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振东
【摘 要】本文结合小学《道德与法治》的知识、能力、情境和水平四个维度衡量标准,尝试从触摸、看见、感受和践行四个方面,对当下的德育教学策略进行补充、完善、提升。
【关键词】四维 德育 教学策略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更应该紧紧围绕这三个方面做好时代的答卷。但当下的教学工作还存在以下现象,需要引起关注。
一是课本的德育知识与生活的德育知识脱节。例如,我们要求学生之间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而实际上学生在平时的相处时,有时候体验不到为什么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
二是校内的德育规范与生活的德育行为脱节。例如,小学生行为规范里要求“过马路,走横道”,但实际上有些行人(包括学生及家长)过马路并没有走人行横道。
三是学生的德育品质与生活的德育水平脱节。例如,某市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要求学生乘坐家长的摩托车时要戴安全头盔,结果时常出现学生要求戴头盔,而家长却因种种原因没有让学生戴。
究其原因,主要是学校的德育与生活“脱节”,更深层次原因可以归结为,德育的“知、情、意、行”四个环节与学生的真实生活没有相适应、相匹配、相补充。为此,笔者以为可从德育的目标和学生的真实生活角度出发,基于德育的知识、能力、情境和水平四个维度,补充、完善、提升德育教学策略。
一、触摸——德育资源校本化
德育资源包括校内德育资源和校外德育资源。校内资源涵盖德育教学资源、德育活动资源和德育文化资源等,其特点是有目的、有系统、有针对性的。校外资源有家庭、社区、场馆等,其特点是碎片的、单一的、隐性的。如何让这些学生身边的、无处不在的资源发挥应有的德育作用呢?最重要的就是完成德育资源校本化,学校要把这些资源整合转化为学校的德育环境、德育文化、德育课程和德育元素,转化成符合德育目标、学生喜欢、匹配德育教学、具有学校特色的德育资源。
如在课堂上教学“人”字时,教师可先出示书法教材“人”的范字,再出示一组重心不稳、比例失调的学生习作里的“人”字,然后引导学生对比观察如何把“人”字写端正,明白“人”字由简单的两个笔画组成,这一撇一捺要互相支撑、互相依靠,做到中正平和,才能让这个“人”字稳稳当当地站立,从而进一步让学生感悟到:每个人要堂堂正正做人,要行得正、坐得端,不能走歪路,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用之人。
二、看见——德育行为可视化
在传统的德育中,课堂是主要的教学场所,教师的角色就是将教科书上的道德观念教给学生。这种方式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不相符,学生往往只知道其表面,却不明白其背后的原因,因此德育的实际效果非常有限。学生的道德观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离不开现实生活的实践和感悟,要做到知行合一、言行一致,这样才能提高德育的实效性。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出发,“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方式可以充分展示出生活化的德育理念。
如教学五年级上册《古代科技 耀我中华》第一课时“灿若繁星的古代科技巨人”,教师可于课前布置学生搜集、了解古代科学家的故事及其成就与影响,从天文学、算学、中医药学等角度感受我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初步感受中国古代科技巨人的品质,感悟民族自豪感、增强责任意识。而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再采用团队协作的学习模式,以“推荐一位自己最喜欢的中国古代科学家”为核心议题,让每个组别从“人物名称”“生活时代”“突出成就”的角度向同学推荐一位我国古代科技名人,加深学生对我国古代科学家的了解,知道我国古代科技成就高、影响大、领域广,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接下来,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他们为什么能够成为科学巨人,并以关键词的形式记录分享,让学生埋下具有家国情怀、追求真理、献身科技的精神种子。最后,教师课后布置学生收集整理现代具有“家国情怀”的民族企业家的事迹,学习他们的精神,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对国家、社会、人民的担当。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既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又学会合作学习,使德育的实效性得到体现、落实。
三、感受——德育体验情境化
为了提高德育实效,教师可把德育活动的目标、要求、内容、过程等要素创设成活动情境,让学生获得亲身体验,促进德育知识升华成德育情感,从而积极影响学生的德育行为。所谓的活动情境,是指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教学活动。良好的活动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启发学生的心智,影响学生的言行,使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在活动的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以下三方面体验。
一是环境体验。这里的环境既包括活动场所、设施设备、陈设布置、绿化美化等硬环境,也包括活动内容、活动设计、师生互动、活动评价等软环境。硬环境和软环境构成学生德育体验的影响因素。二是行为体验。它指的学生在德育活动中观察、思考、表达、表演等自觉行为,以及在德育活动中关心、互助、自理等自然行为。三是生活体验。它时时处处潜在地影响着学生的德育行为体验。
例如,三年级上册《父母多爱我》一课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回顾父母对自己成长的付出,体验他们对自己的疼爱和养育之恩,唤起学生内心对父母深深的爱,并学会以合适的方式来感恩他们”。课上,教师可在黑板上贴上一棵高大的常青树,然后郑重地说道:“孩子们,每个家庭都像是一棵常青树,但每个家庭都有它们的不同之处。今天,我们将在这棵家庭树下聊天,讲述一下‘我家的故事……”于是,教师先说起了自己家庭的故事,分享自己小时候求学的艰辛、父母的辛劳以及兄弟姐妹的关心等家庭琐事。就这样,教师跟学生话家常,拉近了和学生的距离,也打开了学生的话匣。他们纷纷述说自己家里发生的感人的故事。这有助于学生回顾“家庭的爱”,进一步唤醒学生对父母的感恩之情。而后,教师再安排一次感恩父母的“采访”交流活动,放大学生与父母之“恩”,让学生在表达、交流、比较中加以体验,从而把学生对父母的“爱”深深地镌刻在脑海中,进一步升华为学生对父母的“感恩”之情。
四、践行——道德养成品质化
德育教学要立足课堂,放眼德育活动,把小课堂和大德育结合起来,把思政课程教学和道德品质培养结合起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此,笔者认为,教师可比照课程内容,强化学习进阶,在德育践行上做文章。
以小学生行为规范中的“升国旗,要敬礼,唱国歌,要肃立”为例,作为学校一项重要的礼仪教育,在学生还处于低年级时学校要有一套训练模式。首先是习得性学习。按照礼仪要求,让学生从着装、队列、行队礼、唱国歌、国旗下讲话、鼓掌六个步骤,进行习得性学习。这一步骤主要是学生获取礼仪知识,形成现场礼仪反应。其次是应用性学习,开展模式化训练。重点在队列是否庄严整齐、国歌会不会唱、队礼是否标准等,这一步骤主要是学生形成自动化礼仪习惯,形成现场礼仪支持。最后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重点放在国旗下讲话,以讲话的榜样示范、案例分析、活动倡议等让学生完成价值化,初步感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促进对“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的理解,完成“三爱”情感升华。
(作者单位:福建省漳平市新民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