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帆?邓亚南
摘要:教育部明确要求要进一步强化数字赋能。在当今科技革命时代,网络信息技术已取得突破性革新,网络已成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大学生在哪里,高校思政的触角就要延伸到哪里。本文从数字赋能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涵、提升高校辅导员数字胜任力、靶向标识提供安全稳定“指南针”、精准把脉构建网络育人“生态圈”4个维度阐释了数字技术如何为精准思政赋能实践路径,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
关键词:数字赋能;精准思政;群体画像
引言
近年来,国家持续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教育部提出要“进一步强化数字赋能”[1]。在新质生产力发展背景下,数字化技术正以新理念、新视角、新模式全面融入青年学习生活,冲击着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社会认知等。大学生群体思想多元、思维活跃,表达能力强,社会关注度高,与新媒体有较强的粘连性、契合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精准识别教育对象是前提。围绕这一目标,要坚持让数据“可视”、让数据“说话”的原则,打破数据“孤岛”,对学生用户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进行群体行为画像,为高校辅导员开展精准思政提供靶向目标。同时,作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主体,辅导员要在利用数字化手段为大学生群体画像的过程中,提升运用数字技术手段解决和处理问题的素养。
一、当前高校精准思政面临的挑战
(一)网络化时代高校舆情面临更复杂化的挑战
近年来,高校网络舆情危机频繁出现,涉及教育的话题自带流量和热点,引起社会广泛关注。(1)大学生群体舆情参与的常态化和非理性化特点。大学生群体作为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主体,是高校网络舆情事件的主要围观者、参与者和推动者。然而,大学生心理和生理不够成熟,思考问题不够全面,判断力尚待健全,加之正处于进入社会的预备期,具有强烈的社会参与和自我表达意愿,网络空间的匿名性让青年大学生忽视网络道德责任,易成为虚假信息的传播推手;(2)舆情内容的集中化和芜杂化。高校网络舆情涉及的内容一般集中在国内外热点问题引发的舆情、校园突发性事件引发的舆情,以及关切学生利益的校园生活引发的舆情;(3)高校网络舆情表达的多元化和扩大化。当前网络社交平台更加多元化,不仅有校园论坛、QQ、微信、微博等文字表达平台,还有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高校网络舆情爆发过程中,舆情传播线条以线下的学生人际关系网络或以学生共同关切的利益点为庞大基础,在学生社交网络圈层中呈“病毒式”扩散,其速度相比一般的社会舆情传播更为迅速,且更容易引起学生情感共鸣甚至是群体极化,容易在社会面造成扩大化影响。
(二)辅导员专业素养难以达到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
新质生产力代表生产力的跃迁,是科技创新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骨干力量,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时代背景之下,应当自觉拓展其内涵,对标自身工作职责,列出能力清单。当前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网络路径依赖现象凸显,暴露了辅导员群体存在知识能力储备不够的问题:(1)跨学科专业认知度不足,不了解学生专业内容,无法对学业、就业、职业发展作出精准指导;(2)掌握科学工具的能力不足,难以运用心理学、经济学、教育学的工具对学生在生活、心理、情感、经济等方面的问题做到迅速捕捉和精准帮扶;(3)数字化技能不足,面对庞大的学生数据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深度信息挖掘,难以发现潜藏的问题规律。因此,辅导员难以和工作对象同频共振,对学生的吸引力、感召力不足,师生关系不够亲密,甚至有一定程度的割裂和对立。
(三)数字化思政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解决的是“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和政治立场,提升道德素养,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在教育过程中,容易变成说教、宣讲等学生司空见惯的模式,与学生“解决日常生活学习问题”“实现成长成才”低层次现实需求结合度较差,因此,学生的接受度和认同感不高,尤其是将这些内容网络数字化以后,普遍欠缺一定的学习监督和反馈机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下降;其次,当前的数字化思政教育往往仅限于数字慕课、新媒体终端宣传教育,方式较为单一,思政平台建设进程缓慢、新媒体环境信息鱼龙混杂,给思政教育数字化带来进一步的挑战。
二、数字赋能是实现高校精准思政的必由之路
(一)数字赋能有助于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涵
《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多年以来,高校在提升思政教育精准性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和尝试,到目前为止,精准思政的内涵还有待进一步发掘和丰富。数字信息时代为精准思政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精准思政是以数据挖掘、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等前沿技术为依托,在精准教育理念的引导下,实现学生自由全面发展成长以及育人成效最大化。
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重点围绕数据育人的过程而展开,同时围绕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系统化架构推进。高校可以依托大数据、物联网、5G、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对大学生群体用户进行移动设备信息抓取、整合,通过数据信息分类、清洗等方式,实现学生群体画像和圈层分析,发掘大学生群体心理特征、行为动态以及隐匿的问题,及时开展跨学科的问题调研、专项研究,第一时间进行意识形态研判,动态掌握学生群体需求和个体差异,从而全面及时掌握学生所思、所想、所求实现从现实空间到虚实合一的空间场域延展,有效解决了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针对性不强、实效性不足的问题。实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泛化”向“精准”的跨越与回归。
(二)数字赋能提升辅导员数字胜任力
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工作始终围绕和践行立德树人的初心使命,学生在哪里,辅导员的工作就要做到哪里。辅导员在开展学生工作过程中,自身具备优秀、高尚的意志品质和与时俱进的工作能力,是培养时代新人的内在需要。尤其在互联网裂变式发展的当下,能够做到“服务人”“把握人”“培养人”,在育人过程中要把握意识、内容、语境、表达四个维度,做到主动发言、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理的话语应对是不可或缺的工作能力。
在新质生产力的时代需求下,数字胜任力提升贯穿高校辅导员培养和教育的全过程[2],在顺应数字教育化转型、推进精准思政、赋能学生全面发展、驱动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数字胜任力指向高校辅导员在数字时代履行职责须具备的能力,在充分展示出辅导员在数字赋能精准思政的阵地构建、加强学生数字素养教育、运用数字工具对学生开展思想引领和教育管理等工作路径创新上的生动实践。通过辅导员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自我设计与评价学习发展能力等实现从合格到优秀的转变,实现个体“操作系统”的重组与升级。数字赋能的视阈下,呈现出辅导员善识、善用、善管、善防、善变的良好发展态势,从而实现高校辅导员日常事务性工作精简化、学生指导性工作精细化——机械重复性劳动时间进一步压缩,聚焦于学生发展的个性化指导和引领进一步提质提效[3]。
(三)靶向标识提早介入,提供安全稳定“指南针”
“泛网络化”时代,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接受者、传递者也是创造者。由于内容芜杂化、表达情绪化、平台多样化、高度商业化,在宏观层面,自媒体“洪流”冲击着网络社会舆情,造成一定的群体极化的隐忧,冲击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对青年群体的理想信念和意志品格产生负面影响,同时也冲击着国民经济结构和校园日常管理。大学生容易被不良势力左右,极易引起高校网络舆情事件甚至行为失控事件,校园管理被动等更深层次的价值隐忧[4-5]。
针对大学生的情感需求、思维特点、心理特质等内容进行分析,主动出击,在日常管理、学业提升、心理健康、求职就业等方面发现学生群体中隐匿的风险点,在网络思政新常态下精准发力,实现精准思政。数字技术赋能之下,构建基于大学生用户的群体画像,对工作对象进行模型探索和建构,建立工作对象的样本库,按照不同要素、不同维度进行分层抽样,以学生的主客观基本条件(如家庭背景、性别差异、经济状况、人际关系、性格特点、理想目标设定等信息)为自变量基本维度,对使用频率、平台偏好、倾诉主题、情感偏向等内容进行调查,对得到的结果进行数据清洗和整理,进行聚类分析、相关性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群体画像,涵盖了认知、行动力、理想信念、心理健康等影响要素,厘清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情感、发展的新问题和新挑战,结合新时代育人目标和方针,实现高校思政教育显性和隐性相结合、共性教育和个性教育相结合的系统提升。
此外,可以借助数据技术对高校现有的舆情数据进行重新梳理,通过聚类分析、关联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等方法,对舆情从“萌芽-发展-高潮-衰退”4个阶段的时间序列数据以及各阶段的面板数据进行信息挖掘,构建舆情传播主体行为画像、搭建舆情发展预测模型。高校根据得到的行为画像进行学生思想动态研判,进行管理行为和教育行为自查,提出改进措施;通过PageRank算法找到高校内部学生意见领袖,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引导;对得到的舆情发展预测模型进行机器模拟,探究人机协同模型实现舆情发展精准研判,提出常态化舆情应对机制,维护校园和谐稳定[6-7]。
(四)精准把脉生涯驱动,构建网络育人“生态圈”
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关键期,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当代青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一直以来,青年人才培养工作受到高度重视,高校作为大学生从校园走向社会的始发站,肩负着引领青年把个人发展融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伟大使命。大学生思想主流积极健康、向上向好,但我们也必须清醒认识到,受到自媒体“洪流”的冲击,对青年学生的思想认识存在不同程度的腐蚀,存在理想信念不坚定、政治鉴别不敏感、社会责任不担当、价值取向不清晰等问题的隐忧。
网络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载体之一,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以系统、全面的精准思维理念为指导,“精准对焦,协同发力”。在精准思维和理念的指导下,把握时代脉搏,聚焦学生在网络上的多维样态分析,利用数据技术手段实现从问题精准识别、情况多维分析、形势综合研判到密切追踪动态的全流程工作,全面覆盖大学生群体在学习、思想、生活、心理等方面的问题,有利于为“融媒体+育人”创建靶向标识,准确把握受教育者需求,将精致的教学内容,精巧的教育时机有效地嵌合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当前我国正依托数字基础设施不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如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上线为大学生提供了优质的教材、视频等各类学习资源;教育部主导的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上线加强了企业与学生之间的供需交流对接。基于大学生群体画像来分析建构精准引导策略图谱,实现生涯唤醒,对标学生能力提升关键作用点和能力薄弱点,借助数字化赋能,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绘制可视化、可衡量、可持续的大学生个性化能力提升实践图谱提供了内容升级和路径创新。
结语
当前我国已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精准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结合时代发展特点,借力数字媒体技术、数据分析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高科技工具和手段将极大地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涵、提升高校辅导员数字胜任力、靶向标识提供安全稳定“指南针”、精准把脉构建网络育人“生态圈”,实现高校育人场景立体化、育人模式多样化、育人效果优质化。
参考文献:
[1]吴满意,景星维.精准思政:内涵生成与结构演化[J].学术论坛,2019,42(05):133-139.
[2]仇晓春,肖龙海.教师数字胜任力框架研究述评[J].开放教育研究,2021,27(05):110-120.
[3]唐知然.高校辅导员数字胜任力的价值意蕴与提升方略[J].思想理论教育,2023(12):100-105.
[4]刘继 李磊.大数据背景下网络舆情智能预警机制分析*[J].情报杂志, 2019, 38(12):7.
[5]樊琳,张生,丁社教等.高校网络舆情的演化机理及其应对策略[J].当代青年研究, 2020(04):7.
[6]章德林,袁坤.新时代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现状调查分析与思考[J].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 31(06):5.
[7]李一鸣.大数据背景下网络舆情的成因分析及治理探索[J].计算机时代, 2019(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