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幼儿期是儿童认知世界的起点,教育工作者往往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教会他们基本的社会性知识,如游戏、童谣和绘画等。这种教育方式不仅能让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认识自我和周围的世界,还能让他们在适宜心理发展的阶段获得成长,并留下一段天真无邪的童年回忆。民间童谣作为一种深植于本土文化和传统的教育资源,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地域特色。它通过简单易懂、朗朗上口的韵律和节奏,将世代相传的道德处世规则和生活经验传授给了幼儿,在无形中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节奏感和记忆力,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探讨如何将民间童谣融入幼儿游戏活动,从培养幼儿的道德行为、促进幼儿生理健康、传授幼儿自然科学知识和培养幼儿自主学习能力这四个方面提出具体策略。
关键词:幼儿游戏活动;民间童谣;教学策略
作者简介:章桦(1991—),女,江苏省常州经开区临津幼儿园。
幼儿的心智尚未发育成熟,他们往往分不清是非对错,盲目地以自我为中心。幼儿教育的修正指导,能引导他们的三观往正确的方向发展,为素质教育奠定基础。大部分幼儿教育采取寓教于乐的形式,这种形式不仅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让他们在参与和体验中学习,还能有效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寓教于乐的教育形式一般包括游戏、故事、歌曲和艺术活动,幼师通过引导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帮助他们建立对世界的基本认知,培养他们的社交技能、自我表达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而民间童谣简单易记、节奏欢快,将其融入幼儿游戏活动,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并激发他们跟唱的兴趣,促进他们语言能力的发展。此外,许多民间童谣蕴含传统文化智慧和生活哲理,通过重复的旋律和简单的词汇传达道德教育和社会规范。例如,一些童谣讲述了传统道德故事或描述了自然现象,能向幼儿传授如何待人接物、如何尊重自然以及如何勇敢面对困难等,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幼儿品德的形成,是一种更符合幼儿的教育形式。
一、幼儿游戏活动中融入民间童谣,培养幼儿的道德行为
(一)开展律动游戏,学习分享互助
民间童谣中蕴含丰富的奉献精神,这种精神与幼儿游戏相结合,不仅能活跃气氛,更能有效培养幼儿的道德行为,潜移默化地引导幼儿学会分享与合作,从而提升他们的团队意识和社交技能。而游戏拥有各种各样的规则,有些需要合作,有些需要竞争,有些则提倡分享,这与民间童谣所蕴含的奉献精神不谋而合。因此,将合适的游戏与民间童谣相结合,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1]。例如,有一首家喻户晓的民间童谣《排排坐,吃果果》,其歌词“排排坐,吃果果。你一个,我一个。妹妹睡着了,给她留一个,给她留一个呀”传达了分享和关心他人的道德理念。幼师可以利用这首童谣设计一个团队配合的游戏,先让幼儿围坐成一个圈,通过传递一个球或玩具来模拟“你一个呀,我一个”的分享行为,当唱到“妹妹睡着了”时,幼儿需要降低音量并悄悄地继续游戏,以示对他人的尊重与关爱。这样的游戏不仅加深了幼儿对童谣内容的理解,还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学会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分享与关怀。总之,将民间童谣融入幼儿游戏活动中,开展律动游戏,相比单纯的说教式教学,更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通过参与互动性强的游戏活动,幼儿在享受乐趣的同时,不知不觉间吸收了民间童谣所蕴含的道德观念。此外,由于游戏本身带有规则性,因此,幼儿的规则意识和责任感也能得到培养。
(二)进行角色扮演,培养道德判断能力
角色扮演是游戏的一种形式。在过去的角色扮演活动中,通常会通过让幼儿扮演见义勇为的英雄形象和道德败坏的小人形象,来传达“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道理。这种鲜明的对比有助于加深幼儿对正义与邪恶的认识,激发他们向善的道德情感。以《狼来了》这首著名的童谣为例,其内容如下:“有个小孩爱说谎,放羊来到山坡上,对着山下高声喊,有狼来了要吃羊,农民伯伯来救羊,结果山上没有狼。后来果真来了狼,小孩儿忙喊救羊,农民伯伯上过当,不再上山来打狼,羊儿被狼群吃光,说谎的孩子遭了殃。”在这首童谣中,小孩因为多次撒谎导致没有人再相信他,当狼真的来临时,大家以为这又是一个谎言而不愿意再来帮忙驱赶狼群。为了让幼儿有更强的参与感,幼师可以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幼儿分别扮演小孩、农民伯伯和狼等角色,通过亲身参与体会童谣中的情感。游戏结束后,幼师应组织幼儿讨论为什么不应撒谎以及撒谎带来的后果,并鼓励幼儿改编故事,设想如果小孩没有撒谎故事结局会如何。总之,通过这样的角色扮演活动,幼儿能深刻体会到诚实的重要性和撒谎的负面影响,从而树立诚信待人的行为准则。
二、幼儿游戏活动中融入民间童谣,促进幼儿生理健康
(一)结合童谣节奏进行游戏,强化肢体运动
幼儿游戏活动能使幼儿保持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而将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的民间童谣融入其中,能使幼儿的心情随着音乐起伏,甚至更为高涨。前文结合《排排坐,吃果果》童谣开展的游戏活动便蕴含节奏这一元素,在进行游戏时,幼儿的行为随着童谣节奏的变化而改变。以《丢手绢》这一经典民间童谣为例,其内容如下:“丢,丢,丢手绢,轻轻地放在小朋友的后面,大家不要告诉他,快点快点捉住他,快点快点捉住他。”在游戏中,幼儿需要围成一圈,一边唱《丢手绢》一边进行游戏。当歌曲进行到某个特定段落时,拿着手绢的幼儿需要绕圈跑,并在任意位置把手绢悄悄放在另一个幼儿的背后,然后快速跑开,被丢手绢的幼儿需要迅速拿起手绢并追赶前面的幼儿。这个过程不但锻炼了幼儿的奔跑、加速和反应能力,而且让幼儿在紧张刺激的游戏中体验到乐趣。总之,结合童谣节奏进行游戏,能强化幼儿的肢体协调能力,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2]。
(二)以舞蹈形式演绎童谣,增强心肺功能
幼儿大多比较自信和乐于表现,这主要是由于他们还处于个性发展初期,内心的束缚和顾虑较少。由于不受复杂社会规则的限制,他们的世界充满了想象和探索,内心十分单纯简单,也乐于通过各种形式来找“存在感”。因此,他们很愿意尝试新事物,对于通过舞蹈、歌唱和游戏来展示自己有着高涨的热情。利用这一点,将民间童谣以舞蹈和节奏的形式融入幼儿游戏活动,可以进一步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和表现欲望。而以舞蹈形式演绎民间童谣能培养幼儿的艺术细胞,同时,增强他们的心肺功能,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保障。当然,幼儿教育并不传授专业的舞蹈技能,因此在让幼儿以舞蹈形式演绎民间童谣时应当剔除高负荷的训练,如劈叉、压腿等,而用拉伸和扩胸运动来代替,确保幼儿在舞蹈过程中减少拉伤的情况。例如,教师可以将《一群鹅》这一童谣改编为舞蹈动作,其中“走来走去”“拍拍翅膀”“排着队伍”等内容都可以作为幼儿锻炼身体的舞蹈素材。总之,舞蹈能激发幼儿表现自我的兴趣,增强他们的心肺功能,实现审美和健康的双重教育。
三、幼儿游戏活动中融入民间童谣,传授幼儿自然科学知识
(一)借助童谣学习动物习性,增强生态意识
培养幼儿的生态意识,使他们形成保护环境的观念,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是在传统的幼儿教育中,培养幼儿生态意识的方式比较单一、枯燥,无法给幼儿留下深刻的印象,教育的效果并不好。而在游戏活动中,幼师可以借助童谣来让幼儿学习动物的习性,理解动物的行为习惯,激发他们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和热爱感,从而增强他们的生态意识[3]。以《小蝌蚪》这首童谣为例,其内容如下:“小蝌蚪,长尾巴,游来游去找妈妈。妈妈妈妈你在哪?游来了一只大青蛙。”青蛙是对环境有益的生物,这首童谣以简洁有趣的方式描述了小蝌蚪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时刻——寻找妈妈并最终变成青蛙。幼师可以设计模拟小蝌蚪生活的游戏活动,让幼儿在游戏中扮演小蝌蚪和青蛙,体验它们的生活习性。在活动中,幼儿可以模仿小蝌蚪在水中游动的样子,了解它们对水源的依赖,讨论为什么要保护水源不受污染;而在扮演青蛙时,幼师可以向幼儿解释什么是“变态发育”,除了青蛙还有哪些生物也会经历这一过程,而后向幼儿介绍它们在消灭害虫、维持生态平衡中的作用。总之,通过这样的方式,幼儿不仅能更好地理解生物的生长过程和生态循环,还能深刻意识到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增强自身的生态意识。
(二)利用童谣识别各种植物,探索植物生长奥秘
民间童谣不仅包含动物知识,还包含植物知识,这些都是前人经过不断劳作得出的经验。因此,民间童谣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一种智慧的传承。通过童谣的传播性,人们传承了对自然界的认知,同时也培养了对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这种文化形式不仅是一种传统,更是一座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4]。以“桃三杏四梨五年,枣树当年就还钱”这句童谣为例,它本身朗朗上口,短短一句便概括了四种植物的生长周期,意思是桃树、杏树和梨树要想结果子卖钱,分别需要三年、四年和五年的时间,而枣树种植当年就能收获利润。这首童谣简洁明了地传递了关于果树成熟周期的知识,让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农耕文化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在幼儿教育中,幼师可以带领幼儿开展小型的园艺实践活动,亲手种植这些果树的种子或苗木,让幼儿观察和记录它们的生长过程。总之,民间童谣里包含了许多和植物生长相关的知识,幼师可以科普的形式为幼儿讲授,并以娱乐和教育为目的带领幼儿参与种植实践,让他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
四、幼儿游戏活动中融入民间童谣,培养幼儿自主学习能力
(一)利用童谣中的谜语引导幼儿主动思考和探索答案
民间童谣中有许多类似于脑筋急转弯的谜题,幼儿面对这种既押韵又新奇的话语,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驱使下,他们会自然而然地动脑去探索,这种主动思考的能力对于幼儿以后的学习生涯来说至关重要,是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要素[5]。例如,教师可以选用这样一则充满趣味的谜语童谣:“一物长耳朵,两头都挂着,不吃饭也不叫,却能上山跑。”幼儿需要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去寻找答案(最终我们可以得知谜底是“扁担”)。而幼师作为引导者,可以引导幼儿围绕谜语内容进行讨论,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假设,然后通过实践活动如模拟挑水或其他相关游戏来验证答案,从而让幼儿在游戏中主动学习,享受解决问题的乐趣。需要注意的是,幼师在选择童谣谜语时,应选择和幼儿生活联系紧密的谜语,避免幼儿迟迟猜不出谜底,最后打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将童谣与图形卡片结合,提高幼儿认知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民间童谣融合了语言、歌曲和情感等元素,具有易记、易学的特点,在幼儿游戏活动中结合民间童谣和图形卡片,可以有效提升幼儿的认知能力,并促进他们自主学习,这主要是因为图形卡片带有直观的视觉信息,能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童谣内容,同时锻炼他们的观察力和联想能力。例如,幼师可以选择一首描述动物的童谣来开展游戏,如“小兔子乖乖,把门儿开开”。然后设计与童谣相匹配的图形卡片,每张卡片上画有不同的事物和它们的特点(如兔子、门等)。在游戏中,幼儿需要找到与童谣中提及的动物相对应的图形卡片,并将它们正确地配对。这个过程不仅能让幼儿对童谣有更深入的理解,也能让他们通过操作卡片自主地学习和思考。总之,将民间童谣与图形卡片相结合能有效提高幼儿的认知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幼师在选择童谣时可以多选取一些富有趣味性的童谣。
结语
总之,幼儿游戏活动中融入民间童谣是促进幼儿全面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能使游戏活动更富有教育意义。本文从道德行为、生理健康、自然科学知识和自主学习能力这四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民间童谣和幼儿游戏活动相结合的策略,以期为幼儿教育的不断进步做出贡献。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不仅会探索民间童谣的诸多内容,还会将更多民间文化融入幼儿教育中。
[参考文献]
方霞.民间童谣在幼儿园游戏活动中的应用[J].家教世界,2021(30):60-62.
雷章美.试论竹乡文化资源“民间童谣和民间游戏”在幼儿活动中的运用策略[J].东西南北:教育,2019(7):1.
肖年燕,辛均庚.民间童谣游戏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运用的价值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20(7):94-96.
张秦毓.利用草绳与童谣开展民间游戏[J].儿童与健康,2023(2):48-50.
林芳泳.闽南民间游戏在幼儿园体育活动中的运用探研[J].成才之路,2021(4):10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