的一体性与一致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11],历史上的每一个伟大成就都离不开党的领导以及党和人民群众共同的艰苦奋斗。“中心任务”对主体、目标、使命、道路进行了明确的界定,促进主体融入目标任务的推进和实践过程,有利于各实践主体在意识上融为一体,行动上形成一致。
从党最新的指导思想来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对新时代新征程的指引。作为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旗帜,是党的核心指导思想,为推进中心任务的贯彻落实提供行动指南。同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聚焦于人民性、自立性、创新性、实践性、系统性、世界性六大维度,并融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现了新思想赋能党的使命任务。党的中心任务是新思想赋能新征程新任务的结果,促进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从“工业化”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再到新时代的“中心任务”。不同时期,党的奋斗方向在具体表述上有不同,但都体现了党于危机中寻机遇、于艰苦奋斗中谋发展、于斗争中开新局的创新进步精神。
(三)贡献经验:创新人类探索现代化理论与实践,为世界现代化贡献中国经验
中心任务代表中国共产党站在完成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新起点上,已经创造一套理论完整、逻辑严谨,经中国实践检验过其科学合理性的现代化理论体系,即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中国式现代化为主要内容的实践行动为世界贡献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特别是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极富价值的经验参考。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对人类已有的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重大创新。“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12]。中国式现代化是在党的领导下,从全局观出发深化对三大规律的认识,结合中国历史传统与新时代新征程的实际而独立自主选择的和平发展道路。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中国式现代化开启以工业化为第一步的实践探索,1954年,周恩来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首次提出“四个现代化”。中国历时近七十年,于伟大实践中创造新的现代化理论,并以自身实践完成了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检验。特别是进入改革开放后,中国现代化道路越走越红火,“中国奇迹”备受世界关注。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中国式现代化的概念完备、实践道路明确,形成完备的理论体系,开辟了人类探索现代化的新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对西方部分霸权国家的回应,为发展中国家提供道路选择。从世界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国式现代化走的是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现代化。现代化的概念源自西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先发优势对处于传统农业文明阶段的国家和民族进行剥削压迫而率先完成现代化,并形成西方现代化模式。长期以来,现代化的概念等同于资本主义化,成为世界的普世话语。中国式现代化走的是和平发展道路,是通过自身的不懈奋斗、不断学习,与世界各国在互惠合作中实现的全方位提升的现代化。中国完成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的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创立具有包容性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条截然不同于西方的和平现代化之路。
参考文献:
〔1〕刘丽娟.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中心任务的深刻内涵[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 44(7):5-9.
〔2〕梁启超.国民自新之路[M].武汉:崇文书局,2019.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九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6〕淼森.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现代化的认识[N].中国纪检监察报,2020-12-22(06).
〔7〕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8〕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9〕张洋,鞠鹏.深入学习坚决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N].人民日报,2021-01-12(01).
〔10〕刘一航,熊秋良.“三个务必”的生成逻辑、核心要义与实践向度[J].理论研究,2023(4):43-49.
〔1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02).
〔12〕习近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必然要求构建新发展格局[J].求是,2022(17):4-17.
(责任编辑 王大奎)
The Generative Logic and Value Implications of the Central Task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 the New Era
LIU Lijuan
(Chifeng University, Chifeng 024000, China)
Abstract: The central task proposed by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s extremely rich in connotation, and behind it is a three-dimensional construction of historical logic, theoretical logic and practical logic. The historical logic is mainly composed of inheriting and developing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summarizing the experience and lessons of modern development, and inheriting and innovating the party's existing ideological and theoretical achievements; the theoretical logic is based on Marxism as the fundamental guiding theory and the party's guiding ideology as the theoretical forerunner; the practical logic is based on the three major events, solving practical problems as the practical need, and the three major laws as the internal requirements. It is an important perspective for sorting out and analyzing the central task of the party. The discourse and practice of the central task have profound value implications. Focusing on the three levels of driving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upholding the party's overall leadership, and innovating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human exploration of modernization is an important idea for in-depth understanding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central task.
Keywords: Central Task;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Generative Logic; Value Imp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