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趋向、问题与路径

2024-07-01 07:31周晓瑜
江苏教育研究 2024年6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职业教育新时代

*本文系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思政专题项目“新时代职业院校有效开展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研究”(2022SJSZ0279)、第五期江苏省职业教育教改课题“协同理论下职业院校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ZYB8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24-03-12

作者简介:周晓瑜,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正高级讲师,无锡市思政学科带头人,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教学与管理。

摘要:新时代劳动形态呈现出了新旧交融、多元并存和持续迭代的新趋势,跨界性、创造性与智能化成了劳动发展的新趋向,相应地对高素质、高技能与高自主型劳动者的需求也更加急迫。面对劳动教育师资力量薄弱化、课程设置非标化以及开展实施被边缘化的现状,职业院校需通过以下路径加强劳动教育,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和职业精神:强化责任主体意识,按需建成专兼结合的跨界师资队伍;指向创造素养的形成,对标设置科学的劳动课程;开拓多元实施渠道,有序推进智能化的劳动教育。

关键词:劳动教育;新时代;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4)06-0070-06

新时代劳动形态呈现出新旧交融、多元并存和持续迭代的新趋势,对高素质、高技能、高自主型劳动者的需求也更加急迫。习近平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依靠知识,必须依靠劳动,必须依靠广大青年”[1]。职业院校作为与社会经济产业联系最为紧密的类型教育,理应紧密对接新时代所需新型劳动者的新需求,着力抓好劳动教育,以不断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和职业精神,使他们切实承担起培养新时代高素养复合型技术技能劳动者的职责。

一、新时代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重要趋向

(一)劳动教育的跨界性趋向明显

新时代科技迅猛发展所带来的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促进了不同行业和领域之间的合作、融合,跨界劳动越来越成为常态。这种跨界融合不仅为劳动者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资源,也加速了劳动者技术和知识的交流和创变,使得劳动者必须具备跨行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才能够适应跨行业或是多样化的工作。正如线上直播带货因跨越了信息技术和商品销售等诸多行业,需要从业者同时具备直播话术、选货配货、推销技术与售后服务等多样技能。劳动的这种跨界性要求劳动者必须拥有多种职业技能,方能在不同工种或职业之间实现劳动的自由切换,从而胜任不同企业、不同岗位的劳动需求,实现跨企业、跨行业的生存。有研究表明,“有过‘跨界、跨行、跨企等职业跨界流动经历的‘多变职业路径高管的比例达到78%”[2]。可见院校开展劳动教育必须关注学生跨界就业或创业的需求,基于学生生涯劳动的跨界性来实施有针对性的劳动教育与实践。

(二)劳动教育的创造性趋向明晰

创造性劳动是指在劳动过程中创造出原本并没有的新成果。创造性劳动是以知识、技能,以及情感的再造为基本特征,以创新、创先、创优为基本表现形式的劳动。“创造性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重要内容。”[3]新时代即时零售等新业态的出现和数字化、智能化等新技术的应用,使得劳动者在工作中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和创造空间。因为自动化技术可以代替人去完成以往那些重复性和低价值的工作,劳动者则可以专注于更具创造性和高价值的任务,其岗位角色也从简单的执行者转变成了新问题的解决者、新技术或新工艺的创新者。面对新的问题,劳动者可以在知识积累的基础上,运用创造性思维,形成事物之间全新的连接方式,并产出崭新的物化成果与智力成果。为此新时代职业院校的劳动教育必须突出创意性和创新性,以促进学生在创造性的劳动中获得最为充分、最为全面的发展,并实现个人的最大价值。

(三)劳动教育的技能化趋向明确

新时代随着元宇宙和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混合现实(MR)与扩展现实(XR)等技术的兴起,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劳动趋向愈演愈烈。传统的工作项目和岗位任务,可以凭借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技术,依托远程办公和在线协作平台,通过劳动者与智能机器或机器人的交流与协作来共同完成。这种自动化和智能化的劳动新方式,减少了劳动者的工作时间,解放了人工劳动力。正如扫地机器人或自动取款机等人机协作装备彻底改变了人与机器之间的劳动关系,人类将更关注对机器的操控、对机器运作流程的设计和对创意的持续变现等方面。这就要求职业院校在新时代必须能主动对接不同专业操作的自动化、智能化实际,开展具有时代气息的劳动教育。

二、新时代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现实问题

劳动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大计,一直以来备受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尽管职业院校实施劳动教育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着一些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劳动教育的师资力量薄弱化,不能适应跨界性劳动的需求

对标《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简称《纲要》)的要求,实施劳动教育“教师很重要,教人者要先受教”。但目前在职业院校承担劳动教育的师资队伍,绝大部分都是辅导员、学科专业教师或思政教师等。这些非劳动专业的教师,缺乏相关的知识准备与必要的技能培训,表现为对劳动或劳动教育的认识不清,没有牢固树立“劳动不等于体力劳动”“劳动教育包括但不局限于体力劳动的锻炼”等正确观念;还缺乏从事跨界劳动所需的关键技能、复合技能,包括生产(服务)的综合技能、技术操作的流程标准、以及职业安全的防护规范等。专职教师的普遍缺乏、劳动技能的单调陈旧、专业培训的严重不足,导致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师资力量整体不强,教师不能发挥好培养跨界劳动者的角色功能,劳动教育实施的效果也因此不甚理想。

(二)劳动教育的课程设置非标化,不能满足创造性劳动的需要

职业院校的课程设置是落实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是劳动教育开展实施的重要凭借和抓手。科学规范的劳动课程设置直接影响着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具体落实和推进过程,但难以回避的是,当前职业院校在课程设置方面还存在不科学与欠规范,与专业教育相脱节的现象。表现为部分院校简单地以整理校园环境的“劳动周”来代替劳动教育;有的院校则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志愿服务活动来充当劳动教育;还有的院校没有遵循劳动教育的内在规律和基本逻辑,将劳动教育等同于课堂的知识传授,没能很好地利用学生专业实习实训的环节开展劳动教育,造成“有教育”而“没劳动”的怪相。课程承载着劳动教育的内容、形式与评价等实施标准,事关教师开展劳动教育的创造性水平,以及学生创新性劳动素养的培育,但“劳动教育课程政策刚性作用不强,缺乏相应的学科地位、课程地位”[4]等现状,严重制约着职业院校有关创意劳动的开展。劳动教育的始创性、开拓性与新时代所要求的创造性劳动之间尚存差距。

(三)劳动教育的实施被边缘化,不能契合劳动技能化的进程

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实施一直存在着不系统、不落地与不达标的现象,表现为:课程内容的更新滞后于人工智能发展的新成果以及劳动形态的新变化;劳动教育的方式也比较单一枯燥,没能很好地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与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来构建网络教育的空间和虚拟劳动的场景;同时劳动教育的评价仍然偏重学生实践课程的自述报告,忽视劳动物化成果或是劳动价值观生成等诸多重要的评价指标。劳动教育老旧的内容、单调的形式、片面的评价等,显然与新时代劳动智能化的发展不和谐、不合拍,造成师生参与劳动教育的热情不高,“说劳动”“听劳动”“网上玩劳动”等教育形态时有出现,院校劳动教育的实施还存在着不能很好地落地这一现象。

三、新时代职业院校加强劳动教育的有效路径

依据新时代劳动教育全新的特点和要求,破解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当前存在的诸多现实问题和困境,必须紧紧围绕师资、课程等关键要素,全力夯实劳动教育的具体实施过程,方能有效促进劳动教育在职业院校的真正落地,进而实现“以劳育人”的理想成效。

(一)强化责任主体意识,按需建成专兼结合的跨界师资队伍

劳动专业的教师队伍是劳动教育实施的关键人力支撑和重要人力储备,是职业院校劳动教育顺利开展的先决条件。专业育人与劳动教育的推进都需要既懂专业教育又能开展劳动教育的师资。当前国家就“加强劳动教育师资培养”,已做出了“开设劳动教育相关专业”“开展相关调研和规划”等部署,为院校新时代建设劳动师资队伍提供了明确的目标和方向。

宏观方面,职业院校要有跨界的视野,主动聘请区域内行业企业的行家里手担任劳动“实务导师”,与校内教师共同组成专兼结合的劳动教育跨界团队,协同完成劳动价值引领、劳动知识传授、劳动精神塑造的任务。劳动模范或行业专家担任劳动课程导师,能大大增强劳动教育的专业性、技术性以及与职业岗位的适应性,能促进学生劳模精神的养成。

中观方面,职业院校还要以“全员培训”为抓手,对全体教师实施劳动教育培训,促进所有教师在深刻领悟劳动本质内涵和价值意义的前提下,提升不同学科专任教师劳动教育的自觉,增进教师“劳动教育责任人”的意识。其中公共基础课教师可结合职业知识更新、劳模故事宣讲等,引导学生直观领悟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劳动安全法规以及“工匠精神”等要义。而思想政治课教师,则可结合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志愿劳动,增进学生对“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之论断的理解。专业实践课教师则可结合技能的操作和实训,给予学生具身体悟专业劳动过程之艰辛和领悟劳动成果意义的契机。

微观方面,职业院校更须对劳动教育专任教师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项培训,指导教师遵循劳动教育理实结合、动静结合和体脑结合等特有规律,掌握执教劳动所应具备的劳动理念、劳动技能和劳动文化,促使教师掌握综合技能或是跨工种、跨行业的复合技能。在形成“技多不压身”意识的基础上,提升教师开展创造性劳动、融合型劳动等的综合素养,以高效实施与推进劳动教育。

(二)指向创造素养的形成,对标设置科学的劳动课程

劳动课程是职业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载体和重要抓手。课程设置不仅规定了劳动教育的目标、内容与任务,而且限定了劳动教育的实施方式与考核评价形式。可见劳动课程设置的科学性与育人指向性,能直接影响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实施及其效果。破解当前劳动课程设置“名义上强化,课时上减化;口头上重视,课程上淡化”[5]的难题。职业院校必须坚守劳动教育自身所具有的知识逻辑、技术逻辑以及价值逻辑,保证三者的一致性,对照《纲要》要求,整合政府、社会、家庭的教育资源,促使多元劳动课程与劳动项目的联动、衔接和兼容,进而能形成指向学生创造性素养提升的劳动课程。

首先,课时上要满足“职业院校开设劳动专题教育必修课不少于16学时”的数量要求,且在学时分配与顺序安排上要考虑不同学段、不同年级的教育需求。依据《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要求,劳动教育的课程设置还需“结合产业新业态、劳动新形态,注重选择新型服务性劳动的内容”。为此在课程内容设置上要基于知识论的演变规律展现出与时代发展需求相适配的、具有前沿性的劳动学科的主要知识与方法论。职业院校尤其要重视结合专业教学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以专业教学融合劳动教育的形式,提高劳动的创造性水准。以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申报实施的1+X证书制度为例(见表1),院校与技术领先的行业企业合作开展专业技术劳作,如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与中德诺浩(北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发放“智能网联汽车检测与运维”的资格证书。工程造价则与廊坊市中科建筑产业化创新研究中心合作,发放“BIM(建筑信息模型)”的资格证书等,能帮助学生掌握最新的岗位技能和专业成果,最终使学生专业技能和劳动技能创造性互促共生,真正确立劳动教育在整个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

其次,随着信息化、智能化与现代化劳动的增加,职业院校还应及时创新劳动课程的形态,持续优化课程设置,积极开设实践课程、数字课程与综合课程等新形态课程,开发劳动教育的影视资料,编写劳动教育的专题读本,整理劳动教育的典型案例,以劳动教育资源的数字化、系统化来增强劳动课程的实效性、先进性和发展性。

最后,作为课程设置的重要环节,职业院校还需完善劳动教育的考核评价。在坚持评价激励与导向功能的原则下,联合家校社等多元主体参与评价,并以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创新方式,侧重对学生实际劳动技能获得和劳动价值体认情况的考核,并争取利用数字技术创成劳动教育的数字化评价平台,从劳动课程的访问量、劳动成果的数量质量、劳动实践基地的体验与学生劳动素养的形成等多个维度,形成准确公允的考核诊断,引领学生全面发展。

(三)开拓多元实施渠道,有序推进技能型劳动教育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实施是教育内容、教育目标细化落实的具体环节和过程体现,是劳动教育在职业院校执行情况的全貌展现。这一过程包含有劳动意识的确立、劳动能力的培养、劳动情感的增进以及劳动意志的塑造等。实施过程既是劳动教育质量和成效的决定性因素,也是检验、评估院校劳动教育水平的重要指标。

第一,职业院校要充分认识到劳动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据《纲要》开足开齐劳动教育必修课的要求,开设独立的劳动教育课程并排进课表,聚焦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加强劳动安全和劳动法规方面的教育,使学生养成守法诚信、勤劳坚韧、以技立身、敬业奉献的劳动品质。

第二,职业院校要积极发挥职业教育实施劳动教育的天然优势,将劳动教育与学科专业教育有机融合起来,在学科专业的教学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在引导学生苦练职业技能、掌握专业劳动技艺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参加各级技能竞赛,厚实学生职业劳作的技术积累。更为关键的是,职业院校要重视学生复合技能的培养,以“微证书”“多证书”等方式,建构起学生“一专多能”的劳动技能结构,增强学生跨界就业、胜任复合型岗位的实力。如具有实时互动、数据自动分析以及用户黏性强等优势的短视频营销工作,需要学生具备拍摄技巧、镜头转换、画面呈现与软文台词撰写等多种技能才能胜任。同时,职业院校还可积极拓展学生技能劳动场景,组织学生以“小老师”身份参与专业对口的职业体验活动,充分利用学生的专业技能服务中小学生的职业启蒙教育,增强学生以专业从事劳动的自豪感和成就感。截至2022年5月,“全国4500余所职业学校支持中小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实践和职业启蒙教育,辐射中小学近11万所,参与人次超过1500万”[6]。

第三,职业院校还要结合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新形态,组织学生开展富有技术含量的社会服务和家庭生活劳动。信息时代的劳动不再局限于农业、工业或线下销售等传统领域,基于互联网和虚拟交易平台的电商劳动,尽管没有产出具体的产品或实物,却通过网络交易生产出了能加速改造现实世界和劳动者本身的海量信息。并且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快速转型,新形态的职业劳动还在不断涌现,如2021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会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统计局就发布了企业合规师、易货师、密码技术应用员等18个新职业。职业院校应及时跟进这些新业态和新模式,引领学生在社会志愿服务和家庭生活劳动中充分展示自身新形态劳动的技能或成果。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可通过制作家庭劳动的短视频来展示“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价值追求,建筑专业的学生则可凭借智能建筑和智慧建筑的最新成果来宣扬“执着专注、求精求善”的工匠精神,烹饪专业的学生以创新地域菜肴新品的形式来推广“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劳动文化等。

新时代职业院校开展劳动教育,必须依据劳动发展的新特征和新趋向,自觉审视自身在实施劳动教育过程中的现实问题,积极探寻劳动教育实施的关键要素和有效路径,主动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不断提升院校劳动教育的时代性、专业性和育人性。在创新劳动教育举措的同时,职业院校应持续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进而促进学生实现“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6-04-30)[2024-01-02]. http://www.moe.gov.cn/jyb_xwfb/moe_176/201605/t20160503_241694.html.

[2]王晓燕,金禹航,张璐,等.跨界流动:高管多变职业路径对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研究[J].管理评论,2023(10):147.

[3]张怡凡,张莹.高校创造性劳动教育的内涵及其实施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23(10):107.

[4]赵蒙成.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本体价值与实践进路[J].现代教育管理,2022(2):44.

[5]徐长发.新时代劳动教育再发展的逻辑[J].教育研究,2018(11):14.

[6]王晓燕,杨颖东,孟梦.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学习研究之十三[J].教育研究,2023(1):10.

责任编辑:贾凌燕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职业教育新时代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