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感恩品格的发展路径及支持策略

2024-06-30 12:34冯宇静
中小学班主任 2024年11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

冯宇静

[摘要] 劳动是小学生优良品格形成的重要载体,本文基于小学生感恩品格现状和知行合一规律,在梳理和整合校、家、社三方相关资源的基础上,提出了感恩品格发展的支持策略,构建以劳动为载体的小学生感恩品格培养的劳动育德系统。

[关键词] 劳动教育;感恩品格;校家社协同

感恩是传统美德,更是和谐社会中的人们所应具备的优秀品格。心理学认为,感恩是一种稳定、积极的心理状态。有研究者证实,儿童时期具备这种心理状态的学生,进入青少年时期,其幸福感要高于感恩品质缺乏的学生。基于李克纳对于品格的划分,我们将感恩品格分为三个要素:个体感知他人、社会、自然给予自己的恩惠,即感恩意识;个体对于他人、社会、自然对自己的帮助心存感激,即感恩情感;在产生感恩意识、激发感恩情感的基础上,在意志的驱动下个体实施回报、奉献的行为,即感恩行为。

一、小学生感恩品格的现状

有研究者通过问卷,从感恩意识、感恩情感和感恩行为三个方面对全国少年儿童感恩品格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刘利才(2014)对青少年感恩品质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全国青少年的感恩品质总体状况良好,但从感恩认知到感恩行为之间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侯玉珠(2017)对大连市几所小学的小学生的感恩品质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小学生的感恩意识水平较高,但感恩情感水平较低。陈敬玲(2023)对昆明市5所小学的高年级学生感恩父母的水平进行了调查,数据显示小学高年级学生对于父母的感恩水平较高,其中感恩意识得分最高,感恩行为得分最低,这与刘利才的调查结果不谋而合。

从青少年感恩品格现状调查中可以看出,随着感恩教育的开展,大部分少年儿童的感恩水平较高,但感恩品格的三要素之间发展并不平衡。感恩意识水平高说明大部分少年儿童对他人、社会和自然对于自己的帮助心存感激之心,但由于缺乏感恩情感的驱使,或者缺乏外在环境的支持,部分青少年心中存在的感恩意识并没有转化为实际的回报、奉献的行为。

二、小学生感恩品格的发展路径

“知行合一”规律是劳动培育品格的基本规律之一。在小学生感恩品格养成的过程中,“知”是感恩意识的唤醒,“行”是在感恩情感以及个人意志力等相关因素驱使下实施的感恩行为。基于“知行合一”规律,以劳动为载体发展小学生的感恩品格,就是要在日常化、常态化的劳动中唤醒小学生的感恩意识、激发小学生的感恩情感,引导小学生实践感恩行为。

(一)唤起感恩意识

唤起感恩意识首先要加强对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小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通过教育使小学生能够发现并感知到他人、社会、自然对于自己的善意和帮助。其次,唤起感恩意识需要注重小学生的生活性,避免脱离小学生实际生活的口号教育,通过劳动实践引导小学生获得劳动经验,感受劳动的不易,珍惜劳动成果。再次,唤起感恩意识要尊重小学生在感恩事件中的真实感受和自由意志,强制性的劳动无法让学生在劳动中全身心投入,品格培养更无从谈起。

(二)激发感恩情感

感恩情感是人们经历感恩事件时的一种情感体验。在感恩事件中,当人们体验到尊重、幸福、快乐等积极的情感,形成强烈的感恩需求时,便产生了感恩情感。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小学生的感恩品格,要关注小学生的真实感受,避免将“恩情”强加于学生身上,用索取回报代替感恩行为。

(三)引导感恩行为

感恩行为的产生一般基于内在因素和外在环境两个方面。在劳动实践中,可以唤醒小学生的感恩意识,激发小学生的感恩情感,使小学生具备实施感恩行为的内在需求。同时,学校、家庭和社会可以通过感恩氛围的营造、活动的开展、劳动平台的搭建等,为小学生感恩行为的实施提供必要的外在环境。劳动平台的搭建应该具有开放性、多样性、创新性等特点,从而丰富学生在劳动中的感恩体验,进一步唤醒感恩情感,从而促进感恩品格的养成。

三、小学生感恩品格发展的支持策略

劳动是发展小学生优良品格的重要载体,家庭、社会、学校三个场域在小学生感恩品格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认为,校家社三方应各有侧重又共同协作,以促进小学生感恩品格的养成。

(一)家庭育德:厚植向善底色

家庭环境对于儿童的成长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可以通过劳动培养小学生感恩的品质。

1.劳动激发感恩意识

劳动可以拓宽儿童生活的领域,为儿童观察生活提供不同视角,提升儿童的动手能力,也能让儿童在劳动实践中体会到父母的辛苦。只有亲手整理房间,才能理解房间的整洁是辛勤劳动的成果;只有亲手洗涤衣物,才能养成保持整洁的好习惯;只有亲手择菜、烹饪,才能体会烹饪一日三餐的不容易。父母可以关注孩子在劳动过程中的专注表现,鼓励孩子坚持劳动,可以引导孩子珍惜劳动成果、关心关爱家人。劳动实践能够让儿童体会家人的艰辛,从而激发感恩意识。在劳动教育中,对于儿童的感恩行为,应该以积极的评价代替物质的报酬,避免弱化劳动教育的德育属性,将劳动转变成为交换物质的工具。

2.劳动和谐亲子关系

现代家庭教育往往存在重智轻德的现象,学业成绩成为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主要话题。父母与孩子之间常常因为学业成绩出现矛盾和冲突。

劳动是一种实践性活动,父母和孩子可以共同参与。儿童可以在与父母一起买菜的过程中了解家人各自的喜好,学会关心家人;可以在与父母共同整理家务的过程中,体会并肩劳动以及合作的快乐。在家务分工劳动中,儿童感受自己能力的有限以及父母对于自己的帮助和付出。家务劳动可以加深父母与儿童之间的相互理解,让亲子关系更加和谐。

3.家长言传身教

父母对劳动者的尊重和感恩对于儿童感恩品格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对超市里的营业员、小区里的保安等劳动者心怀感恩,用“谢谢”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这样的言传身教能够让儿童看到身边劳动者们的付出,并学会用语言表达感恩之情;家长认真执行垃圾分类,随手将垃圾扔进垃圾桶,尊重环卫工人的劳动,用行动感恩他人的付出。父母用一言一行传递自己的感恩之心,以身作则,为儿童树立榜样,培养儿童的感恩品格。

(二)学校育德:创新感恩方式

学校是劳动教育的主要阵地,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在活动中挖掘育人资源,在每一次主题活动中将学生的感恩意识转变为感恩行为。

1.梳理常规活动中的感恩资源

小岗位建设是德育工作重要的组成部分,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点认领一到两个班级小岗位。从岗位的选择和认领开始,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变强制义务劳动为主动参与班级事务,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在学生值岗的过程中,教师要亲身示范,为学生扫清劳动技能方面的障碍,同伴“师徒结对”合作履岗,在此基础上强调规范,对学生的劳动提出要求。同时利用午会课、班会课等时间,及时对学生值岗情况及劳动感受、困惑等进行交流反馈,发挥班级和同伴的力量共同解决劳动中遇到的问题。基于学生积极的评价和及时的鼓励,让学生在服务班级的过程中体会到奉献的成就感。

“校园小当家”是学校为三至五年级学生提供的校园服务性平台。教师可以利用这一资源,结合五年级毕业季活动,设计毕业前最后一次“校园小当家”系列活动——“感恩母校,放飞梦想”,通过活动将学生对于学校的感恩之情转化为实际行动。活动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寻梦亮眼睛”,利用最后一次校园小当家的契机,发现校园之美和一处校园有待改善之处;第二阶段——“筑梦绘蓝图”,组建小组,制订计划,为校园之美做宣传,为有待完善之处设想改进方案;第三阶段——“巧手放飞梦想”,具体落实前期的方案和计划,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恩母校,为母校送上一份特别的毕业礼物。

2.挖掘主题活动中的感恩契机

学校常常根据不同的主题开展综合性活动。以我校为例,以“四季”为主题,开展“校园四季”活动。以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日常生活。在活动的引领下,学生通过探究感知大自然的馈赠,激发对大自然的感恩之情。

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开展活动,展示探究成果。学生开动脑筋为班级活动出谋划策,在活动开展过程中,活动小岗位为每个学生提供为班级服务的机会,用自己的劳动为活动的顺利开展保驾护航。每一次活动都是一次奉献的机会,学生在活动中用劳动服务班级,体验到奉献的快乐。

除此之外,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列举“感恩清单”,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选择,向家中老人表达感恩之情,或者为老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或陪伴。

3.建立学生感恩成长小档案

学校可以通过建立感恩成长小档案,帮助学生记录感恩行为。通过记录,学生可以看到自己感恩品格形成的轨迹。小档案的记录也是榜样树立的过程,学生可以通过身边的榜样看到同伴之间的感恩行动,通过同伴之间的相互学习和相互影响,在班级和学校里形成浓厚的感恩氛围。

小学生感恩品格的培养,需要基于真实的情景,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还要注重学生在感恩事件中的真实体验。学校要为学生搭建平台,创设机会,让学生的感恩意识和感恩情感转化为感恩行为。

(三)社会育德:营造感恩氛围

感恩品格的形成对于构建和谐社会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和谐文明的社会风气为小学生感恩品格的培养创造良好的环境;同时,社会也为小学生实施感恩行为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1.注重榜样宣传

为营造感恩氛围,网络、电视等媒体可以加大对于感恩奉献榜样的宣传。通过新时代好少年的宣传,让小学生明白感恩国家其实可以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用实际行动感恩国家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通过公益广告号召人们关注自然、爱护自然,引导小学生思考如何用行动保护祖国的绿水青山。

2.搭建志愿服务平台

社会实践是培养小学生感恩品格的重要途径。社区可以与学校联合为小学生提供社会服务劳动的机会,让小学生在劳动中增强社会责任感。校社联动让小学生通过参与社区绿地改造,为社区建设出谋划策,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社区还可以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与社区里的孤寡老人结对,为社区孤寡老人提供陪伴和帮助。社区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敬老活动,教会社区老人使用智能手机等电子设备,让小学生在劳动中形成帮助他人、不求回报的道德品质。

感恩品格的培养对于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构建文明和谐的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家庭通过营造和睦的家庭氛围,家长通过以身作则,为学生感恩品格的养成打下坚实的基础;学校通过开展系统性的活动以及相关课程,唤起学生的感恩意识,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感,为学生感恩行为的实施提供机会;社会通过媒体宣传树立感恩榜样,通过搭建服务平台为学生感恩品格的培养创造良好的环境。

在校家社三方共同协作下,建立起“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感恩长效机制,让感恩品格根植于小学生内心,让回报他人、服务社会、奉献国家成为一种稳定的行为方式,这是我们努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任怡.劳动育德研究[D].武汉:湖北大学,2022(04).

[2]刘利才.青少年感恩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
孩子的劳动教育应从家庭教育中抓起
让劳动教育真正走进课堂
新时期幼儿劳动教育研究
“动”与“不动”
邓颖超的妇女劳动教育思想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浅谈劳动教育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
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理论研究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