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茜茜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独特的文化资源,更是人民群众的精神财富,从法律层面出台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策略对于赓续中华文明具有重大意义。文章以河东文化为例,从《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下简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视角出发,通过分析河东文化资源的特色与传承,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品牌建设相结合,提出了一系列适用于文化品牌建设的策略和方法。《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保障下的文化品牌建设,不仅有利于保护中华文化多样性和连续性,提升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也能够盘活当地文化资源,推动经济繁荣,文章对其他地区打造文化品牌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文化品牌建设;河东文化;有效策略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10.043
1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出台背景和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①。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宝贵的文化资源,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一个国家的文化多样性、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至关重要,我国自2011年6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共涵盖总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法律责任、附则六项内容,它的出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延续提供了法律保障,并且明确了相关管理和保护责任。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失传和消失的风险。制定和执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可以加大各级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提高社会各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使其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继续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政策体系与法规实施机制,需要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治体系,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同类别和需要依法加强知识产权保护②。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仅是一种文化遗产,更代表了不同地区、民族和社群的独特文化表达。《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从法律层面详细制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规则和措施,在实施保护中我们需要了解和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传统,增进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与交流。
在文化品牌建设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能促进传统工艺技术的创新和发展,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从业人员的技能水平,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为文化品牌建设各项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有效规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和条件,防止非物质文化遗产被滥用、变异或商业化,可以更好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性和独特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还提供了调整和解决争议的机制,帮助品牌在发展过程中应对各种挑战和困难,加强品牌的文化内涵,传承国家独特的文化资源,增强国家文化自信,促进文化多样性的繁荣和发展。
2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视野下文化品牌建设的核心价值
“文化法治”是一个由文化、政治、法律系统耦合而正在形成的专门化法律部门,可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立法决策提供理论支持③。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视野下,文化品牌不仅仅是单一的产品或服务,更承载着历史、民俗、技艺等多种文化元素,其核心价值在于建设和发展文化产业体系,传承和弘扬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人们提供独特的文化体验,提升经济效益。
文化品牌的建设需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市场需求相结合,注重传统与创新的兼容并蓄,通过增强文化品牌的内涵和外延,不断开拓和拓展市场,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动力。文化品牌建设还需要注重文化资源的整合与保护,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流传。建设合理规范的管理机制,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性和完整性,为文化品牌的建设提供可持续的发展基础。总之,《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为文化品牌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和指导,使其在文化传承和市场开发之间取得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
文化品牌建设面临的挑战是如何优化、整合、盘活本土优秀文化资源,使之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文化品牌的建设需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核心竞争力,需要找到独特的定位。因此,如何在文化品牌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融入本土文化元素并形成差异化的竞争优势是关键着力点。这意味着建设文化品牌必须保持创新和敏锐的洞察力,不断调整和改进自己的服务和品牌形象,注重品牌声誉和社会责任,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能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法律保障和指导,确保其得到适当的保护、传承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还能够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工艺技术的创新和发展,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从业人员的技能水平,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文化品牌建设的核心价值在于保护和传承我国独特的文化资源,增强文化自信,促进文化多样性的繁荣和发展。在保护民众的文化权益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一个国家的文化遗产,更是人民群众的精神财富。制定和执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可以保障人民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参与、享有和了解的权利。
3 河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品牌建设概况
山西省运城市古称“河东”,因“盐运之城”而得名,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的根与魂,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运城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植根于民间的绚烂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河东文化增添了独具特色的魅力。近年来,运城市保护水平持续提升,在挖掘中求发展,在利用中重保护,截至2022年年底,全市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8项,省级153项,市级413项,县级903项,国家级传承人19名,省级187名,市级680名,县级985名④。
河东文化在演进过程中表现出三个方面的特征:起源的古老性、发展的连续性、形式的多元性⑤。河津“灰陶琉璃”、新绛云雕、稷山螺钿等,既是运城历史的骄傲,也是运城未来的财富。河东地区的民俗社火艺术、蒲剧戏曲表演、“忠义仁勇”关公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等都是河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还能够展示河东人民的独特生活方式和文化精神。同时,河东地区还拥有“世纪曙猿”、西侯度文化、匼河文化、东下冯文化等众多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这些历史底蕴为河东文化的传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文化品牌的建设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河东地区亦有许多传统工艺,如花馍、澄泥砚、织锦、剪纸等,这些手工艺具有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艺术价值,成为河东文化品牌的重要元素。
我们要做的正是选择提炼有内在价值观的文化,以市场化的形式展示其文化资本中有价值的一面⑥。挖掘和传承河东文化的特色和传统,可以在文化品牌建设中形成独特的文化符号和品牌形象,提升河东地区的文化软实力。在河东文化品牌建设的实践中,一项关键举措是挖掘和传承河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方合力对河东盐池文化、“世纪曙猿”人类远古文化、西侯度遗址人类文明之火源头、黄河根祖文化、传统药学文化等的深入研究和挖掘,使河东地区成功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到文化品牌建设中。例如,通过举办非遗展览、非遗传习班和非遗产品推广会等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到河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来。同时,通过整合资源,建立合作关系,培养专业人才,提高非遗产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从而推动河东文化品牌的建设和传承。
4 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文化品牌建设策略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出台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也为文化品牌的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机遇。以河东文化品牌建设的发展现状、实施过程、成效评估为例,研究探讨文化品牌建设的有效策略,进一步提升文化品牌的实施力和影响力。
4.1 河东文化品牌建设案例分析
近年来,政府、社区和企业在运城地区河东文化品牌建设的过程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为代表的专业法律法规的日益完善,为文化品牌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一项文化工作,更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的重要措施。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文化内涵,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文化爱好者,河东地区通过建设当地特色文化品牌,不仅能够保护和传承文化资源,还能够为当地经济发展和就业创造了良好的机会。河东地区还举办文化节庆活动以提升文化品牌的影响力,运城市每年都会举办以河东文化为主题的文化节庆活动,如关公文化旅游节、民俗社火文化节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和参与者。这些活动使人们可以亲身感受到河东文化的魅力,加深了他们对河东的认知和情感,成为河东文化品牌的重要标志和代表,进一步提升了河东地区的知名度和形象,不仅为河东地区带来了经济效益,也为河东文化的传播和推广做出了积极贡献。
文化品牌建设需要与现代市场需求相结合,注重创新和时尚元素的融入,以提升品牌的竞争力和吸引力。河东文化品牌建设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作,需要政府、社区和企业的共同努力。通过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举办文化节庆、非遗进景区活动等方式,河东地区成功地推动了文化品牌的建设和传承。河东文化因此获得了更广泛的认可和赞誉,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文化旅游产业的提升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其他地区和文化单位可以借鉴河东的实践经验,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推动本地区的文化品牌建设。
4.2 文化品牌建设的成效评估
河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仅是保护传统的手工艺、技艺,也包括保护传统的戏剧、民俗、药学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河东地区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文保中心、盐保中心等机构,专门负责协调和组织保护工作,初步建立了完整的国家、省、市、县四级保护名录体系和非遗基础数据库。
运城市认真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原则,出台了非遗保护政策扶持和传承人的保障机制,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通过成立非遗工坊、非遗馆和组织非遗研学游等,加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养和传承工作。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运城地区还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品牌化和市场化,以创造更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通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商业结合,可以将传统技艺转化为具有现代特色的产品和服务,并通过市场渠道推广和销售。这不仅可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经济支持,还可以增加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力和认知度。
完善文化品牌建设需要加强合作与交流,在大数据时代抓住“互联网+”的发展机遇,与相关机构和专家密切合作,借助大数据的力量和智慧,打造数字化旅游平台,共同推动河东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打造文化品牌应注重创新与时尚,将新兴的文化元素融入品牌建设中,秉持“让文物活起来,让文物会说话”的理念,通过“科技+艺术”的形式,使河东文化品牌更具现代感和吸引力。此外,要加强文化品牌的市场推广,利用各种渠道和平台宣传和推广河东文化,提升其知名度和影响力。
4.3 完善文化品牌建设的有效策略
我国文化遗产保护法律制度建设的基本目标,就是要建立起全方位保护文化遗产的法律制度,这也是我国文化发展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任务⑦。《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四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传播”明确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和具体做法,为文化品牌的建设提供了指导和支持。根据该法,政府应当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收集、整理、研究和传承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还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并提供一定的支援和奖励措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引导和规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可以保护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为文化品牌的建设提供丰富的素材和资源。
在引导与规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文化品牌建设的重要举措。传承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根本,只有实现有效的保护,才能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和发展。深入发展文化品牌建设需加强教育与培训,培养更多的人才来参与和推动河东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政府和社会应加大力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活动,培养更多的传承人,传授他们相关技艺和知识,建立起一支专业化、持续性的传承队伍。行政机关应主动开展相关的教育项目和培训课程,引导年轻一代对河东文化的热爱和认同,使其能够成为文化品牌建设的积极参与者和传承者。
政府和社会要给予文化创意企业发展支持,通过具有创意的手段,对有知识产权的产品或传统文化加以开发和利用,为社会公众提供具有文化意义的产品和服务⑧。要拓展文化产业的发展,挖掘河东文化的商业价值,将其转化为实际的经济效益。开展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和推广,建立文化品牌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紧密联系,实现经济和文化的双赢局面。
文化品牌建设还需要加强与其他地方文化品牌的联动,共同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通过与其他文化品牌的互补和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提升整个区域的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优化文化产业要注重传承方式的创新,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和传统技艺,探索新的传承模式,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跨越时空的界限,更好地传承和传播。传播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如展览、演出、出版物、网络等,让公众更加了解和接触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强民众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借助新媒体和网络平台,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息和内容传播到更广泛的受众群体中,使更多人了解和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升文化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视野下的文化品牌建设可积极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品牌的内涵和价值,为文化产业的优化和国家形象的塑造做出积极贡献。
5 结束语
良好的法治环境有利于促进文化品牌的可持续发展,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视野下,文化品牌建设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实施更全面的保护措施。以河东文化为例,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视角下文化品牌建设研究,深入分析文化品牌建设现状与成效评估,完善文化品牌建设有效策略。此举可有效传播和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升文化品牌的独特性和竞争力,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社会实效性,对于促进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繁荣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注释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S].2011-02-26.
②周刚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亟待更完善的法治保障[J].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1(6):18-20.
③覃翔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立法决策[J].文化产业,2023(17):13-16.
④运城市人民政府.让“非遗”唤起文化记忆:运城市非遗保护与传承情况调研报告[EB/OL].(2023-08-16)[2023-12-12].https://www.yuncheng.gov.cn/doc/2023/08/16/365384.shtml.
⑤薛达,聂见赢,冯涛涛,等.河东文化探源[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25-28.
⑥姚文永,王明云.文化资本理论与河东旅游资源开发[J].运城学院学报,2012(4):18-21.
⑦朱兵.我国文化遗产保护法律体系的建构[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9:95.
⑧郭玉军,司文.文化产业促进法视角下文化产业界定比较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6):95-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