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鹄?李玄
摘要:随着经济进步和智能网络科技的发展,全球高等教育和教学改革越来越关注创新人才的培养。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应以信息化为引领,以网络为基础,以教学为核心,努力提升质量,打造创新创业特色辅导。本文阐述了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发展背景以及高职院校如何利用信息化路径培养创新创业人才路径及具体措施。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信息化时代;创新创业
引言
信息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需要以科学的“人才观、质量观、教学观”为指导,引领教学全新改革。作为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在学生培养过程中改变教学模式,发挥网络信息化资源优势,实现教学与信息化技术的有机融合,使教学摆脱现有的局限性,实现互动、开放和多样化教学目标,强化高职毕业生创新创业和实践技能,提高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竞争力。
一、高职院校人才发展背景
创业能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学术能力和职业能力之后的一种能力,其被赋予了“第三本教育护照”的称号。大学生对创新和创业表现出了巨大的热忱和渴望,更需要有专业的创业辅导,以及相应的制度和政策来支持和促进。例如,人工智能和泛娱乐领域项目的创意和创新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创业者,成为现代大学生创业者追求的榜样。这些企业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一同成长,打造国际化氛围,推动创新,有效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大学生志存高远,青年理想关乎国家未来,创新能力有着巨大激发潜力,这将极大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力,能使他们毕业后更快地适应社会和岗位,并实现个人的价值。因此,应助力更多大学生获得“第三本教育护照”以提升创业创新能力[1]。
为确保顺利进行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将以“人为中心的理念”融入教学管理中。为了有效实施创新创业计划,需要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和保障机制。
作为国家的两个主要发展战略,科技兴国和可持续发展也被看作是人才战略和创新战略。为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培养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至关重要,这一问题非常迫切。在这个时代的变革中,作为时代的主要力量,年轻人应更加重视接受现代化的信息教育。随着广大群众逐渐认可和支持高等职业教育,普及现代化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中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现状
(一)办学条件差、理念落后
自1998年中国高校大规模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高职教育院校数量如雨后春笋般增长,然而随着数量的增加,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和效率却没有随之提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效率低下,不能很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相对于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存在一定的短板和劣势,办学质量相对较低,就业率相对低下,从而导致社会对于高职教育认可度相对不高,某种程度上,也变相地影响到高职院校提升自身的办学硬件和软件实力的热情和主动性。长此以往,高职院校办学条件越来越差、办学理念落后、师资队伍质量越来越低,办学质量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与社会发展差距逐渐拉大,院校毕业生就业难度也越来越大,社会影响力随之持续降低。加之高职教育领导者对于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更进一步加剧了这一现状的影响。同时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学校面临着教育资源严重不足的问题,因此维持正常的教学工作已经变得十分困难。教师缺乏相关专业培训,因此只能以教科书为教学依据。对于学生而言,增加招生数量使得学生的来源减少,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对于未来所需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关注度不够。因为缺乏足够的能力或缺乏关注,创新创业教育变得空洞无力[2]。
(二)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缺乏创新性
在高职院校中,受到办学硬件设施不够完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等限制,对于培养信息化人才的方式相对单一,难以落实“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导致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有:(1)信息类专业性很强,对于师资力量要求较高;(2)信息类专业运用行业和范围非常广泛,导致信息类专业的更新和升级节奏迅速;(3)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对于信息化人才的需求也才不断提高和完善,需要高职院校培养多样化、专业化等复合型信息人才。然而,由于各种限制因素,造成了高职院校对于学校的定位模糊,教学模式按部就班,管理手段落后,规范化经验不足等现状,加之,高职教学质量过度依赖任职教师的教学水平,导致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培养模式单一,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也就无法满足行业的需求。
(三)创新创业教育缺乏强有力的正确引导
尽管多年来已经制定了各种政策和采取了措施,但这些举措并没有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性转变仍未实现,主要原因是缺乏正确的引导。创新创业教育的真正实施受到了传统的教学管理方式和考核评估方式的限制,这也阻碍了人才能力和素质的提升[3]。
(四)校企合作积极性不高
高职院校和企业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方面扮演着不同角色,既涵盖理论教育,也涵盖实践教育,对学生而言意义重大。尽管高职院校和企业已设立一些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但由于政策、安全、规范和资金等问题,实际运行中仍存在一系列阻碍。这些阻碍使得企业对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兴趣不高,效果不佳。
(五)学生缺乏创业资金且科技含量不高
高等院校创新创业园遇到的首要难题是启动资金不充足。根据调查研究,许多校园项目的投资额有限,一般不超过2万元,特别是在1万元以下。这些资金一般都是自己筹集的,使项目的经营和规模都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此外,受其他诸多限制影响,例如,与地方政府和企业合作机会有限,缺乏相应的资金支持。高校创业园内项目的创业形式相似度较高,经营定位不够明确,创新能力较弱,科技含量较低,缺乏具备专利的科技产品、储能、氢能、智能驾驶、人工智能以及数字经济等高科技领域的项目[4]。
三、信息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路径和策略
(一)营造创新创业型的校园文化氛围
高职院校在着重培养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相关专业技能的实践,同时紧跟时代发展背景,实践的重点放在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能力的培养。要实现这一目标,当下高职学校教育首先要营造出相对开放和氛围融洽的校园文化环境,在这种文化氛围和文化环境熏陶下,培养和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潜能和积极性。通过举办“校园创新创业知识大赛”“职业技能实践文化节”及“职场模拟经营”等校园活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探索意识,增强学生改革创新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发地补足学习和实践方面的短板,提升专业技术水平,培养创造力和想象力[5]。为了激励更多学生积极参与创业,高职院校实施了“创客空间”项目。这个项目向那些表现出色的学生提供了物质奖励和优惠政策。通过这样的激励措施,其他学生被鼓励积极效仿,并与有创业能力的同学共同发展。
(二)构建信息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的教育体系
要想有效地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构建完备的教育体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保证。为了满足学生对创新创业能力的需求,这个体系应以合理的课程设计为基础,并结合充足的实践环节。课程体系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教学体系的构建的核心要围绕构建大学生有效的职业规划来开展,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日常教学的基础课程中去,同时还要专门设立能激发学生自主创新意识的专业性课程,双管齐下将创业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到教学工作的每一个细节[6]。一旦激发了学生创新创业发展的潜力,学校还要积极地扶持和引导学生进行创业创新,及时提供相关课题或者项目,让学生能够拥有发挥创新创业能力的平台,学生在此过程中遇到了困难和问题,学校要提供指导和帮助,协助学生完成创业创新计划。同时,应鼓励并承认学生在创业过程中的努力,并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外实践活动,以实现社会融入和企业融合[7]。
(三)构建“政、校、企”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当前,人才的培养显然不可能只依靠学校,新时代下的人才培养应该是政府、学校和企业共同来培养,通过这种模式才能有效地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满足市场要求、顺应时代潮流的创业创新型人才。构建“政、校、企”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要以政府顶层设计为主导、学校教学为核心阵地、企业人才需求贯穿始终的合作机制,精准且定向性地为社会提供高度契合、适应时代的高质量创新创业型人才。在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下,高职院校要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不能着眼于校内教育,要充分调动和利用校外资源,要结合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企业资源来协同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在校内做好理论知识的传授,校外利用企业将理论变为实践运用能力[8]。充分利用企业的技术设备完善、物资渠道丰富和管理模式先进等优势,来实现高职院校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践出真知的教学状态。通过不断地实践来完善理论知识,通过企业实习来检验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在此过程中实现通过实践来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在实行校企合作教育模式过程中,三方还要认真地总结相关经验,及时反馈和讨论,及时出台优化的对策,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基于校企合作,借助企业高新技术优势,在校外建立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教育基地。以校企合作推动高职教育长期进展[9]。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培养具备创新和创业能力的教师队伍是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使命。为了提升教职员工队伍建设,我们可以采用多项措施来借助外部资源。对此而言,外出参加培训和经历挂职锻炼、与企业合作达成共赢的校企结合,以及加强不同学科领域间的横向交流,是具有重要意义的途径。教师培训也是师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根据实际情况,依照分阶段、全方位的原则,加强师资的专业培训与实践能力提升,以提高创新思维与能力。以此方式可培养富有创新创业精神的教师团队[10]。
(五)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的运行管理及保障机制
设立相关组织,制订相符校规。为了加强创新创业工作的组织、指导和协调,设立了一个领导小组。这个小组的组长是一个特派学院的院长,同时各二级学院和行政部门也参与其中。为了获得相关行业的建议和指导,聘用了一组顾问和指导团队,其中包括业内专业人士。为了推动创新创业工作的持续进行,应制定相应规章制度,包括项目计划、建立、执行和资金管理等方面,以便规范和指导。为了达到在建项目的分层次目标责任考核的目的,实现精细化管理,需要分配责任到不同层级,并同时建立相应的激励制度[11]。为了激发教师和学生对创业的热情,同时确保科技成果能够成功转化,可以制定相应的奖励政策。
结语
中国发展战略正从高速增长转向推动高质量发展,也意味着全球经济格局发生了重要变化。信息技术的运用已在个人的工作生活和学习中普及,带来了深刻的影响。高等职业教育的毕业生将是推动国家经济建设的核心动力。因此,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推动高职学生积极从事创新和创业工作变得非常重要,这样可以培养有适应能力并具备竞争力的人才,尤其是在高精尖技术领域。如今高职学生都出生在一个伟大的时代,一个伟大的国家,其不仅需要为国家做贡献,还应该提升个人的价值,增加家庭的收入,改善生活条件,打造一个幸福的人生。
参考文献:
[1]侯定凯.创业教育——大学致力于培养企业家精神[J].高等教育研究,2001(05):89.
[2]桂黄宝.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我国高校经管类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27(02):154-156.
[3]张平海,吕玉才.教育现代化与中国早期教育现代化的特点[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6):106-108.
[4]桂海进.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多元协同路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21, 38(12):212-215.
[5]刘海龙.“互联网+”时代高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与探索[J].陕西教育(高教),2022(07):70-71.
[6]姜璇.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双创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学周刊,2024(02):40-42.
[7]曹开艳.协同育人视角下的地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路径选择[J].中阿科技论坛(中英文),2023(12):128-132.
[8]樊开青.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产业创新研究,2023(22):193-195.
[9]揣晓倩.把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推向更高层次[N]. 长春日报,2024-01-02(001).
[10]杜密英,何志贵,刘澜江,等.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下的创新创业教育路径探索[J].教育信息化论坛,2023(7):87-89.
[11]胡燚,卢尚坤.“新商科”背景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对策研究[J].对外经贸,2023(12):152-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