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社区儿童服务站需求调查及展望

2024-07-02 14:17郝俊丰赵楠
国际公关 2024年10期
关键词:场域理论

郝俊丰 赵楠

摘要:社区儿童服务站是打通儿童福利服务 “最后一公里”的关键要素。我国近年来生育政策的巨大变革极大促进了社区儿童服务站的发展。本文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S市社区儿童服务站的需求情况进行了调查,基于场域理论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社区儿童服务站;儿童福利;场域理论

202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要开展儿童友好示范城市建设、社区儿童之家建设、公共空间适儿化改造和完善儿童公共服务设施等。[1]同年5月,我国实施了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相关措施,释放了我国的生育潜能,减缓了人口老龄化的进程。[2]随着我国妇女劳动参与率提高,子女照料成为制约生育的主要因素,中国应该重点发展社区普惠性儿童服务,建设社区儿童服务站,探索新的育儿模式。

社区儿童服务站对儿童成长至关重要,可满足家长和孩子多元需求,提升儿童的人际交往、语言表达和创造力等。社区作为广大家庭的聚集场所,提供托育服务可以让家长不出小区就能解决入托问题,具有就近、接送方便的地理优势。[3]东北地区的社区儿童服务站仍处于发展阶段,数量少且认可度低,家长和工作人员对其有不同的需求。对于社区儿童服务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我国南方发达地区。东北地区社区儿童服务站的需求受经济水平影响,关注程度相对较低。与发达地区相比,东北家庭和社区在教育理念、托育关注度和消费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

一、调查过程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在S市通过分层抽样,向S市十个辖区的家长和社区工作人员发放社区儿童服务站需求问卷900份,其中家长问卷600份、社区工作人员问卷300份。共回收问卷875份,其中家长问卷587份、社区工作人员问卷288份。有效问卷共863份,问卷有效率达到97.2%。

(二)数据来源

本研究在参考相关研究问卷的基础上,以自编 《S市社区儿童服务站家长需求调查问卷》和 《S市社区儿童服务站社区需求调查问卷》为研究工具,调查S市社区儿童服务站的需求情况。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在对调查问卷进行有效回收后,针对S市的10个辖区的部分家长和社区工作人员的基本信息以及需求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和研究,具体情况如下。

(一)家长对社区儿童服务站需求调查

本次调研显示,主要受访家长年龄集中在21—30岁和31—40岁,“80后”和 “90后”已成为养育儿童的主力军。约一半家庭有一孩,35.1%的家庭有二孩。拥有两个以上孩子的家庭较少 (10.58%)。大部分家庭月收入在10 000元以下。父母和家中长辈是儿童主要的照料人,符合 “父母为主,祖辈为辅”的育儿模式。虽然部分家长认为能解决育儿问题,但多数家长表示缺乏时间和精力。仅有2.88%的儿童由社区儿童服务站照顾,且76.92%的家长不了解服务站情况。S市社区儿童服务站的参与情况不理想。

1.对家庭外托幼服务的需求

调查显示,家长对家庭外普惠性育儿服务需求大,67.31%的家长表示需要社区儿童服务站提供服务。近八成的家长希望服务站设立在自己社区内。然而,六成的家长所在社区没有设置儿童服务站,部分不清楚是否有。尽管需求大,但是实际建设数量较少,不能满足家长需要。在价格层面,大部分家长希望价格适中,在每月1 000元以下。尽管S市经济发展欠佳,但仍有家庭需要此类服务,期待在社区内获得相关支持。

2.对多样化服务的需求

家长对社区儿童服务站的托幼需求形式丰富,主要选择全日托 (33.58%)和半日托 (24.2%),但计时托和临时托仍有需求;家长希望服务站方便接送、收费合理、安全措施到位且拥有专业团队;家长重视儿童的性格培养、生活习惯养成、智力开发;家长的需求可细分为基本服务、社区实践活动和主题活动等。

(二)社区对社区儿童服务站需求调查

在调研中发现,S市社区儿童服务站发展处于萌芽阶段,只有近两成的社区设有儿童服务站。一半以上的社区工作人员认为应采取 “社区+商业”的模式来提供服务;七成的工作人员认为居民送孩子到服务站的时间应在15分钟以内。目前,儿童服务站提供基础餐饮和作业辅导,但覆盖范围小。主要问题是运营成本高、资金不足、专业人员不足。未开办服务站的原因是场地和资金不足。78.82%的工作人员认为需要专业师资力量对社区内的儿童进行服务。

1.对专业人员的需求

调研显示,目前社区儿童服务站缺乏专业人员。基础服务人员配置齐全,但专业人员紧缺。对儿童教师、心理咨询师、医务人员、儿童保育员的需求较大。现有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难以提供专业、科学的服务,也难以关注到儿童个体差异及互动多样性问题,无法提供个性化服务。目前,S市的经济发展情况较差,从事该行业的人员普遍素质偏低,专业程度低。因为工资较低,所以无法吸引年轻人加入社区儿童服务站。

同时,76.61%的社区儿童服务站工作人员希望通过引进专业人才和技能来提升服务质量。他们希望引进教、养、医人才,带来先进技术,打造专业团队,注入新鲜血液。

2.对多方支持的需求

所调查的S市的社区儿童服务站都得到了政府支持,政府正在推动普惠性托幼机构建设。社区工作人员期待更多资源支持和政策扶持。资金对服务站发展至关重要,82.35%未开办服务站的社区工作人员希望得到资金支持。场地、设备、卫生环境、医疗保障也是关注的焦点。有了国家政策扶持,社区儿童服务站才能更好发展。例如,日本仙台市的健康育儿计划推动了NPO、社区团体等互助组织参与社区儿童服务,提高了服务质量和社会参与度。多元主体参与确保了教育服务的有效展开。[4]

家庭和亲人的社会支持对儿童服务站发展有一定影响。超过半数未开展服务站的工作人员希望得到儿童家庭、社会的支持来建设社区儿童服务站。已有社区儿童服务站的工作人员中,一半工作人员期望得到来自儿童家庭的支持,四成工作人员希望社会组织支持。除政府扶持外,社会和家庭支持同样重要。

三、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社区儿童服务站近几年发展速度快,形势好。本文基于场域理论进行分析总结。该理论源自物理学中的 “场域”概念,指特定范围内物体之间建立联系形成的空间。勒温将此概念引入社会科学,布尔迪厄将其定义为 “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网络”。这种网络性质决定了 “场域”不是一个地域空间,而是一个包含诸多要素及其相互作用的社会空间。[5]社区儿童服务站是社区居委会、社会组织等行动主体在社区场域内以社区儿童利益为驱动力,凝聚多元力量,整合多种资源,从而促进社区儿童服务问题的有效解决、社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社区居民美好生活的有效满足。[6]

S市社区家庭主要依赖 “父母为主,祖辈辅助”模式教养孩子,养育儿童的负担重,家长期望低价获取优质社区育儿服务并培养孩子性格习惯。社区则希望引进专业人才,获得多方支持,解决场地、设备等问题。为推动S市社区儿童服务站长久发展,应积极建设并宣传社区儿童服务站,提供个性化服务,培养专业人才,完善多方支持和资源整合,以提升服务水平与质量,推动整体发展。

(二)研究展望

社区儿童服务站以儿童的发展需要为出发点,是社区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其能满足儿童交往、学习及自我实现的需要,有利于家庭幸福,进而促进社区和谐,有利于丰富我国社区服务的研究并能为社区建设研究提供相关资料。[7]为了建设和发展S市的社区儿童服务站,本文从场域理论的视角出发,提出促进S市社区儿童服务站发展的建议。

1.积极推动社区儿童服务站建设并加强宣传

我国社区儿童服务站发展初期,数量有限,资金支持不足,缺乏经验,需要政府财政资金和政策支持。在资金方面,政府必须加大经费投入来支持建设社区儿童服务站等普惠托育机构的建设。[8]利用政府社会福利资金,成立联合会促进社区儿童服务站发展,设立专项资金并优化审批流程等。同时,注重加大儿童福利服务购买力度,推进宏观政策实施和基层自治,鼓励社区探索构建社区儿童服务站的方法。要注重加强服务站宣传,利用社区平台展示,增强家长了解和信任,从而促进社区儿童服务站的发展。

2.社区儿童服务站应提供个性化服务

在提供早期教育福利服务时应综合考虑服务需求、福利态度以及福利成本,结合地方财政情况合理确定福利服务内容。[9]家长对托幼服务的期待与需求多样,服务内容应因家庭而异。社区儿童服务站可提供早教、兴趣班、课业辅导等服务,协助新手父母和祖父母,提供家庭教育指导。在提供不同类型的托幼服务时,需考虑家长需求,注重安全与卫生,并完善托幼服务的理念、环境和整体性质,以满足儿童的发展需求。

3.加速推进儿童服务站专业人才建设培养

社区儿童服务站是培养未来人才的重要场所。缺乏教育指导儿童的专业人才,将影响其能力发挥。

在教育者队伍方面,家长更注重从业人员的个人品质和职业操守,这不仅是确保儿童健康成长的关键条件,也是儿童教师所必须具备的最基本职业道德规范。社区儿童服务站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影响着托幼服务的质量,家长希望有专业人员照顾孩子。S市应培养专业团队解决人员紧缺问题,鼓励高校开设托幼专业,培养师资,确保持续供给。

S市应积极推进社区、学校、企业合作,充分整合现有资源,建立稳定合作关系。依托企业、高校建立社区儿童服务站,提升照护服务质量。提升现有服务站工作人员专业素养,开展系统化培训。

4.多措并举,完善多方支持和资源整合

理想的儿童友好社区需要政府、社会力量、教育机构和居民共同参与建设。为发展社区儿童服务,需要形成联合体,共同致力于儿童友好事业的发展。为了提升社区儿童服务站的建设水平,一定要明确社区儿童服务站的提供主体,遵循 “政府为主导、市场扩覆盖、社会为补充、家庭为基础”的原则,构建多元协同的社区儿童服务站建设总格局。[10]

社区儿童服务站的公共服务供给通常由政府购买社区儿童服务实现,地方政府和项目单位承担主体责任。政府应提供特定政策支持,促进社区儿童服务站发展。

社区可以招募社区儿童照护志愿者,包括本社区内的家长、社区内的教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社会上其他有相关资格证书的人士等,组织他们共同投身社区儿童服务站的建设。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生育政策变革和社会经济的繁荣,社区儿童服务站的发展成为促进儿童福利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望通过这项研究为东北地区社区儿童服务站的未来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指导,促进更多家庭和社区关注儿童成长、教育和福利事业,共同营造一个更加友好、包容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EB/OL].[2021-03-13].http://www.gov.cn/xinwen/2021-03/13/content_5592681.htm.

[2] 沈瑶,木下勇,贺磊.高层居住小区儿童游戏空间发展特征与更新方向[J].人文地理,2015,30(03):28-33.

[3] 朱晨晨,廖思斯.社区嵌入式托育服务模式发展探究[J].教育观察,2022,11(21):1-3.

[4] 李智.日本社区儿童服务的多元主体供给[J].外国中小学教育, 2016(09):48-53.

[5] 皮埃尔·布尔迪厄,罗克·华康德.反思社会学导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122.

[6] 袁校卫,江孟欢.场域理论视角下儿童友好社区营造的实践模式及其路径:基于J社区儿童服务项目的案例剖析[J].社会工作与管理,2023,23(04):15-24.

[7] 严仲连.我国社区儿童服务的问题与对策[J].社会科学家,2016(01):125-129.

[8] 杨琴,宫敏.西北部欠发达地区0-3岁婴幼儿托育服务需求研究[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3(02):127-133.

[9] 池丽萍.儿童友好型社区可持续发展之道[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05-04(005).

[10] 杨菊华.论3岁以下婴幼儿社会化托育服务中的 “五W服务”[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01):167-177.

课题项目: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困境儿童前端服务链功能构建的风险评估与转介支持研究” (课题编号:22CSH066)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郝俊丰,男,汉族,辽宁沈阳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儿童福利、儿童救助;

赵楠,女,汉族,山西晋中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儿童福利、儿童保护。

猜你喜欢
场域理论
场域理论视角下的中外建筑史教学探析
场域理论指导下的中国网络文学生态化发展
场域理论下球迷行为表达的分析
农村公共文化的场域、空间表达与结构再造
高职公共课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与出路
从场域理论看《鹿鼎记》对“江湖”的反叛与再造
翻译社会学核心概念“场域”探究
基于场域理论的研究型立体化旅游人才培养研究
分化与共生:布尔迪尔场域理论的当代阐释
基于翻转课堂的翻译教学场域建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