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欠发达地区推动消费持续增长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2024-07-09 03:37井道龙
关键词:有效供给欠发达地区蚌埠市

基金项目:2023年度蚌埠市社科规划项目“后疫情背景下推动蚌埠消费新增长研究”(BB23B026)

作者简介:井道龙(1974- ),男,安徽灵璧人,中共蚌埠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教研部讲师,研究方向为消费理论、产业经济。

摘 要:消费是最终需求,对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发挥基础性作用。由于我国欠发达地区受居民收入水平整体不高、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优质产品与服务供给不充分、消费体制机制不完善等因素影响,消费水平总体不高、持续增长动力不足。新发展格局下,我国欠发达地区应系统谋划、统筹推进,推动居民能消费、愿消费、敢消费,通过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增加优质产品与服务供给、完善消费体制机制等举措,促进消费持续增长,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增进民生福祉注入持久动能。

关键词:消费能力;有效供给;消费体制机制;欠发达地区;蚌埠市

消费是最终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当前,面对总需求不足的突出矛盾,消费能否持续增长成为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循环发展的重要因素。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着力扩大内需,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2022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推动消费从疫后恢复转向持续扩大”。新发展格局背景下,推动消费持续增长已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

近年来,我国欠发达地区消费持续增长,消费扩容升级趋势日益明显。但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影响,消费水平总体偏低、持续增长动力不足。2023年以来,在一系列促消费政策举措下,虽然消费需求恢复向好,但复苏步伐相对偏慢,消费需求与潜力亟待激发。基于此,文章以安徽省蚌埠市为例,着力分析当前影响欠发达地区消费持续恢复与扩大的制约因素,并提出针对性对策,以期对欠发达地区扩大消费、促进经济增长提供有益借鉴。

一、我国欠发达地区推动消费持续增长的影响因素分析

新发展格局背景下,扩大消费尤其是居民消费需求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潜力所在。经典消费理论认为,居民消费水平最终主要取决于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市场供给能力、社会制度环境[1],这从供需两端系统分析了影响居民消费的因素。立足于我国欠发达地区居民消费现状,影响消费增长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居民收入水平整体不高

消费是收入的函数,收入对消费起决定性作用。随着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能力增强,消费规模必将不断扩大、消费层次不断升级[2]。但是,当前我国欠发达地区居民收入水平整体不高,导致消费增长动能不足。

1.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高。受经济发展水平约束,欠发达地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整体偏低。以安徽省蚌埠市为例,2022年,蚌埠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37万元,同期安徽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27万元、全国为3.69万元。同时,居民近三年收入增速放缓,而且对未来收入持续增长的预期明显减弱,导致消费信心不足。据统计,2017-2019年蚌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为8.9%,2020-2022年年均增速降为6.3%;2017-2019年蚌埠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为9.8%,2020-2022年年均增速降为7.5%①。

2. 居民财产性收入占比偏低。财产性收入是反映居民可支配收入和财富的重要指标,是影响居民消费信心与预期的重要因素。欠发达地区居民收入构成中,财产性收入占比较低。以蚌埠市为例,2022年蚌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4652元,其中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转移净收入分别为21802元、10837元、2450元、9563元,占比分别为48.8%、24.5%、5.5%、21.4%,财产性收入占比偏低,而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占比更低,仅为1.9%②。

3.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较大。学者陈斌开、韩立岩等研究表明,收入差距对居民消费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收入差距扩大会显著抑制居民消费率,影响消费增长。由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欠发达地区居民收入水平整体差距较大,影响消费扩容提质。首先,基尼系数偏高。我国基尼系数长期维持在0.46以上,这意味着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其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以蚌埠市为例,2022年蚌埠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4652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0687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为2.16倍②。据国际劳工组织统计,城乡居民收入之间的合理差距一般在1.6倍左右,我国欠发达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总体依然偏高,而且当前城镇内部和农村内部收入差距拉大趋势更为明显。经济学上存在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即高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强但边际消费倾向较低,而低收入群体边际消费倾向高却收入水平低、消费能力弱,这是欠发达地区影响居民消费增长的关键因素。

(二)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

社会保障水平的高低既影响居民消费能力,也影响居民消费预期与信心,进而影响消费需求[3]。当前我国欠发达地区社会保障水平偏低,民众在基本民生方面还有很多难题,影响消费增长。

1. 社会保障水平整体不高。一是社会保障覆盖率有待于提高。欠发达地区的部分中小企业基于成本考虑,没有给部分职工尤其是劳动关系不稳定人员购买基本养老、医疗、失业等保险,同时部分社会灵活就业人员、部分农民工没有参保。2020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数据也反应此现象,外来务工人员中约50%左右没有纳入失业保险,约1/4左右没有纳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二是非户籍外来人员基本保障缺失。部分外来人员因受城镇户籍限制,没有权利享有与市民一样的基本公共服务,生活成本相对较高,对消费产生挤出效应。三是规模较大的农村人口保障水平偏低。以蚌埠市为例,2022年末,全市常住人口330.9万人,城镇化率为57.9%,与全国65.2%的城镇化率相比,意味着蚌埠农村人口规模较大;同时,蚌埠农村139.3万常住人口中享有低保救助人员7.09万人,每人每年补助8664元,部分农村老年群体的基本养老金每月只有100多元,难以解除后顾之忧而放心消费。

2. 居民民生支出压力较大。虽然欠发达地区民生保障水平不断提升,但是居民在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支出压力较大。本课题组的问卷调查显示,影响蚌埠城镇居民消费意愿的前五因素是子女教育投入较大、收入预期下降或不稳定、购房贷款支出、消费观念陈旧和家庭成员大病医疗,占比分别为58%、55%、43%、27%和26%;蚌埠农村居民在医疗、养老、教育、生育等方面的家庭支出负担增加的占比高达71.4%,致使居民消费倾向走低。2015-2022年,蚌埠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分别为55.7%、54.5%、54.2%、54.3%、54.0%、53.1%、55.5%、49.5%③,即平均消费倾向降低,整体呈下降态势。这导致居民预防性储蓄增多,近两年存款数额以两位数增长,而且家庭支出负担对消费支出产生挤出效应,抑制消费增长。

(三)优质产品与服务供给不充分

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反作用于生产,供给在创造需求的同时,产品与服务的供需匹配程度,也影响消费增长。当前,面对居民对放心消费、多元消费、品质消费的现实需求,我国欠发达地区消费市场有效供给不足,现有消费产品与服务难以满足民众需求。

1. 供需匹配度不高,有效供给不足。一是低端产品供给过剩、优质产品供给不足。在实物消费方面,产品供给存在结构性问题偏差,低端产品供给过剩与优质产品供给不足并存,少数产品存在质量安全问题,影响消费意愿。在服务消费方面,教育、医疗、文化娱乐等服务供给能力不足,存在服务质量良莠不齐、价格偏高等问题,抑制消费需求。同时,假冒伪劣产品屡禁不止,这在农村地区尤为突出。据蚌埠市场监督管理局统计,2022年共查出涉及质量问题的案件204件,涉案金额达7138.5万元;涉及食品安全问题的案件3912件,涉案金额达272.4万元。二是消费供给同质化程度较高。以蚌埠市为例,万达、银泰等几大商业综合体规划不足,服务模式和销售品牌大同小异,不同业态的聚合联动不够,品牌化高端化消费供给不足且价格偏高,导致线下线上消费外流现象严重。万达金街、阿财老铺华夏街、篾匠街等市内知名街区均以小餐饮为主,街内餐饮种类又以烧饼夹里脊、麻辣烫、小烧烤等为主,难以满足民众多元化、个性化、品质化需求。

2. 技术创新与应用能力不强,新型消费供给不足。相较于传统消费供给而言,新消费产品与服务的供给在产品开发、技术应用、营销等方面有更高要求。受资金有限、技术水平不高、人才匮乏等因素影响[4],欠发达地区消费供给企业转型升级发展缓慢,新技术应用普及度不高,导致新消费产品与服务供给不足,新型消费体验场景不成熟,难以创造新需求、形成新的消费增长点。如目前“无人经济”发展势头强劲,无人仓库、无人咖啡厅等不断涌现。而蚌埠主要应用场景和模式还集中在无人按摩椅、部分酒店送餐机器人等。

(四)消费体制机制不完善

完善的消费体制机制、良好的消费环境对推动消费持续增长发挥重要保障作用。当前我国欠发达地区消费体制机制不完善,影响消费增长。

1. 促进消费的工作机制不健全。随着消费日益成为经济稳定发展压舱石,促消费工作日益重要。但目前除省级外,多数市县尚未建立完善的消费促进工作机制,特别是部分区县的工作体系不完善。如蚌埠市,推动消费的工作职能主要在市商务局,虽然在市商务局设立了促进消费工作领导小组,但促消费发展的合力尚未形成。一方面,小组成员部门的一些支持政策仍难以有效落实,如土地政策、免退税政策等;另一方面,小组成员部门之间由于考核目标不一致,在工作推进中会出现协同联动效果减弱现象。

2. 现行监管机制面临新要求、新挑战。一是监管机制方式亟待调整。随着网络购物、团购消费等消费新方式崛起,消费群体具有范围广、灵活性高、不可控性大的特征,政府现行监管模式很难进行有效管理与服务。随着产业融合、业态融合的消费创新不断涌现,这给监管部门的行业界定、审批管理带来难度。同时,随着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不断涌现,质量和标准体系建设相对滞后。二是促消费政策有待优化。发放消费券等价格补贴方式是短期促消费的有效举措,但居民对不同消费品的价格敏感程度是不同的,政策效果也不同,因此促消费政策精准性有待于提升,促消费政策效果反馈机制需要健全。

3. 消费环境有待优化。一是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短板。消费发展离不开完善的基础设施、流通体系,但当前欠发达地区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应用能力不强,信息基础设施、5G网络建设等存在短板,智能快递、冷链物流等终端设施布局不完善。特别是农村地区数字化建设偏慢、商业网点不健全,“最后一公里”配送体系较薄弱,消费“下沉”深度不足。以冷链物流为例,目前发达国家和地区冷链流通率大多已超过85%,而我国冷链流通率仅为19%[5],欠发达地区更低。这不但降低了运输效率,也使果蔬行业每年面临较大损失。二是消费者权益保护和信用建设尚需加强。面对安全消费、绿色消费、网络消费等突起,放心消费建设需加强。但是,由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不完善,消费者权益受损问题时有发生。

二、我国欠发达地区推动消费持续增长的对策建议

面对影响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欠发达地区应坚持问题导向,因地制宜,系统谋划,聚焦居民能消费、愿消费、敢消费,采取有力举措,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增长,为经济企稳回暖、高质量发展增添持久动力。

(一)加强顶层设计,充分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1. 提高认识,重视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消费是生产的最终目的和动力,对供给创新升级具有引领性作用,而且消费持续增长能够有效促进经济循环畅通。同时,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消费扩容升级的根本驱动力,有效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消费增长是形成强大市场的重要支撑[6]。新时代新征程,我国已经进入消费驱动型经济增长新阶段,欠发达地区要把握消费升级发展大趋势,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以消费升级带动产业升级,进而实现“双升级”,推动消费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2. 系统谋划、统筹设计,构建现代消费体系。一是制定完善消费发展规划。推动消费持续发展是项系统工程,欠发达地区要结合地域特色,统筹谋划,整合已有的行业的、零散的专项规划,从战略高度系统制定促消费发展的整体性规划。要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有效供给和扩大需求更好结合、有效管理服务和创新发展更好结合,构建以提振居民消费能力、培育消费优质供给、优化消费环境为系统的消费增长体系,优化消费全链条良性循环促进机制。二是打造消费中心城市。消费中心城市是消费创新升级的主引擎,具有很强的消费引领和带动作用。欠发达地区应立足于当地城市定位,依托特色、优势资源与文化,优化商业布局,开发特色产业与产品,打造消费新场景新地标,塑造涵盖旅游、美食、购物、文化、娱乐等消费内容,打造有独特魅力的消费中心城市,为经济发展创造更大市场空间。

(二)提高居民消费能力,提升消费持续增长新动能

1. 稳步增加居民收入,提高消费能力。提高居民收入、减轻家庭支出负担是提高消费能力、促进消费增长的关键举措。当前,欠发达地区应重点提高边际消费倾向高的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一是继续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一方面,要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以发展经济促就业、发展产业促创业就业。要积极实施稳市场主体保就业政策,继续对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进行减税降费、提供纾困帮扶,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帮助企业恢复元气,创造和扩大就业岗位[7]。另一方面,要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政策,加大对高校毕业生、农村劳动力、退役军人就业支持力度,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继续推进多元化职业技能培训,以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带动劳动者增收。二是着力促进重点群体增收,提升居民财产性收入。突出农村低收入群体规模大的现实,欠发达地区应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导向,以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为抓手,盘活土地资源,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充分激发各类农业经营主体的增收潜力,增加农民收入、财产性收入。完善分红激励制度,开发、优化金融理财产品,逐步提高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

2. 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壮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庞大且活跃的消费群体是助推消费崛起的强大引擎。欠发达地区要着力构建完善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收入分配制度,缩小收入差距,壮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初次分配,应着力保障劳动者合法劳动收入所得,不断完善工资决定机制、合理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积极推进建立工资集体协商机制,提高职工工资水平。同时完善要素参与分配机制,不断健全按要素分配激励机制。再分配,要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并提高精准性,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对于失业人员、低保对象、未参保失业人员等生活困难群众,要实施有针对性举措,如提供补贴、培训、促就业等,扎实做好服务保障工作,提高消费能力。第三次分配,要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8]。

(三)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改善消费预期、增强消费信心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欠发达地区应坚持问题导向,建立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稳定消费预期。一是完善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提高保障水平。围绕民生“七有”方向,适度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完善教育、养老、医疗、保障性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减轻家庭支出负担及对消费的挤出效应,改善消费预期。二是扩大社会保障范围,提高保障水平。加大宣传力度、实施奖惩政策,推动企业提高职工社会保障范围与水平;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为抓手,保障农村转移人口在城镇定居落户;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有效解决非户籍外来人员的基本公共服务保障问题。健全基本生活救助制度和医疗、教育、住房等专项救助制度,健全临时救助政策措施,保障困难群体基本生活,逐步恢复消费信心,提高消费能力和消费倾向。

(四)增加优质产品与服务供给,促进消费扩容提质

1. 丰富产品和服务供给,带动消费回补升级。欠发达地区应坚持需求导向,着力推动传统消费提质升级,大力培育新型消费,以优质供给稳定提升现有消费存量,带动消费回补升级。一是稳定大宗消费供给,扩大消费规模。大宗消费是稳定消费规模的重要基础。欠发达地区要不断优化新能源汽车、住房、家装家居和电子产品等购买政策,给予适当优惠补贴,加大消费金融支持力度,同时可采取诸如城市停车位供给等售后服务提升行动,切实激活消费潜力。尤其要开展绿色智能家电等大宗产品下乡活动,深挖农村消费市场。二是扩大服务消费供给,激发市场活力。既要突出服务消费的大众化、普惠性,又要突出安全性、品质化,采取有力举措,着力扩大餐饮服务消费、丰富文旅消费、提升健康服务消费等。可依据当地风俗习惯,定期开展特色节庆、旅游、美食体验等不同形式的主题活动。通过丰富多样的优质供给,串点成线、以点带面,持续激发民众消费热情。

2. 实施质量提升行动,以优质产品和服务扩大消费需求。紧紧围绕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战略,不断提升消费品的供给能力,推进实物消费提档升级。抓住新技术革命带来的创新、产业升级机遇,在产品设计和制造过程中有效融入定制、体验、绿色、智能、时尚等消费元素,以自主创新引领和创造需求,不断满足消费者多层次、个性化的消费需求。紧紧围绕健康、医疗、养老、育幼等民生需求,鼓励引导供给主体在产业链、供应链上提质量优服务,促进服务消费提质升级,满足居民消费需求。着力培育更多“中国驰名商标”“地理标志产品”以及农产品“三品一标”[9]。同时,加大宣传力度,通过举办促消费专场、利用短视频和直播等电商新模式,以知名品牌、特色产品引领消费扩容提质。

3. 实施新型消费培育工程,引领激活消费潜力。一是继续打造新零售,发展数字生活新服务。构建“互联网+”消费生态体系,支持传统零售企业加强店铺数字化改造,推动大型实体零售终端向场景化、沉浸式、体验式消费场所转型;合理规划引导,提升城市商业体系,推动商贸龙头企业进行差异化改造,发展智慧商圈,构建分层分类的城市消费载体。组织开展重点电商平台培育工程,通过数字化技术推动消费市场逐步“下沉”,繁荣农村消费市场。二是支持科技赋能,加强新技术新场景应用。充分把5G、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技术应用到消费场景中,增强消费体验;培育壮大直播电商、网红电商等新模式,拓宽网购渠道;鼓励旅游景点、博物馆和展览馆等推出线下实景直播、VR旅游等“云旅游”模式,增强城市吸引力;鼓励发展新型消费模式,推动夜间消费场景建设,持续丰富消费新业态,满足居民多元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

(五)完善消费体制机制,打造促消费发展的良好环境

1. 建立完善促消费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促消费工作领导小组职能作用,整合、制定消费发展规划、实施方案,完善工作目标考核体系。坚持目标导向,相关部门要加强部门间的交流协作,结合细化工作方案和配套政策,加强督促落实。进一步完善区县相关职能部门设置,完善工作体系,构建横向协同、上下联动的促进消费工作机制,形成发展合力。

2. 提高监管服务的能力与水平。一是完善促消费发展的监管体系。建立大数据分析机制,通过居民消费细分数据来引导企业和产业发展。建立完善线上线下消费有机融合监管机制,调整优化跨界融合发展的监管政策。建立健全产品和服务高质量标准体系,推动重点消费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让消费者买得放心、用得安心。二是优化完善市场主体支持政策。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有序破除消费领域的体制机制障碍和隐性壁垒。探索成立消费供给企业转型发展的帮扶中心,给予企业精细化指导。加大对住宿餐饮、文化旅游、养老托育等市场主体的综合金融支持力度。科学精准制定促消费政策,完善政策效果反馈机制。

3. 优化消费发展环境。一是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物联网、数据中心、5G网络体系等建设,确保新基建在核心交通枢纽、城市商业圈及产业园区等重点区域全覆盖、短板区域逐步覆盖。着力构建数字化商贸流通体系和消费网络,科学规划建设一批功能完善的城郊大仓基地,联动调度产品库存,增强城市辐射能力。建立完善现代物流体系,推动冷链物流发展,以流通体系引领促消费。二是建立健全消费信用体系。相关部门应加快消费信用体系建设,构建企业云信用体系,通过运用物联网、数字技术等,强化部门协同与资源共享。实施失信专项治理活动,依法打击假冒伪劣、虚假宣传、价格欺诈等违法行为,持续推动创建放心市场行动,营造放心消费环境。三是完善多渠道消费维权机制。强化消费者合法权益保护,畅通新消费维权渠道。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研发用户投诉APP,帮助广大消费者借助移动终端上传维权信息,也便于监管单位开展必要的调查取证。探索设置新消费争议仲裁中心,及时对商家与个人的纠纷进行调查裁决,以提高仲裁效率,减少仲裁费用,保护消费者权益,增强消费意愿。

三、结语

消费是最终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新发展格局背景下,充分发挥巨大市场规模优势,全面促进消费、推动消费持续增长将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增进民生福祉注入持久动力。新时代新征程,研究分析影响消费持续增长的主要因素,找到堵点与难点,采取针对性对策,对扩大消费、推动经济发展以及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具有重要意义。

注 释:

① 蚌埠统计年鉴2016-2023,计算整理。

② 蚌埠统计年鉴2023,计算整理。

③ 蚌埠统计年鉴2014-2023,计算整理。

参考文献:

[1] 任保平,苗新宇.新经济背景下扩大新消费需求的路径与政策取向[J].改革,2021(3):14-25.

[2] 乔榛,徐宏鑫.居民收入增长、分配结构与消费升级:基于中国经验的分析[J].社会科学战线,2023(1):62-72.

[3] 李晗晴,唐思怡等.我国居民消费升级的演变、趋势特征与动能提升[J].社会科学前沿,2023(12):8-17.

[4] 刘璇.“十四五”时期中国扩大新消费需求的创新体系建设[J].新疆社会科学,2021(5):18-29.

[5] 王青,陈丽芬.扩大内需的难点、堵点与体制机制障碍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23(1):5-8.

[6] 王蕴.当前我国居民消费变化的新特征与新趋势[J].人民论坛,2022(24):30-35.

[7] 王一鸣.恢复与扩大消费 怎么看和怎么办[J].北方经济,2023(7):4-5.

[8]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G].党的二十大文件汇编,党建读物出版社,2022:36.

[9] 张鹏,李萍.顺应消费发展新趋势 不断增强消费的基础性作用[N].光明日报,2023-12-12(11).

猜你喜欢
有效供给欠发达地区蚌埠市
磬云岫
通 幽
知磬堂
禅 悟
基于有效供给理论的黑龙江省现代服务业发展对策研究
农村体育公共产品有效供给问题研究
“营改增”试点对欠发达地区经济的影响分析
《绍兴晚报》:以新闻信息有效供给助力报业转型升级
从“供给侧改革”看传统蒙学图书的深度开发
欠发达地区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