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政
摘 要:一个家庭是有表情的。任何主体都有表情,大到国家、民族、地区,小到社区、单位、家庭、个体。家庭的表情是一种教育资源,是影响孩子成长的力量。好的家庭表情是积极的家庭心理自然的表达,它丰富多彩,阳光欢乐。生活在这样的表情中,孩子会感到安全、放松,自然地打开自己,大胆地释放自己的天性,乐于创造和表达自我,会勇敢、大方,善于交流。
关键词:家庭教育;表情;积极心理
一个家庭是有表情的。任何主体都有表情,大到国家、民族、地区,小到社区、单位、家庭、个体。表情分即兴表情和惯常表情。即兴表情,是人遇到外界事物与变化时心理、情感、态度等在面部的呈现,如喜怒哀乐,它们是人对于外部世界的情绪反应,也是人对外部世界传达出的立场与态度。表情也是一种语言,而且是一种重要的语言。惯常表情是相对稳定的,是人自觉和不自觉地对外界的一般性的情绪表达,也是个体对外界呈现出的面部特质与形象风格,所以,它具有一定的辨识度。比如,一个人喜欢笑,另一个人则总是一本正经。面无表情也是一种表情。一个人的惯常表情是他的性格与长期的生活经历形成的,也是他为了应对世界自觉地塑造出来的。
家庭由人数不等的家庭成员组成,因此家庭表情的形成要复杂得多。家庭的表情可以是传承的,它来自这个家庭的传统,取决于这个家庭在延续过程中的经历与故事。特别是在中国传统的几世同堂的家庭结构中,家庭的传统有着强大的力量,对后代的表情有着几乎不可抗拒的影响力,因为后代一出生就处在某种相对固定的家庭氛围之中。家庭的表情也可能因家庭的重大变故而改变,比如,一场悲剧可能使整个家庭的表情突然改变,长久地陷入悲伤。家庭的表情还可能由具有绝对权威的长者决定,其他家庭成员只能自觉和不自觉地服从并模仿这种表情。像曹禺《雷雨》中的周家,它的表情是阴郁的,不苟言笑,沉重而压抑,让人喘不过气来。这是周家的表情,它源于这个家庭的主人周朴园。家庭的表情也可以是家庭成员之间长期交流、相互影响、相互妥协后形成的默契,它可能是家庭成员间共同性格与情感的集合,也可能是家庭成员间性格的平均色彩。如果留心观察,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表情。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形——有的邻居家里只要有人,就欢声笑语不断;而有的邻居家里一天到晚听不到一点声响,好像家里没人一样,偶尔会碰到他们一块儿出门,一大家子站在那儿等电梯,老老小小,脸色平静,一句话都没有,弄得其他正在说话的人都不由得压低了声音,甚至闭上了嘴。
任何人都知道表情的力量。在人际交往中,许多场合是不用说话的,表情的交流就可以了。所谓察言观色,实际上就是在观察和理解别人的表情。家长们也都善于用表情影响孩子。表情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可惜,我们往往只关注家长与孩子互动时表情的作用,不太关注家庭日常表情对于孩子的影响。这很容易理解,因为人们一般只注意特定情境中的表情,注意具体交流关系中的表情,因为只有在这些情境与关系中,人的表情才是自觉的,是在有意识地表达意义与情感。其实,不自觉的表情对他人也是有影响力的。比如,我们遇到一个表情严肃的人,他平时就是那个样子,并不针对你,但看到这样的表情,你是不是不太愿意在他面前说话?
家庭的表情大多是这种不自觉的表情,然而,它也是一种教育资源,是影响孩子成长的力量。我们当然提倡家庭能有好的表情,丰富多彩,阳光欢乐。生活在这样的表情中,孩子会感到安全、放松,自然地打开心扉,大胆地释放自己的天性,乐于创造和表达自我。优秀的家长为了孩子会自觉地管理自己的表情,不会让坏心情影响自己的表情,殃及孩子。这当然是理想的家庭表情,但在现实中做到这一点非常不容易。与理想的家庭表情相比,我们常常见到的是许多坏的家庭表情。比如,大人整天阴沉着个脸,或者,一点小事就吵翻了天,争得面红耳赤……从小面对这样的表情,孩子会感到压抑,时刻处在恐惧中,不知道下一刻会发生怎样的事情,他怎么会有健康阳光的心态?
说到底,家庭表情实际上是家庭心理的外化,它也是环境心理的一种。家庭就是一个小环境,如何建设好这个小环境实在是一门大学问。家庭环境分为多种:有物质环境,就是家庭的居住环境,有条件的家庭应该给孩子创造自由舒适的环境,满足孩子成长的身心需要,包括学习、休息、活动和饮食;有人际环境,也就是家庭成员间和谐温馨的关系,既长幼有序,又平等民主,更有情感上的沟通交流、相互慰藉;还有信息环境,指的是语言以及其他通道传达到家庭的信息,在家庭里谈论什么、讨论什么,都会给孩子产生影响,特别是反复谈论的东西尤其容易强化孩子的认知,产生心理暗示;再有就是心理环境,也就是由家庭成员主要是家长的言行给孩子带来的心理影响,而日常表情在其中至关重要。
家长首先要控制好即兴的表情,做好自我心理建设,一旦孩子发生问题或者犯了所谓的“错误”,家长的应激反应对孩子的心理作用很大。我们有些家长非常容易“上头”,遇到孩子不如自己的意,常常不分青红皂白,就是一顿骂,甚至动手打。应激反应非常考验一个人的理性,考验一个人的心理素质与文化涵养。如果长期不注重修养,应激反应会形成惯性反应机制,进而固定为惯常表情。面对这样的表情,孩子先是感到恐惧,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家长“黔驴技穷”式的反应,孩子又会从畏惧转为无所谓,甚至叛逆。我们经常听家长无奈地说自己的孩子已经被“打疲了”,指的就是这种状态。其次,家庭要做好自家的常规表情,也就是要做好家庭整体的心理建设,要认识到家庭心理氛围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每个家庭成员都要注重自己的心理健康,要为家庭的心理卫生贡献积极的力量、正向的能量。这里的关键,就是每个家庭个体都不能放大自己的负面情绪,不能放任自己的消极情感,而要以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面对生活,以微笑面对困难。每个人要有家庭意识、亲情意识、团队精神,从而使家庭成为一个团结和谐的整体。
家庭不是一个封闭的存在,不是一座孤岛,而是社会的一个结点。家庭成员既是家庭中的一分子,又是社会的一分子,都有自己的社会角色,也都受到各自社会环境的影响,受到大的社会心理的牵制,也都会不可避免地将这些影响带到家庭中。所以,家庭成员既要借助社会上正面的心理力量,同时又要善于辨别,尽量将社会上的消极心理和不安定情绪屏蔽在家庭之外,以免对家庭心理造成伤害。家长要随时变换自己的角色,出了门,你是一名职员,进了家门,你就是父亲或者母亲。人人都会在工作中遇到不顺心的事,都可能被人误会甚至欺侮,都会有委屈和不痛快。但是,成熟的家长却能做到尽量不把这些负面情绪带进家门,展示在家人特别是孩子面前的是乐观与坚强。当然,为了各自的心理健康,一些负面情绪也需要宣泄。但是,如何宣泄,在哪宣泄,向谁宣泄,都需要我们妥善处理。如果我们有这样的意识,总会找到合适的渠道与正确的方式。这需要学习和反复尝试。许多家长不明白这些道理,常常里外不分,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带着那些负面的情绪,甚至直接把自己在外面遭受的不快发泄到孩子身上。这对家庭极不负责任,对孩子更是不公平。
周作人在《小孩的委屈》一文中替孩子鸣不平,他称欺负小孩的大人是“野蛮的大人”:小孩受那野蛮的大人的处治,正如小鸟在顽童的手里,除了哀鸣还有什么法子?他这样指出不正确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伤害:日常无理的呵斥,无理的命令,以及无理的爱抚,不知无形中怎样损伤了他们柔嫩的感悟,破坏了他们甜美的梦,在将来的性格上发生怎样的影响?作家祁智的新作《方一禾,快跑》,写一个小学生在妈妈卧病在床而爸爸突发心梗去世后如何独立自强,一边学习一边照顾生病的妈妈。祁智说,这部小说来自他三十多年前的采访,可以说是真人真事,并且,三十年来,他又遇到许多类似的人与事。在读这部小说时我就想到了书中人物的表情,方一禾和他爸爸的表情。虽然小说的一开始,方一禾的爸爸就去世了,但小说并没有想象中的那种悲伤,相反,却时时被阳光照射。这阳光首先来自方一禾的表情。方一禾对妈妈的照顾和鼓励像个小家长,他已经重新设定了他与妈妈的关系,妈妈是他需要帮助的“陈雪云同学”,甚至是必须听话的“宝宝”。他在妈妈面前总是欢声笑语。方一禾能够这样,是他有一个堪称榜样的爸爸。爸爸虽然走了,但与爸爸一起生活的情景还在,它是方一禾继续生活的模板。爸爸活着的时候,方一禾与爸爸在一起;爸爸走了,方一禾和爸爸生活的态度与生活的技能在一起。这就是爸爸教育的力量。孩子的学习方法之一就是模仿,而家长是孩子第一个模仿的对象,也是模仿得最多的对象和最信任的模仿对象。家长做好自己是家庭教育最优质的资源。从成人的角度看,方一禾爸爸自己工作一般,上一辈也靠不上,还有一个生病在床的妻子,他的命运与生活都说不上好。但是,方一禾爸爸没有一声抱怨,他从早忙到晚,也从早笑到晚。他鼓励儿子,鼓励妻子。一个境况一般的家庭,在他的作用下一直是阳光的,充满希望的。就是这样积极的表情影响了方一禾。在小说中,方一禾不想让别人知道爸爸走了,方一禾要让这个家还像爸爸在时一个样。方一禾相信,他只要像爸爸那样做,这个愿望就是可以实现的。整天乐呵呵是爸爸的表情,这表情是爸爸的性格,是爸爸的人生态度,是爸爸对家庭的承诺,甚至,是爸爸的信仰。
所以,表情是有力量的,它会感染人。我们应该做好自己的表情,用好自己的表情。
(汪 政,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特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