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廷秀
【摘要】课堂教学角度的“学教评一致性”要求学习、教学和评价要保持内在一致。在高中生物复习时,分析课程标准、研究高考评价体系、准确把握学情才能够有效诊断学生存在的问题、明确学生的起点和要达到的目标。围绕目标设计学、教、评,对实现有效教学至关重要。
【关键词】“学教评一致性”;高中生物;有效教学
现代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本质是在外界的干预下,利用已有的经验和能力,自主建构,实现掌握知识、技能和策略等过程。而在日常的教学中,经常出现“教师教了,但学生不一定学了;学生学了,不一定学会了”的现象,这也导致部分学生无法迁移应用。出现上述现象和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教师通常定位于教学视域,出现了教学、学习与评价脱节。因此,教学需要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需要定位于课程视域,进行“学教评一致”的教学。
一、“学教评一致性”的内涵和意义
1.“学教评一致性”的内涵
“教学评一致性”来源于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思想,一致性指目标、教学、评估之间的对应程度。崔允漷认为可以从两种角度理解教学评的一致性,即课程角度和课堂教学角度。课程角度强调以课程标准为指引,教材、教学、考试与评估的一致性,要求教学从课程标准和教材出发,通过考试评价回到课程标准。课堂教学角度强调在目标的指引下,教学、学习、评价的一致性。由于课堂教学的目标依托课程标准建构,因此两者相互联系,即课程角度的“教学评一致性”引领课堂教学角度的“教学评一致性”,课堂教学角度的“教学评一致性”落实了课程角度的“教学评一致性”。显然,“教学评一致性”是课程视域的专业诉求。本文从课堂教学角度探讨教学评的一致性。
由于教学评首先关注学生的“学”,在教学设计中“学”也是核心,因此本文采用“学教评一致性”。
2.“学教评一致性”的意义
一方面,教师研究课程标准和高考评价体系,开展基于“学教评一致性”的教学活动有利于课程标准落实在课堂,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另一方面,时代要求教师是学习设计师、成长的测评师、发展的指导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基于“学教评一致性”的教学策略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基于“学教评一致性”的高中生物复习策略
“学教评一致性”的教学强调在课堂教学的运作程序上“先学、后评、再教”,从而实现个性化的教学。为探索基于“学教评一致性”的高中生物教学策略,本文以“HIV与艾滋病”为微专题进行研究,确定教学策略如下文所述。
1.基于课程标准、教材、学情确定教学目标
(1)课程标准分析。相关单元涉及的大概念是“免疫系统能够抵御病原体的侵袭,识别并清除机体内衰老、死亡机体内衰老、死亡或异常的细胞,实现机体稳态”。
课程标准对艾滋病相应的要求是:举例说明免疫功能异常可能引发疾病,如艾滋病等。对应的学业要求是:学会评价多种生活方案,认同并采纳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向他人宣传传染病的防控措施等。在课程标准的选修“传染病与防控”模块的开设建议是:了解传播途径、传染的机理、预防措施与检测、相关病原体的消毒灭菌工作等流程和基本技术,形成“防控并重”的观念。
(2)教材分析。“HIV与艾滋病”为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选择性必修1第4章的内容。在必修1教材中提及病毒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在必修2内容中涉及病毒的生命周期和信息流动问题。HIV作为特殊的病毒能够引起免疫缺陷症,最终导致内环境稳态失衡。相关内容分布在不同模块,不利于建构概念间的联系。
(3)学情分析。经过必修1、必修2及选择性必修1的学习,学生已初步了解人体免疫系统对HIV的应答情况、艾滋病的传统预防方法和对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为全面了解HIV和艾滋病打下基础。但由于HIV和艾滋病的相关知识分布在不同的模块,学生难以构建知识间的联系,不能系统认识HIV和艾滋病,更难以将相关知识迁移应用。因此,学生既对HIV和艾滋病相关内容充满好奇,但又鉴于话题的敏感性,平时较少与老师同学沟通,对相关知识存在一定盲区。显然,这与课程标准的要求相去甚远,也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鉴于此,可在课前对学生进行一次简单调查以准确掌握学情。
根据调查,将学生对艾滋病存在的疑惑或问题进行初步归纳和统计。相关疑惑或问题为:“为什么艾滋病难以治疗?”“艾滋病病人在生活中是否会受到歧视?”“怎样可以让艾滋病患者活得更久?”“HIV有抗原吗,能否被识别?初期HIV浓度下降是否只是非特异性免疫引起?”“HIV入侵辅助性T细胞后具隐蔽性,该T细胞增殖分化后的T细胞内仍有病毒,它将何去何从?它可以正常发挥作用吗,还是仅被当作新的靶细胞?”“能否在HIV最初入侵人体时摧毁了大多数病毒后用药物杀死其余病毒,缓解病情?”“HIV会损伤裂解靶细胞的细胞毒性T细胞吗?”“HIV起源(从何而来,不指感染途径)”“如今是否有成功痊愈之例?”“感染HIV后一定会发病吗?”“T细胞还会增殖吗?”“B细胞和记忆细胞在结构、组成上有什么不同?”“HIV侵染后短期内开始服药可以维持生命的原理是什么?”“为什么HIV疫苗还没被研发?(治疗前景:有可能在近期研制出治疗艾滋病的药物吗?可能性如何?)”“艾滋病的具体治疗手段”“HIV除了会攻击辅助性T细胞,还会不会侵染其他细胞?”“被HIV攻击的T细胞能不能产生正常细胞因子引起体液免疫?”“辅助性T细胞被HIV侵染后会不会被细胞毒性T细胞当成靶细胞裂解?如果会,那么岂不是释放了更多HIV病毒?”“艾滋病在母婴和性传播(母亲/一方有AIDS)中必定传染吗?”“是否有类似HIV的其他疾病?”“艾滋病在正常的日常生活中存在小概率传播的隐患吗?”“HIV能不能被吞噬细胞识别?”存在上述疑惑或问题的相应学生人数为18、5、23、9、7、6、9、18、12、15、6、2、7、13、14、9、7、19、9、4、2、1人。
对上述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类和分析,结果如图1所示。
由图可知,学生的问题主要集中在艾滋病的治疗、HIV与免疫、HIV生命周期、HIV的传播、HIV起源、艾滋病的预防等方面。其中大部分问题可以用高中生物学知识来进行解答。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主要是信息资料不足、知识碎片化及有关知识理解不透彻引起。从统计的问题中也可发现,不少学生知识遗忘较多,表达水平参差不齐,必备知识有待巩固、关键能力有待提升。
图1 学生对艾滋病存在的问题归类分析图
基于以上内容,确定教学目标为通过视频、资料阅读和图形分析,说出HIV的基本特征和生命周期;通过构建概念模型,阐明人体免疫系统对HIV感染时的应答情况;通过曲线分析,说明HIV感染人体的机理;通过资料分析,运用免疫学知识推测艾滋病的检测与治疗方法;通过学习和资料分析,了解艾滋病的传播、预防方法并能够向他人宣传预防艾滋病的知识,不歧视艾滋病病人,形成健康文明生活的理念和科学防控的意识。
2.设计个性化导学案,通过前测调整教学方案
核心素养的发展依赖于真实情境中的问题解决。依据教学目标,设计以HIV和艾滋病为情境的学案。根据学生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必备知识到关键能力、价值观念等方面设置以下学习任务:
任务1:了解HIV
①HIV抗原的化学本质是什么?②目前尚无针对艾滋病的有效疫苗,原因是什么?③HIV可遗传变异的来源是什么?④HIV主要攻击人体的什么细胞?HIV能够攻击细胞表面有什么受体的细胞,能够攻击相关细胞的原因是什么?⑤HIV的RNA能直接整合到宿主细胞的染色体DNA上吗?为什么?⑥请利用文字和箭头写出HIV的遗传信息传递过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系统了解HIV的基本结构和生命活动,认同HIV的生命活动与其结构密切相关,形成结构决定功能的观点,也为学习艾滋病的免疫应答、检测、治疗、预防等打下基础。
任务2:HIV与免疫
子任务1:小组合作,尝试利用文字和箭头构建概念模型,阐明HIV攻击人体时免疫系统的应答情况。设计意图:切身体验外界病原体入侵时人体免疫系统的应答情况,在情境中理解、建构概念,运用免疫学知识解释生物学现象。意识到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有赖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密切配合与合作,形成稳态与平衡观。通过小组合作、模型展示,形成合作意识,提升表达交流能力和建模能力。子任务2:请尝试解释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教材第36页资料分析中HIV和辅助性T细胞浓度变化。说明艾滋病患者的直接死因往往是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等疾病的原因。设计意图:将概念模型和浓度曲线有机联系,说明HIV感染人体的机理。通过分析曲线,提升曲线分析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命现象能力。通过学习HIV的结构、生命活动和机体免疫应答情况,从系统角度理解HIV的感染、变异、增殖和人体的应答情况,形成进化与适应观、免疫系统异常导致内环境稳态失衡的观念,发展批判性思维。
任务3:HIV的检测
结合所学的知识,你认为可以通过检测哪些物质判断HIV的存在情况?尝试说明相应的检测方法。设计意图:通过分析病毒结构和人体免疫应答情况,明确检测方法,提升获取信息、判断推理、问题解决能力,体会科学检测方法蕴含在机体的结构和生命活动之中,树立学有所用、学以致用的理念。
任务4:HIV的治疗
结合资料,从HIV结构和生命周期角度,谈谈抗病毒药物阻断的可能是哪些过程?除抗病毒药物外,你认为还有哪些方法可以治疗艾滋病?设计意图:分析资料,利用所学知识推理治疗方法,明确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培养创新精神,提升获取信息和迁移应用能力,并进一步形成结构与功能观。将学生推理的治疗方法与目前已有的治疗方法进行对比,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形成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愿望。
任务5:HIV的传播与预防
子任务1:根据不同体液中HIV数量,分析并说明HIV传播的主要途径。子任务2:你认为一次高危行为后该怎么办?设计意图:利用研究数据分析HIV传播途径,形成科学防控意识。引导学生珍爱生命,崇尚健康的生活方式。子任务3:结合资料及所学的知识,请从免疫学角度解释“发现就治疗”的意义。设计意图:提升获取信息能力,引导学生全方位考虑问题。密切联系社会,使学生明确艾滋病发展的严峻形势,以及我国在防治和遏制艾滋病发展方面所作出的努力。体现了我国的责任担当,也让学生认识到预防艾滋病传播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3.课堂讨论交流,完善知识框架
小组讨论交流、讨论任务2至任务5,修正、完善成果,小组代表展示成果。其他学生点评成果、提出疑问,相互讨论后得出结论。教师需注重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及时引导学生对生成性问题进行讨论,如当人体感染HIV后,机体会发生二次免疫吗?二次免疫的效果如何……
学生根据讨论成果,利用课堂和课后时间修正、完善学案。这样,学生通过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概括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提升关键能力。
4.设计作品,服务社会
以组为单位,针对艾滋病的预防与治疗设计宣传单,在年级文化栏展览并评选出最佳作品。联系市红十字会,尝试将最佳作品投稿或用于世界艾滋病日的志愿宣传活动。
三、实施效果与展望
本专题首先调查学情,设计情境化的学案和学习任务,再通过课前前测、课堂讨论、问题解决、课后完善与学以致用,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实现学、教与评的“小闭环”。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学习主动性强,能在评价中不断及时完善学案、梳理知识,能够深入思考、不断提升逻辑推理和思维建模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形成健康文明生活的理念和科学防控的意识。
新课程重视评价的促进、激励和诊断作用。将多样的评价方式贯穿于整个学与教的过程中,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基本学习情况、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为学生量身定制教学方案。这既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也有利于实现有效教学。此外,由于课堂教学目标依托课程标准建构,基于“学教评一致性”的教学策略有利于减少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落差”,有利于推进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L.W.安德森,等.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简缩版)[M].皮连生,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9.
[2]张爱军.备课专业化:“学教评一致性”教学设计的理念与操作[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15.
【课题项目】本文系2022年龙岩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课题“核心素养下高中生物科青年教师作业设计能力提升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立项批准号:JKYJX22-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