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长进 尚珩 关琪
【关键词】河北蔚县;真武庙;壁画;古建筑;田野调查
【摘 要】自2007年至2014年,笔者经走访蔚县境内的622个村庄,发现了63座真武庙遗存,其中有30座残存壁画,为研究蔚县真武庙建筑形制、壁画流传、民间信仰等提供了实例。本文对蔚县真武庙的特点、建制与壁画进行介绍与研究。
一、真武庙调查
自2007年元宵节至2014年,笔者一共走访了蔚县境内的622个村庄,经过调查、查阅相关资料,或老乡口头流传等了解,据不完全统计,曾建有真武庙的村庄有181个,但因自然坍塌与人为损坏,现遗存真武庙63座,其中仅有30座有壁画[1]。
1.选址
对所调查的181座真武庙的选址情况进行分析,一般多建于城堡或村庄北部。有城堡的村庄,真武庙多位于城堡北部,其中位于北墙之庙台上的有118座例,位于北门顶的有2座例,位于北门外瓮城内或北门外高台之上的有5座例,建于北墙内侧的有14座例,建于堡内的有16座例,建于西墙上的有1座例;没有城堡的村庄中(包括山区或深沟中的村庄),真武庙位于村北台地上的有17座例;其他情况的有8座例。
2.建制
规模较大城堡中的真武庙,多由一组建筑群组成二进院落(封二,1)。从山门到正殿,其地势逐渐抬升,建筑一般包括山门、前殿、配殿、踏步、庙台、二道门、钟亭、鼓亭与正殿(北极宫),个别还建有耳房等附属建筑,正殿建于堡墙的庙台之上。少数真武庙对面还配有戏楼。
真武庙的第一进院多建于堡墙内侧,四周建院墙,正面开院门,一般为随墙门,硬山顶;一进院内如果建有过殿,过殿内一般供奉观音、关帝或地藏等神
真武庙正殿,也称北极宫,其建筑风格,除县城真武庙外,多具清中期以后的本地民居风格。除了真武庙建筑起脊更加高大,其梁架、檩、椽、挑檐木、梁托等木构的应用与民居十分相似。正殿以面阔单间者居多,硬山顶,少数较大的真武庙面阔三间或“坐二破三”(图一)。经调查63座真武庙,正殿中单间33座,三间20座,坐二破三[2]9座,五间1座。
除硬山顶外,脊顶稍有不同的有3座,即县城真武庙正殿为后歇山顶接前卷棚抱厦,蔚州镇北樊庄村为后硬山顶接前卷棚(图二),下宫村乡苏邵堡村的为上下二层结构(图三)。
3.石碑遗存
共发现了12通真武庙重修碑记与1处壁画题记(表一),碑文中很少有提及始创时间的,仅有代王城镇石家庄村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的重修碑记载了该村真武庙始创于明正德十年(1515),这是目前唯一已知的蔚县境内明确记载始创时间的真武庙碑记。
4.毁损原因
根据调查了解,蔚县真武庙主要毁于20世纪40年代末期至60年代中期,大多是因人为拆毁、年久失修与火灾等原因。毁于1940年代末期的,主要集中于下宫村乡、宋家庄镇、南杨庄乡等大南山北侧一带,其主要原因是战争时期因修建防御工事需要而被拆毁;毁于1960年代的,主要是“破四旧”与“文革”时期的人为破坏。还有一部分真武庙,是因为年久失修或火灾而坍塌。
二、地域特点
目前,对北方长城周边民间真武庙研究者主要有比利时的贺登崧(Willem A.Grootaers)与辽宁省的刘谦。贺登崧于1947年至1948年间,对山西大同和河北万全县、宣化(原属察哈尔)进行了民俗和方言调查,共调查了348个村庄和169座真武庙,并于1952年发表了《真武神志——察哈尔乡土传统的流变》[3]。上世纪80年代初,刘谦对辽东镇进行了系统考察,并在《明辽东镇长城及防御考》[4] 一书中对辽东地区的真武庙保存现状进行了综述分析。2014年,笔者对陕北地区的明代延绥镇防御体系进行了考察,并对这一地区真武庙的遗存情况进行了调查。辽东、宣府、大同与延绥是明代长城九边中的四镇,从东部彼此相连一直至西部,蔚县位居其中,因而通过贺登崧在60多年前的田野调查、刘谦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考察以及笔者对陕北地区调查与蔚县真武庙考察之间的横向比较,可以归纳出蔚县的一些地域特点。
1.具有地域特色的称谓
在山西大同和河北万全县、宣化地区,“真武大帝的庙宇一般称为真武庙,在大同称为真王庙”[5]。在辽东地区,“在堡城内设上帝庙,但有的称作‘九天上帝圣母庙,有的称作‘上帝行宫,有的称作‘玄天上帝庙等,虽名称不一,但供奉的皆是北方之神”[6]。经笔者对延绥镇明代36堡遗存真武庙的调查,这一地区多称之为上帝庙或祖师庙。
经查阅方志、碑文或与老乡交流得知,蔚县境内对真武庙也有多种称谓,志书与碑文中多称之为真武庙或玄帝庙(宫)或玄天上帝庙,老乡俗称为真王庙。由此看来,真王庙这一俗称在宣府与大同地区较为流行。
2.民间真武信仰的流行时间
贺登崧认为,在山西大同和河北万全县、宣化地区,“尽管在一些碑铭中,讲到有建于十四世纪初的庙宇,但从现存情况来看,这里最早的真武庙始创于十五世纪”[7]。在辽东与榆林地区,关于真武庙的碑文记载,多见于明代大规模兴建长城防御体系的时期,即集中在成化至万历这一段时间。
在蔚县,除了州城内真武庙可以确认为建于明早期外,有碑文记载的比较早的是创建于明正德十年(1515)的石家庄村真武庙,与山西大同和河北万全县、宣化地区真武庙的始创时间相接近。这也说明蔚县民间的真武信仰,是在明代中期以后才逐渐开始普及的。
3.分布情况
贺登崧在山西大同和河北万全县、宣化地区调查了348个村庄,其中在169个村庄发现真武庙:“这些村庄中真武庙的分布地如下:山西大同140个村庄,52座真武庙;察哈尔万全县93个村庄,57座真武庙;察哈尔宣化县115个村庄,43座真武庙,还有17座真武庙建在宣化县城中。粗略算来,约两个村庄就有一座真武庙。”并指出:“由于修建城墙和塔楼需要较高昂的费用,所以在不足50户的小村庄中,很少发现建有真武庙。”[8]在辽东地区的各个城堡,不论是卫城,还是所城、堡城、驿站,都应该建有真武庙,甚至在一些大的村镇也出现了真武庙,区别只在于规模大小、形制有所不同罢了[9]。笔者通过对陕北地区调查了解,明代延绥镇36堡内,皆建有真武庙,而周边的乡村中则鲜见真武庙。
经对蔚县已走访的622个村庄的不完全统计,建有城堡的371个村庄中,发现建有真武庙的164个,占到44%;未建城堡的251个村庄中,建有真武庙的只有17个,仅占7%。由此可见,真武庙在蔚县主要集中于建有城堡的村庄中,而未建城堡的村庄或山区中,建真武庙的比例很低。这一分布特点,与周边的大同与宣化是一致的,也正如贺登崧认为的,主要原因是村庄小、财力不足所致。
通过以上比较可知,蔚县民间真武信仰具有一些地域特点,笔者认为,这与蔚县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在明清时期特殊的行政与军事所属等是有关联的。
1.战乱时期护佑平安
真武,古称玄武,最早是北方的星宿神,是四象崇拜之一。魏晋南北朝时期成为太上老君的侍卫神,唐代为北极紫微大帝手下的大将,北宋被封为“真武灵应真君”,元又升格为“元圣仁威玄天上帝”。明代由于太祖与太宗极力推崇,成为明朝的护国神,其信仰也随之遍及全国,成为在民间影响广泛的神祗之一。由于真武属北方的星宿神,因此真武大帝又被称之为北方战神[10]。
蔚县,明代时为蔚州,“东屏五台,北枕桑干,中带壶流,连倒马、紫荆之关,县藩其外。地虽弹丸,亦锁钥重地,朝廷之形胜邑也”[11]。由于蔚县地处塞外与京津、河北腹地的中间地带,属“锁钥重地”,是明代中原人民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冲突区域之一。
明代的蔚州曾被分为行政与军事两套系统,行政上隶属于山西大同府蔚州,军事上隶属于宣府镇万全都司蔚州卫。为了确保乡民安全,大同府在境内营建了大量的州堡;为了进行有效的屯兵防御,宣府镇在境内营建了大量的屯(军)堡。据统计,正德年间记载的蔚州堡寨有53座[12],皆为州堡或屯堡,这些堡子主要还是围绕军事目的而营建的,因此多少带有一些官建的性质。大量州堡与屯堡的出现,使受到明廷推崇的北方战神真武大帝的信仰在蔚县官堡中逐渐兴盛,在精神层面上护佑着一方乡民与戍兵的平安。
2.和平时期镇火防水
罗德胤认为:“真武大帝司职北方,北方五行属水,因此真武也是管水的天神,用管水的天神坐镇城堡,可以防止水灾和火灾。” [13]蔚县处于北方干旱地区,境内多条河流却又时常泛滥,镇火防水就显得相当重要。
3.从官方向民间扩散
张士尊认为:明代辽东地区“在一些大的村镇中,真武庙的修建都是民间自发的,是出于一种宗教信仰,而不是响应某种号召,或屈服于某种势力的被迫行为,这与城堡中真武庙的修建有很大的不同。由此可见,真武信仰应是先从各级政府或军方进行祭祀的,而后才逐渐被民众所接受”[14]。辽东地区真武信仰的这一流行特点,在蔚县也得到了反映。
“土木之变”后,随着明朝实力的逐渐衰落,除了继续兴建一些带有官方性质的州堡与屯堡外,蔚州村民为了自保,还修建了大量的小堡(当地老乡称之为小寨),“家自为谋,人自为利,故有一村数堡,一堡数家”[15]。从石家庄村发现的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重修碑文中可以得知,正德年间已有与辽东镇城堡相似的在堡内创建真武庙的情况,但由于此时乡民自建的小堡多为自保,应该说这个时期真武信仰在民间并不普及。
自“隆庆议和”后,随着北边战事的息宁,边贸交易逐渐繁荣,曾是军事重地的蔚州迎来了和平发展时期,逐渐成为商贾通道和贸易集散中心。经过明末清初短暂的战乱,至康乾盛世,蔚县再次迎来稳定的发展机遇。
随着蔚县社会的日益升平,村民开始重修因战乱或自然坍塌而损坏的城堡,根据遗存下来的堡门匾记载,大多数城堡在清康乾时期进行过修缮。而在重修城堡的同时,为了满足乡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创建或重修了大量各类寺庙,这从寺庙遗存的碑文上也可以得到证实。此时乡民们希望能继续得到真武大帝的护佑,其信仰由此得到了进一步的普及与深化,真武庙重建或创建也进入了高潮。
4.渐居城堡北墙之巅
据此笔者认为,在蔚县大规模重修城堡并修建真武庙时,为了凸显北方战神真武大帝的神威与镇火防水的需要,乡民开始扩建北墙上原有的马面,使其成为高大宽阔的庙台,并将这位北方战神之庙移建于北墙的庙台之上。在南留庄镇小饮马泉村乾隆三十二年(1767)的《重修玄帝庙序》碑文与南留庄镇水西堡村的同治七年(1868)的《重修南北庙方台碑记》中,皆提到了对庙台的扩建或包砖。从遗存的庙台包砖的形制上,也可看出这些青砖都是清代修缮时所包砌的。
三、壁画初探
蔚县所遗存的寺观皆有壁画,真武庙也不例外。上个世纪中期,蔚县的真武庙多被改作过他用,如仓库、学校等,壁画被所贴报纸、所刷白灰浆覆盖。如今虽有部分恢复其功能或腾空,但将墙壁报纸或白灰洗去,露出底下壁画的,还属少数,因此壁画保存较好的所占比例较少,较完整的更是鲜见。根据调查统计,目前只有30座真武庙北极宫内壁残存有壁画,保存比较好的有:涌泉庄乡北方城真武庙北极宫壁画、柏树乡王家庄南堡真武庙北极宫壁画、下宫村乡苏邵堡真武庙北极宫壁画、宋家庄镇王良庄真武庙东山墙壁画等。
1.涌泉庄乡北方城真武庙北极宫壁画
该庙位于北方城村堡北墙庙台上,正殿北极宫位于庙台北侧,坐北面南,面阔三间。壁画绘于东、西次间两侧正壁与两侧山墙的内壁。
东、西次间两侧正壁各绘有6位御前将官(封三,1、2)。
两侧山墙壁画:东、西内墙壁画均为四排六列(图四),各24幅,共48幅,只有1幅壁画的榜题文字漫漶不清。
东壁壁画(主神像的左侧)为:
第一排:乌鸦
第二排:太子离朝纲、文武来饯行、樵夫来引路、太子遇猎人、天官赐神剑、指剑成玉河。
第三排:北门逢僧人、西门逢死者、南门遇病人、东门遇老翁、太子演武厅、太子入学堂。
第四排:白象来投胎、夜梦腾日月、降生玉真人、五龙吐神水、姨母养育子、皇帝来
西壁壁画(主神像的右侧)为:
第一排:周桃来归降、收邓忠辛环、温良马善服、武当接玉旨、修盖真武殿、威严北极宫。
第二排:大战龟蛇将、收下七星旗、天神赐玉印、捧圣上天堂、斩杀讽魔女、□□□□□。
第三排:威武气来侵、井满能自溢、舍身养鹰雄、铁杵磨绣针、心肝净沐浴、太白赐金甲。
第四排:财帛若浮云、色不缠身体、酒不迷真性、三更伴虎眠、神龟献天书、猿猴献仙桃。
2.柏树乡王家庄南堡真武庙北极宫壁画
该庙位于堡北门外台地上。正殿北极宫坐北面南,面阔三间。东壁壁画基本完整,为四排八列(图五),共32幅;西壁因北部残塌,保存了南部的六列半,有24幅完整;后墙残塌,只有西部残存,共有3列12幅。
保存较好的东壁壁画,从北至南为:
第一排:左□降生、金盆沐浴、引见君王、国母养育、太子游园、太子习文、太子习武、三清点化。
第二排:毛山打座、二虎引路、远离皇宫、出宫商□、送出皇宫、辞别国母、辞别君王、太子骂妃。
第三排:白鹤同伴、仙人献果、糜鹿来参、比丘□□、神人说法、摩王奉送、桥夫问信、国舅参见。
第四排:比丘说法、猿猴献宝、割肉□鹰、舍身□虎、糜鹿送路、仙人指路、上清显化、国舅面朝。
3.壁画内容初探
蔚县真武庙北极宫的壁画绘于正壁与两侧山墙内壁,其画面规模、画中人物大小与殿之规模相关。由于历史传统、地域差异等原因,壁画内容显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即便是同一表现形式也存在不同粉本上的区别。
1. 北极宫正壁壁画
一般绘真武大帝像,两侧是周公与桃花女,或加上护法四大元帅,或加上六位或八位御前将官,个别的还有持扇侍从或持令旗小将等,如下宫村乡苏邵堡真武庙北极宫壁画(封二,2),真武身材魁梧高大,圆脸而留着稀疏的胡须,披发跣足,身着沥粉贴金之武士甲胄,右手持剑,左手握袍,脚踩相缠的龟蛇,与《集说诠真》中记载的“元始命玉皇上帝降诏,赐玄帝披发跣足,金甲玄袍,皂纛玄旗,统领丁甲”[16]形象是一致的。分立于真武两侧的有周公与桃花女,还有马天君、赵公明、温琼与关公护法四元帅。马元帅手持金枪或剑,赵元帅手持铁鞭或宝珠,关元帅手持青龙偃月刀,温元帅手执玉环。
规模比较大的真武庙,正壁两侧次间绘御前将官或六丁与六甲。如上面所介绍的涌泉庄乡北方城村真武庙北极宫正壁,两侧次间各绘六位御前将官;又如代王城镇石家庄村真武庙正壁,两侧次间绘有六丁与六甲。
2. 北极宫两侧山墙壁画
山墙的壁画表现形式灵活多样,粉本也不尽相同。经过对现存壁画分析,其主要内容有以下三种。
(1)绘御前将官,以县城、曹疃西堡、张南堡村、吕家庄村南堡、小饮马泉村等为典型,共遗存8例。其御前将官的数量有5位、6位或7位不等,以元帅与天君为主,与正壁中的御前将官是一类。这其中榜题最为完整的为曹疃西堡真武庙壁画,两侧山墙各绘有5位御前将官,东壁从北至南分别是:先天一张天君、混元庞天君、左雷大魔苟天君、正乙灵官马元帅、地祗主令温元帅;西壁从北至南分别是:天医五□□、洞神刘天君、右雷□□□天君、黑虎玄坛赵元帅、神霄伏魔刘元帅。
(2)绘真武灵应与真武本生故事,以连环画的形式进行展现。根据山墙面积与单幅面积等因素,排列与画幅不尽相同。在上下分布上,有2排、3排或4排的;在前后分布上,从3列一直到9列皆有。单壁最多的是白后堡的4排9列共36幅,单壁最少的是下宫村乡苏邵堡的3排3列共9幅。每幅画之间的分隔方式有采用直线条的,也有以山水云雾作分隔的。
连环画的形式一共遗存17例,其中保存较好的除了上面介绍的涌泉庄乡北方城和柏树乡王家庄南堡壁画外,还有代王城镇富家堡北堡、下宫村乡苏邵堡、白乐镇白乐五村等。此类壁画皆是通过真武形象和服饰的变化来塑造真武神话,即真武由托胎降生—太子生涯—辞亲志道—潜心修道—接受考验—伏魔降妖、威镇北方。前三个阶段,即托胎降生、太子生涯、辞亲志道是代表真武“凡”的阶段;后三个阶段,即潜心修道、接受考验、伏魔降妖、威镇北方则代表真武入“圣”的阶段,整个壁画反映了真武脱凡入圣的曲折渐变过程。
(3)以宫殿为中心,四周环绕真武灵应与真武本生故事的有宋家庄镇王良庄村的1例。其正殿两侧山墙内壁壁画以中间宫殿为核心,宫殿内绘有着黑袍的真武大帝与周公、桃花女、六位将官、四位护法元帅等,宫殿四周各环绕8幅真武修行与灵应的故事,但未留有榜题(封三,3)。
四、结 语
1.蔚县的真武庙建筑形制、民间真武信仰与同处北方长城九边的其他地区相比,有其地域特点,即民间俗称真王庙、明末清初开始大规模在民间普及、乡村建真武庙比例高、规模相对较小等等。
2.真武庙北极宫的壁画,单体数量遗存较多,表现形式多样,正壁壁画以真武大帝、周公与桃花女、护法四大元帅为主,山墙壁画以真武灵应与真武本生以及御前将官为主,对研究真武信仰在北方民间流行的特点,是难得的实物资料。
摄影:程长进、尚珩
[1]①一个自然村算一个村庄,一个自然村有多座城堡算多个村庄。②此为不完全数据,仅依据已走访调查的村庄。③现今的蔚县县域与明清时不完全一致。明清时,现今蔚县的阳眷乡全境和陈家洼乡北部部分村庄属阳原县,北水泉镇北部、吉家庄镇北部部分村庄属宣化县,而山西广灵东部部分村庄属蔚县。因县域变迁所占村堡较少,本文统计时没有考虑县域变迁这一因素。
[2]老乡将实为面阔二间,但采用梁架破为三间的构造法,称之为“坐二破三”。
[3][5][7][8]比利时· 贺登崧(Willem A.Grootaers)著,邓庆平译:《真武神志——察哈尔乡土传统的流变》,《历史人类学学刊》2006年2期.
[4][6][9] 刘谦:《明辽东镇长城及防御考》,文物出版社,1984年。
[10]肖海明:《真武图像研究》,文物出版社,2007年。
[11]清·李卫撰:《蔚县志》,乾隆二年(1737)刻本。
[12]明·张钦纂修,许殿玺点校:《大同府志》,大同地方志办公室印,1987年。
[13]罗德胤:《蔚县古堡》,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
[14]张士尊:《明代辽东真武庙修建与真武信仰》,《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3期。
[15]明·尹耕:《乡约》,载《丛书集成初编》第3227册,中华书局影印,1985年。
[16]清· 黄伯禄,斐默氏辑:《集说诠真》第1册,上海慈母堂藏版。
〔责任编辑:张金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