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体系建构对策研究

2024-06-29 00:38许欢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6期
关键词:学科体系高校课程

许欢

摘 要: 目前,高校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体系建构受到越来越多教育者和研究者的关注。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如何构建一套完善的学科体系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已成为教育研究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文章对高校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体系建构进行了深入研究,探讨了不同类型的建构方式,分析了当前学科体系建构存在的问题,并从灵活的学科整合、注重学生中心、与社会接轨、加强教师培训、实践与研究相结合这几方面提出解决对策,旨在构建更具有实际应用性和创新性的高校教育体系。

关键词: 学科体系;高校课程;教学论

中图分类号: G642.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9052(2024)06-0152-03

引言

高校教育在培养人才、传承文化、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而课程与教学论作为高校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其学科体系的建构直接关系到教育质量与创新发展。然而,当前高校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体系存在一些问题,亟需深入分析和解决。

一、高校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体系建构类型

(一)纵深型学科体系

纵深型学科体系注重知识体系的深度发展,旨在培养学生在特定领域达到专家水平。其核心理念是通过持续地探索和学习,使学生在学科内不断深入,从而实现对知识的深刻理解与掌握。这种类型的学科体系在构建中强调学科之间的内在连续性。其不仅仅是将课程内容进行简单的堆砌,而是通过有机的知识衔接和延伸,使学生能够在不同阶段逐步拓展知识层面。从基础概念到高级理论,纵深型学科体系将知识点贯通起来,确保学生在前进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加深对知识内涵的认识。在实施纵深型学科体系时,教师需要精心设计课程结构,将知识有机地连接起来,使之呈现一个清晰的知识链条[1]。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的思考,促使其在不同领域寻找联系,从而拓宽视野,培养系统思维。纵深型学科体系也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精神。学生在这样的体系下不仅仅是被动接受知识,更应该成为知识的积极构建者和探索者。通过开展独立研究、课外拓展和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深入挖掘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从而在学科内取得更为深刻的理解和突破。

(二)交叉型学科体系

交叉型学科体系突破了传统学科分类的束缚,将不同领域的知识进行有机融合,创造出新的知识领域和研究范式。交叉型学科体系注重跨学科的研究,鼓励学者和学生在不同学科之间建立联系,深入探讨交叉点上的问题和挑战。通过将不同学科的理论、方法和实践相互结合,交叉型学科体系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丰富和综合的知识体验。交叉型学科体系强调知识的创新性和前瞻性。在这种体系下,学生不仅仅是传统学科知识的消费者,更是创新的驱动者。学生被鼓励跳出传统思维模式,勇于尝试将不同领域的知识结合起来,以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复杂问题。这种跨界的思维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校课程与教学论的交叉型学科体系建构类型为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跨学科能力的人才提供了有力的平台。通过突破传统学科界限,鼓励学科交叉和知识整合,这一体系有望推动知识的前沿拓展,为解决复杂问题和应对未来挑战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高校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体系建构存在的问题

(一)过于刻板的学科划分

传统的学科划分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学科内的专业化和深度发展,但同时也形成了高墙,限制了学科间的交流与合作。不同学科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学者和研究人员很难跨足多个学科领域,导致了知识的孤立化和割裂化。这限制了创新的可能性,阻碍了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性思考和方法。过于刻板的学科划分还可能导致知识的滞后和僵化。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和知识的不断涌现,许多新兴领域和交叉领域的知识需要被整合和创新,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然而,刻板的学科划分使得对这些新知识的探索受到了限制,阻碍了学科体系的更新和进步。

(二)忽视学生的兴趣与需求

部分高校课程的设计和安排过于固化,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职业规划。这可能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乏味和无聊,缺乏对课程的积极参与。学生可能因为缺乏动力而表现出消极的学习态度,甚至可能出现旷课和辍学的情况。一些学科体系可能过于强调纯粹的学术知识,而忽视了实际应用和职业发展方向。这导致了学生在毕业后可能面临实际工作和职业需求的不适应。学生可能会质疑其所学的内容与实际工作的联系,进而降低其学习动力和兴趣[2]。

(三)与社会需求脱节

一些高校课程的设计和内容滞后于社会的发展。社会在不断变化和创新,涌现出新兴领域和技术,然而部分学科体系的教学内容仍然停留在旧有的知识体系中,无法有效地满足社会的新需求。学生在毕业后可能会面临知识与实际工作的脱节,导致难以胜任现代职场的挑战。一些学科体系可能过于注重理论知识,而缺乏实践性的培养。现代职场对于实际应用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需求越来越高,然而一些学科体系的教学重心仍然偏向纯粹的学术理论。这使得学生在毕业后可能面临实际工作中的困难,需要较长的时间来适应和培养所需的实践技能。

三、高校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体系建构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灵活的学科整合

灵活的学科整合强调跨学科合作,促进学科融合,解决传统学科界限问题。高校可以通过组织跨学科的研讨会、研究项目和教学团队,将不同学科的专家和学者汇聚在一起,共同探讨复杂问题和研究领域的交叉点。这种合作有助于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互补,为解决综合性问题提供更加全面的思考和方法,推动知识创新。例如,将教育学与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其他学科相结合,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学习过程的多维度影响因素,从而为教育实践提供更为有效的指导。这种整合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还促使教育研究朝着更多元和全面的方向发展。灵活的学科整合也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跨学科思维。在交叉学科的教学环境中,学生需要学习并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培养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这种跨学科思维的培养将使其更好地适应未来职业发展,并更具备应对多变的社会挑战的能力。这种综合性的培养有助于打破传统学科间的壁垒,培育更具创新力和适应性的人才。通过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交叉学科,可以推动知识的整合与创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跨学科思维,进而推动高等教育开放创新。

(二)注重学生中心

高校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体系建构应当以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为核心,将学生置于教学体系的中心,使课程设置更加贴近学生,提升教学效果和参与度。注重学生中心的策略要求学科体系的建构必须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兴趣和需求。高校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如调查问卷、访谈、重点小组讨论等,获取学生对于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反馈。这些反馈将成为调整和优化课程设置的有力依据,从而使课程更加符合学生的期望和实际需求。课程设置需更加贴近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方式,注重多样性的教学方法,如问题导向教学、案例教学、小组讨论等,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动力。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风格和节奏,因此教师应当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此外,引入实践型的教学环节,如实验、实习、项目等,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使其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中。学生中心的策略强调课程的个性化设置,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高校可以通过开设选修课、专业方向课等方式,让学生在一定范围内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课程内容。这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积极性。个性化的课程设置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和优势,培养其在特定领域的深度能力。

(三)与社会接轨

高校应当积极主动地与社会保持紧密的接轨,以确保其教育体系能够更加贴合职场的需求和挑战。这种紧密的接轨策略对于高校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其能够促使教育体系与社会发展保持同步,并为学生提供更具实用性的教育。高校可以与各类企业和行业机构建立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通过成立产学研合作基地或实验室,高校可以与企业共同探讨并研究当前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素质和技能。通过与企业合作,高校能够更准确地了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调整课程设置,培养出更具实际应用能力的毕业生。通过召开座谈会、举办研讨会、参观企业等方式,高校可以与企业保持频繁的沟通,了解其对人才的期望和需求。这样的沟通渠道可以让高校更加敏锐地捕捉市场变化和趋势,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确保其教育目标与社会需求保持一致。高校还可以通过实习、项目合作、实验等方式,将学生置于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实际操作和实践项目。这样的实践教学不仅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够增强其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职场的挑战。通过与企业和行业机构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高校能够更好地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这种紧密接轨的策略不仅可以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还能够促进高校与社会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合作,推动整个教育体系与社会发展的紧密衔接。这种与社会接轨的策略能够让高校更好地履行其培养社会人才的使命,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3]。通过不断优化教育体系,将教育与实际需求相结合,高校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具有现实意义和实际价值的教育,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这种紧密的接轨将使高校在全球化和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更加强大和有影响力。

(四)加强教师培训

高校应当致力于建立一个完善的教师培训体系,以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能力。高校可以设立专门的教师培训中心或机构,作为统筹规划和组织各类培训活动的枢纽。这个中心应当具备完善的培训计划和资源,以确保培训的系统性和连贯性。这些培训内容可以涵盖广泛领域,包括教学理论与实践、课程设计与教材开发、教育技术应用等方面,从而全面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培训应当精准地结合实际需求,关注不同教师的个体发展。这意味着培训内容应当根据教师所在学科领域和职业发展阶段的不同进行精准定制。年轻教师可以接受教学基本技能的培训,以帮助其更好地掌握教学方法和策略。与此同时,对于拥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可以开设深化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研讨会和 讲座,以激发其不断更新教学理念的热情,保持教育的活力。高校还可以邀请国内外知名教育学者举办讲座和研讨,分享最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这有助于将国际先进的教育观念引入本土教学实践,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同时,教师还可以参与国际学术会议和交流活动,从而深化对国际教育趋势的了解,拓宽教学视野,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体验。这一培训体系也需要不断地优化和更新,以确保教师能够获得持续的专业发展机会,从而适应日益变化的教育环境和社会需求。高校应当积极与行业合作,深入了解市场需求,结合教育趋势,不断完善教师培训机制,使之能够产生更大的效益。这样的努力将有助于保持高等教育的竞争力和持续创新。

(五)实践与研究相结合

将实践和研究紧密融合,可以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其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实践与研究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通过实际的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课程内容[4]。例如,在艺术类课程中,学生通过创作作品可以将美学理论付诸实际,提升其对美的感知和创作技巧。参与研究项目让学生能够深入探讨和分析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通过自主提出问题、收集和分析数据,学生能够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研究过程中提升批判性思维。这种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和面对复杂挑战时尤为重要。实践与研究相结合的策略还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在实践活动中,学生需要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际情境,培养解决问题、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职场的需求。例如,在商学院,学生可以通过参与商业计划竞赛,将课堂学习与实际商业运作相结合,提升实际应用能力。实践与研究相结合的策略也能够推动知识的创新和发展。通过参与研究项目,学生有机会提出新问题、探索新领域,并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创新的解决方案。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为其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5]。在实施过程中,高校需要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支持和指导,建立完善的实践和研究项目体系,以确保策略的有效实施。高校可以为学生提供导师指导,帮助其规划和实施实践和研究项目。同时,高校应该鼓励学生参与国内外学术会议和交流活动,进一步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

结语

本文对高校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体系建构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和分析,通过对相关理论、政策和实践的研究,可以发现高校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体系建构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工作,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的质量和发展。在高校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体系建构中,教师要明确自身的教学目标和定位,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人才,因此学科体系应该紧密结合社会需求和学生能力培养目标来进行构建。高校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体系建构是一项复杂而又重要的任务,需要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考虑和协调。高校应该以提高教育质量和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坚持问题导向和实践导向,注重教师专业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完善和优化学科体系。相信通过不断努力,高校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体系将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为培养优秀人才和促进社会进步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苏绍会.“三全育人”视阈下高校体育教学实现路径分析——评《体育课程与教学论》[J].热带作物学报,2021,42(6):1899-1900.

[2]毕国珍.基于对分课堂的地方高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西部素质教育,2020(6):157-159.

[3]涂黎晖,苏德矿.高校课程改革探析——评《课程与教学论》[J].教育发展研究,2018(17):86.

[4]黄晓丹.试论高校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体系建构[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34(10):51-52.

[5]吉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建制的历程[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86-92.

作者简介:许 欢(1996.01— ),女,汉族,山西省永济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基金项目:运城学院2022年校级科研项目“心理健康对新进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影响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YY-202217)。

猜你喜欢
学科体系高校课程
中职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体系的构建
从通识教育理论演进看其指导高校课程设置的必要性
高校课程信息化教学绩效评价的探讨
高职课程系统性教学设计的研究
高校《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教
高校教师教育专业课程教学应与中小学课程改革相结合
高校课程多媒体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矿区运输专业学科体系的建设与思考
行政监察学的学科构建与发展趋势
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的构建与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