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农高职院校培育农村创新创业青年人才路径探索

2024-07-03 07:47樊晶艳潘慧婷熊瑞权陆璃
农村农业农民·B版 2024年6期
关键词:优化路径高职院校

樊晶艳 潘慧婷 熊瑞权 陆璃

基金项目:广东科贸职业学院2023年度校级科研项目(GDKM2023-08);广东省教育厅2021年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GDJG2021138);中国成人教育协会职业院校服务全民终身学习项目(2022-001ZZ-56)(2022-001ZZ-57)

作者简介:樊晶艳(1993—),女,山西孝义人,经济师,硕士,研究方向:农业农村与经济发展。

通信作者:陆璃(1981—),男,广西武宣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

摘 要: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农村创新创业青年人才,对乡村产业兴旺、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及城乡融合发展等都具有重大意义。当前广东省积极支持农村创新创业青年人才培育,涉农高职院校在服务此类培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培训的前期需求调研、课程体系设计、培训组织模式及培训后跟踪服务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为此,应深入了解农村创新创业青年人才的实际需求,构建符合实际需求的课程体系,优化人才培育组织模式,健全跟踪服务指导体系,为乡村振兴输送更多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

关键词:高职院校;农村创新创业青年人才;优化路径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农村青年具有开阔的视野、活跃的思维,是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力军。国家先后出台了多项政策,鼓励和支持农村创新创业青年人才培育。涉农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特色办学优势,搭建农村创新创业青年人才培养平台,构建农村创新创业青年人才培养体系,为乡村振兴输送更多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本文以广东省为例,探究涉农高职院校培育农村创新创业青年人才的可行路径。

一、农村创新创业青年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一)推动乡村产业兴旺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培养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创新创业致富带头人,帮助他们学习先进生产管理经验,结识行业专业学者、技术能手,必要时聘请专家把脉问诊,充分调动各方资源,带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成为推动产业兴旺的重要举措。

(二)活跃农村市场经济

农村青年创新创业是市场经济背景下青年自主选择从事的市场经济行为,创业不仅回应了青年的经济需求和社会价值需求,还与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紧密的关联。青年人才在农村投资创业,将盘活农村存量设施资源,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带动农村产业多业态发展,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农村市场经济发展增添新的增长极。

(三)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

农村创新创业青年人才是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载体,他们成长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后,可以为农业农村发展引入人才、资金、技术、项目等产业发展要素,推动城市要素向农村流动,盘活农村各类资源,促进生产要素优化配置,推动农村各类产品、资源向城市流动,打通城乡各类要素双向流通的渠道,进而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乡村振兴的目的是全面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培养农村创新创业青年人才,可以充分调动青年活跃思维,发掘农业多种功能和乡村多重价值,将农业与现代产业要素跨界配置,在实现传统产业提质增效的基础上,打造新产业新业态,丰富农村产业发展方向。研究数据表明,平均每个农村创业项目能够吸纳6人长期就业和16人短期灵活就业。因此,培育农村创新创业青年人才,可以提高农村创业率,为当地农民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此外,创新创业青年人才在推动产业发展的同时,将有效改善村容村貌,大大提高农民生活幸福感。

二、广东省农村创新创业青年人才培育现状

(一)政策支持

2021年9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广东省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提出深入实施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培育行动,构建集投资、加速、辅导上市于一体的孵化体系,提升农村创新创业层次水平。2023年2月,共青团广东省委发布《广东青年下乡返乡兴乡助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三年行动》,提出要以服务青年入县下乡就业创业为主要抓手,加快形成城市青年下乡、在外青年返乡、本土青年兴乡的人才集聚效应。到2025年年底,力争培育支持1万名青年县域创业。

(二)培育体系

广东省农村创新创业人才培育主要由广东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关工委”)、共青团广东省委、广东省农业农村厅等部门统筹开展,构建了省、市、县三级分级分类的农村创业青年致富带头人培训体系。据统计,截至2022年,广东省各级关工委共办班3 500多期,培训25万多人。截至2023年6月,共青团广东省委累计培育“领头雁”8万余名,构建各级“领头雁”人才库,建立人才生态圈微信群300余个、电商服务平台30余个。搭建“广东精勤农民网络培训学院”,免费提供3 000余节、近600个小时的精品视频课程,培训乡村青年超70万人。广东省着力加强农村创新创业青年培训工作,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为乡村建设培养了骨干力量,为乡村振兴持续输送“精兵强将”。

(三)培训成效

广东科贸职业学院作为广东省创业致富带头人承训机构,5年来承办了全省各级关工委农村创业青年高级班、提高班、普及班及其他各类农村致富“头雁”班、村干部班共50多期,培训创业青年1万多人次(日),培训取得了显著的综合效益。据统计,历年来接受过培训的青年中,担任各类经济组织负责人的有432人,加入党组织的有153人,当上村镇干部的有209人,被选为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有128人。农村创业青年系列培训班的举办已成为农村十分受欢迎、贴近实际、卓有成效的品牌项目之一,被认定为2023年广东省继续教育质量提升工程终身学习品牌项目。培训的实施激发了农村青年回乡发展的热情,提高了农村青年的兴业技能,提升了农村青年的创业成功率,有效助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三、涉农高职院校开展农村创新创业青年人才培训的制约因素

(一)培训需求调研不够深入

目前涉农高职院校开展农村创新创业青年人才培训需求调研主要存在3个问题。一是虽然培训前会向参训学员征集培训需求及意向,但此类需求调研以线上发送需求调查表为主,效果不明显。二是培训需求调研只是简单征集意见,不够深入。三是有些培训课程并未针对培训需求调研结果进行调整。导致培训的课程设计及现场实践环节未能紧扣实际需求,培训成效打了折扣。

(二)课程体系设计不尽合理

涉农高职院校开展农村创新创业青年人才培训与高素质农民、农业经理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课程体系一脉相承,主要针对“三农”政策解读、农业生产技术、生产经营管理、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创新创业政策解读、创业指引等开展课程培训,与农村创新创业的契合度不高。与其他培训不同,创新创业带头人培训致力于提升参训对象的创新创业能力,而非专注于提升其农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应该设计系统的提升农民创新创业能力的课程体系,提高培训的针对性。

(三)培育组织模式不够完善

农村创新创业青年人才范围广泛,包含具有带头创业致富、带动群众共同致富精神的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产业园等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返乡创业大学生、退役军人、农民工,以及镇村干部、驻村干部、基层农技人员等。这些人员的工作性质不同,培训需求也就有差异;学历水平参差不齐,对培训知识的接受程度也就不同。而目前开展的培训班大多是将参训人员集合在一起统一培训,针对性不强,导致部分参训人员积极性不高,也造成培训资源的浪费。

(四)后续跟踪指导体系不够健全

培训的后续跟踪指导服务环节十分重要,可以帮助参训人员较好地将培训内容应用到实际生产实践中去。但当前创新创业人才培训的后续跟踪指导体系不够完善,未能持续跟踪参训人员参训后的创新创业进展情况,无法帮助农村青年持续解决遇到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培训的系统性和成效性。

四、涉农高职院校培育农村创新创业青年人才的路径优化

(一)深入了解农村创新创业青年人才的实际需求

提高培训成效的渠道之一便是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课程设计、教学模式等均应贴合农村创新创业大环境的现实需要,符合农村创新创业青年人才的实际需求。在培训实施前,涉农高职院校应对农村创新创业政策、农业农村创业环境、区域产业发展现状等进行全方位剖析,从大环境分析农村创新创业青年人才的现实需求,以实地走访、调查问卷等形式对培训人员进行调研,切实了解他们的实际需求,从“宏观+微观”两个角度进行全面分析,为农村创新创业青年人才的培训做好前期保障。

(二)构建符合实际需求的课程体系

明确农村创新创业青年人才培育方向,分层分类构建课程体系。可将培训对象分为三类:一是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主要是愿意带领群众共同富裕的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的领头人物;二是返乡创业大学生、退役军人、返乡农民工等;三是基层农技人员、企业生产经营者等。针对培训对象的不同需求,构建分层分类的课程体系,因人实施培育,方能收获实效;因产实施培育,方能学有所用。详见表1。

表1 农村创新创业青年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三)优化人才培育组织模式

要充分发挥涉农高职院校的办学资源优势,构建“3+5”农村创新创业青年人才培育模式。“3”是指推动“校企协”三融合培养模式,即以涉农高职院校为依托,以涉农企业为基地,以行业协会、学会为桥梁,推动“产学研”在农村创新创业青年人才培育工作中的深度融合,提升乡村振兴人才服务“三农”的能力。“5”是指培训过程中采用的“五结合”教学方法:一是“理论讲解+生产实训”,在理论教学基础上,加强日常化劳动技能训练;二是“集中+分散”,将培训分为3~4个阶段,每个阶段6天左右,除进行理论知识的相关学习,还会安排“企业学区”“田间学校”的现场学习;三是“线上+线下”,线上教学主要依托部分核心课程网络平台开展教学,线下教学则是理论讲授、参观考察和座谈交流相结合,采用一听、二看、三议的方式进行;四是“共性+个性”,在公共课上讲授政策法规、信息化处理能力、职业素养等共性课程,对个性需求则采取分班教学的方式;五是“名教授+土专家”,充分发挥涉农高职院校的优势,不但聘请相关部门、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名教授”为学员授课,还邀请实践经验丰富的农业经理人、种植匠、致富带头人等“土专家”,结合亲身经历和一线实践传经送宝。

(四)健全跟踪服务指导体系

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涉农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培训跟踪指导服务体系。一是建立农村创新创业青年人才培训跟踪服务反馈机制,构建培训前、培训中、培训后全过程、多方位的纵向培训体系,及时准确地对创新创业项目的实施进展情况进行梳理、汇总、分析、归档,以便于后续的服务指导。二是搭建培训双方的联系沟通渠道,依托通信软件、电话等方式,实现培训教育和受训人员的及时对接,便于培训教师掌握创新创业青年人才接下来的创新创业进展情况,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实际困难。

参考文献:

[1]刘荣志,伍涛,黄圣男.农村创新创业人才特征及培育模式[J].农村工作通讯,2021(7):50-52.

[2]陈夫豹,王芳.农村创新创业人才现状思考[J]. 合作经济与科技,2021(24):100-101.

[3]赵兴隆,吴立全,于兴业.高校开展农村创新创业人才培训的路径探究[J].中国人才,2020(9):26-28.

[责任编辑:朱松琳]

猜你喜欢
优化路径高职院校
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分析
我国结构化面试困境及优化路径分析
信息安全下企业经济信息管理分析
运用激励理论开展企业管理面临的困境分析
新形势下的党群干群关系及优化路径探索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