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丽
摘 要:《形势与政策》是高等学校政治思想理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但长期以来,《形势与政策》在一些高校的政治理论教学中,一直被边缘化,师资配备专业化程度不高;课程安排影响教学实效;教学内容滞后,时效性差等,教学效果不理想。本文就这一问题从高校领导、任课教师和学生三个层面来梳理一下造成这一现状的成因。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现状;成因
一、教学现状——课程设置趋于边缘化、教学实效不理想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当前国内外形势变化多端,西方文化不断侵蚀中国传统文化,大学生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化与功利化倾向。加之一些高校领导对这一课程设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缺乏足够认识,《形势与政策》课程设置被边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师资配备专业化程度不高。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师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专职教师,主要是“两课”教师,这些教师有较强的专业理论水平和教学经验;二是专、兼职教师并用,以兼职教师为主;三是兼职教师,主要由分管学生工作的行政人员、党务工作人员和专职辅导员等三部分人员构成。其中,由兼职教师承担《形势与政策》课的方式最为普遍尤其是在高职高专。这样的一支师资队伍不仅缺乏思想政治教学经验,更缺乏必要的思想政治专业理论基础。事实上,对《形势与政策》任课教师的要求高于其他任何政治理论课,任课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思想政治理论基础,还要有缜密的思辩能力和对国内外时事、政策、社会热点等的把握和分析能力。而这些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去学习、研究。从客观上来讲由于兼职教师时间和精力投入不足,直接后果就是教师得不到及时的知识更新,备课不充分,直接影响课程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2.课程安排影响教学实效。
《形势与政策》课的授课形式普遍采取合班上课。所谓合班上课是指同一个授课教师给两个或以个不同或民一院系的不同专业、不同班级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上同一节课。通常少则两个班,多则三、四个班在被指定的多媒体或大的阶梯教室上课。高校的这种合班上课教师师上课带来一定的难度:首先是对学生进行课堂组织和管理比较难。《形势与政策》课由于学校重视不足,致使学生对这一课程的设置目标不清楚,没有认识到学习到这一课程的意义,学习兴趣不高,不是逃课,就是上课睡觉,玩手机,甚至说笑,给授课教师的授课和管理带来困难;其次,授课效果会受到影响。在多媒体教室或阶梯教室上课,对教学设备要求较高,最起码的如多媒体投影等相关设备,学校一般会配置,但教师用的扩音设备一般不予配备,教师们自备的耳麦虽然能够扩音,但音质效果往往不如人意,这势必影响学生的听课。不论是从学生方面,还是从教师授课方面,对授课实效产生一定的影响。
3.教学内容滞后,时效性差。
《形势与政策》教师除了讲授国内外形势与政策、党和国家的基本路线、方针外,还要对当前发生的一些社会热点、焦点问题进行关注、学习和研究,以提高备课的动态收集和分析能力。在网络时代,信息获取渠道宽泛,社会思想多元化。当代的大学生们思维活跃,知识面广,求知欲、表现欲强,如果教师所讲授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滞后于学生所掌握的信息的话,根本无法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形势与政策》时效性和现实性强的特点,决定了《形势与政策》的教学内容必须及时更新,动态发展,从这一意义上来讲,《形势与政策》是一门需要时时更新的动态课程。正因为如此,它没有固定确教材,授课内容往往取决于任课教师本个。然而一些高校,由于《形势与政策》课师资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也由于学校不重视,放宽了对任课教师的教学督查要求,任课教师不及时更新内容,甚至出现了有些专题内容连续讲授数年的情况。这些陈旧的内容对于思维活跃、知识面广的大学生来说毫无吸引力,更谈不上教学实效。
二、成因探析
造成目前《形势与政策》课现状的原因主要是一些高校从领导、任课老师到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程认识不到位,没有充分认识在高校开设《形势与政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从高校领导层面来看,一些高校领导没有认识到开设《形势与政策》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没有领会开设这一课程的精神。
从1987年开始,党和国家就高度重视在高校开设《形势与政策》课,并先后发布《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政治工作的决定》和《关于高等学校思想教育课程建设的意见》,强调了在高等学校开设《形势与政策》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高度重视对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科技创新的后备力量,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流砥柱,赢得青年就赢得未来。而大学时期正是他们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是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科学认识和逐渐确立期,也是一个不稳定期。改革开放后,国内外形势变化多端,西方各种思潮涌入中国。西方文化不断侵蚀中国传统文化,大学生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化与功利化倾向。在复杂多变的大环境下,大学生容易受到外界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党和国家在这样的大背景提出在高校开设《形势与政策》课,就是要将形势与政策教育经常化、规范化、课程化,有助于大学生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国家的政治、经济形势,以及国家改革与发展所处的国际环境、时代背景,以正确理解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让学生明辨是非,坚定信念,增强民族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勤奋学习,成才报国。很明显,一些高校并没有认识到开设《形势与政策》的必要性。
2.从任课教师层面来看,有些任课教师没有真正明白《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任务是什么。
作为一名思想政治工作者,不论是专职教师还是兼职教师,首先应该清楚《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任务是什么?讲授《形势与政策》第一,要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内容,了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已经形成和不断完善的政策体系。第二,要培养学生掌握正确分析形势和理解政策的能力,特别是对国内外重大事件、敏感问题、社会热点、难点、疑点问题的思考、分析和判断能力。第三,通过社会实践让学生感知国情民意,体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实践,把对形势与政策的认识提高到科学判断和正确决策上来,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有些教师不明确自己的教学任务,无目标的施教,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3.从学生层面来看,大学生对学习《形势与政策》目的不明确。
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没有认识到思想道德教育就是要促使学生追求自我完善,获得全面发展。大学生全面发展,不仅仅包括能够对国内外主要形势有正确的认识和评判,能够正确理解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还要了解社会现实,学会在纷杂的社会现实中懂得正确看待,正确追求,以形成自已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选择正确的为人处世之道。当前国内外形势变化多端,西方文化不断侵蚀中国传统文化,大学生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化与功利化倾向。《形势与政策》教育,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是对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学生往往不能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目的,不能主动的、积极的去学习和完善自我。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是科技创新的后备力量,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流砥柱。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品质,道德素养、科学文化素质等,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未来的发展方向。高度重视并加强《形势与政策》教学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文军.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现状与思考[j].实证研究,2007,(10).
[2]高青梅.对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6).
[3]钟英雄.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D].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