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
【摘 要】本文论述了运用数字化技术创设语文学习情境的实践误区与优化策略。
【关键词】学习情境 目标任务 社会生活 学科认知
语文学习强调情境性,语文知识只有在积极的语言学习情境中应用,才能发展为语文学科素养。一线教师结合阅读教学情境,运用数字化技术创设虚拟情境,力图引导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学习。但实际状况却不容乐观,在运用数字化技术创设语文学习情境时出现了误用、滥用现象。下面结合具体课例分析实践误区,积极探寻优化策略。
一、运用数字化技术创设语文学习情境的误区分析
运用数字化技术创设语文学习情境,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其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问题,不断建立对知识的结构化认知。一线教师在具体操作中出现了如下偏差,需要理性反思及纠正。
1. 强调“情趣”,忽视情境与目标任务的匹配。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特别注重调动儿童的学习兴趣,运用数字化技术营造童话情境很常见。
如教学一年级上册《比尾巴》,教师运用数字化技术呈现“云上动物园”,邀请学生欣赏各种小动物的尾巴。学生身临其境地了解各种动物尾巴的形状、长短等特点,能脱口说出“谁的尾巴怎么样”的句子。这样的情境虽充满趣味性,但未能抓住“比”的主线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与本课的学习目标匹配度不高。又如,教学二年级上册《雾在哪里》,教师运用数字化技术创设雾孩子行踪视频,引导学生跟随雾孩子的脚步,欣赏雾带给不同地域的景观变化,照样子说说“雾把什么藏起来,藏起来之后的景色是什么样的”。这样的情境创设富有代入感,旨在提升学生语言表达的积极性,但学习任务设计忽视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不能体现科普童话具有科学性的文体特点,未能将科普知识与语言文字运用自然融合。
2. 脱离“真实”,忽视情境与学生生活的关联。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学,注重将学习情境与真实生活相关联,运用数字化技术营造反映生活的场景。
如教学四年级上册《梅兰芳蓄须》,教师创设数字化学习情境:梅兰芳纪念馆要设计一个“民族气节”展厅,邀请同学们自主学习课文后大胆设计,四人小组合作呈现设计图及文字说明。中年级学生面对如此挑战性的创设,缺少生活经验支架,无法形成像样的宏观架构与微观实操,场景育人的目标变成了“镜中花,水中月”。又如,教学四年级下册古诗《塞下曲》,教师创设数字化学习情境:中央电视台正在筹备一档全新的节目《诗话大唐》纪录片,第一期节目主题为“边塞诗”,节目组诚邀各位同学作为小导演,参与创作拍摄《塞下曲》。此学习情境创设浪漫恢宏,但拍摄纪录片或边塞诗纪录片,是中年级学生的认知盲区,即便是教师可能也无从下手。脱离学生生活经验的情境创设,注定是一场有心无力的“泡沫剧”。
3. 注重“局部”,忽视情境与文本整体的熨帖。运用数字化技术创设学习情境,可以基于单篇课文,也可以基于单元语境。大单元教学需要创设单元统整的大情境,单篇课文教学需要一体化的文本情境,不能局限于其中的小环节。
如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编排了《猫》《母鸡》《白鹅》三篇课文,呈现了三种动物的可爱性格,表达了作家对动物的喜爱之情。教师执教单篇课文时,常常会聚焦某一个教学环节,利用数字化技术捕捉小动物的日常生活,呈现其独特个性,拓展学生对小动物的认知和感受。这样的学习情境创设,虽聚焦了动物的鲜明个性,但却忽视了课文中作家喜爱动物的情感语境,因此需要理性思考情境创设的站位和视角。
二、运用数字化技术创设语文学习情境的优化策略
运用数字化技术创设语文学习情境具有补偿性、丰富性、拓展性特点,适时、适度、适切地使用,可以促进学生语言与思维的发展,让学习过程更具生长性。
1. 紧扣目标任务,创设个体体验情境。儿童的世界具有童话的浪漫色彩,运用数字化技术创设童话情境,符合儿童的心理需求。但这样的情境创设必须紧扣学习目标,与学习任务相结合,才能成为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儿童在入情入境的语言运用情境中,不仅获得了语文知识,提升了语文能力,还补偿了个体生活经验。
如教学《雾在哪里》,可以先引导学生运用句式“雾在哪里,带给这里什么变化”进行说话,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经验,进入文本学习语境。学生囿于自己的生活经验,无法打开更大的格局和视野。此时,可以运用视频动画呈现雾孩子经过高山、平原、城市、森林、湖泊等地域时,这些地域的不同景象和特点,引导学生运用“雾还到了哪里,带给那里什么变化”的句式进行说话。学生发现,雾的千姿百态与地域有很大关系。于是,学生挑战运用更丰富的语言来表达更惊奇的发现。这样既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拓展了学生的科学认知。运用数字化技术辅助语言运用实践,带领学生从书本走向生活,方便其吸收信息、表达观点、与人交流。
2. 指向真实有效,创设社会生活情境。社会生活情境指向校内外具体的社会生活,强调学生在具体生活场域中开展的语文实践活动,强调语言交际活动的对象、目的和表述方式等。儿童的社会生活体验较为贫乏,运用数字化技术创设社会生活情境,将学习与生活建立联系,让学生在运用语文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激发语文学习的内驱力。
如教学《梅兰芳蓄须》,先带领学生参观“梅兰芳纪念馆”艺术云展厅,在线欣赏梅兰芳的京剧剧照,观看其演出视频,了解国粹京剧及其艺术成就,由衷产生对国粹京剧以及梅兰芳的喜爱之情。接着讲解员出镜,介绍“民族气节”云展厅设计规划,立体呈现展区空间模型,邀请学生设计每个展区的标题、展品及解说词等。学生带着这样的挑战性任务,学习课文《梅兰芳蓄须》,练习概括事件小标题,挑选具有典型意义的展品,尝试写解说词。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活动中,提升学生分析、概括、判断、综合的高阶思维能力,帮助学生体悟文本的意蕴与情感,从而实现以文化人的学科育人价值。
3. 观照单元整体,创设学科认知情境。学科认知情境指向学生探究语文学科本体相关的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发展语文学科认知能力。数字化技术创设语文学习情境,需要关联学科本体知识、关键能力,综合提升学科核心素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科认知情境要基于大单元视域,从聚焦教学局部环节走向整体学习情境创设。
如教学《猫》《母鸡》《白鹅》,可以基于单篇语境创设数字化学习情境,分别呈现作家笔下的小动物形象,同时设计学习任务“以作家身份给朋友或家人写封信,聊聊小动物带来的美好时光”。将课文呈现的单一情境,通过数字化技术手段转化为学生可知可感的情境,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建构了内视情境。学生结合文本和数字化情境中的动物活动进行写作,既还原了作者的情感心理,又添加了自己的独特感受,形成语文学习的“一个经验”。单篇课文学习结束后,还可以基于大单元视角,利用数字化技术呈现不同动物的生活形态,引出学习任务“学习本单元作家的写法,写自己喜欢的动物,试着写出特点”。带着这样的学习任务,学生会将本单元的三篇课文进行比较阅读,思辨作家表达对动物情感的方法的异同,有效突破习作单元教学的难点。
总之,运用数字化技术创设语文学习情境,必须围绕单元语文要素,紧扣目标设计学习任务,促进真实活动开展,用真实活动带动语言实践运用,建立语文学习和生活经验之间的关联,从而充分发挥数字化技术在语文教学变革中的价值和功能。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芳草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