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显耀
摘 要: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田径训练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训练强度和训练量的合理设置一直是教师探讨的热门话题。本文首先从相互依存、互补、协调等多个维度着手,探讨了高中体育教学田径训练强度与训练量的关系,继而提出了高中体育教学田径训练科学安排训练强度与训练量的策略,包括量身打造训练计划,彰显个性风采;融汇多元训练方法,锤炼综合技能;科学训练重恢复,营养均衡促发展等,以期为提高高中体育教学的质量提供更多科学依据。
关键词:高中体育;田径训练;训练量
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田径训练是培养学生基本运动能力和增强体质的重要手段。然而,由于缺乏科学的训练方法和适度的训练强度与量的控制,田径训练的效果往往不理想。不恰当的训练安排可能导致学生过度疲劳、受伤风险增加,甚至对体育运动产生厌恶情绪。因此,本文聚焦于高中田径训练的强度与量的问题,旨在通过科学研究为体育教师提供合理的训练指导,帮助学生安全、有效地提升体能和技能。
一、高中体育教学田径训练强度与训练量的关系
(一)训练强度与训练量的相互依存关系
训练强度与训练量在田径训练中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训练强度指的是在训练中学生所承受的身体和心理负荷的程度,而训练量则是指训练的总负荷量,包括训练的次数、时长和重复次数等,两者之间存在着微妙的平衡[1]。适度的训练强度能够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技能水平的提升。而训练量的积累则是提高学生体能、增强肌肉力量的基础。具体而言,在训练过程中,训练强度的提升往往需要以一定的训练量为基础,而训练量的增加也需要在适当的训练强度下进行,以避免学生身体过度疲劳和受伤。例如,在短跑训练中,往往通过增加重复次数和缩短间歇时间提高训练强度,同时保证足够的训练量,能够使学生逐渐适应高强度的比赛节奏。而在长跑训练中,则需要通过增加训练时长和距离积累训练量,逐渐提高学生的耐力水平。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使训练强度与训练量在田径训练中密不可分。
(二)训练强度与训练量的互补关系
训练强度与训练量在田径训练中呈现出互补关系,其主要体现在不同训练阶段和训练目标的调整上。在基础训练阶段,训练量占据主导地位,通过大量的重复练习和体能锻炼,为学生打下坚实的身体素质基础。在此阶段,训练强度相对较低,以避免学生因身体负荷过大而受伤。而随着学生身体素质的逐步提高,训练强度逐渐增加,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和竞技能力。在比赛前的冲刺阶段,训练强度则成为主导因素。通过提高训练强度,模拟比赛场景,使学生逐渐适应比赛的节奏和压力。此时,训练量相对减少,以保证学生有充足的休息和恢复时间,确保在比赛中发挥出最佳水平[2]。这种互补关系使训练强度与训练量在不同阶段和目标下能够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从而达到最佳的训练效果。
(三)训练强度与训练量的协调关系
在田径训练中,训练强度与训练量的协调关系至关重要。只有确保两者之间的平衡和协调,才能实现训练效果的最大化。一方面,训练强度与训练量的安排应根据学生的身体状况、技能水平和心理状态进行个性化调整。不同的学生在身体素质、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在制订训练计划时,应充分考虑系列因素,确保训练强度与训练量的安排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另一方面,在训练过程中,应密切关注学生的身体反应和训练效果,及时调整训练强度与训练量的比例。如学生出现过度疲劳、受伤等情况,应及时降低训练强度或减少训练量,以避免对身体造成进一步的损害。又如,学生在训练中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和进步趋势,可以适当增加训练强度或训练量,以进一步挖掘他们的潜力[3]。
二、高中体育教学田径训练科学安排训练强度与训练量的策略
(一)量身打造训练计划,彰显个性风采
制订个性化的训练计划是科学安排训练强度与训练量的重要前提。在此环节,教师应综合考虑学生的身体状况、技能水平、训练目标和心理状态等关键因素,切实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认知规律,贯彻落实因材施教的原则,提升训练计划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为学生在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奠定坚实的基础。
首先,制订个性化的田径训练计划需要教师对学生的身体状况有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体质、体能、耐力、柔韧性等方面都有所不同,这系列因素决定了他们在训练中能够承受的训练强度和训练量。基于此,教师首先可以通过体检,了解学生的身高、体重、身体比例等基本信息,以及他们是否存在潜在的健康问题或伤病隐患。接下来,教师可以安排体能测试,包括心肺功能测试、肌肉力量测试、柔韧性测试等多个方面。通过这系列测试,教师可以准确评估学生的体能水平,了解他们在速度、力量、耐力等方面的优势和不足。由此,教师则能更有针对性地制订训练计划,帮助学生提升薄弱环节,发挥潜在优势。
其次,教师在制订田径训练计划时,还需要考虑学生的技能水平。一方面,不同的田径项目对学生的技能要求有很大的差异。比如短跑项目,学生需要掌握正确的起跑姿势、加速技巧以及途中跑的节奏;而长跑项目则更注重学生的耐力、速度保持能力以及终点冲刺的技巧。因此,教师在制订训练计划时,要针对每个项目的特点,为学生安排相应的技能训练内容。另一方面,针对同一田径项目的学生,他们的技能水平也可能存在很大差异。如有的学生可能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运动技能,但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技术的精准度和稳定性;有的学生则可能还在基础技能的掌握阶段,需要更多的基础训练来巩固基础。因此,教师在制订训练计划时,要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技能水平,为他们安排适合自己的训练内容和方
法[4]。具体而言,对于技能水平较低的学生,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反复练习起跑、加速、转弯等基本动作,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运动姿势和技巧。同时,教师还要注重培养他们的运动感知能力,让他们能够更好地感知自己的身体状态和运动节奏,从而更好地掌握运动技能。对于技能水平较高的学生,教师则应注重提高他们的技术难度和精准度。比如,在短跑项目中,可以通过增加起跑器的使用、优化途中跑的节奏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起跑速度和途中跑效率;在长跑项目中,则可以通过增加间歇训练、提高速度耐力等方式提升学生的耐力水平。
(二)融汇多元训练方法,锤炼综合技能
田径训练内容丰富多样,包括短跑、长跑、跳跃、投掷等多个项目。每个项目都有其独特的训练要求和技巧,单一的训练方法往往难以达到理想的训练效果。基于此,教师在实际的教学环节,应综合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衔接学生喜闻乐见的训练方法,科学安排训练强度和训练量,为田径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和生机。
1.采用循环训练法
循环训练法主要指的是将多个训练项目按照一定顺序和周期进行循环训练,以此有效利用时间,提高训练效率,全面发展学生的各项身体素质。在实际应用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训练目标,制订合适的循环训练计划。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制订一个一周的循环训练计划,包括耐力、速度、力量、柔韧性等方面的训练内容,且注重训练项目的合理搭配,确保每个项目都能得到充分训练。
周一:耐力训练日。(1)有氧运动:让学生进行慢跑、游泳、自行车等有氧运动,以提高他们的心肺功能和耐力。(2)力量训练:安排一些简单的力量训练,如俯卧撑、引体向上等,以增强学生的肌肉力量。
周二:速度训练日。(1)短跑:进行不同距离的短跑训练,如50米、100米、200米等,以提高学生的速度素质。(2)敏捷性训练:设计一些敏捷性训练项目,如穿梭跑、圆圈跑等,以增强学生的协调性和反应速度。
周三:柔韧性训练日。(1)静态拉伸:指导学生进行各种静态拉伸动作,如压腿、转腰等,以改善他们的柔韧性。(2)动态拉伸:让学生进行一些动态拉伸运动,如手臂绕环、弓步压腿等,以提高柔韧性和协调性。
周四:力量训练日。(1)上肢力量训练:安排一些针对上肢力量的训练,如举哑铃、拉橡皮筋等。(2)下肢力量训练:进行一些针对下肢力量的训练,如深蹲、蛙跳等。
周五:耐力训练日。(1)长跑:安排学生进行中长距离的跑步训练,如800米、1500米等,以提高他们的有氧耐力。(2)耐力游戏:设计一些有趣的耐力游戏,如接力比赛、拔河等,以激发学生的训练兴趣。
周六:速度训练日。(1)变速跑:进行变速跑的训练,如直道加速、弯道减速等,以提高学生的速度控制能力。(2)反应训练:安排一些反应训练项目,如接球游戏、快速起跑等,以提高学生的反应速度。
周日:休息与调整。教师主要可以让学生在这一天充分休息,放松身心,以便迎接下一阶段的训练。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这一天的时间对训练计划进行调整,以确保训练效果[5]。
2.引入游戏化教学
游戏化教学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田径训练中,教师应把控训练的强度和训练的量等,设计多元、有趣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升技能水平。
游戏一:速度接力赛。在此环节,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队伍,每队成员数量相等。设置一条直道作为赛道,每个队员需要在指定起点起跑,跑完一定距离后将接力棒交给下一位队员。比赛的关键在于速度和接力棒的传递效率。这一游戏活动旨在锻炼学生的速度和团队协作能力等,同时保持较高的运动强度。
游戏二:耐力障碍赛。教师可以在赛道上设置多个障碍物,如跨栏、跳箱等。学生需要按照规定的路线和顺序完成障碍物的穿越。此游戏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速度和协调性,还能够激发学生的运动爆发力。
游戏三:距离挑战赛。教师可以设置不同的距离段,如100米、200米、400米等,要求学生按照规定的顺序完成这些距离段的跑动,以确保学生能够保持较高的运动强度,锻炼学生的速度和耐力。
游戏四:跳跃接力赛。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队伍,每队成员需要完成指定的跳跃动作,如立定跳远、单脚跳等,然后将接力棒交给下一位队员。比赛的关键在于跳跃的准确性和接力棒的传递速度。
此外,在游戏化教学中,教师还可以设置一些奖励机制,如积分、小礼品等,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意义上成为田径运动的主人翁,于多元化的实践、探索中形成良好的体育素质。
(三)科学训练重恢复,营养均衡促发展
在田径训练中,恢复和营养补充是非常重要的两部分,它们对运动员的身体健康、运动表现和长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恢复是指身体在训练后适应训练负荷、消除疲劳和恢复能力的过程。充分的恢复能够帮助运动员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提高运动表现,降低受伤风险。在田径训练中,恢复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方式:(1)休息时间:适当的休息能够帮助身体修复受损的肌肉和组织,促进体能恢复[6]。教师需要合理安排学生的训练时间,确保他们在训练期间有足够的休息时间。(2)按摩和拉伸:按摩和拉伸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加速肌肉放松和恢复。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适当的按摩和拉伸训练,以减轻肌肉酸痛和疲劳。(3)恢复训练:恢复训练是指在训练后进行的低强度运动,如慢跑、游泳等,旨在加速身体恢复,减轻延迟性肌肉酸痛。教师具体可以指导学生合理安排恢复训练,以促进身体恢复。
另一方面,营养补充是指通过饮食摄入足够的营养素,以满足身体在训练中的能量需求和恢复需求。在田径训练中,营养补充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蛋白质:蛋白质是肌肉修复和生长的关键营养素,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合理安排蛋白质的摄入量,确保他们摄入足够的蛋白质,如瘦肉、鱼、蛋、豆类等。(2)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是身体的主要能源,能够提供训练所需的能量。教师应该着重强调学生合理安排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如米饭、面食、水果等。(3)脂肪:脂肪是身体能量的重要来源,具有抗氧化、抗炎等作用。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多吃坚果、橄榄油、牛油果等食物。
(4)维生素和矿物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对于身体恢复和运动表现具有重要作用,如维生素C、钙、铁、锌等。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多吃蔬菜、水果、坚果等,确保摄入足够的营养素。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中体育教学中的田径训练不仅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有效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运动技能的关键环节。通过对训练强度和训练量相互依存、互补和协调关系的探讨,本文强调了科学制订训练计划的重要性。个性化的训练方案能够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生的身体条件和技能水平,而多元化的训练方法则有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田径竞技能力。同时,重视训练后的恢复以及营养的均衡摄入,对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同样不可或缺。这系列策略的实施,有利于提升高中体育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教师在设计田径训练课程时,应细致考量各方面因素,科学合理安排训练内容,以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廖艳芳.浅谈学校体育教学中田径训练强度与训练量[J].田径,2024(2):67-69.
[2]郑建.高中体育田径教学中的训练强度及训练量探究[J].高考,2022(30):174-176.
[3]李涛.高中体育田径教学的训练强度及训练量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2(1):241-243.
[4]黄杰.探讨高中体育教学中田径的训练强度及训练量[J].新课程,2022(4):94.
[5]叶尔江·沙尔甫.体育教学中田径训练强度和训练量的合理控制[J].求学,2021(36):45-46.
[6]谢峰.探究高中体育田径教学中的训练强度和训练量[J].基础教育论坛,2021(19):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