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政治学研究的实践进向

2024-07-09 05:18吴合庆
关键词:田野调查

摘 要:政治学研究扎根现实情境,走进田野,拓宽新时代中国政治学研究进向。建构中国特色政治学,回应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现实关切。田野调查耦合中国政治学理论创新的内在价值,助益政治学学术概念建构与研究范式转型。针对新时代中国政治学发展中的基础理论应用偏差、研究范式与研究情境脱嵌、研究价值的挖潜拓展不足等现实梗阻,可从田野理论再造、田野空间嵌入与田野价值创新三个维度建构契合中国本土研究情境与政治实践的政治学研究创新发展路径,实现中国政治学守正创新的价值归向。

关键词:田野调查;研究进向;范式转型;政治实践;概念建构

作者简介:吴合庆(1992- ),男,安徽安庆人,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政治与乡村治理。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1]是当前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这为新时代政治学学科建设指引了前进方向。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2]。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按照党中央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以深化调查研究推动解决发展难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调查研究重要论述是坚持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3]。调查研究自身兼具学术传统与问题意识[4],契合于新时代中国政治学研究,田野调查研究以构建中国特色的政治学理论基础与研究范式成为推进政治学发展的创新动能。

一、田野调查耦合政治学理论创新的内在价值

将田野调查研究带入政治学研究视域,拓宽政治学新的研究进向,创新新时代中国政治学概念的生成范式。政治学发展过程中,“田野政治学”研究发展逐渐受到政治学学界内诸多学者的关注,亦逐渐成为拓宽中国特色政治学研究的重要实践探索。

(一)拓宽新时代中国政治学学科的研究取向

回溯中国政治学复建之初期,中国政治学的学科与西方政治思潮相互影响与包容发展。时代性的发展促使中国政治学理论基础与研究范式的建构需要在借鉴西方政治理论基础之上做出更具契合于本土研究的实践探索。新时代,立足于新的历史方位,政治学发展结合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引领作用取得一系列丰硕成果。社会现代性加速时代发展,政治学的发展更需要着力于实践调查,从实际出发,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夯实政治学学科理论基础。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政治学的学科价值在于将理论价值转化为治理效能,需要结合治理实践,事实先于经验,从实际出发。由此,以田野调查方法为本质特征的田野政治学的外在表征与之相对应,其“田野”具有双重性,一是强调研究情境的现实性,二是强调研究过程的方法性。进言之,需要回溯至政治学研究的现实场域空间与遵循客观事实依据,而田野政治学与之相契合,为政治学的研究取向的拓展提供了新视角,日益成为政治学话语体系现代化建设目标里新的研究进向。

(二)创新新时代中国政治学概念的生成范式

政治学自20世纪80年代初恢复重建以来,其学科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遵循既有的传统研究规范,也受到西方政治学深入影响,传统西方政治学概念与研究方法的“舶来品”传入中国境内。这为我国政治学学科提供借鉴与运用价值,但也存在着乔万尼·萨托利(Giovanni Sartori)提及的“概念延展”(concept stretching)的问题[5],即西方的政治学的概念并不适用于各国政治实际的研究现象。由此而言,突破传统研究范式的“桎梏”并实现研究方法的创新,需要结合新时代的特征引入新的研究方法与研究视域。田野政治学是基于田野调查而形成的政治学研究路径[6],其深入基层调查的研究现状与研究成果,以及对丰富的经验事实进行理论提炼,国内“华中乡土学派”学者创造性地提出诸多符合中国研究情境新的政治学概念,诸如乡政村治[7]、祖赋人权[8]、家户制国家[9]、韧性小农[10]等。田野政治学顺应政治学学科发展的时代性要求,也为政治学研究范式的转向提供了新的思路与生成范式,为田野政治学的创新发展提供创造性的条件。

二、田野调查嵌入政治学研究体系范畴的逻辑性

思维方式决定了科学研究的路径和方法[11],田野调查研究的思维方式创新新时代中国政治学研究的路径与方法。田野调查研究以其时代性、客观性与实践性融合政治学理论、现象与概念的创新发展、内在机理与本土情境,构成新时代中国政治学研究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田野调查的时代性契合政治学理论的创新发展

社会科学的建设发展折射出时代性的外在表征,其表现于社会科学的议题以及学科研究范式的变革与创新。新的政治实践与政治现象涌现,为政治学学科研究供给丰富的研究资源与研究动能。一是在政治学议题上,基层社会治理以及乡村治理始终是受到学界学者持续关注的研究主题,此类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内生出的社会现实问题需要以客观直接的形式去观察、记录与研究,总结政治实践发展的经验与规律。结合客观事实的内在因素与现实背景,提炼出新的研究结果促成政治理论的丰富,作为深入实践调查形式的田野调查方法逐渐走进政治学研究的视域内。二是在研究方法上,大数据、区块链、ChatGPT人工智能等技术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的广泛运用,政治学田野调查式研究方法也与时俱进地实现创新,在进行实地调查、深入访谈、问卷调查以及数据分析层面充分结合新技术的运用。这不仅提升了田野调查的研究效能,也为田野调查研究的真实性提供了技术维度上的保障。政治学研究的深入发展与时俱进,以田野调查方法提炼研究结论回应现实问题,契合社会科学发展的时代性,增进政治学研究方法的创新性。

(二)田野调查的客观性刻画政治学现象的深层机理

学术概念是科学研究的基本单位,是研究思维的逻辑起点,更是学术共同体交互中的基本共识与通识性语言,以其高度概括性与凝练性诠释出丰富的理论基础。共识性学术概念的生成过程需要立足于实践基础与理论基础,从事实层面出发,剖析社会现象的本质规律。概念建构的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则促成理论的螺旋式上升,在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作用之中,田野调查以实践视角检验学术概念在实际政治现象中是否具有共识性与普适性。田野调查方法是推动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作用的动力源泉,深入实践调查的形式,发现新现象与既有研究的互质性,以客观独立的实证研究提炼出新的学术概念。这不仅促进政治学新概念生成,也在研究方法上实现了转换,更在政治学概念上实现了原创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到“哲学社会科学有没有中国特色,归根到底要看有没有主体性、原创性。”以田野调查的方法深入社会研究,是收集概念构成元素的基础性工作,从鲜活的故事背后探寻事实真相与还原本质,从而减少主观因素与先验论的干扰,使得新生概念紧密贴合基本事实与普遍现象,体现其概念的客观性与原创性。

(三)田野调查的实践性耦合政治学概念的本土情境

田野政治学是在学术研究中采取田野调查研究方法而形成“方法论学派”[12],在政治学研究视域实现了政治学研究扎根具体社会实践的目标。这主要体现在从既往的文本分析与理论逻辑推演走向深入中国基层政治的实际情境,将规范化的政治理论知识与鲜活的实践案例相结合。一是,田野调查方法发掘与培育了中国政治学本土性概念的生成土壤。新的政治议题的产生紧随时代的发展而丰富,政治理论的新发现源于现实生活而创新。田野调查将具体研究方法与现实生活情境的深度融合能够发现新理论与新概念产生的特殊情境,而这一情境与现实背景正是新概念生成的土壤,附有“本土性”内在属性。二是,田野调查拓宽了本土性概念的生成空间。新概念的产生需要基于政治学研究调查实践,随着政治学学科现代化发展推进,建构本土政治学话语体系与政治学概念尤为重要。田野调查的方法立足中国实践致力于本土政治学理论的建构,随其深入推进,诸如新生问题与现象被学者关注,从而引起学术上的争鸣与探讨,激发出政治学学者的学术热情。田野调查在发现诸多新的政治现象与政治实践的同时,也为政治学本土概念的生成拓宽了广阔的研究视野。

三、新时代中国政治学研究为何需要田野调查

西方的政治思想体系是建立在西方国家具体国情之上,在面对国家社会中复杂多变的新生问题,中国引入借鉴西方政治知识与既有的经验总结并未能充分回应现实问题,对理论知识的创新运用与现实相脱节。因此,需要建构中国现代政治科学的方法论体系,着力于研究范式转变和研究方法创新[13],结合当前政治学发展在理论基础、研究范式与研究价值上的问题,新时代中国政治学需要以田野调查的实践性补足其发展。

(一)基础理论应用偏差与认知“路径依赖”

在基础理论维度上,政治学的田野调查研究是指向政治学学科理论基础,需来源于政治实践的规律与经验的总结,而这一过程需要通过实地调查走向现实生活,走向田野场域,走向富含政治样态与政治元素的现实试验场。而政治学理论基础与现实生活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距离感,使得理论基础缺乏一定的“田野性”与社会现实性。其一,初期政治学科重建后政治学理论基础在借鉴于运用西方政治学知识时,忽略了政治学知识生成的过程,也未能充分地基于本土实地的田野调查研究背景,而直接运用于本土社会情境,因此存在着理论基础与实际运用的偏差性。其二,“镜像思维”[14]的效应桎梏了对政治学新理论与新知识的创新积极性。先入为主的认知偏差使得对政治实践中的特有现象解读存在着个人主观性,缺乏客观事实的真实性。这种镜像思维模式造成总结出的经验跨越了事实且遮蔽了来源于现实调查研究所建构理论基础的实践性,与实地调查的情境研究相脱节。由此而言,政治学的理论基础的生成需要以实地调查形式深入实际情境中总结得出。

(二)研究范式与现实研究情境的双向脱嵌

在研究方法维度上,“田野”不仅是研究场域,亦是研究方法。田野调查实践的不足体现在政治学研究中局限于基于文本分析与逻辑推演的既有范式,与政治实践的真实场域与空间存在一定的距离感。其一,实践研究中田野调查法运用并不充分,体现在研究对象、研究地点与研究时间上。研究对象上,在方法运用过程中缺乏对关键研究对象的识别,使得最终的研究呈现偏差。研究地点上,对研究地点缺乏精准定位,研究的场域空间与案例分析不具有典型性与代表性。研究时间上,缺乏持续性研究的时间,抑或是研究的时长未能达到生成研究结果的要求,因而导致研究结论的偏差。其二,方法运用中缺乏对“概念源”的探索与新概念的创造。概念的源头在田野调查中[15],政治学研究方法的运用也是新理论与新概念的产生过程,高质量与多元化的概念供给为政治学概念的可持续生成提供动力[16]。局限于文本研究方法与概念应用存在搬运式的借鉴,既有的理论与概念在操作化应用阶段,需要结合其背后的生成机理与研究中的新问题与新现象相关联。通过实地调查的方式发现并改进研究方法的不足之处,使之基于本质与现象的真实情境中得出新的理论与新的政治学概念。

(三)研究价值的深层挖潜与研究拓展不足

在研究价值维度上,政治学研究的价值不仅体现于学术价值,更应面向个体与国家社会整体发展。其一,研究主体性价值需要重视,弥补问题意识与人文关怀的缺失。人以及与之构成的复杂社会关系成为政治学调查研究的关键对象。“田野”提供调查研究的场域空间与方法手段,但“人”这一因素始终是贯穿调查研究过程的主体性要素。研究主体的价值性被忽略将弱化政治学调查研究中的问题意识,致使调查研究的结果偏差,学术的人文关怀未能具体表达,研究价值被遮蔽其中。其二,研究价值的深层挖潜不足,拓展研究有待进一步开展。政治学研究素材来源于历史与现实情境,其深层价值的挖潜不可局限于文本研究与逻辑演进。研究视域的束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政治学调查研究的空间拓展,进而使得潜在的现实问题不被发现与解决,研究价值生成受阻。从宏观层面研究政治学固然为国家制度建设与国外政治研究的借鉴提供一个传统研究路径,但庙堂连接着田野,“国家-社会”“制度-生活”“结构-功能”等研究范式不断延伸学术研究的价值外延,政治学调查研究需要在现实情境中持续发掘价值的整体性视野。

四、田野调查何以赋能政治学研究创新发展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田野调查是政治学研究的关键性起点。政治学的繁荣发展需要结合时代性去拓宽其理论生产与方法创新的空间,基于社会运转的“社会底蕴”[17],以田野调查的方式从构建本土政治学的话语体系与理论基础等策略来构筑政治学学术共同体。通过政治学研究的路径自觉、方法自觉、概念自觉推进田野政治学的范式自觉[18],进而丰富政治学理论基础与提升政治学理论与概念的应用力,建构田野政治学式理论基础、研究范式与研究价值来创新政治实践的“中国之治”。

(一)田野理论再造:以田野实践夯实政治学理论基础

走进田野实践的空间场域,扩容理论的存量与提升理论的增量,丰富政治学理论基础。一是从田野深度提炼理论,理论蕴含田野底色。田野调查与政治学的深度融合形塑出更具中国特色的政治学理论,田野调查的直观性与客观性,消弭了因个人主观价值偏好带来的理论偏差这一弊病。此外,政治学理论需要接受现实问题检验,田野政治学调查实践中生动形象的事实材料能够支撑起理论在实际政治情境中的应用。以田野调查内嵌于政治学理论的创新过程之中,有助于政治学理论与政治实践的有效衔接,转化为理论基础生成的内在驱动力因素。二是延伸拓展田野研究,理论回应现实关切。田野政治学的“田野”并非狭义的乡村政治场域,而是随着时代发展,政治学需要以实地调查与实地实践的形式来促进新理论与新方法的增量生成。以田野实践调查形式与遵循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是田野政治学的深层底色。新时代,以既有理论去回应复杂多变的新生问题,时而存在着缺乏解释力与说服力的窘境。因此,紧扣时代性,探寻政治实践与政治现象背后的生成机理,立足于客观的直接调查,形成直观感受,将一手调查资料经过加工处理形成具有学理性的经验总结,通过理论论证,建构出新的政治学概念与理论基础。

(二)田野空间嵌入:以田野调查调适政治学研究范式

“嵌入”由卡尔·波兰尼(Karl Polanyi)基于经济行为与社会结构关系提出的学术概念[19]。在研究范式层面,将田野调查方法嵌入政治学研究,走进田野调查的空间场域,把握调查的“进场-在场-退场”各环节,以充分增强调查研究的科学性。一是,统筹布局调查研究的前置工作,开启“进场”。研究者需要在确定调查研究的时间、地点与人物,完善调查问卷与访谈提纲的基础性工作。在定点观察与走读观察过程中“入乡随俗”,积极融入当地文化氛围,破解交流沟通壁垒,推进田野场域内“调查者”向“本地者”的转换。研究者与调查对象的互动性构成田野调查的根本特征[20],增进互动性助益于研究者与调查对象主体间建立互信,便于研究工作的深入推进。二是,深度融入调查研究的过程环节,持续“在场”。田野调查坚持“现场主义”原则,研究者在调查研究的“第一现场”是获取第一手真实资料的前置条件。研究的“在场”体现在时空维度上的特定地点与长周期观察。研究者在场的“身临其境”营造出“感同身受”的共鸣感,通过事物发生的因果机制与关键人物叙事过程方能还原调查研究的真实原貌。三是,提炼总结调查研究的客观结论,理性“退场”。个人的情感偏向与价值判断构成影响调查研究的不利因素,从而导致调查研究结论的偏差。恪守“价值中立”是研究者深入田野调查的基本原则,在实际调研过程中重视实地调查的重要性,剔除情感偏好,感知事实价值,厘清事实脉络,在实践中形成学术研究价值中立的自觉性。

(三)田野价值创新:以田野理念跃升政治学研究底蕴

创新田野调查的价值之于政治学研究体现在以田野理念坚持问题导向与研究价值生成。创新田野价值需要注重调查研究过程中对人这一主体的关切以及整体性把握研究进向与研究拓展。一是,突出强调田野调查的“人民性”,兼具人文关怀与问题导向。在政治学调查研究中,“田野”始终是归去来兮之地,即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人民群众中发现现实中的“真问题”,解决“真问题”。“一枝一叶总关情”,政治学田野调查研究关系国家社会民生生活大小事,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的政治立场,倾听人民利益诉求,并注重民主参与性调查研究。同时,带着问题意识进入实际研究情境,将研究问题视为“靶心”,有的放矢。二是,把握整体性的研究视野,推进调查研究拓展。田野调查的时空差异导致难以把握整体性地研究进程,通过运用参与观察与深度访谈,两者是田野调查的重要方法,将其与诸多研究方法相结合,多种方法的运用的最终目的是获取真实可靠的研究结论。以长周期的实践调查为基准,在持续的政治研究互动中,创新与调适研究方法形成科学合理的政治学研究范式。此外,田野调查研究基于“田野”这一现实研究情境,但又超越田野[21],在此基础之上提炼出符合国情的本土化政治学理论,见微知著,拓展延伸政治学的研究价值。

五、结论与讨论

政治学理论与概念的生成来源于现实的政治实践以及对政治现象的剖析,并最终走进事实与服务于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政治学研究方法的创新是政治学发展紧随时代性与现实性的必然条件。政治学研究扎根于现实情境,促成理论的“在地化”与“落地化”,从而与实践调查相结合,获得直观感受与客观事实经验,增进政治学理论的理论价值与解释力,创建具有中国特色、风格、气派的政治学学科。由“殿堂”走进“田野”,政治学聚焦于问题意识、研究关怀、概念建构、理论创新与培养模式研究正是田野价值所在[22]。田野政治学的出场成为当今政治学学科中新的研究取向,同时代性结合衍生新的政治学概念与政治学理论,拓宽当今政治学研究的视野。建构本土政治学理论基础与学术概念需要以田野实地调查的视角去创新政治学理论与研究范式,让田野调查研究运转起来,推进迈向人民的田野调查、迈向政治生活的田野调查,助益政治学学术共同体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6-05-18)[2023-08-31].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6/0518/c1024-28361421.html.

[2] 习近平.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 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人民日报,2022-04-26(01).

[3] 李丽,陈健.习近平关于调查研究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及时代价值[J].湖北社会科学,2023(4):25-32.

[4] 麻国庆.迈向人民的田野调查[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05-08(002).

[5] GIOVANNI SARTORI. Concept Misformation in Comparative Politics[J].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1970,64(4):1034.

[6] 徐勇.田野政治学的核心概念建构:路径、特性与贡献[J].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21(1):4-13+157.

[7] 张厚安.乡政村治——中国特色的农村政治模式[J].政策,1996(8):26-28.

[8] 徐勇.祖赋人权:源于血缘理性的本体建构原则[J].中国社会科学,2018(1):114-135+206-207.

[9] 黄振华.国家治理的家户逻辑:基于田野政治学的分析进路[J].学术月刊,2021,53(7):91-104+178.

[10] 陈军亚.韧性小农:历史延续与现代转换——中国小农户的生命力及自主责任机制[J].中国社会科学,2019(12):82-99+201.

[11] 张康之.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认识[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8(2):98-107.

[12] 房宁.政治学为什么需要田野调查[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60(1):10-16.

[13] 房宁.谈谈当代中国政治学方法论问题[J].政治学研究,2016(1):2-9+125.

[14] 小理查德·J.霍耶尔.情报分析心理学[M].张魁,译.北京:金城出版社,2015:15-17.

[15] 徐勇,郭忠华.政治学概念建构的意识与方法——基于田野政治学的视角[J].天津社会科学,2022(1):60-65.

[16] 吴春宝,李旻昊.“错位式生产”:田野政治学概念研究历程及其供给特征[J].理论导刊,2022(12):58-63.

[17] 杨善华,孙飞宇.“社会底蕴”:田野经验与思考[J].社会,2015,35(1):74-91.

[18] 陈军亚.中国式现代化与田野政治学的范式自觉[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62(4):64-70.

[19] 卡尔?波兰尼.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M].刘阳、冯钢,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15.

[20] 卢凌宇.政治学田野调查方法[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4(1):26-47+156-157.

[21] 黄振华.田野政治学:构建中国特色政治学的重要路径[J].探索,2021(6):70-79.

[22] 白利友.政治学的田野:概念、场域及价值[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4):1-6.

猜你喜欢
田野调查
内蒙古农牧区中学英语教育现状调查及策略研究
人格权平等的法人类学关怀
礼物的馈赠实践与乡村人际互动研究
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与反思
简论区域民族音乐田野调查研究方法
例戏“跳加官”的田野调查
洱源县凤翔村留守儿童生活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新时期客家民间信仰的特点与趋势分析
蔚县真武庙调查报告
田野调查中研究者的性别差异及其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