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财政学》课程是经济学的专业基础课程,财政学主要讲述公共产品和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内容,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财政学》课程教学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阐述《财政学》课程教学设计中引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意义,分析《财政学》课程教学内容如何引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出了《财政学》课程教学设计中引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内容的改进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课程思政;《财政学》;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课程设计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青年基金“‘双碳目标下财政政策与环境政策协同推进绿色低碳转型研究:效应评估与政策模拟”(23YJC790168)
作者简介:许文立(1987- ),男,湖北武汉人,安徽大学经济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国经济政策、环境气候政策、DSGE与DID。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融入《财政学》课程的意义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在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人与自然、生态与发展、生态与文明的辩证统一关系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总结过往在地方主政期间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经验,发表了一系列关于生态文明的重要论述和观点,进而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这一思想是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智慧的原创性思想理论,为全世界共同解决生态环境气候等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与行动指南。高校有优势、有责任打造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教育高地。《财政学》作为高等院校经济类专业核心课程,本身就涵盖了生态环境的外部性问题,这无疑为在高校开展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学习提供了天然的基础与条件。但以往《财政学》教学中,教师通常只是讲生态环境问题作为外部性的一个例子,而且课程内容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理论性,概念较为晦涩难懂,而学生的学习多以考试分数为主要目标,这些都为融入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造成了客观困难。因此有必要探索如何在《财政学》课程教学设计中融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内容,并让学生们在理论和实践中学习领会思想的重要意义和价值,从而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学习贯彻落实到高校教书育人过程中,对于真正深入学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笃行生态文明建设至关重要。
二、《财政学》理论教学新内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框架
在《财政学》课程授课过程中,要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传统的教学目标需要进行一些调整和改动,在掌握《财政学》基本知识点、具有理论素养之外,还需要新的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探索创新课程内容,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财政学理论教学有机结合。
第一,在“财政学理论发展演进”内容中融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中国财政学的理论发展演进主要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基础和逻辑起点源自马克思主义理论。基于此,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出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论断。且这一重要论断也结合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自工业革命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之路就是一条资源消耗之路、环境污染之路、生态退化之路。正是基于欧美“生态不文明”发展的经验教训,我国从改革开放之初就将环境保护与资源集约发展作为国策。虽然从总量视角来看,我国地大物博,但各类自然资源的人均量却并不充裕,环境承载压力大,资源消耗速度快,这都对我国未来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威胁。根据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生态文明指导下建设美丽中国,是复兴中华民族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人与自然是共生关系。总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我国各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
第二,在“政府收支活动”内容中融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财政表面上是政府收支活动,但它内在反映的是政府施政的理念。政府施政理念与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密不可分,这种文化精神形成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所提的“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1]。自然与生态文明自古就包含在中华文化之中。中华典籍《易经》中的八卦就是自然界的八种景象。据此,商朝时确立了四季,周朝时制定了八节,秦汉时期发展为二十四节气。自此,古代中国农民就依据二十四节气安排农耕生产和生活。可以说,中国人自古以来就遵循自然规律。而“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重要的哲学观更是将“人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展现得淋漓尽致。马克思在仔细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运行之后,发现了人类社会演变规律,而在社会演进过程中,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繁衍生息的最重要条件之一,因而,马克思把人类社会和环境问题建立起联系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满足人民群众环境需要的最普惠生态供给。从这个角度来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因此,在讲授“政府收支”内容时,可以融合中国优秀的生态文明文化对政府施政理念的影响。
第三,在“外部性理论”中融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生态与经济社会文明的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地指出,生态与文明是相辅相成的,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其变化直接影响到人类文明出现和消失。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古文明的发源地原本自然环境优美,资源丰富,由于过度开采利用导致生态环境严重退化,最终这些古代文明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而我国古代也有过这些经验教训,例如,人们从中原地区向东南迁徙就是一条森林破坏之路[2]。经过数次产业革命,当今的发展局面与我国古代、马克思恩格斯的时代已经截然不同,但是自然环境与资源有限性依旧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约束之一。这都是环境“外部性理论”的经典案例内容,因此,可以结合起来向学生讲授这方面的内容。
第四,在“财政的经济增长与发展职能”中融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生态与发展的统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一个重要的含义是,绿水青山也蕴含着巨大的经济价值,生态环境会对生产力产生直接影响,好的生态环境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正确处理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其本质就是要转变过去的粗放式发展方式,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发展阶段,贯彻落实包含绿色发展在内的新发展理念。这就要求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统一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这些都体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生态与发展的有机统一。这也是在讲授“财政职能”时,让学生理解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统一的真正内涵。
因此,在《财政学》课程中合理融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内容,需要大量结合中国的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与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引领学生认识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强大作用,并深刻理解“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战略格局。在授课过程中,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要义融入教学内容。
三、《财政学》案例教学的新模式: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教学
新文科背景下,学生不仅要掌握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更要从实践中去检验知识,应用理论知识。因此,需要创新《财政学》的教学模式,引入新的实践教学方式来向学生直观展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中国的实践。例如,可以在一学期的《财政学》教学安排中,安排12个学时(即两天的时间)组织学生外出调研,结合《财政学》课堂中学习的理论知识来更深刻地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例如,在安徽的高校可以组织学生调研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实践。根据党中央和国务院总体框架的安排部署,10年来安徽省政府及各地方政府部门、企业、金融机构、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环保非政府组织等多元主体努力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从不同层面、不同领域推动着新安江生态环境保护与新安江流域经济社会发展。
首先,学生可以收集整理新安江流域实施的生态补偿试点政策与具体的政府措施。第一轮生态补偿试点实施于2012-2014年,补偿涉及的主体有中央政府和安徽、浙江地方政府。中央财政资金全部拨付给安徽省,交由安徽省执行新安江生态环境保护与发展。第二轮生态补偿试点工作实施于2015-2017年,补偿涉及的主体仍为中央政府和安徽、浙江两地方政府;补偿资金发生变化,中央政府财政资金按照第一年4亿元、第二年3亿元、第三年2亿元的方式,实行退坡式补助,皖、浙每年各出资2亿元。第三轮生态补偿试点工作实施于2018-2020年,补偿涉及的主体主要有安徽、浙江两地方政府;补偿资金为安徽、浙江每年各出资2亿元;补偿标准不变。
其次,学生可以调研新安江流域的政府财政部门,获取相关财政支出。2012年新安江生态补偿试点以来,累计投入177.59亿元用于新安江保护治理,取得显著成效:一是由水体保护向系统保护升级,退耕还林36万亩,森林面积达1200万亩,增长5.4%,森林覆盖率由77.4%提高到82.9%,完成重点水利工程和河道整治,全面实施禁捕,实现“以林净水,以治护水”的人与自然相结合的生态环境保护模式;二是由污染防治向全域整治升级;三是由绿色生态向绿色业态升级;四是由工作创新向制度创新升级;五是由政府推动向全民行动升级。
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财政学》课程教学的建议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出发,深刻把握生态文明建设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战略意义,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3]。加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是提升全民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成效的重要环节,也是从根本上持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的重要基础。高校在《财政学》教学过程中,应该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实践成效融入教学中,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融入教学。
(一)大幅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共财政理论的内容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的生态环境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些都是归纳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共财政”理论的重要基础。更新《财政学》课程教学大纲,包括最新的习近平生态文明理论发展和案例研究,以展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引入跨学科内容,比如结合环境科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观点,来丰富学生对于公共财政与生态环境关系的理解。可以增加“绿色财政”的相关理论内容,融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内涵和学理基础。让学生在感受中国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巨大成就中,领悟中国特色的公共财政理论,尤其是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出发点的绿色财政理论,这也是有别于西方财政学理论与环境经济理论的新理论框架。
(二)大幅提高案例分析讨论
现在《财政学》一般安排在大二第一学期,共54个课时。在有限的课时安排下,理论讲授的内容太多,对于理论指导的实践案例讨论非常有限。很多学生除了“读书”,对中国政府的政策逻辑和实践知之甚少。学生们都“不敢出声”,希望老师从头讲到尾,更难以与老师进行案例讨论。因此,在《财政学》的入门课程中,可以大幅提高理论对应的中国实践案例,引导学生收集整理中国政府的政策与实践,并在课堂上分享自己对案例的理解,增强课堂的师生互动。设计和实施基于案例的学习模块,让学生能够分析和讨论实际的财政政策和生态环境项目。鼓励学生参与到模拟的政策制定过程中,如角色扮演议会辩论、预算分配会议等。
(三)学生参与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调研教学中
当前的《财政学》教学太注重课堂授课,对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知之甚少。因此,可以组织学生外出调研,以便让学生真正理解财政学中的理论来源与中国政府行动的逻辑。创建与地方政府或非政府组织的合作项目,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到实际的财政和生态项目中。引导学生开展自己的研究项目,包括设计调查问卷、收集数据和写作研究报告。增强学生的课程参与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思考的热情。
(四)采用数字教学,线上资源学习等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
利用数字媒体和在线资源,例如,B站上关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视频资源,开放获取的研究论文、政策文档和数据集,都可以用来丰富《财政学》教学内容。使用信息技术,比如GIS和数据分析软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如何影响财政决策,进而对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影响。
注 释:
① 刘美平,2022:《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中国社会科学网,http://ex.cssn.cn/zx/bwyc/202208/t20220818_5471290.shtml。
参考文献:
[1] 吕冰洋.中国化财政要与传统文化精神相结合[J].财经智库,2022,7(6):65-76+137-138.
[2] 马立博[美].中国环境史:从史前到现代[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3]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N].人民日报,2022-08-18(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