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武术散打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

2024-07-02 00:33:33何娟
当代体育科技 2024年14期
关键词:散打教学创新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G807.3

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24.14.000

基金项目:山西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课题(GH-220782)。

备注:null

作者简介:何娟(1991—),女,硕士研究生,中级-讲师; 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与训练。

普通作者:null

基金项目:山西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课题:疫情常态化背景下高校武术的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模式研究,项目编号:GH-220782

作者简介:何娟(1991-),女,汉族,山西太原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体育教学与训练方面的研究。

摘要: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和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根据高校散打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散打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考核评价等教学环节进行改革。研究重点采用体验式教学方法,同时深挖课程思政元素,并将其融入散打教学实践的全过程,建立了“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实现了方法、形式、内容三位一体的创新模式,旨在提升散打教学成效的同时为高校体育课程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散打;教学改革;教学创新;课程思政

Research on teaching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Wushu Free combat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e Juan

(Shanxi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 Shanxi Taiyuan 030000)

Abstract: Through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literature, investigation and logical analysis, this study reformed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teaching contents,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environment, evaluation and other teaching links according to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actice teaching of sanda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experiential teaching method, explore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of the curriculum, and integrates them into the whole process of Sanda teaching practice, establishes a hybrid teaching mode integrating "online + offline", and realizes a trinity innovation mode of method, form and content, aiming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Sanda teaching and provide certain referenc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  Sanda; Teaching reform; Teaching innovation;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武术散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璀璨瑰宝,作为高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术散打不仅承载着强健学生体质的任务,更应该自觉担起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精神的胆子[1]。基于此,为推动传统武术文化的改革与创新,高校散打课程从当前所面临的“痛点”出发,结合新时代的发展理念,在授课过程中将“不仅传递知识、培养能力、更重要的是育人”作为课程的教学宗旨,创新教学方法,重点采用“以生为本”的体验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求问题;改变教学模式,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授课方式,使课程与时俱进;丰富学习内容,融入课程思政,培养学生的民族使命感,形成文化自觉。

1.武术散打课程所面临的“痛点”问题

1.1教学目标不严谨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其设定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课程的教学效果。教学目标的不严谨会导致教学重难点偏移,教师无法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准传授,从而难以判断学生对技术的掌握程度,进而影响教学质量。散打课程在教学目标的设立上往往过于笼统,没能对目标进行量化,使得教师难以准确的把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掌握程度。同时三维目标设立时,忽视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导致学生在课堂上仅仅只是习得了技能,欠缺了武术德行的培养,与“尚武崇德”的理念相违背,更无法达到立德树人的教学效果。

1.2教学内容不全面

散打项目本身内容丰富,技术多样。可概括为拳法、腿法及摔法的组成,然而普通高校出于对场地、器材、安全性、选课系统设置等多方面因素的考量,使得课程在内容的设定上往往较为单一。多数高校仅仅是以固定打靶的方式教授散打最基本的两拳一腿动作,即散打左右直拳与后鞭腿技术,忽略了散打对抗性和竞击性方面的教学,致使课堂枯燥乏味,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1.3教学方法不丰富

教学方法是教师教授内容的手段,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教学方法的使用应该是多样的、灵活的、有针对性的,而不是单一的、刻板的、笼统的。散打课程本身是一项体育活动,既然是活动,其主体应该是个体本身,那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成为“要学者”“乐学者”就要求教师必须丰富教学方法,提升课堂的趣味性、实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翁。

1.4教学环境不规范

散打的竞技格斗性决定了该课程对教学环境有着较高的要求。第一,在场地设施上要配备每人不少于6平米的平整软垫,垫子的厚度不少于3厘米。还需配有宽度7米的国际标准正方形擂台,同时配有沙袋、头盔、护甲、护裆、护齿等必备器材。第二,环境要求上要明亮,通风。第三安全防护上要配备紧急救援联系人、医用急救箱子包括绷带,冰袋,支架等。然而在多数高校中散打的规范设施基本无法满足,导致在教学过程中以打靶练习为主,缺乏实战练习,无法体现出散打独特的“近身搏斗”魅力,难以满足学生对散打课程的期望值。

1.5考核评价不完善

考核评价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测评的手段。传统的考核模式主要是在学期末时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某一技术进行展示,教师在学生展示的过程中对其进行打分评价。这种评价方式是片面的。其不完善性主要表现在,第一唯专项论。普通高校的散打课程是大学体育的组成部分,因此其本质应该与大学体育的宗旨一致,即以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为根本目的,因此在考核上不能单一的只注重专项技术的考核,还应该多元化对学生的各项身体素质提出要求,以考促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第二,唯考试论。只注重学期末的考核成绩,会使得学生不重视课堂积累,习惯性的在学期末进行突击练习,沦为考试的机器,与素质教育的理念相背离。第三,唯技术论。武术散打是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其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要求散打课程必须承担起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大任,因此武德方面的考量也是不可获缺的[2]。

2.武术散打课程改革的实施路径

2.1细化教学目标,确保以生为本

将教学目标细化能帮助教师更精准的把握学生的学习成效,评估学生的学习进度,从而更好的为学生提供教学服务,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时以整体的三维目标为纲领包括 :(1)认知与过程目标:学生了解和掌握散打项目的基本理论知识,包括礼仪、武德、散打比赛规则以及裁判手势等知识,为后期技术的学习和实战内容的开展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2)技能与方法目标:学生能通过散打课程的学习,掌握散打拳法、腿法、摔法等攻防实战的基本技能,具备一定的防身自卫能力,同时能进行简单的散打比赛执裁,为学生将来的就业提供更多的选择,促进学生长远发展。(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学生在课程的学习中能潜移默化的养城坚韧不拔、吃苦耐劳、拼搏争先、勇于挑战自己,战胜自己的良好品质;提升对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兴趣,坚定爱国情感,增强文化自信,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基于整体目标,量化每堂课的目标,具体到某个动作有多少人能达到什么样的练习效果,使学生明确方向,做到有的放矢。

2.2拓宽教学内容,学习众家所长

突出散打的格斗本质特性,针对散打实战进行攻防解读,帮助学生明白每一招式的实用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散打实战规则及裁判的手势引入教学,翻转课堂,落实学生的课堂主人翁地位,让学生场上执裁以赛代练。将业界最新的实战比赛典型案例引入课堂,增加课堂的精彩度。除此之外,散打课程还应该帮助学生了解认识新时代世界的主流格斗项目,如MMA综合格斗、巴西柔术、泰拳、跆拳道等,学习过程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学习众家之所长,力求达到他山之石可攻玉的效果。

2.3巧用教学方法,调动课堂参与

武术散打讲就“借力打力不费力”,也就是说技术动作的掌握用的是巧劲非蛮力。同理,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的合理应用就是课堂教学的“巧劲”,使用得当能提升课堂的组织性,调动学生的参与度,达到师生默契配合的效果[3]。根据不同授课内容选用适合的教学方法如:(1)游戏法。在练习枯燥的腿部力量时,采用游戏法,组织学生进行“信任同坐的游戏”,寓教于乐,学生参与游戏的同时即增强腿部力量,同时活跃了课堂气氛。(2)案例导入法。在讲限制性实战时,涉及到竞赛规则以及禁击部位、禁用招式时,将业界最新的实战比赛典型案例引入课堂,增加课堂的精彩度,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散打的竞赛规则及其实战魅力。

2.4创设教学环境,组织限制性实战

目前,高校散打课程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学生对实战格斗的高期望值与因场地条件限制及激烈对抗中的安全隐患问题相矛盾。那么,如何利用现有的资源条件解决这一矛盾,彰显散打特有的竞技魅力,满足学生选择散打的初心要求是首要去解决的。事实上作为高校教师,可根据现有情况灵活做出调整。如场地限制问题,教师可以以画线的方式“搭建”简易擂台,以实现对抗区域。实战中的学生安全问题,教师可以先对学生进行安全及规则上的培训,具体到散打损伤的预防、散打裁判手势、禁止击打部位、呼救信号给出等。同时教师可在尊重过学生个体差异的情况下组织学生进行“限制性”实战,也就是说根据学生对技术掌握情况的不同,限制学生在实战时招式的使用,让学生在享受比赛的同时确保其安全问题。

2.5健全评价体系,注重过程考核

为变革唯专项论、唯考试轮、唯技术论的单一考核评价体系,教师可以建立以过程性考核为主的“过程性考核60%+期末考核40%”的复合型考核体系。其中过程性考核因包括平时成绩占比10%,即对其出勤、服装、上课态度、师生互动方面的评价。耐力类素质占比10%,根据学生情况从800米、1000米、1500米、3000米等项目中选取一项进行测试,以此考察学生的耐力水平。力量类素质占比10%,包括引体向上、仰卧起坐、立定跳远、吊杆、云梯等项目。运动习惯类占比10%,包括运动世界校园跑APP、天天跳绳APP、KeepAPP等运动软件进行每日的打卡练习,以此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武德占比10%,对学生的行为规范、言行举止、传统文化的践行弘扬做出记录,激发学生的民族传承人意识。过程性专项占比10%,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不以单一的期末成绩为唯一标准,将过程性的练习效果与期末进行对比,重在引导学生加强日常练习,自我突破。当然这种复合型评价方式对教师日常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不断丰富教学内容,逐步引导学生做到,功在平时,贵在持之。

3.武术散打课程的创新举措

3.1方法上:贯穿体验式教学法,带给学生沉浸式体验

体验式教学法是指,教师通过游戏、案例、环境营造等方式引入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景,带领学生主动投身于活动当中,其核心是学生的“习”即在实践中感知,目的是学生能力的提升。教师要帮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自我解惑,从而完成“体验—转变观念—行为改变”的过程。例如在教授配合喂靶技术时,课前以“背靠背夹球”游戏为导入,让学生在游戏中领悟协作配合的重要性。再回归课堂时,教师仅仅需要简单引导,学生就能感悟到喂靶就好比夹球游戏,如果仅仅是一个人发力,是无法达到既定效果的,只有两人相互配合,节奏一致才能有所增进。因而体验式教学法能够引导学生主动探求问题,教师在整个过程中仅仅是起到点拨的作用。

3.2内容上:建立思政目标体系,确保课程思政精准定位

3.2.1建立思政目标体系

散打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武术文化的一部分,本身凝聚着深厚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底蕴,根据课程特点结合学生发展需求,深入思考其背后所蕴含的育人价值,总结凝练出具有代表性的思政元素,构成由A热爱祖国,文化自信;B尊师重道,礼让谦逊;C科学锻炼,终身体育;相互协作,合作共赢;E迎难而上,永不言弃组成的五个一级思政育人目标。A1弘扬民族文化、A2拥有自尊自信的文化意识、A3和而不同,具有理解包容的文化心态;B1未曾习武先习礼,未曾习武先修德、B2尊敬师长,尊重裁判,尊重对手、B3谦虚慎行,勇不滋乱,武不犯禁;C1掌握科学锻炼方法、C2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量变引起质变、C3培养体育兴趣,引导终身体育;D1明确角色职责,学会付出,敢于担当、D2以武会友,以和为贵、D3相互学习、共同进步;E1敢于大胆尝试,客服内心恐惧、E2在擂台上赢要光彩,输要体面、E3伺机而上进可攻,退可守的十五个二级思政育人目标。

3.2.2思政目标体系与教学内容的融合

结合授课内容并在课程中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进行渗透,如讲到礼仪礼节时,我们根据教学内容分布表(表1)找到它所蕴含的思政元素为A1、A2、B1、B2、B3,再结合思政目标体系,选取其中一个思政元素在课程中进行渗透,如A1弘扬民族传统文化,那么在讲课时我就以A1作为思政育人目标,在讲解抱拳礼时以抱拳礼中所蕴含的儒家五常文化仁、义、礼、智、信引导学生传承民族文化,树立文化自信。

建立思政育人目标体系的优势在于第一:思政育人目标能够精准定位。二级思政育人目标具有顺序性、层次性、避免的思政内容的无效重复,实现思政政治教育的“精准滴灌”[4]。第二:思政元素与知识点实现有机结合。这一过程关联性强,不生搬硬套、便于理解,从而达到如盐溶水的育人效果。

3.3形式上:搭建线上教学平台,实现体育课堂的智慧化

散打课程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让学生带着问题到课堂,解决问题课堂中,巩固问题课堂后。具体主要借助超星学习通软件进行建课,发挥签到、讨论、布置作业、答题测试以及相关书籍、经典动作、赛事的链接分享等功能,打破传统的单一面对面授课模式,使课堂更具时效性[5]。做到(1)课前知识传递:即在线上预习并带着问题进入课堂,以问题作为导入启发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课堂。(2)课堂体验式教学:准备部分以传授知识为主进行答疑解惑、示范讲解。基本部分重在能力培养:由学生自主练习,教师巡回纠错,学生体验式自我判断,教师进行重难点解读构成。结束部分进行塑造价值,学生分享感悟,传递价值。(3)课后知识巩固完成线上作业,完成教学反思。以此形成“线上+线下”全覆盖的闭环式课程,满足学生所处短视频信息化时代对知识深度、广度、多样、全面的需求,实现体育课堂智慧化。

4.结语

武术散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作为高校教师要深入挖掘、勤于探索、敢于实践、善于总结,在不断反思、积累、创新中紧随时代步伐,建设出满足学生需求,符合人才培养的“金”课程,切实为国家为社会培养一批身体素质硬、道德品行高、民族文化根基深的接班人,为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耿宝军,马学智.新时代武术课程德育的学理审视与实践策略[J].体育文化导刊,2021(9):105-110.

[2]杜长宏.基于“未来教育”的武术课程理念变革[J].当代体育科技,2021,11(24):199-202.

[3]李斌,程卫波,赵发田,等.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 改革:制度逻辑、实施行为与推进策略——基于组织 新制度主义的解释[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9,42 (6):65-77.

[4]于素梅.一体化体育课程的价值取向、多元内涵与基本 特征[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0,39(2):22-26,33

[5]李永安.新冠疫情背景下高校体育信息化教学改革的研究[J].体育科技,2021,42(4):150-151+156.

猜你喜欢
散打教学创新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东莞高校散打课程的现状与调查分析
体育时空(2016年11期)2017-01-06 11:59:48
武术散打商业化发展探究
青年时代(2016年20期)2016-12-08 16:09:41
中职美术创新教学实施的方法探究
人间(2016年27期)2016-11-11 16:12:22
散打实战中防守反击技术的应用分析
读写结合探寻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新路径
考试周刊(2016年86期)2016-11-11 07:43:20
中职 《电机与拖动》 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考试周刊(2016年85期)2016-11-11 00:36:13
试析网络教学平台在机械制图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互动式教学法在大学散打教学中的应用
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 18:2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