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的设计竞赛与实践模式

2024-07-11 06:26张军戴梦雅周子涵梁可
设计 2024年11期
关键词:乡村建设实践模式

张军 戴梦雅 周子涵 梁可

摘要:研究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的设计竞赛与实践案例,探究两者价值差异与融合路径,为我国乡村建设提供经验启示。多途径收集高价值竞赛与实践案例,依据社区营造切入点,从人、文、景、地、产五方面进行分类,筛选出典型案例进行深入解构,从切入点、设计手段、资源整合等层面纵向分析设计竞赛与实践案例的路径特点,横向对比二者的异同优劣。归纳得出实践与竞赛纵向的显著规律,在两者横向对比中提炼之间差异、联系及转化融合的可能方式。对现有艺术乡建设计竞赛与实践案例的分析反思,有利于探索两者未来的融合发展方向。

关键词:艺术介入;乡村建设;设计竞赛;实践模式;案例比较

中图分类号:TP391.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069(2024)11-0032-04

Abstract:This study examined the design competition and practice cases of art intervention in rural construction, explored the value differences and integration paths, and provided empirical inspiration for rural construction in China. We collect valuable cases of design competition and practice in many ways. Based on the entry point of community creation, we classify and categorize the artistic entry methods from five aspects:people, culture, scenery, place and production, and select typical artistic rural construction cases for in-depth deconstruction. We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sign competition and practice cases vertically in terms of entry points, design methods and resource integration, and analyze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horizontally and vertically. We summarize the significant patterns of practice and design competition vertically, and refine the differences, connections, and possible ways of transforming and integrating them in a horizontal comparison. The analysis and reflection on the existing cases of art rural construction design competition and practice in this paper will be helpful to explore the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the integration of design competition and practice.

Keywords:Artistic intervention;Rural construction;Design competition;Practice model;Case comparison

引言

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乡村建设逐渐成为各界关注的热点。然而,受城镇化影响目前乡建同质化严重,文化认同感薄弱[1]。生态环境治理不受重视、特色产业发展迟缓,乡建整体进程仍落后于城市,急需各方力量利用乡村地域文化优势进行有效推动。

近年来,国家相继提出美丽乡村建设、特色小镇建设、设计下乡等利好政策,指明符合时代特征的乡建发展道路[2]。艺术作为衔接传统与现代的最佳黏合剂,以其跨学科专业优势、兼具实用与实践的功能特征,正以更为主动的姿态介入到乡建中来[3]。目前,设计竞赛的概念尝试和深入田野的实践尝试成为两大核心路径,二者蓬勃发展,为艺术介入乡建提供了不同走向的强有力驱动。

一、竞赛与实践共同推进乡村建设

(一)设计竞赛:设计竞赛指在一定专业设计领域,由政府、企业、行业协会、院校发起的面向一定社会层面群体举办的一种创意交流活动[4]。随着国家对乡建发展的重视,乡村设计逐渐成为新兴的设计学科,由此国内外各类乡村设计主题竞赛也如雨后春笋般开展起来。如今乡村设计竞赛越发突出设计学科特点,成为一项对人才思维、知识技能要求较高的活动,并对专业人才培养发挥着重要锻炼作用。在促进设计学习交流、扶植优秀设计、刺激行业发展、选拔人才等方面[5],展现了不可磨灭的价值。在优胜劣汰的核心机制和奖励荣誉刺激下,参与者相互激发,调动起设计学习积极性,参赛作品水平也呈逐年提升的可观趋势。

(二)实践:中央思想持续贯彻,从党的十八大提出将生态文明理念作为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中重要建设基础,到二十大再次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各地纷纷开展设计振兴乡村的新行动,如重庆于2022年1月印发《重庆市创建“设计之都”行动方案》,促进工业设计与乡村振兴、城市更新、文化艺术、美好生活深度融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也大力推动设计下乡,于2022年10月印发《设计下乡可复制经验清单(第一批)》。详尽总结各地完善设计下乡政策机制、强化设计下乡人才队伍建设、健全落实激励措施、加强宣传推广等方面的经验做法,以更好地指导设计介入乡建的实践开展。艺术以其方式多元性、内容创造性和旺盛生命力吸引了公众视野,一举成为传统村落发展的新生力量。但艺术介入的乡建实践在国内近10年来才逐渐兴起,能否保持强大生命力仍有待检验[6]。

(三)竞赛与实践对比分析意义:乡村设计竞赛是行业前沿动态的风向标,参赛作品涵盖学科前沿理论,预示乡建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实践过程则面临更复杂的现实情况,中国自然环境限制作用强,各区域模式差异大,更需要系统思维统筹规划[7]。

竞赛与实践活动进行愈加频繁,规模与影响日趋增长,适时进行回顾与思考,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实践与竞赛作为艺术推动乡建的两大重要途径,如何互相借鉴经验,更好地共同服务于创建美丽乡村,启发产生乡建发展新模式、新方法、新思路,是值得研究的议题。

二、竞赛与实践案例列举与筛选

(一)案例收集列举:笔者通过查阅文献、报道、书籍、竞赛资讯网站,挑选出提及率高的实践案例和有社会影响的竞赛作品各30个,如图1。将其以时间、空间维度为轴进行阵列排序,案例地域覆盖国内8个行政区划、东亚及欧洲相近文化圈,时间跨度从1995至今。以宫崎清教授提出的“人、文、景、地、产”5点社区营造模型作为理论框架[8],结合乡村地区特征与实际案例趋向,归纳9小类艺术切入点,其中“人”包含人际情感关怀、弱势群体帮扶;“文”包含传统特色文化保育推广、文化意象提取创新转化;“景”包含自然资源生态保育、在地资源可持续设计转化;“地”包含地区性多元文化渗透、灾后重建;“产”包含在地化文旅产业融合[9]。

(二)案例个例筛选:通过聚类,遵循样本“最大化变异”原则,尽可能涵盖各地域各时间,不同切入点、发起方式及设计呈现的案例,筛选出具有代表性的竞赛与实践案例各12个,在下文进行纵向横向对比分析,见表1。

三、竞赛与实践个案纵向分析反思

为全局研究竞赛及实践发展过程和关键转折点,首先,对两类案例进行纵向整理。均通过“6W2H”八何分析法解构,详见图2。竞赛和实践中发起者、组织者、参与者都呈现不同特点,并运用丰富设计手段、整合多方面资源,呈现出多元设计结果,为艺术介入乡建提供广泛的指导思路。

(一)竞赛案例:国内乡村设计缘起晚于国外,因此国内竞赛出现时间也较晚,近5年内逐渐增多,呈现从中南部地区向外辐射的发展趋势,竞赛主题也从解决单一问题向系统性演变。竞赛地区范畴主要分为聚焦某一地区乡建竞赛,如中国(怀化)乡村振兴设计创新大赛“非遗文创、文旅融合”;全地区乡村设计竞赛,如中国梦设计竞赛;以及非地区聚焦竞赛中的红旅或乡建赛道,如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公益组。大部分竞赛呈现系列性特征,如中国梦设计竞赛至今已进行到第十届;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双创比赛也已举办到第八届,从第四届起开设红旅赛道。

1.设计切入从“物”到“非物”:竞赛整体的切入点呈现多元态势,但对于个案,常从单一视角切入。在时间维度上,切入点呈现由“物”到“非物”的转变,时至今日参赛者更多关注人文关怀融合[10]。

(1)物:依托景、地资源带动产业振兴,满足基础生活需要

早期竞赛多从“景”“地”切入,以当地自然资源和地域优势为依托,就地取材,以设计带动人文、产业全方位发展,提升居民基础生活水平。其中以“自然资源生态保育”切入的案例多为城规、建筑、公共空间设计,通过对自然景色再挖掘带动人、文、地、产发展,促进构建生态宜居的环境友好型乡村。如获红点设计奖的“竹莲之家儿童公益书院”,因地制宜用当地竹材料低成本搭设,为留守儿童提供以模块化建筑为载体的陪伴成长体系,以景观构建互助乡村沟通场域;“在地资源可持续设计转化”关注到乡村废弃资源的价值转化提升。如湖南大学荣获Core77“最具社会影响力的设计”学生奖的“WHECAT 麦草猫”项目,如图3,创新地将废弃秸秆编织转化成系列宠物用品,增加村民闲时收入,以可持续手段振兴当地特色产业。

(2)非物:以人、文切入授人以渔,着力精神文明建设

随着乡村振兴的内涵与目标逐渐丰富,近年来对人、文方面也有更多关注。竞赛目标逐渐从脱贫等满足生活基础需求逐渐延伸到对民众自我价值实现、思想教育等社会精神需求。这种转变也说明乡建正逐渐从物质满足转向精神文明建设。“传统特色文化保育推广”依靠参与式设计手段,让艺术介入当地特色文化,营造文化发生场所、提供文化转译方式、拉近文化交流距离。如首届中国(怀化)乡村振兴设计创新大赛中的“妈妈合作社”农村留守妇女价值共创平台,团结以“妈妈”为代表的留守妇女,与乡政府合作挖掘家乡特产,完成村落品牌构建和个人品牌孵化,推广特色文化同时满足留守妇女的自我价值实现;近两年湖南大学从“人际情感关怀、弱势群体帮扶”角度切入将帮扶对象转向留守儿童,开启设计美育新尝试。第八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红旅赛道获奖作品 “童书绘梦”和入选迪拜全球毕业设计展的“放学后儿童安全教育桌游”都是创新型设计美育典范,如图4。“童书绘梦”以绘本为载体打造乡村文化生态圈,开展儿童美育课程和乡创教师工作坊,从儿童教育抓起,更好传承乡村文化。“放学后儿童安全教育桌游”关注到乡村儿童安全问题,通过桌游设计培育儿童主动预防各类危害的意识和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介入的最终目标是希望乡村可自行完成可持续循环发展。关注乡村多类型人群身心发展,真正做到老有所养,幼有所教,贫有所依,难有所助是设计赋能乡建的核心目标。

2.资源利用从“单一”到“多元”:从资源整合层面看,早期竞赛多仅涉及独立资源改造,设计师作为创作者对单一乡村问题做出回应,缺少协调统筹各方力量资源的系统思维。振兴不仅是对乡村传统的恢复,更应是以地方自然、人、技术、文化为基础的创新[11]。设计竞赛有能力高效吸引多领域专家人才,寻找乡村地区内生性发展策略[12]。近年来竞赛呈现多元发展趋势,艺术设计的角色随着社会转型变得更为主动,从创作者到发起人和组织者,成为强有力的黏合剂,对话多方利益相关者,整合人、文、景、地、产等资源,共建乡村未来图景。如中国(怀化)乡村振兴设计创新大赛中湖南大学生态矿山系统设计,融合设计理念、工程技术和工业设计创新,生态矿山系统让尘土飞扬的矿山变为鲜花盛开的“景区”,实现矿业开采和环境保护的高度融合,并赋予矿山开展生态文旅和多种特色农业的潜力。设计竞赛作为试验田,从解决单一问题转向复杂系统问题,其中跨领域合作是极为必要的。应用建筑学、设计学、社会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多学科,结合复杂系统设计整合多方相关者及资源,赋能乡村多元发展动力和正向循环模式。

3.设计手段从“主导”到“共创”:从设计手段层面看,早期竞赛多由设计师独立参与,以自我视角出发探寻解决方案,有时会忽略村民真实需求,存在局限性。这种第三者视角的解决方案不能挖掘居民主观能动性,难以激发村民热情,产生可持续效应。如今这一问题逐渐被正视,尝试村民参与设计或共创,显著提升原住民的建设参与度。如首届中国(怀化)乡村振兴设计创新大赛中至尊大奖“流动的图案—挑花系列文创设计”,运用参与式设计手段,设计师和当地绣娘共创挑花图案,共同享有专利及使用权。并通过挑花玩具让共创突破空间时间障碍,如图5,人人均可进行图案探索参与挑花设计,从而让乡村进行持续且自发地改变[13]。受地域、资源等因素限制,参与式设计在竞赛中运用范围有限。竞赛应尽量为参赛者提供在地调研的机会,可依托产学研平台或由主办方与政府搭建开放互联桥梁。满足在地检验的共创方案更有可能有效解决真实世界存在的问题。设计者与居民之间的火花碰撞从在地真实诉求出发,更好助力乡建创想。

(二)实践案例:周边国家早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关注乡村建设与社区营造,他国实践经验对我国能起到一定借鉴作用,吸取其成功实践经验,进行因地制宜转化。

1.民主化

(1)发起方式趋向民主:艺术乡建的发起方式可分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两种形式,自上而下包含由政府邀请的艺术家主导、艺术院校实践、基金组织主导、其他设计组织主导等,自下而上多为艺术家、在地居民、设计者主导。但其实乡建深入后离不开两种形式协同发展,“上”为乡建开展协调整合资源,“下”尝试创新思路奠定良好群众基础。秦岭终南山“关中忙罢艺术节”,从靳勒教授尝试把当代艺术带回家乡,逐渐被乡民接受并参与创作,到发展为产学研基地,是自下而上设计师主导的乡建尝试。而由湖南大学发起的 “新通道”项目,联合政府支持自上而下利用当地特色精准扶贫,由点及面辐射湘西多地,村民从被动影响到主动参与,形成较好的自驱发展态势。两种模式均趋向民主化融合发展。

(2)设计手段民主化:民主化设计手段秉持以人为本、参与式、共创等理念满足人生理和心理需求,尊重乡村主体村民的意愿,尽力调动所有相关者的主观能动性,参与乡村未来建设。如在“天空的院子”的台湾竹山小镇,年轻人只需对竹山镇发展提出想法建议,或以专长交换,就可免费住宿。该模式为竹林镇的注入全新力量。游客作为利益相关者,虽不是乡村主体,却是乡村文旅产业的直接消费者。他们参与小镇的改造历程,能更直接为当地居民带来观念上的转变。居民也会因此快速进行意见迭代,拯救当地文化并产生经济价值。纵观较为成功的艺术乡建,都离不开政府大力支持和在地居民参与共创。实现乡村的自我驱动和永续发展才是振兴的最终愿景,民主化手段则是必由之路。

2.产业化:经济是乡建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如何挖掘乡村特色并推向产业化,持续带来经济增收,是艺术介入需考虑的重要课题。绝大部分实践都囊括“产”的方面,以“在地式文旅融合”为基础,加入“传统文化保育”“在地资源可持续设计转化”“文化意象提取创新转化”“地区性多元文化渗透”等方式共同切入,从更全面的角度带动文化结合商业的乡建发展。如1996年日本北部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通过创意互助活动连接艺术家与农民,增加游览者与当地村民、与田间乡野的相遇,带来新商业机遇。大型艺术节作为商业爆点,在短期内传播效果好,但多数实践结果终以艺术小镇方式呈现,定期承办艺术集市或艺术节。小镇形式更易整合当地文化产业及特色农业、工业产品。如今传统文旅产业化发展也面临挑战,历经疫情在地旅游停滞,需思考设计如何赋能多类型产业链,如通过新媒体设计增加农产品知名度等,增强产业链弹性及抵御风险能力。同时,商业因素高占比也凸显实践中对人文要素不够重视,过于同质旅游业发展是否掩盖了乡村固有特色,是值得反思的问题。中国乡村是中国的文化根脉,保留乡村本来特色,不完全现代化的乡建才可能保留多样性,兼顾传统与发展[14]。

四、竞赛及实践个案横向分析反思

通过纵向梳理得到两种模式的发展态势与特点。随后,笔者将进行横向比较,以洞察两者的差异与联系,从而挖掘两者转化融合的可行性,为后续艺术介入带来启示。

(一)差异

1.设计发起路径差异:竞赛主题范围宽广,逐渐由聚焦单一问题解决向全面地域振兴过渡,多为学院或政府等组织发起;实践受基础环境制约,落地性限制,需调动居民参与性,发起多自上而下,部分因在地艺术家乡土热忱自下而上发起,后多做到双向推动融合。

2.介入角度及呈现方式差异:竞赛时间跨度小、参与者有限、资源整合难度大,因此,切入点较为单一,获奖作品多巧妙结合当地特色,偏向小而美的概念方案居多,且种类创新多样;实践则有较多资源支持,需考虑到产业及社会需求,从多元角度切入,运用多种设计方式共同推进系统构建,整合集中呈现为艺术小镇、大型艺术展、艺术市集等成熟系统模式。

3.设计参与手段差异:竞赛中设计参与方式多体现为基础田野调查,设计师主导的参与式设计偏多;而实践中要考虑多利益相关者因素,共创推进设计及商业活动,才能产生正向推动力带来价值。

(二)联系

1.实践作为竞赛的试验田,竞赛是实践优秀创意源泉:竞赛中应用创新技术、实验性理论较多,如竹莲之家儿童公益书院项目中,运用竹材料结构式创新,结合当地手工艺进行技术尝试,进而在实地实践中协调改进技术方案,达成最终效果。竞赛作为乡建实践缘起,直接为乡村带来多角度创意输入。如乌镇横港国际艺术村,通过举办奥雅设计之星设计竞赛,为这个村子带来了新的生机。

2.两者借助产学研平台联结,一对一精准帮扶:实践中巧妙结合产学研基地搭建,给学生提供以实践为基础的技能培训,为前沿理论应用提供平台。如湖南大学基于新通道项目,搭建产学研平台,并以此作为 2019 首届中国(怀化)乡村振兴设计创新大赛基地,将竞赛与实践联结。

3.实践借助竞赛平台提高社会关注度:实际案例参与设计竞赛,以获得更大的社会影响力,提升关注度并引入更多资源扶持。如侗脉2.0 文化创意开发通过竞赛构建了贯穿“内容研究-文创设计-生产-销售-文化传播-品牌建设”的开放式文创公益设计平台。

4.竞赛洞察实践缺失,引领反思关注

近年实践中重点解决乡村基础建设缺失、脱贫困难等问题,满足人民基本生理安全需求,缺少对留守群体情感层面关注。竞赛作为洞察实践问题的入口,具有实验性。如湖南大学依托新通道产学研平台发现当前教育缺失,在设计竞赛中进行创新设计美育的尝试,为实践指明新目标。

(三)转化及融合途径

1.产业化融合及商业推广:竞赛成果在产业中可发挥积极作用,选取有市场潜力的作品(特色文创产品、旅游纪念品、农家乐装饰品等)以合作的模式实现落地转化,或结合专业平台进行商业众筹,并借助直播带货、综艺下乡等新媒体形式,助推商业化进程。增加村民收入的同时,也传播了乡村特色文化。

2.实践融入系统思维:将竞赛理论思路融于实践,运用产品服务系统思维,将乡村作为一个系统,考虑其中产品、服务、基础设施和参与者网络等要素。实践作为平台融入多元学科,艺术作为介入手段参与各要素设计,建立触点完善的文旅服务体系,为乡村带来了收益的同时满足各方参与者的诉求及情感体验。

3.共同打造异质性体验:避免与现有乡建同质,吸取竞赛的概念思路,转化落地拓宽机遇;避免与城市同质,提高人们的乡村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感,结合当地特有资源,充分利用在地化本土优势,形成核心竞争力。

4.为竞赛提供在地共创平台:实践可反向指导竞赛,参考实践的有效方法,竞赛方应提供资源平台使设计者通过在地共创进行设计,抓住各地差异化需求,挖掘当地人主观能动性,给予民众表达意见及参与的机会,调动居民共创群体向往的未来愿景。

结语

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设计可以起到核心驱动作用;设计师须立足本地资源与文化,保持开放协同创新思维,整合多方力量,实现乡村文化保育与产业振兴。文章通过梳理乡建相关设计竞赛和实践案例,纵向研究两种途径的普遍规律和特点,横向总结两者差异与联系,并尝试性提出相互融合转化的方式,对探索竞赛与实践案例,后续开拓艺术介入乡建提供了思路支撑。

参考文献

[1]李正军,陈方圆,王琳.艺术介入乡村设计的策略与方法[J].设计,2019,32(07):51-53.

[2]李婉姗,季铁,卢世主,赵云彦.设计竞赛介入乡村振兴的探索与实践[J].包装工程. 2021,42(20):210-217.

[3]董占军.艺术设计介入美丽乡村建设的原则与路径[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66(01):101-108.

[4]师宏,杨向东,刘方伟.对目前国内工业设计竞赛的思考[J].包装工程,2009,30(01):216-218.

[5]吴平.论设计竞赛对产品设计创新的意义[J].设计,2012(02):259-261.

[6]王宝升,尹爱慕.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的多个案比较研究[J].包装工程,2018,39(04):226-231.

[7][美]Dewey.Thorbeck(杜威?索尔贝克)奚雪松译.乡村设计:一门新兴的设计学科[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8

[8]刘甜.乡村社区营造中的设计参与——以台中埔里镇桃米社区为例[J].设计,2018(15):158-160.

[9]黄世辉.社区自主营造的理念与机制[J].台湾:建筑情报季刊杂志.2001:10-27.

[10]季铁. 基于社区和网络的设计与社会创新[D].湖南大学,2012.

[11]陈方园. 艺术如何介入乡村规划设计的研究[D].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9.

[12]季铁,潘英.基于社区和网络的设计与社会创新——从UCD到CCD[J].装饰,2012(12):109-111.

[13]张朵朵,季铁.协同设计“触动”传统社区复兴——以“新通道·花瑶花”项目的非遗研究与创新实践为例[J].装饰,2016(12):26-29.

[14]方李莉,向丽.中国艺术乡建的实践与未来:与方李莉的对话[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54(04):118-125.

猜你喜欢
乡村建设实践模式
广州市从化区智慧乡村建设的调查与分析
再思20世纪上半叶的乡村建设与改造
治理创新视角下的基层协商民主
基于学生社团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模式探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模式探讨
家电使用及维修现状调研分析
《无机材料物理性能》教学方法与实践模式初探
从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略窥成人教育管理理念及对现今成人教育管理的启示
关于构建我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思考
浅析中国新旧城乡建筑景观的建设与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