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课程教学中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探究

2024-06-29 14:04杨丽娜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6期
关键词:素养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摘 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学前教育对具有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的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显著增加,在幼儿全面发展教育理念的普及之下,学前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还需具备丰富的实践技能与创新能力。在此背景下,高职高专院校的儿童文学课程教学被寄予厚望,亟须通过系统的教学设计与方法,培养出能够适应幼教行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技能人才。因此,本研究聚焦于儿童文学课程在高职高专教育中的角色和实施方式,旨在探究如何通过儿童文学教学,有效结合理论与实践,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最终实现为学前教育行业培养出更具教育情怀、专业知识与实际操作能力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关键词: 高职高专教育;儿童文学课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素养提升;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 G40-034;G42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9052(2024)06-0091-03

引言

高职高专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肩负着为社会输送高素质教育人才的重要使命,而儿童文学作为学前教育专业中的核心课程之一,其教学方式和内容的优化直接影响着未来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能力。因此,研究高职高专儿童文学课程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创新思维和情感教育能力,可以优化儿童文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使之更加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还能够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提供更全面、更实用的教育技能,从而培养出能够适应快速变化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技能人才,对教育行业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提升幼儿教育质量,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也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一、高职高专儿童文学课程的主要特征

高职高专的儿童文学课程涵盖从古典儿童文学到现代儿童文学的广泛领域,教学内容在文学理论的基础上,整合进了文学批评、文化研究、心理学以及教育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跨学科的知识融合极大地丰富了课程内容,也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使他们能够从更广泛的角度去欣赏儿童文学[1]。在高职高专所强调的专业性、应用性方面,课程教学对儿童文学特有的语言风格、叙事技巧及其在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下的发展变化进行全面解析,格外注重理论学习与创作实践的有机结合,鼓励学生通过创作、翻译和批评的实践活动,加深对儿童文学的应用能力,让学生掌握儿童文学的核心概念,以及赏析儿童文学的方法论,为其日后的执教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

儿童文学课程融合了学前教育学、心理学、基础文学理论以及音乐、美术和舞蹈等多个知识领域,构建了极为丰富的学术体系。该课程紧密关联学前教育学与心理学、学前卫生学等基础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继而与幼儿园活动设计与指导、学前教育科研方法等进阶课程相衔接,形成了完整的教学序列[2]。在课程内容上,重点涵盖了儿童文学相关的理论知识、发展史,以及儿歌、儿童诗、故事、童话、寓言、图画书、儿童戏剧等多样的文学形式,内容知识面涉及较广,且深度适中,能够培养学生全面的文学理解能力。

教学目标方面,该课程致力于让学生深刻充分的了解儿童文学中各类不同的理论以及概念,掌握在儿童文学这一文学体系下,不同文体所具有的独特特点以及美学特征,帮助学生充分认知在不同的文学题材下如何进行分类,如何进行应用。当然还需要充分注重不同年龄的儿童自身的特征、审美结构以及对于文学题材接受方式的区别,做好对儿童文学作品的有效改编、有效创编,提高其鉴赏能力,增强对其鉴赏能力的培养[3]。除此之外,课程主张学生有效地选取儿童文学作品,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选择最适宜幼儿自我发展、自我学习的活动,帮助幼儿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同时幼儿在进行阅读的过程中,教师也需要帮助幼儿进行儿童文学作品的选择,帮助幼儿更好的认知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强大自信。

儿童文学课程的设计实施,应当紧密围绕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即培育具备高素质和高胜任力的幼托岗位人才,这些人才应当能够顺利进入职场、稳定发展并展现出色的工作能力。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需要充分的考虑到目前我国的社会发展以及学前教育专业的趋势,明确学生在就业时期的就业现状以及高职高专学生在日常学习发展过程中的特点,始终构建以项目为基础的教学任务。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需要遵循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在开展各类不同教学活动时,教师应将立德树人作为学生经济研究、教学活动发展中最重要的内容。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优先考虑中国经典儿童文学作品,以此作为教学的基础材料。教师在组织教学策略时,应将重点放在构建“课堂与岗位、竞赛与认证、融合教学与实践”的五位一体化教学模式上,以促进学生在学习、实践、教学过程中的思维进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在整个教育教学发展过程中,贯彻美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这一原则,充分、有效的利用文字进行自我启发,提高学生自身的核心素质,从而提升幼儿的核心素质,使得新时代下的幼儿教育行业能逐步走向德技双优这一特质,确保在开展幼儿教学时,教学质量得以提升[4]。

二、当前高职高专儿童文学课程教学存在的普遍性问题

(一)课程标准实用导向不足

在相当一部分高职高专院校中,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任教师往往由新近毕业的学生担任,这些初出茅庐的专任教师并不具备深厚的教学经验,往往会过度依赖于较为传统的教学大纲模板,对项目教学、模块教学、任务驱动教学等更现代且实用的教学策略的掌控能力较差,教学效果的提升程度也不甚明显[5]。况且,即便部分专业教师的执教能力更强,但是由于缺少对幼儿教育工作的实践经验,进而导致很多教师对幼托岗位本身所具有的实际应用价值以及该内容的认知存在严重不足这一现象。这一情况也导致在后续的课程标准制定过程中,其本身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无法充分发挥儿童文学课程在教育实践中的潜在价值。

(二)课程教学安排不甚合理

由于高职高专教育通常为三年制,部分院校实行的是“2+1”或“2+0.5+0.5”模式,儿童文学课程的课时多设置为24至36学时,仅少数院校能提供高达54或56学时的课程。这种课时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程的质量,尤其是在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方面的均衡发展[6]。学生需要充足的课时来深入理解文学理论,并通过模仿、练习、实践和指导来磨炼自己的技能。然而,当前的课时分配,加之一些年轻教师在教学经验上的不足,导致理论与实践学时分配不够合理,进而影响了学生的文学理论素养和文学实践技能的提升。为了克服这些不足,高职高专院校需要重新审视儿童文学课程的课时安排,以确保学生能够在理论与实践中都获得充分的发展[7]。

(三)教学内容创新性不足

儿童文学教材的编写工作通常由文学作家或学前教育学者担当,由于编者往往没有儿童教育相关经验,使得文学与专业知识未实现完全融合,导致了教材在内容上存在偏差:一方面,有些教材过分强调文学理论知识,而忽视了对学生在幼托岗位必需的儿童文学应用技能的培养;另一方面,有些教材则过于侧重于学前教育岗位的技能练习,而忽略了对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这种教材内容与岗位需求之间的错位,可能导致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且现行教材中的文学作品案例大多具有较为历史的背景,缺乏反映当代社会和文化元素的最新文学作品,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认知当代文学趋势的可能性。因此,为了更好地满足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需求和职业发展,教材编写需要更加注重文学与教育实践的整合,同时更新教材内容,引入更多具有当代特色的文学作品,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提升其文学及应用技能。

三、高职高专儿童文学课程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能人才的现实路径

(一)重构教学内容

高职高专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儿童文学课程,面对着精准培养人才、聚焦赛事标准、对接岗位需求以及深化证书考核等多重任务。在此背景下,依托《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及《新职业教育法》,并充分考虑学科特点与学生的学习情况,实现课程内容重构的需求极为强烈。

第一个项目聚焦于儿童文学作品各体裁的理论知识和阅读储备,包括儿童文学基础理论、发展史、各种体裁(如儿歌、儿童戏剧、儿童诗、儿童故事、寓言、童话、绘本等)的基本理论和阅读材料,共计六个子任务,项目的目的在于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使他们能够深入理解儿童文学的复杂性。

第二个项目则专注于各体裁儿童文学作品的鉴赏、表达和创编能力的培养,涵盖儿童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与方法、儿童戏剧的鉴赏与创编,以及儿童故事和绘本的讲述与创编等五个子任务,此项目旨在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促进他们对儿童文学作品的深刻理解。

第三个项目着重于各体裁儿童文学作品在教学设计和活动指导中的实际应用,划分为四个子任务,包括儿童戏剧、儿童诗、儿童故事以及绘本的教学设计与活动指导。这一部分强调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在真实教育环境中运用儿童文学的能力。

这三个项目之间相互依托,形成了一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学习体系,项目二建立于项目一的学习基础之上,而项目三则进一步在项目二的基础上拓展应用。层次分明的教学安排有助于学生逐步掌握儿童文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巧,使得儿童文学课程能更有效地满足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际需求。

(二)创新教学方法

考虑到高职高专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导向,儿童文学课程的教学需要更加注重实际体验,不能停留于理论层面的“知识记忆”。教师需要通过具体的实践操作向学生展示儿童文学的各种表现形式特点,以便学生能够对文学作品形成更加深刻的理解。例如,在教授儿童文学中的儿歌部分时,教师应当亲自示范儿歌的节奏特征,这样学生才能通过模仿实践,逐步提高自己的表现能力,更深入地掌握儿童文学的核心要素。对于那些在音色、形体上达不到示范标准的教师,现阶段颇为流行的现代新媒体技术就能够为其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教师可以选择利用多媒体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案例素材,引导他们在日后的实践中注意这些要素,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入地参与到真实的学习情境中。

例如,在教授“童话”这一文学形式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平台搜集相关资料,将他们感兴趣的表演作品、音乐和画面背景选作素材。之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儿童文学作品的独特感受,进行表演并与同学们分享,而后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学生之间进行相互评价。比如在表演童话人物时,自己的语言表达是否有效地展现了人物特征,以及手势和表情是否与内容相匹配。只有做到每一个细节都“抠到位”,才能够在日后的学前教育实践之中少出错,更好地以儿童文学的载体落实学前教育的基本功能。

(三)规范教学流程

在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的儿童文学课程中,教学过程可以划分为五个精心设计的步骤,旨在有效融合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首先,课程以激趣导入新知的方式开始,引导他们共同构建知识框架。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和学生共同确定课程的重难点,通过积极的讨论和表达,为学生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其次,就是学生的协作探索期,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会按照各个课题的需要,对儿童文学的各个部分进行设计,供学生们进行欣赏与剖析,并对作品的表现手法、教学设计以及活动的组织方式进行探索。在此基础上,同学们在小组协作与实践中,逐渐地把握了作品欣赏的要领,并突破了关键的难点。

再次,为课题研究结果的演示,目的在于把课题研究的结果转化为实践活动,使其能够将所学到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此阶段,同学们通过对儿童文学作品的欣赏、表达讲述和活动仿真等结果进行了演示,培养了他们将来的学前教育教师的心理品质和职业素养,这种基于行为的教育方式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技能要点,解决课堂上的困难。接下来是评估辅导改进的环节,以学前教学技巧比赛的成绩评定准则及幼儿老师的听课评估表格为依据,对项目结果进行正确客观的评估。同时,通过与幼教一线的专家、老师进行评估与分析,使学员能够更好地改进自己的课程效果。优秀的专题研究结果将作为教学资源的一部分,作为教材供所有同学借鉴。

最后,教师进行授课总结,结合教学进展以及同学们的学业情况,把他们的课程演示结果当作例子进行分析,着重突出关键的知识点,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儿童文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巧,运用“学论做”的方式,有效推动课题的实施,保证了学生在儿童文学学习中实现“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目的。

结语

研究揭示了儿童文学课程在学前教育专业中的重要地位,也强调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必要性。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需要认识到,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需求,必须不断优化儿童文学课程内容,采用更加灵活、更加多元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帮助他们在实际教学中更有效地应用儿童文学知识,培养出更多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和出色实践技能的幼教人才,为提升我国学前教育的整体质量作出积极贡献,间接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秀珍,吴颖,石群山.高职高专朗诵艺术课程思政建设的原则、内容及实施策略[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2,36(5):53-59.

[2]仵兆琪.高职高专儿童文学泛在学习模式研究[J].文学教育(中),2022(5):128-130.

[3]焦健.共情体验法在高职高专文学课中的运用-以古典诗词教学为例[J].教育观察,2020(10):101-102+106.

[4]周婷.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文学教育中的融入[J].文学教育(下),2022(8):82-84.

[5]刘思佳.高职文学课堂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教学思考[J].传奇故事,2022(42):58-60.

[6]廖莎.文学欣赏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以GoingHome为例[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3,39(1):127-129.

[7]郑百花,谭津舟.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增加英美文学元素的策略[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3,39(3):56-60.

作者简介:杨丽娜(1977.12— ),女,俄罗斯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儿童文学、戏剧教育。

基金项目:乌鲁木齐职业大学2022年校级课题三全育人专项“习近平引用中国古典诗词对高职院校育人的启示研究——以乌鲁木齐职业大学为例”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ZSXY22004)。

猜你喜欢
素养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新课改下优化初中语文教学的策略探析
浅谈兴趣引领对学生素养提升的重要性
打造快乐的数学课堂
泛北部湾区域经济视野下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数学建模课程教学改革
应用型人才培养下作物栽培学教学方法改革
关于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策略研究
目的论角度下的英语翻译策略研究
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基于OBE模式的模具课程设计改革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