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娜?张家媛
摘要:新时代下,高校思政课教育面临新的挑战,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有助于促进思政教育的创新发展,对培养优秀的新时代人才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优秀传统文化有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和历史底蕴,如何正确运用传统文化,提高教学实效性是高校思政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先提出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必要性,继而分析当前现状,最后提出4点实施路径,以此供相关人士交流。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政课;教学;路径
引言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提到,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高校思政课程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传承中华文脉,富有中国心、包含中国情、充满中国味。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得以接触到多样的文化,对其价值观的发展会产生深刻影响。因此,应在思政课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大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帮助其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成为德才兼备的新时代人才。
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必要性
(一)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众多璀璨夺目的文明成就和经验智慧,引导大学生接受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弘扬民族精神,实现民族的发展与创新的必要途径。高校思政课是德育的重要战场,肩负重要的育人责任,将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有助于德育工作的开展,可以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将传统知识与现代理念结合,用优秀的传统文化熏陶学生的心灵,提高大学生的整体文化素养[1]。
(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信息时代下,丰富海量的互联网信息时刻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主动或被动地吸收各种文化,听到各种声音,其中有精华,亦有糟粕。不同的文化,具有不同的导向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包容性的特点,在思政课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知识,能促进学生对历史的反思,更影响着学生三观的形成,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文化的辨别能力。比如《礼记·中庸》中记载“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慎独”是对自身行为和思想的自律,这也符合思政课教学中对学生思想品格的要求。传统文化包含着数代先贤的智慧结晶,对个人和民族的发展都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人类文明的发展,离不开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更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浸润。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先正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积极影响,从中汲取营养,让学生认识到从个人、社会、国家不同层面出发应坚守的底线,时刻以高标准要求自身,正确理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念的本质。
(三)提升高校思政课教育实效性
思政课教学内容所涵盖的理论知识,学生可以快速从网络中检索到相关信息,而其自身对理论知识的思考却极少,教育实效性有待提升。在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知识,不仅符合学生的发展需求,也符合高校思政课程本身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诸多激励人上进,坚持君子之道的名言,如医学类“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出自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法学类“治国无其法则乱,守法而不变则衰。(出自唐·欧阳询《艺文类聚》)”等,教学中可根据学生专业情况,引入相关的知识,引导学生培养高尚情操,树立正确价值观,做到知行合一[2]。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德智分离,知行不一
互联网和信息技术使大学生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各种知识,表面上看学生的知识水平显著提升,但德育的效果并不理想。思政课要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现实教学中大学生的思政课分数普遍理想,但行为习惯参差不齐,并未实现“知”和“行”的相互促进。“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由于缺乏深刻的思考,学生对思政课中的传统文化知识重学习,轻实践,尚未实现以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内心。在此情形下,学生虽然积累了较为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但对于塑造其品格、滋养其内心世界所产生的影响却相对有限,未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
(二)教学模式单一,影响学生对文化的感知
高校思政课理论知识较多,教学模式单一,教学中仍旧存在灌输知识的现象。当下是信息化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十分丰富,重要的是对知识的研究和分析。由于缺乏深入地探讨,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一知半解,未能认识到传统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和价值。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知应该是多方面、多渠道的,而目前的教学中,仍存重知识轻实践的问题,学生对文化的感知不足,不利于文化的传承发展。
(三)师资力量不足,缺乏传统文化氛围
传统文化的融入对思政课教学是一个新的考验,教师需思考以何种手段引入传统文化知识,以何种方法开展教学活动,这就对教师的文化素养,教学能力提出新的要求。优秀传统文化是后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涉及许多领域的专业知识和育人思想,课堂上的教学时间有限,教师自身对一些知识的了解也具有局限性,影响文化的推广。除此以外,校园内的传统文化氛围也有待提升,目前主要以社团形式推广传统文化,缺乏创新性。高校应营造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在改善校园环境、提升教师水平等方面做出更多努力[3]。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路径
(一)完善思政课程体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的同时,要认真完善思政课程体系,将传统与现代结合,提高教学实效性。
1.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和需求,精选与之相关的传统文化内容。这一举措旨在将传统文化与学生的专业学习相结合,引领学生深入探讨传统文化的精髓,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长期关注和热爱。例如,对于文学专业的学生,选择经典的古代文学作品,如《诗经》《楚辞》等,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赏析,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的文学价值和思想内涵;对于历史专业的学生,可以选取演绎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影视作品,通过分析与讨论,探讨传统文化在历史变迁中的作用和影响;对于艺术专业的学生,则可以结合传统艺术形式和作品,如书法、绘画、音乐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
2.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要尽量丰富传统文化内容的呈现形式,结合课程教学需要和传统文化的独特性,用文字、视频、作品等多样化的形式呈现传统文化内容。在教学模式上,要将以往刻板的单向灌输转变为更加生动灵活的双向、多向互动,让学生参与到传统文化知识的收集、分析、实践中,系统地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提高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领悟能力[4]。
3.建立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全面、客观地评价,包括知识掌握、能力提升、情感态度等方面。同时,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定期评估和反馈,以便及时调整和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完善的课程评价能促使学生深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领会到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
(二)课内课外形成合力,引导学生发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
传统文化与思政课的融合,不仅是知识内容的融合,也要拓展到课外,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鼓励学生运用所学分析生活中、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课内,可引入中华传统文化的“天下为公”(出自西汉·戴圣《大道之行也》选自《礼记》),两者同样是歌颂高尚的奉献精神,将解放大众、为民服务视为崇高的发展目标。此时,师生探讨《礼记》的创作背景,当时的中国人民,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对做人品格有哪些标准?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重新认识中华传统美德[5]。
课外,高校应组织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比如组织学生参观园林,从古建筑和古人审美中体会“天地之大美,谓之天和”,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教学一些参与性较强的传统文化知识时,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校外的节庆活动,通过亲自动手做陶艺、做刺绣,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培养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优良品格。通过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让学生将生活中看到的传统文化元素与所学知识结合,促进其对爱国、仁爱、尊老、勤奋等传统美德的认识。
因此,有必要建立课内课外的联动机制,将课内的理论教学与课外的实践活动相结合,形成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教学体系。为确保教学实效性,应明确各阶段教学活动的目标,可以安排学生分小组参与活动,以小组形式汇报学习成果,以辩论、情景剧等形式分享本组的学习所得,既能促进学生群体对传统文化知识的研究兴趣,又能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深入思考。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氛围
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瑰宝,营造具有传统文化氛围的校园能浸润学生的心灵,也能为思政课程的创新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1.组织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活动。大学生思维活跃,行动能力强,可以邀请学生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促进传统文化与新时代青年思维的碰撞,这一举措也符合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师生可以将自己的书法作品、传统工艺作品展示到校园橱窗中,作品下方是作者本人对作品的介绍以及相关传统文化知识的分享,促进师生之间对传统文化的交流和学习,让校园中充满传统文化氛围。在特殊的时节,还可以组织与传统文化有关的节庆活动,比如春节临近时,可以组织留校师生开展迎春活动,让师生一同体验传统习俗,围炉煮茶,增进师生情谊,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在秋季来临时,可以组织校内书法比赛,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借书法作品抒发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对生命的热爱之情。这类活动能营造温馨和谐的文化氛围,也能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道德品质,符合当代学生素质发展的需求。
2.开设文化讲座。高校应邀一些传统文化中不同领域的专家走进校园,为师生带来生动的演讲,发挥专业人士的引领作用,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理解。以国粹——京剧为例,京剧中蕴含着海纳百川的民族精神,邀请京剧名家走进校园,可以让学生近距离感受京剧的魅力,从经典的京剧作品中品味民族传统文化,接受积极思想的洗礼。比如可以向学生介绍经典京剧作品《赵氏孤儿》,使学生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中对正直、勇敢、忠诚的重视,培养匡扶正义,惩恶扬善的高尚情操[6]。
(四)借助信息化手段,搭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交流平台
借助信息化手段搭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交流平台,既符合大学生的社交习惯,能拉近学生与传统文化的距离,又符合时代发展特性,有助于思政课程的创新发展。高校可以创建传统文化交流公众号,邀请师生在平台上分享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见解,也可以分享自己在生活中、旅行中接触到的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人、事、物,透过不同的视角,介绍身边的传统文化痕迹,深化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在交流平台上,师生可以用文字、图片或视频的形式表达思想,分享自己的独特见解,也可以对某一话题发起讨论、投票,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参与到平台中,激发对传统文化的表达欲。
更重要的是,高校可以利用平台将传统文化与当前的社会热点、国家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利用信息手段拉近交流距离,激发创新思维,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通过选取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社会现象、国家政策等话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地讨论和思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帮助他们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审视现实问题,懂得立足现实,培养国际视野。例如,可以结合当前的“文化自信”话题,在平台上开设专题讨论区,引导学生探讨如何在新时代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生可以在这里分享自己的见解和心得,也可以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和辩论,通过引用典故和名言,加深对话题的思考,从而适应时代和环境的变迁,有足够的信心应对未来的挑战。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和交流,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价值,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互联网的开放性、便捷性正符合学生在传统文化学习和交流方面的需求,教师可结合思政课的教学需要灵活运用交流平台,既可避免教学偏理论化,又能引发学生对知识的思考和运用。
结语
高校思政教育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阵地,要融入优秀传统文化,使思政教育素材更丰富、更鲜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教育工作者务必要提升自身文化素养,在教学中将理论与现实结合,发挥传统文化的育人作用,提高学生思想觉悟,树立正确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强化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为国家和社会发展增添新的动力。
参考文献:
[1]张柳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在逻辑探究[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22(5):113-117.
[2]金德龙.新时代背景下儒家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2,35(21):71-73.
[3]张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意义与路径解析[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2(2):98-100.
[4]李艳,聂国梅.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角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探索[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23,25(5):117-119.
[5]张翠方.”文化自信”视角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意义和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23,9(19):49-52.
[6]范秀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教学路径探究--以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为例[J].高教学刊,2022,8(32):98-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