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跨学科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课程开发与实施

2024-07-01 15:28罗彩云
新教育·科研 2024年6期
关键词:开发路径校本化综合实践活动

罗彩云

【摘要】基于跨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课程以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为旨归,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亲身经历实践活动,利用跨学科知识和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完成较为复杂的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该课程具有生活性、开放性、综合性、实践性、跨学科等特点。文章阐述了基于跨学科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课程开发原则、开发路径与实施策略。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课程;开发原则;开发路径;实施策略

基于跨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为旨归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笔者结合学校实际,致力于跨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让跨学科理念与学生创意物化的兴趣相结合,让学生在自由、自觉的活动中提升综合素养。

一、跨学科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课程开发原则

1.本土化原则

“本土化”也就是“校本化”,旨在彰显“本校”特色,是“从学校实际出发,以学校为本”的课程,具体说是以学校为主体和基地,充分开发和利用学校内部或学校周边的资源建构出来的适合本校学生学习的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在开发建构“校本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时,教师应当坚持本土化原则,做到因地制宜,量身定制。可以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挖掘利用学校的人文历史、植物、场馆、基地等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譬如,有些学校有一些标志性植物,如“橘树”“桂花树”等,教师可以开发设计出相关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组织学生开展跨学科学习。如围绕校园里的“桂花树”开发出跨学科的“桂花课程”,设计出“认识桂花”“画桂花”“好玩的桂花”“好吃的桂花”等子课程,从语文、美术、劳动等学科角度去育人,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涵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表现力,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与劳动品质。

2.融合化原则

基于跨学科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课程具有“跨学科”的性质,课程要能够融合多学科内容知识,在开发设计时要坚持融合化原则,要整合多学科内容知识,而非单一的学科知识,要激发跨学科思维,培养多元智能,涵育综合素质。

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的融合化,不是各门学科知识的简单叠加,而是将多学科知识有机融合起来,整合成一个完整的结构。不是用某一种思维和方法去解决问题,而是用跨学科思维去探寻问题解决的思路和方法,以实现问题的高效解决和任务的圆满完成。譬如,笔者以童话“稻草人”为切口,结合学校地处城乡结合的特色,利用本地区常见的稻草作为资源,开发了“稻草人”校本化课程,着重安排“水稻的一生”“稻草的价值”“稻草人制作”三组活动,该课程将科学、环保、工程、技术等知识有机融合到“稻草人”身上,是一个比较成功的跨学科学习案例。

3.项目化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的范畴比较广泛,涵盖了各个领域、各个学科的内容,包含了各种各样的形式,如手工制作、参观考察、社会实践、工程制造等。跨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如同一个大拼盘,里面全是大杂烩,但是,跨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也要有鲜明的特点,要有一个主题、有一个中心。项目化可以让跨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不会变得松散,让其形散而神聚。

所谓项目化原则,是指以某个项目为载体,以核心问题为主线,以实践探究为方法,以成果作品为目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生活中的真实问题,运用多学科知识,展开项目化学习,实现问题的解决与任务的完成。项目具有高度的统整性与聚合力,跨学科的“校本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采用项目化设计,有助于提高课程的融合性,提升教学的集约性,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自主发展。譬如,笔者以学校“种植园”为基地,以“蚕豆”为项目,围绕“影响蚕豆生长的因素有哪些?”“蚕豆有哪些方面的作用?”等问题,设计了“种植课程”“收获课程”“制作课程”三个课程,组织学生亲手种植蚕豆、管理蚕豆、收获蚕豆,用蚕豆制作美食,做成工艺品,通过一系列综合实践活动对蚕豆展开深入探究学习。

二、跨学科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课程开发路径

1.依托国家课程,改编生成校本课程

2022年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前至一年级,同时将劳动、信息科技从综合实践活动中独立出来。《义务教育课程方案》明确指出:为落实“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培养目标,所有义务教育课程都要遵循“加强课程综合,突出实践”的基本原则,“要拿出10%的课时进行跨学科主题学习”,要求“加强课程内容内部及课程之间的纵横联系,统筹设计综合课程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

新课程方案的要求,以及新课程内容结构的变化,为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小学阶段的十多门国家课程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素材源泉,各校可以结合学校特色以及区域优势,选择国家课程中的一些合适的内容,进行加工、补充、拓展,通过学科整合与再创造,开发出新的课程主题,从而改编为符合校情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改编国家课程时,可以保留某一学科的主要课程性质,巧妙融入其他学科的相关内容知识,这样可以避免没有中心,松散凌乱,既体现综合,又聚焦核心。

2.立足生活原野,创编校本课程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陶行知先生创立的“生活教育”理论为综合实践课程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生活是个大舞台,生活是本活教材,无论是学校生活,还是家庭生活以及社会生活,都蕴藏着丰富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教师可以捕捉生活现象,聚焦生活问题,立足生活原野,搜集生活资源,结合师生实际,创编校本课程。

譬如,笔者从学生中午在校“就餐场景”出发,以“文明就餐、杜绝浪费”为主题,设计跨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餐桌上的学问”,该课程从本校学生午餐浪费现象出发,从“粮食与人口”“粮食的诗词”“餐饮之礼”“光盘行动”等维度展开研究,引导学生在调查、采访、统计、分析、宣传等综合实践活动中,感知理解爱惜粮食与文明就餐的意义,提升节约粮食、文明礼貌的道德品行。

教师还可以利用当地的一些传统美食、民间工艺、非遗文化等资源,创编设计一些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譬如,“舌尖上的美食”就是以当地美食为研究对象,通过组织学生到食品工厂实地考察,了解食品的制作流程和工艺方法,观看糕点师傅加工食品的过程,学生亲手尝试制作美食,在实践体验中学习劳动技能,感受劳动的艰辛,享受成功的快乐,传承与弘扬传统美食文化。

三、跨学科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课程实施策略

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课程关注学生自主发展、实践创新,强调学生自主探究,自我建构,主张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中心。在实施跨学科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课程时,教师可以采用“境中学”“做中学”“展中学”的“三学”策略,组织和引导学生展开跨学科主题学习,丰厚学生综合素质。

1.境中学: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问题产生好奇,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才会产生探索的欲望,才会将动机转为行动,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也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前提条件。

要想让学生喜欢综合实践活动项目,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开展项目研究,最好的方法是将项目融入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创设项目情境,在真实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呈现项目,从情境中巧妙引出项目,可以让项目变得有趣,增强项目的神秘性,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激发学生对项目的兴趣。

项目情境化,让学生在“境中学”,是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重要方法,而创设项目情境最好的方法是生活化,既将项目融入生活情境,利用学生熟知的生活中的真实事物、奇怪的现象、疑惑的问题等,这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源于学生视域的生活素材,构成真实的、形象的场景,直击学生视听感官,给学生身临其境之感,对学生的内心产生强大的冲击力,让学生倍感好奇,兴趣大增。譬如,在教学在“我是小瓜农”课程时,笔者创设了一个“吃西瓜”生活情境,用真实的生活场景唤醒学生生活回忆,从“吃西瓜”情境中引出“种瓜”项目,引导学生自由选择瓜果品种,讨论栽种的各项准备工作,同时设置了比赛奖励机制,学生兴趣欲望一下子被激发,各小组热烈地展开研讨,有的准备种西瓜,有的想要种香瓜,有的还想种苦瓜。

2.做中学:丰富活动,增强实践体验

“听容易忘记,做容易理解。”“做中学”是跨学科“校本”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有效策略,只有实践才能够开启知识的大门,综合实践活动应当让学生在做中学习,通过实践去探究建构知识。优秀的教师会设计丰富多彩的实践性活动,给学生提供充裕的实践体验时间,让学生亲眼观察,亲手操作,亲身体验,亲自经历。

例如,实施“我是小瓜农”课程时,笔者在学生分组设计了活动方案后,安排了“种植准备”“过程管理”“收获分享”三个阶段的活动。在种植准备活动时,组织学生准备各种劳动工具,学习如何挑选种子,怎样使用锄头等一些劳动知识和方法。在“过程管理”阶段,着重组织学生播种、浇水、施肥、除草,观察记录植物的成长情况,带领学生搭建瓜棚,在此环节融入数学、科学、工程、技术等知识和方法。在“收获分享”阶段,主要带领学生采摘瓜果,教会学生如何判断瓜的生熟,组织学生品尝瓜果,利用瓜果制作各种美食,共同分享丰收的喜悦。

跨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做中学”,教师应当多设计一些观察性活动,引导学生从不同视角去观察,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发现事物的特点和规律。如在“我是小瓜农”一课中,笔者给学生提供了观察记录单,让学生观察植物并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认识植物各个不同阶段的特征。

跨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做中学”,教师应当多给学生提供结构性材料,让学生开展实验、制作等活动,借助实物操作去感知理解,以促进学生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发展。例如,“我是小瓜农”一课中,有一个搭建瓜棚的活动,笔者引导学生利用芦苇、剪刀、丝带等材料,并在数量上进行了控制,同时对搭建要求作出具体规定,设计并搭建牢固且美观的瓜棚。

跨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做中学”,教师还要多提供一些思考的机会,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思维去思考,可以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用科学的思维思考,用工程的思维思考,用技术的思维思考,用艺术的思维思考。学生在做中学,在做中思,思维变得发散、灵活、深刻。

3.展中学:展示交流,分享学习成果

跨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课程的实施,可以采取“展中学”的策略,在展示中交流,在展示中学习,在展示中提升。“展中学”是指教师为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让学生展示学习成果,交流学习心得,学生在展示中张扬个性,在展示中分享成果,在展示中交流经验。

俗话说得好:“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合作催长智慧,合作生发力量,合作让学习更高效,跨学科的“校本化”综合实践活动,应当是一种互动性的合作性的活动过程,师生之间应当多多互动,多多交流,多多合作。

成果是项目化学习的标志,学生将计划付诸实践行动,并最终完成任务,取得一定的成果。学习成果是多方面的,物态成果只是其中一个方面,是外显的成果形式。另外,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会有所思有所想,有成功有失败,这些思想观点、经验教训也是一种隐性的学习成果。学生的实践成果都值得展示交流,都值得相互借鉴学习。譬如,“我是小瓜农”课程实施过程中,植物经历了发芽、开花、结果等漫长的生长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与种植的瓜果共成长。在学生采摘完瓜果之后,笔者组织举办了一个“瓜果博览会”,让学生将采摘的瓜果陈列在教室后面,请学生介绍瓜果的品种、特点等知识,汇报自己种植过程中的成败得失。

教师要善于利用评价手段,通过多元评价方式,达到以评促学的效果。或教师点评,或学生自评,或生生互评,通过评价诊断学习成果,激励学生碰撞思想,促进学生自我反思,不断优化调整,实现学习进阶。“瓜果博览会”上,学生踊跃展示成果,积极互动交流,擦出思想火花,进入新的阶层。

与人交谈有助于启迪心智,分享交换有助于丰富思想。优秀的教师不但给学生提供展示交流的机会,而且善于引导和激励学生分享碰撞,维系好学生沟通交流的通道。

【参考文献】

[1]程玲慧.真实情境下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内生型”课堂构建[J].试题与研究,2022(30).

[2]尹海英.构建多元化评价制度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小学生多元化综合素质评价研究[J].吉林教育,2023(03).

【课题项目】本文系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基于跨学科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课题编号:LCJG1452-145。

猜你喜欢
开发路径校本化综合实践活动
体育游戏在教学中的运用
现代化背景下壮族民俗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路径研究
初中数学教学中综合实践活动资源的挖掘探索
国外高水平教材的引进与“校本化”的改造研究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数学学习呈现多元化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能力探究
城乡统筹背景下旅游产业集群式开发路径研究
校本化视角下初中“阳光体育”的探索与实践
低碳经济视域下农业旅游产品开发路径分析
应用型大学教学质量标准开发路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