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三重维度

2024-07-04 10:51:30徐跃辉刘思涓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4年7期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理论课

徐跃辉 刘思涓

摘 要: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校思政课教师的首要政治任务。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我们需要弄懂厘清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何、以何、如何融入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坚持做到授课与研讨相结合,提高融入的全面性;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提高融入的鲜活性;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提高融入的层次性。

关键词:党的二十大精神;形势与政策;理论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4)07 -00  -03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一课,要发挥思政课不可替代的作用。思政课师资队伍责任重大,我们要把思政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抓紧抓好,抓好落实。”[1] “形势与政策”理论课是理论时效性、教育针对性、综合引导性很强的一门课程,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形势与政策”理论课,是高校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要渠道和重要环节。

二、为何融入: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形势与政策”课的价值维度

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形势与政策”课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时效性、开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的必经之路,有助于满足青年学生成长成才发展需求、提高思政课铸魂育人实效水平、开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崭新局面。

(一)有助于满足青年学生成长成才发展需求

青年学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引导培养青年学生科学思维方法、正确价值立场,上好“形势与政策”理论课至关重要。从学习对象来看,青年学生肩负着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历史重任,是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主力军。“形势与政策”课需要高校新生在思想发展定型的黄金时期和关键阶段持续学习(刚入校的前4个学期),能够全面塑造和整体提升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青年学生尽早尽快的将党的二十大精神入脑入心。从学习内容来看,党的二十大内容时效性强、理论性高,在思想引领、理论政策上都取得了系列重大成果。相较于其他固定教材内容而言,“形势与政策”理论课可以较好及时关注和考核青年学生对党的二十大最新成果的理解程度和掌握水平,有助于引导青年学生从教学实践、社会实践和自身实践中学懂弄透党的二十大最新理论成果,真真切切做到把党的二十大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有助于提升高校思政课铸魂育人实效水平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强调要全力提升新时代思政课铸魂育人实效。从教学过程上来看,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形式与政策”理论课是高校思政课教师紧扣时代发展脉络、坚持问题导向的生动实践,是引导青年坚定理想信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迫切需求[2]。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通过组织大学生集中研讨、研学自学党中央重要会议文件、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等方式来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准确把握党的二十大精神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切实提升思政课的感染力和影响力。从教学环境来看,当前我国正处于“两个大局”的关键时期,西方部分国家肆无忌惮对中国青少年群体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对青少年成长成才造成了极大挑战和严重阻碍。“形势与政策”课依托学科特色优势、立足国际具体形势、结合学生思想弱势,通过辨析时政热点、分析时政形势、讲述历史故事等方式,及时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树立坚定政治意识,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的影响,争做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三)有助于开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

党的二十大深刻总结了党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经验和成就,将其融入“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既是武装大学生思想头脑的现实需要,也是更新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和创新工作方法的内在要求。一方面,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总结了以往五年的工作经验和新时代十年以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为“形势与政策”课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和课程资源。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形势与政策”课,有助于总结经验教训、凝练方法举措,为高校开创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提供源源不竭的智慧力量。另一方面,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形势与政策”课,有助于引导青年学生从国内国外、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的生动案例中认识了解世界和中国发展形势。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形势与政策”课是顺势之策、创新之举,提升了高校铸魂育人实效、筑牢了立德树人根基,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提供了经验参考和价值遵循,有助于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新成就、开创新局面。

三、以何融入: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形势与政策”课的内容维度

党的二十大报告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教师应深挖党的二十大报告内容、集中研讨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重点在目标、方法、主题三方面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切实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学生思想头脑。

(一)融入目标:致力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3]青年一直是习近平总书记重点关注的群体,更是我们社会发展、国家繁荣的未来。我们学习领悟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真理力量,就是要进一步深化广大青年学生群体对党的性质宗旨的理论认识,树立听党话、跟党走的自觉意识;就是要进一步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号召青年为人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懈奋斗。“形势与政策”课需要通过古今中外的对比深入剖析讲解党的二十大精神,把党的二十大的各项方针政策讲清楚、说明白,真实做到用党的二十大精神铸魂育人,不断增强“形势与政策”课的政治性和引导性。上好“形势与政策”课务必要牢牢把握住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这个目标方向,引导青年学生将爱国情怀、强国志向、报国行动自觉融入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拼搏奋斗之中。

(二)融入方法:坚持以问题导向、守正创新

党的二十大精神内涵丰富、思想深邃,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形势与政策”课要深入把握贯穿其中的观点和方法。一方面,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形势与政策”课需要坚持问题导向。教师应结合具体学情、学段、学风将党的二十大新理论、新观点有机融入“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践中,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讲清楚讲明白[4],切实把学生关心的问题讲深、讲透、讲活。另一方面,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形势与政策”课要做到守正创新。“形式与政策”课没有固定的教材,教师需在既往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因时而变、及时更新教学素材,通过专题讲授、案例分析、习题演练等形式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讲出新意、讲出诚意。上好“形势与政策”课务必牢牢把握住问题导向、守正创新方法原则,引导青年学生在不断地启发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启发总结中不断凝聚共识、筑牢理想信念。

(三)融入主题:服务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形势与政策”课的目标主题就是引导青年学生敢于担当,努力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贡献青春力量。一方面,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形势与政策”课要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五个牢牢把握”贯穿教学全过程,把党的最新理论成果讲给学生听。上好“形势与政策”课就是要讲明白、讲清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涵外延,努力培养敢担当、善担当、会担当的时代新人。另一方面,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心怀“国之大者”,把阻碍和干扰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风险挑战讲给学生听。上好“形势与政策”课,就是要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讲给大学生听,引导大学生从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和国内外发展形势中,明晰使命任务、提升政治素养、贡献青春力量。

四、如何融入: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形势与政策”课的实践维度

“形势与政策”课主要任务是帮助青年学生辩证全面去看待分析社会现象和时政热点。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与“形势与政策”课的深度融合,具体可从授课与研讨、线上与线下、历史与现实相融合三方面探索二者之间融合的实践路径,提升青年学生的使命责任感、社会认同感以及集体归属感。

(一)授课与研讨相结合:提高融入的全面性

“形势与政策”课教师要讲好、讲活、讲深党的二十大精神,需适应时代社会的发展变化,拓宽思政课的教学模式,将教师的“讲”与学生的“学”紧密结合,做到“能讲”“会讲”“敢讲”。一方面,“形势与政策”课应开展集体专题备课、授课。 “形势与政策”课本身不存在全国固定统一的课程教材,高校每学年、每学期的教材内容和专题都具有很大的时效性和差异性。教师应将党的二十大精神与“形势与政策”课每学期时政教材内容中的重点、热点问题相融合,拆分为不同专题进行系统分析和讲授,做到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案例融合贯通。另一方面,“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注重主题研讨。教师应根据实践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需求有针对性设置党的二十大精神主题研讨内容,以小组讨论、集体交流、观摩学习等形式对党的二十大精神展开学习研讨,切实提升大学生学习理解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关注度和内驱力。“形势与政策”课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应坚持秉持授课与研讨相结合,灵活利用各种教学素材、教学手段及新的教学模式,有效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与“形势与政策”课的全面融合。

(二)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提高融入的鲜活性

“形势与政策”课是政治性和理论性较强的一门课程,要充分运用新媒体技术调动课堂的真实性、互动性、趣味性,实现课堂教学与网络媒介教学环境下师生之间的平等沟通与有效交流。一方面,“形势与政策”课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展教学研学实践活动,通过弹幕课堂、思政直播课和VR虚拟仿真教学平台等网络媒介平台和技术,以活泼生动的方式直观地将党的二十大精神呈现传递给青年学生,让党的二十大精神在青年学生心中“活”起来、“动”起来、“火”起来。另一方面,“形势与政策”课应充分挖掘线下实践教学过程中的现实资源,利用地方博物馆、文化馆、档案馆等文化资源,建立实践研修教学基地,依据特定时间段的时政热点、会议讲话组织开展知识竞赛、辩论赛,引导大学生进一步理解把握党的二十大精神,充实丰富“形势与政策”课线下实践教学环节。“形势与政策”课应坚持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拓展延伸学生获取各级各类时政讯息的学习平台和空间,引导形成对国内外形势的科学理解和政策的系统把握。

(三)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提高融入的层次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5] “形势与政策”课应坚持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整合创新教学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一方面,“形势与政策”课要深度挖掘党的百年历史中蕴含的丰富教学资源和理论素材,结合党的百年历史几个阶段、几个转变、几个进程讲好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选择社会主义,中国特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一系列的问题,引导青年学生将小我融入祖国和人民的大我之中。另一方面,“形势与政策”课要立足实际,将课堂教学扎根基层群众、社会调查、乡村振兴第一线,结合实际讲清楚新时代中国的伟大变革和历史成就、新时代新征程新中国的使命任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论断、中国式现代化的新阐释等。要积极引导广大青年学生走出学校、走进田野、走向社会,积极投身参加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和发展需求岗位,于广阔天地中锤炼自我、提升本领。“形势与政策”课在教学实践中,应坚持历史和现实相结合,通过问题链、时间链、人物链等方式进行教学设计,在统一情景设定背景下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启发青年学生对党的二十大精神展开有深度、有逻辑、有层次的理解探索。

五、结束语

办好思政课的关键在教师。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高校思政课教师因时而变、顺势而为,深刻认识和把握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时代内涵和价值意蕴,切实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致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OL].求是,2020(17)[3023-10-01].http://www.qstheory.cn/dukan/qs/2020-08/31/c_1126430247.htm.

[2]贺东建,王清皿,王晓琳.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形势与政策”课价值意蕴及践行路径[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77(11):16-19.

[3]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22-10-25)[2023-10-01].http://www.qstheory.cn/yaowen/2022-10/25/c_1129079926.htm.

[4]顾海良.党的二十大精神对高校思政课建设的要求[J].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2022,2(4):1-3.

[5]“‘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微镜头·习近平总书记两会“下团组”·两会现场观察)[N].人民日报,2021-03-07(1).

编辑/陈晶

作者简介:徐跃辉,男,团委副书记,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刘思涓,女,党委副书记,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2023年西南财经大学中央高校教改实践项目“党的二十大精神一体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研究:总体思路与实现路径”(330310004007000012);2023年西南财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决策咨询项目(党风廉政建设与巡视巡察理论研究专项)(2023DFLZ07)

猜你喜欢
形势与政策理论课
十九大精神融入思政理论课的思考与对策研究
移动互联网对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挑战与应对
商情(2016年42期)2016-12-23 17:11:51
大学生党建会与形势政策学习的调研报告
TBL教学模式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的运用
亚太教育(2016年31期)2016-12-12 21:40:19
浅析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现状及成因
“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效果研究
科技资讯(2016年19期)2016-11-15 10:28:18
新媒体技术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文教资料(2016年20期)2016-11-07 12:18:05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
体育科技(2016年2期)2016-02-28 17:06:20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学习月刊(2015年6期)2015-07-09 03:54:14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学习月刊(2015年12期)2015-07-09 03:3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