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小学阶段,随着年级的增加,需要学习的抽象知识逐渐增多。“动手做”活动能够优化学生的学习体验,促使学生从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催生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增强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从教材出发,围绕“动手做”这一命题探究有效的教学程式,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旨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动手做”;具象思维;小学数学;数学思维
作者简介:沈佳雯(1998—),女,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东太湖实验小学。
小学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基础阶段,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教师应积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跟随课程改革的步伐,深入研究教材的编排调整,探究更丰富、更具创造力的学习资源,让学生能在课堂上开动脑筋,动手操作[1]。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具体和抽象思维中灵活转换,帮助学生完善数学学习体系,收获新知,提升思维能力,感知数学学习的真正意义。
一、聚焦资源,依托教材寻找实践土壤
“动手做”是指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动手、动脑活动,是学生达成“做中学”目的的重要方式。通过这类活动,学生能在课堂中产生自己的思考,以合作交流等方式获取新知,提升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材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依据,也是数学教学之本。因此,在践行“动手做”理念、设计实践教学活动时,小学数学教师应以教材为依托,挖掘教学资源,并在此基础上寻求拓展、延伸教学,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以“图形与几何”一课为例,一些学生在小学阶段刚接触图形类的数学知识时,很难将具体的事物抽象成几何图形,也很难将书本中的平面图形进行立体转化,思维比较局限。对此,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亲手操作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帮助他们理解新知,提升吸收知识的效率。具体来说,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动态操作。通过这个环节,学生能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并找到长方形的长、宽与平行四边形的底、高间的关系,从而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而在学习“圆的周长和面积”这一课时,学生不仅要明确圆与长方形之间的联系,更要理解两者间的相互转化方式。这是对学生的空间思维力的一个挑战。因此,教师要提前准备好学具,并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来进行转化和拼接操作。以教材为依托设计这类活动,能够避免教学偏离重点,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探究,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和有效性,增强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此外,学生有了成功经验,能逐步学会运用已有经验去理解和掌握新的知识。在实践中,学生能用数学思维思考现实世界,因此,教师要深入研读教材,挖掘“动手做”资源,开垦丰厚的实践土壤。
二、丰富手段,从顶层设计革新操作理念
“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在小学阶段,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自主操作、自主探索能力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教师要注重优化教学方法,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思维发展情况设计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以人为本,突出活动设计的生本性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动手操作是学生内化知识的重要途径,但如果学生只是在观察后模仿教师行为,那么其很难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因此,教师要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从学生角度出发设计“动手做”活动,确保学生能够真正操作并取得相应成果。
目前,仍有部分教师简单地把“动手做”活动看作模仿活动,只要求学生按部就班地操作,没有设计自主探索环节,这阻碍了学生对知识的思考和内化。例如,在“观察物体”一课中,有道练习题是要求学生按照三视图,将对应个数的正方体摆成符合要求的物体,这类题目的答案往往是不唯一的。然而,部分教师对于学生的能力不够信任,要求学生完全按照自己示范的方法摆放正方体。这样的教学方式虽然保证了作答的准确性,但是忽视了解题方法的多样性,不仅限制了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打击了学生操作的积极性,也让“动手做”环节失去本来的意义,不能满足学生自主探究的需要。
教师的示范不是学生的实践,教师的感受不是学生的所学,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给予学生感受知识构建过程的机会,让学生能化被动为主动,通过自身的努力掌握知识,发展能力,不断提升创新思维。在学生操作时,教师可给出总体方向和具体要求,让学生自行摸索和研究,当有学生遇到困难时,再从旁指引。
(二)遵守规范,营造活动开展的秩序感
“动手做”是一项思考性强、趣味性强的数学活动,能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探索不断提升和充实自己[2]。教育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因此,教师不仅要设计好活动环节,也要做好指导工作,把控好课堂节奏,让每个环节间的衔接更加顺畅,提高学生“动手做”活动的有序性,以确保活动目的的达成。
在操作活动开始之前,教师要明确自身的指导地位,说明活动纪律,使学生理解“听清问题、有序开展”的操作要求。同时,要规范学具的摆放、拿取,避免部分学生被学具分散注意力,影响实践活动的效果。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有序操作,提高解题效率。例如,在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时,为解决“怎样围,长方形花圃面积最大?”的问题,教师可以提供给学生22根小棒,让学生自己去找出最大的长方形花圃,并将不同的围法填入表格中。教师还可以给学生设置“小陷阱”,如只规定表格的行数,不限制表格的列数,这样学生可能会出现重复或遗漏的情况。在最终的汇报交流环节,教师可先依次展示有错误的表格,让学生意识到无序操作会导致什么问题,再引导学生思考怎样解决问题。有学生提出可以按照“宽从短到长”的顺序来摆长方形。这样能够有效提升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帮助学生梳理操作思路,提高活动的质量和效率。
三、知行合一,以生活体验反哺核心素养
(一)返璞归真,重视课堂生成的二次利用
应用意识是小学生需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之一。“动手做”活动不应局限于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所学知识点,引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帮助学生发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从而提升学生动手探究、应用知识的热情。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这一单元后,为了加深学生对相关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记忆以及对它们面积之间关系的理解,教师可以布置相应的课后作业,鼓励学生寻找生活中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并对它们的面积进行测量和计算。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举办一个设计比赛,请学生利用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等设计徽章。这样一方面能够满足学生展现自己、主动探索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能增强学生对现实生活与数学知识间联系的感知,引导学生重视课堂中生成的知识点,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和掌握程度。
(二)学以致用,发挥课堂生成的应用价值
小学数学课堂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在设计“动手做”活动时,教师不仅要考虑教材内容,也要结合客观事实。而教师引入一定的生活情境,可体现问题的真实性,让学生明确学习数学知识的必要性。
例如,在学习“积的近似值”一课时,学生需要根据题目的要求求近似值,但是在实际解题的过程中,一些学生会出现审题不仔细的情况,忽略求近似值这一步骤。对此,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布置课前准备作业,以超市为观察点,观察、收集和记录各类物品的价格。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在课堂中还原超市观察情境,请学生分享观察所得。经过分享,学生会发现超市里许多物品的价格都有两位小数。此时,教师再引导学生复习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唤醒学生对旧知的记忆,与学生一同分析物品价格保留两位小数的原因,并讨论为什么人们在生活中说明物品价格时通常使用整数。教师将客观的生活情境与学生的实践操作相结合,能加深学生对于求积的近似值的必要性的认识,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整体性与一致性,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四、评价驱动,让自主探究成为课堂主旋律
为了调动学生参与“动手做”活动的积极性,教师应从实践角度出发,结合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行评价。在真实情境中,教师以明确的评分规则对学生的过程表现做出判断,能够促进课程、教学、评价一体化,构建科学和健全的评价体系,并能在学生开展实践操作的过程中,把握学生发展的方向、可能,及时给予详细反馈,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发展,让学生愿意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提升自身的数学思维。
例如,在“怎样滚得远”这一课中有一个“动手做”的活动,要求学生多次调整斜坡高度,让物体从上往下滚落,并记录每次滚动的距离。教师在指导学生操作的过程中,可以参考表1展开评价,并从以下角度对学生进行指导。首先,在调整斜坡角度时,可以引导学生用之前学过的知识来进行测量。大部分同学都能想到运用三角尺进行测量,教师对此应给予肯定和表扬,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其次,在让物体自动滚落的环节中,部分学生可能并没有做到让物体自动滚落,而是给物体施加了助力。针对这个情况,教师要仔细巡视,及时发现问题并帮助学生改正,以保证实验结果的有效性。最后,在学生完成操作时,要仔细观察学生的后续课堂表现,引导学生向能够及时收拾学具并跟上教师课堂教学节奏的同学学习,强调遵守课堂操作活动纪律的重要性。
评价,不是简单地肯定或否定学生的回答,而是要结合学生的操作过程及课堂表现等做出详细的反馈。在“动手做”活动中提供帮助、及时进行纠偏也是一种反馈评价,因此,教师在组织操作活动时,要不断丰富完善评价体系,保证评价有据可依,帮助学生提高操作的规范性,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结语
“动手做”活动是学习数学的重要载体,也是提升学生思维力、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有效抓手。在“动手做” 活动中,学生能够动手、动脑,多感官协同参与数学探究活动[2]。小学数学教师要认识到“动手做”活动的重要性,努力提升自身专业能力,设计符合学生特点的操作活动,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活力,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抵达数学内核。
[参考文献]
吴芳芳.“做中学”:让小学数学充满活力[J].智力,2022(34):115-118.
凌朝阳.动手做:让学生的数学智慧自然流淌[J].数学教学通讯,2021(10):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