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浩楷
摘要:文化自信有其特有内涵,这种内涵与大学生历史观培养有着重要关联,本文立足于高职教育实践,以文化自信的视野,通过结合课堂教学实践,从教学路径、校园文化构建、打造网络平台等方面,阐述新时代历史观培育的内涵、特征与实践路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客观理性地认知西方,培育科学的历史观,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从而更好地投入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去。
关键词:文化自信;历史观;培养路径
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国际关系日趋复杂,国际斗争日益激烈,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其实质便是人的竞争,立场的竞争,走好文化自信这步棋,高职院校则需要在培育学生的历史观上做足功课,下好功夫。
一、研究背景
中国历史发展之进程,离不开世界历史发展之进程。纵观历史,我们从闭关自守到被迫打开国门,从赢得独立自主,到改革开放主动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百年的历程,反映我国由弱到强,由被动到主动的一个过程,与此同时,国民的心态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今时代,和平发展是主流,国家提出了文化自信理念,就是希望国民用一种更加自信自强的姿态,主动地走出去,把中华文化带出,让外国也知道中国人已经开始从觉醒到自知,从内化到外放。那么如何更好地把中国的文化自信这个概念更好更全地传递出去,作为对外交流的主力军大学生是关键,而大学生的历史观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研究意义
(一)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文化自信战略的需求
我们不仅要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还要睁眼看世界,了解世界上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所用。大国应有大国气度,培养国民以一种开放、包容的博大胸怀尤为关键。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国的文化自信以人民为中心,引领中国道路,以民族复兴为己任[1]。文化自信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需要努力实践方向,是对新时代高校的一种要求,也是对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一种责任。但是目前以文育人的缺失,削弱了大学生的文化理性[2],单靠思政教育不能满足学生全方位地认识这个世界的需要,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历史观体系,如何守住底线,避免盲从,成为文化自信所面对的重要课题。此外大学生缺少民族文化自信心以及文化认同感、专业课程与思政的结合缺少教育资源支持、专业课程与思政元素融合存在滞后性[3],因此文化自信若想要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去,就目前的基础课无法满足学生的文化自信提升要求,就必须增设公选课来加以弥补。
(二)高职学生历史观的培育是实现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
高职教育作为国家教育体系中非常重要一环,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做好高职教育,给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历史观,培养好国家所需高职人才,是摆在每一位教育者眼前的重要课题。立足于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公选课教学实践,采取教辅相互结合的课堂实践,跳出传统的教育思维模式,实现现代技术与教育的融合[4],把重要史料以短视频的呈现,内容不再局限于传统课本的同时,借助网络、学术论坛等平台,全方位、多角度地呈现历史事件,让学生能有一种全新的观感,潜移默化地增强了学生的历史观培养,通过一学期教学实践证明路径效果是可行的。
(三)正确的历史观对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5]。” 高职教育不能搞一刀切,只专注于专业领域的发展,不注重学生的历史观培养,这样是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更不利于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通过开设此类型的课程,优化相应的课程设计,才能构建出一个比较完整的学生思想、历史、文化、专业的知识体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面向未来,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认真把握新时代发展的阶段性特征[6],立足高职学校教学实际,合理调整教学结构,才能做出令人满意的高职教育,更好地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三、国内历史观培养的现状
(一)大学生历史观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存有诸多不足
有学者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整体上分析总结大学生历史观教育的现状,吕其美提到:存在一些大学生对历史观教育的重要性存在偏差,高校自身对历史观教育有待加强。也有学者结合调研数据,从已取得的成绩和现存的问题两个层面把握现状,胡丹华指出:随着大学生历史观教育相关课程体系的不断完善,相关研究成果也在不断丰富,从大学生历史观培养上总体积极正确,但是也存在部分高校马克思主义历史观顶层设计不足,部分教师对大学生历史观教育的要求不明确,教育内容有偏差等问题。诸多问题归到一点上,就是我们目前的历史观教育不能够融入学生灵魂。在初中和高中阶段是学生应试的砝码,甚至高中理科生都不用学历史学,到了大学,历史观教育直接归为思政教育体系,这就使得我们在大学期间老师只讲毛中特,从而导致学生缺乏对全球观念认识,没有对学生历史观进行全方位的培养,此外教师在任课的时候理论谈得太多,实际结合得太少,纵使理论是正确的,失去理论结合实际的方式,教育出的效果也是不佳的。
(二)历史观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在我们现行的教育体系中[7],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理念教育,人文教育特别是历史观教育很匮乏,二者之间断裂感十分明显。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强,理论联系不到实际等问题,常常让学生知其然不知所以然,影响了学生听课的效果,从而影响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从而让大学生历史观的培养效果大打折扣。此外,各种西方的错误思潮趁虚而入,严重影响着学术领域的生态安全。因此,高校作为科学历史观学习、研究、宣传的主阵地,要有危机意识,树立危机观念,具备紧迫感,立好初心,方能完成使命。把学生历史观教育的培养作为思政教育的重点发展方向,科学地、有针对性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要立足国家、民族的历史背景和实际,探索有效的历史文化教育模式,切实加强历史观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8]。
(三)文化自信与历史观教育的关联性
众所周知,我们进行什么样的历史观教育,就会培育出什么样的人,在文化自信的大战略的背景下,我们大学生这种自信的源泉在哪,个人觉得在历史观培育的过程中。如何强化这种关联性,首先,应当突出主体性。突出对国家的认同感,提升对国家发展战略的认知度,内容上要与时俱进,要多增加国家最近几年做出的突出成就,但也要明确哪些方面不足,以及明确国家发展的方向,这样才能更真实地展现国家发展的历程。此外,突出民族认同感。因为我们是执行“走出去”的战略,海外的华人、华侨的事迹应当纳入我们历史观的培育中,要让大学生知道,中国人不光光是在大陆,也在全球各地,从而提升学生的格局。其三,要加强中华文化的宣传力度。中国具有五千年辉煌历史,优秀的中华文化始终是支撑整个民族前进的内在动能,回顾那些优秀古人的事迹,重点在于品读其内心的心路历程,传达他们的思想,诠释中国精神、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整体性和统一性。其四,历史的、革命的、文化的遗址要常光顾。随着我们经济腾飞,各种博物馆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我们在进行历史观的培育要利用好这些资源,不需要把大学的课堂框定在学校,带学生多去各大历史、文化博物馆走走,让他们在耳濡目染中领会先辈的不易、古人的智慧,从而产生强大的精神力和战斗力。
四、高职院校历史观教育路径探索
(一)探索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的历史观培养方式
传统意义上照本宣科的灌输,已经失去活力。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源不同,有些是普高的,有些是中高职一体化的,有些是单考单招的,各类学生的基础大不一样,良莠不齐。如果按照系统的、链式的教育法,很多学生就会显得手足无措,教育效果不佳,因此,需要转换教学思路。以二战中太平洋战场的战略为例,欧内斯特-金将军针对太平洋岛屿众多,提出,不需要逐岛登陆作战,只需占领一些重要的岛屿作为打击日军的支撑点,分割打击日军,以最小的士兵伤亡打出最大的效果。我们可以借用这样的思维,以点深挖,在教材的编选上做出一些创新,以点带面,减少学生学习的压力,以期达到很好的效果。要在教材中突出国内历史和国际历史的比对、新四史与欧洲史比对。让高职学生在比对中客观冷静地了解西方,在对比中理性分析中国与外国的优劣之所在,从而以一种更加自信的心态去面对西方,认识西方,了解西方,从而达到文化自信的培养。
此外,转变传统培养方式也尤为重要,明确这门课程的意义,同时讲历史必须有温度和感情,引起学生的共情,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的理性思考,一定要使学生喜闻乐见,听得进去,发生兴趣。讲课的方式,书写教材的方式,都应该生动活泼,要注意网络资源的利用,让学生自主拓展、提升自己的历史知识。当然还需要培养学生的“搜商”,即上网搜寻各种知识的能力,让学生自己上网去了解,我国的发展成就,主动去学习,主动去辨识,前提是要建设好各种网络历史资源库,提供正确、健康的历史知识[9]。
(二)培育学史重史的校园文化,保证历史观教育的常态性
校园文化是塑造大学生的思想品格、提升大学生的人文修养、陶冶大学生的道德情操重要抓手。学校作为思政领域的最前沿,培养学生历史观的重要平台,不能单纯作为传授知识的地方,而是要扩展其自有的属性,利用其相对封闭性、聚合性、易统筹性的特点,打造学史重史的重要阵地,积极营造学史重史的校园文化。就拿我所任教的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的经验来讲,浙江同科以学习周恩来、邓颖超精神为出发点,着重培养学生们对周、邓精神的学习,每年都有周恩来诞辰的纪念仪式,以及周恩来邓颖超班的开班仪式等活动,把学习伟人精神作为一种校园文化,效果明显。
(三)利用网络平台,打造学生历史观培养的主阵地
据调查研究:“42.9%的大学生每天的上网时间在2—4小时,57.8%的大学生通过网络来获取新闻信息,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自媒体平台,在大学生中的使用率高达96.6%。” 同时网络监管缺失,监管难度大,网络管理的滞后性,使得网络环境呈现出一种过度自由化的趋势,此外,在资本控制舆论的商业运营模式下,某些新媒体平台为了追求所谓的高收视率和高关注度,会传播严重偏离史实的内容以博人眼球,通过娱乐化形式进行历史虚无主义传播的新模式。
因此,高职院校要利用好网络,构建起自己的平台阵地,积极把学生融入我们的阵地里,多增加一些内容务实、形式新颖的作品,来对抗网络上日益严重的历史虚无主义的侵蚀。同时,需要让老师参与进来,老师带头示范宣传,制作接地气、有深度、有看头的作品内容,要学会用网络的一套规则流程来传输正能量,学会用网络的规律来倡导正气,从而达到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历史观之作用。
结语
大江东去,屹立桥头,继往开来,当今时代,各国的竞争不单是经济和科技的竞争,是人的竞争,也是立场的竞争,重视高职院校学生的历史观培养,有利于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有利于增强我国国民的文化自豪感。扣好人生的一枚扣子,重视和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历史观,是一项系统且繁重的工程,非久久为功而不能成,非止于至善而不能立,随着我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这又是一项必须提前布局的举措,是文化自信战略的重要环节,值得高职院校的重视。
本文系2023年校一般科研项目(党建思政专项)《文化自信视野下的高职学生历史观培养》(项目编号:FRF23YB033)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黄生成,张馨丹,黄琼锌.论中国文化自信的基本内涵、主要特征与实践途径[J].大陆桥视野,2023(01):32-36.
[2]坎迪叶·阿尔肯.文化强国视域下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探析[J].领导科学论坛,2023(01):153-156.
[3]刘佳.文化自信视域下专业课程与思政元素融合的策略分析[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3,42(02):44-46.
[4]罗媛.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析[J].经济师,2023(01):198-199.
[5]吕幸君. 当代大学生正确历史观培育研究[D].西南大学,2019.
[6]马敏.历史观、价值观是当代历史教育的关键——以青少年历史教育为中心[J].探索与争鸣,2020(09):43-46.
[7]祖珑.历史观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7(06):79-81.
[8]王晓霞.当代大学生网络运用状况的调查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2018(02):106-111.
[9]王佩. 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历史观的冲击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21.
(作者单位: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
(责任编辑:袁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