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不断推进的基础教育课程深化改革,对体育学科教学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新时代,体育学科教学目标应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主。体育教师应通过体育学科对“五育”进行有效融合,落实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目标,充分实现立德树人任务,推动教育的进一步革新。分析了基于“五育”融合视域实施中小学体育教学的意义,并重点探究“五育”融合视域下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对策。
关键词:“五育”融合;中小学体育;教学对策;学科素养
作者简介:王风军(1977—),男,山东省寿光市全福元实验学校。
在“五育”融合视域下,各学科教师应在学科教学的过程中,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有机融合,以充分发挥学科育人价值,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发展。在新时代,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方向为“五育”融合。教师应对“五育”之间的联系进行精准把握,通过实施“五育”融合,提高学科教学效能,使学生得到全方位发展。而在“五育”中,体育不仅具备独特性,也可与德育、智育、劳育、美育相融通,其既能帮助学生强身健体,也能为德育、智育、劳育、美育的实施提供保障。总之,基于“五育”融合视域对体育教学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基于“五育”融合视域实施中小学体育教学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目标推动我国教育体系优化,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五育”虽然具有不同特点与不同的育人功能,但其实它们是一个整体,处于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状态。这意味着教师在教学中,应融合、渗透“五育”,避免将“五育”分割开来,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体育不仅具备独特性,也可与德育、智育、劳育、美育相融通。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中提到,为实现精神文明,需要拥有强健的身体,身体健康是创造文明的前提。这说明体育是第一大前提,其能加强学生体质,为学生接受德育、智育、劳育、美育提供生理基础。换言之,体育能为德育、智育、劳育、美育的实施提供保障。
体育学科具有丰富的教学内涵:一是通过体育教学,能引导学生树立责任意识,锻炼学生的精神品质,增强学生的社会认同感,体现育德特性;二是通过体育教学,能丰富学生的健康知识储备,提高学生的体育技能水平,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体现育智特性;三是通过体育教学,能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加强学生的体育能力,使学生的体能素质得到提升,体现育体特性;四是通过体育教学,能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促进学生审美素养的发展,使学生的心灵得到熏陶,体现育美特性;五是通过体育教学,能让学生密切接触现实生活,加强学生的劳动技能,使学生形成热爱劳动的精神,体现育劳特性。总的来说,体育能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
在“五育”融合视域下,体育教师应对“五育”的关系进行辩证处理,树立“五育”融合发展思维,积极优化体育教学模式,创新体育教学方法,将德育、智育、劳育、美育有机融入体育中,使“五育”同向并行,以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推动学科立德树人目标有效落实[1]。
二、“五育”融合视域下中小学体育教学对策
(一)构建渗透式体育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主要为教学活动开展提供指导。在“五育”融合视域下,教师应以整体性思维对教学目标进行优化设计。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教师通常以培养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的确定教学目标,强调以体育人,缺少其他学科教育元素的渗透。基于“五育”融合视域,教师应构建渗透式教学目标,以体育教学目标为主,并将其他学科教学目标渗透其中。
例如,在“篮球行进间上篮”教学中,以往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两点内容,一是掌握行进间上篮动作要领与动作技术,二是树立团队合作意识。这样的教学目标仅突出体育学科的育人特征。在“五育”融合视域下,教师应进一步丰富教学目标。首先,在认知目标维度,教师可将历史学科教育元素融入其中,即学习行进间上篮动作要领,了解世界篮球发展史、中国篮球发展史,明确行进间上篮动作的起源。其次,在技能目标维度,教师可将艺术学科教育元素融入其中,即掌握行进间上篮动作技巧,绘制动作结构分解图,突出一大、二小、三上跳。最后,在情感目标维度,教师可将音乐学科教育元素融入其中,即树立团队合作意识,欣赏篮球活动中播放的背景音乐。优化后的教学目标同时涵盖体育学科内容与其他学科内容,但在融入其他学科内容时,教师应注意其与体育学科教学内容的关联性。以认知目标为例,对行进间上篮动作起源进行了解,与行进间上篮动作要领学习关联密切,如果改为学习篮球裁判员发展历程,就会明显缺少关联性。
总而言之,在“五育”融合视域下,教师应优化设计体育教学目标,将其他学科教育元素渗透其中,并保证融入的其他学科内容与体育学科内容紧密关联,形成渗透式教学目标体系,以此指导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
(二)构建嫁接式体育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为教学目标的实现提供支撑。在“五育”融合视域下,教师应依据渗透式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在以往的教学中,受学科中心课程观念的影响,“五育”往往处于相互独立的状态。这种学科分离式的教学方式具有一定优势,即知识体系更系统,但也有明显缺陷,即各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被割裂,学生难以获取完整知识。体育学科也一样,其教学通常以提高运动技能水平、促进身心发展、培养道德品质、加强社会适应能力等为价值引领,较易出现所学知识碎片化、所学运动技能单一化等问题。而“五育”融合强调打破各学科之间的壁垒,整合各学科知识,增强各学科互动,以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因此,基于“五育”融合视域,教师应融合各学科内容,将其他学科内容合理添入其中,实现嫁接式教学内容构建。其中,教师要以体育学科教学内容为主干,其他学科教学内容为分支,通过科学融合,使体育教学活动自然生发出其他学科教学内容。
例如,在“各种姿势的走”教学中,教师可融入音乐学科内容,通过播放鼓点节奏音频,让学生跟随鼓点节奏练习各种步伐,这样既能促进学生的体能发展,也能培养学生的音乐节奏感;在“跨越式跳高”教学中,教师可融入美术学科内容,让学生结合动作理解绘制动作分解图,这样既使学生深刻记忆所学运动技能,也能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在体能游戏教学中,教师可融入数学学科知识,组织学生开展肘膝触碰锻炼,待锻炼结束后报数,让报出数值为3、4、5的倍数的学生出列,以此在促进学生体能发展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应变能力[2]。
在体育教学中,除融入单一学科内容外,教师还可立足跨学科视角,同时融入多个学科知识,并构建教学主题。例如,在“耐久跑”教学中,首先,教师可在操场不同角落分别设置4个城市站点,如上海、南京、青岛、杭州,并确定教学主题:欢乐旅游。其次,教师可将学生划分为4个小组,要求各小组分别绘制操场平面图,结合4个城市所处地理位置,在平面图上标出各城市站点方位,根据地形规划旅游路线,从中选出最优方案,并快速前往各个城市站点。在各站点,教师测量学生心率。最后,在完成教学任务后,教师让学生以日记的形式总结本次活动,分享学习感想。这种方式既能锻炼学生的耐力,还能促进学生地理、生物、美术、语文等多个学科素养的发展。
总而言之,在“五育”融合视域下,教师应依据体育教学目标,合理确定教学内容,将多学科内容融入其中,加强各学科互动,转变以往学科分离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接触多学科知识,以此实现“五育”融合。
(三)构建开放式体育教学模式
教学实施主要以教学内容为依据。在“五育”融合视域下,教师应积极创新体育教学模式,以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助力“五育”融合得以实现。通常情况下,不同的教学模式对应的教学结构、教学方法不同,所产生的教学效能也不同。如,领会式教学模式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加强学生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让学生了解学习方法。基于“五育”融合背景,体育教学需要融入多学科知识。为达到这一效果,教师要优化以往的教学模式,构建以运动教育为主并渗透文化教育的中国体育健康教学模式,在课内外贯彻体育教学,有效锻炼学生体能。
首先,运动教育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主要采用合作学习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等开展模块化教学。其次,文化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引导学生鉴赏运动文化,其包括两部分,一是实践部分,二是学术部分(主要指在体育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学术活动,采用合作学习教学法、课堂讨论教学法以及课后调研教学法等,对体育文化现象进行讨论、批判)。最后,中国体育健康教学的目的在于调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树立体育意识,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主要采用竞赛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等开展运动技能训练、体能训练。
例如,在足球教学中,教学目标一为培养体育学科素养,包括掌握足球战术、掌握足球运动规则、提升体能等;二为培养其他学科素养,包括艺术学科素养、历史学科素养、地理学科素养、社会学科素养等。结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师可设计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在赛季前,教师引导学生组建团队,由各团队成员共同设计队徽、队名,并策划团队口号,形成团队文化。在赛季中,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体能训练,为学生讲解足球运动技能,带领学生讨论世界足球、中国足球发展历史,研究足球大国布局。在赛季后,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足球运动比赛,对足球教学全过程进行评价[3]。
总而言之,在“五育”融合视域下,教师应以串联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为目的构建开放式的体育教学模式,以此为“五育”融合的实现提供支持。在体育教学中,无论是融合单一学科知识,还是融合多学科知识,教师都能通过组建团队、练习技能、锻炼体能、学习其他学科知识、开展比赛等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
(四)构建综合式体育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的目的在于评价教学目标是否实现、教学内容是否合理、教学过程是否完善等。在“五育”融合视域下,教学评价不仅要评价体育学科教学情况,也要评价其他学科知识融入情况。因此,与以往的教学评价工作相比,新时代体育教学评价更为复杂、难度更大。基于“五育”融合视域,教师应按照“评价什么、由谁评价、怎样评价”的思路开展体育教学评价工作,结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采用多样化评价手段,构建多元化评价主体,优化教学评价情境。
第一,结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一方面,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通过定量评价,对学生的运动技能水平、体能水平进行评价;通过定性评价,对其他学科知识融入情况进行评价。以音乐学科为例,在步伐训练中,评价学生是否具有较强的节奏感、是否卡点准确。另一方面,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通过过程性评价,评价其他学科教学目标实施情况;通过结果性评价,评价学生对体育知识技能与其他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
第二,采用多样化评价手段。一方面,结合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物质激励可以是为学生发放学习用品、奖品等;精神激励可以是授予学生“体能挑战达人”“耐力冠军”等称号。另一方面,结合口头评价、实践活动评价与笔试评价。口头评价与笔试评价的侧重点在于评价学生对体育学科与其他学科知识的掌握情况;实践活动评价主要通过实践活动对学生表现出的学科素养进行评价。
第三,构建多元化评价主体。首先是教师评价。由教师对全体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其次是学生评价。由学生对同伴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评价时可采用互评、投票等方式,让学生互相总结对方的优缺点。最后是家长评价。基于“五育”融合视域,体育教学不应局限于课堂,而应向课堂之外拓展,因此,可由家长评价学生的课外体能锻炼情况、社区体育活动参与情况等[4]。
第四,优化体育评价情境。在“五育”融合视域下,教师应结合体育素养培养要求,补充情境化评价内容,利用真实运动场景,以运动技能、运动习惯、体育品德三个角度为核心,分别创设运动技能应用评价、运动习惯行为评价、体育运动比赛表现评价三种评价情境,观察学生在情境活动中的具体行为表现,通过深度融合体育教学与评价情境,保证评价结果的全面性、有效性,并以评价结果为依据,有针对性地优化体育教学对策,有效培养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
总而言之,在“五育”融合背景下,教师应通过构建综合式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结合运用多样化评价方式、评价手段,调动多元主体参与评价,提高教学评价结果的全面性、有效性,以此为体育教学的优化建设提供依据。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五育”融合视域下,体育教师应辩证处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的关系,树立“五育”融合发展思维,通过构建渗透式体育教学目标、构建嫁接式体育教学内容、构建开放式体育教学模式、构建综合式体育教学评价,将多学科知识融入体育教学中,以有效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充分发挥体育学科育人价值,培养学生的多学科素养,使学生通过体育学习得到全方位发展。
[参考文献]
刘登珲,李华.“五育融合”的内涵、框架与实现[J].中国教育科学,2020,3(5):85-91.
董鹏,于素梅.五育融合导向的体育课堂教学:内涵厘定、策略探骊与误区规避[J].体育学研究,2022,36(2):103-110.
王家宏,许英男,董宏.大健康时代背景下学校体育与健康促进融合的价值意蕴与创新路径[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22,39(1):1-9.
李政涛,文娟.“五育融合”与新时代“教育新体系”的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20(3):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