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析

2024-06-29 09:39于影汪子楠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6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于影 汪子楠

摘 要: 吉林省红色文化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历史遗产,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现实价值,对于弘扬革命精神、传承优秀传统、培育时代新人具有重要的意义。吉林省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还存在着对于吉林省红色文化资源认识不清、利用率低、方法匮乏等问题。本文通过加强当地高校红色校园文化建设、互联网建设和课堂教育教学活动,使吉林省红色文化能够更完美的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红色文化历代相传。

关键词: 吉林省红色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9052(2024)06-0034-03

引言

红色文化是中国革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先烈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而英勇奋斗、顽强拼搏的历史见证。“在构建中国革命故事这棵参天大树的过程中,全国性的叙事是躯干,地方性的叙事是枝叶。没有躯干,不成大树;枝繁叶茂,大树才会充满生机、不可撼动。[1]”吉林省红色文化承载着中国革命史的重要内容。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用好红色资源,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核心力量,高校应注重对大学生进行红色文化渗透教育,将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吉林省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吉林红色文化是吉林省地区在中国革命历史中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具有浓厚的革命情怀和英勇斗争精神,展示了吉林省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环境,体现了吉林省人民的无私奉献和家国情怀。

(一)弘扬革命精神,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历史史诗,为了国家的解放和民族的富强,无数革命先烈英勇奋斗、为人民的利益、民族的利益、祖国的利益不惜牺牲。不同地区在革命斗争和建设过程中都有许多光辉历史和英雄人物,他们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和努力。他们用鲜血和生命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吉林省红色文化包含了这些光辉历史和英雄人物的传承和弘扬,激励着后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通过吉林省红色文化的教育,大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了解当地革命斗争的曲折历程、伟大成就和英勇牺牲,通过感悟这些历史,彰显出敬畏历史、缅怀先烈、传承光荣传统、勇攀时代巅峰的精神品质。如今,面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峥嵘岁月的革命历史告诉我们,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非凡底蕴,大学生深入学习红色文化,不仅有助于明辨是非、树立理想信念,把握正确航向,而且能够从中获得精神滋养,增强信心和勇气,注入自己的成长与发展。红色文化的代代相传,可以唤起无穷的力量,激发学生对先烈的尊崇与敬佩,继承和发扬其崇高的精神风范,从而激励他们更加坚定政治立场和思想信念,自觉投身社会主义事业。

(二)增强爱国情感,发扬正确的价值观念

吉林省红色文化中蕴含着革命英雄的奋斗精神、为人民谋幸福的价值取向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学习吉林省红色文化,大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坚持崇高的革命理想和信念,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奉献精神、团结合作、诚信友爱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吉林省红色文化承载着 吉林省地区长期的革命历史和优秀传统,通过学习吉林省的红色文化,大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历史的连续性和发展规律,了解历史发展的辩证法,深刻理解历史给今人的启示。同时,吉林省红色文化也激发了对历史英雄的敬仰和对历史进程的认同,促使大学生继承先烈的遗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三)加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培养民族自豪感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地方红色文化的融入有助于文化认同,地方红色文化是当地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形成的精神丰碑和文化遗产。通过对吉林省地方红色文化的学习和传承,大学生可以更好地认同自己的文化身份,激发敬畏历史、崇尚正气、弘扬优秀传统的文化自信心,树立起正确的历史使命感和文化自豪感。这有助于增强对吉林省文化认同感,培育和传承地方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有利于形成文明开放、包容和多元发展的地方文化氛围。在社会责任方面,红色文化的融入有助于激发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红色文化代表着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和宝贵精神财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不懈奋斗。大学生也可以更加深刻地领会当地人民为国家和民族利益而付出的伟大牺牲和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吉林省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对于吉林省红色文化资源认识不清

吉林省红色底蕴深厚,红色资源丰富,拥有薪火相传的红色精神、生生不息的红色文化、丰富厚重的红色遗迹。这里不仅是东北抗日联军的创建地,东北解放战争的发起地,抗美援朝的后援地,还是新中国汽车工业的摇篮,新中国电影事业的摇篮和中国人民航空事业的摇篮[3]。大学生对于当地的红色资源、英雄事迹和革命历史缺乏深入的认识和感受,形成了“知之不深、感之不切”的现象。这会影响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使红色文化教育成为教育内容中的附加项,而非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无法引起学生的内心共鸣。

1.缺乏对红色文化资源的深入了解。

很多学生对于吉林省的红色文化资源仅限于一些知名的景点和事件,他们对于这些红色文化资源的历史背景、意义和价值缺乏深入的了解,形成了对这些资源认识的局限性。

2.缺乏对红色文化资源历史价值的认知。

学生对于吉林省的革命历史和红色文化资源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很多人只是了解一些名人故事或者红色地标,并没有深刻认识到这些资源承载的丰富历史价值和人文精神,很少能够将这些资源与吉林省的革命历史联系起来,缺乏对这些资源深层次意义的认知。

3.缺乏对红色文化资源的深入学习。

学校通常只是通过静态的史料和文献、教科书等途径向学生介绍红色文化资源,但是缺乏深度的红色文化资源学习和体验,使学生难以明确地感受和理解这些资源的历史价值和人文意义。

(二)红色文化资源的利用率较低

吉林省红色文化蕴涵着丰富的革命故事和英雄事迹,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历史教育没有充分挖掘和展现吉林省的红色历史。大部分的思想政治课程仍然囿于抽象的理论教育,而对于吉林省的红色历史并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这导致学生对当地的红色资源和英雄人物缺乏足够的感知和认同。

1.信息化程度不高。

吉林省的红色文化资源包括革命历史纪念馆、遗址、纪念碑、革命遗址公园等,但这些资源的信息化程度较低,虽然一些资源有简单的标识牌和展示内容,但是缺乏系统化的信息化管理和展示手段,使得学生难以全面地了解这些红色文化资源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2.开发利用宣传不足。

吉林省除了一些比较知名的红色文化旅游景点外,有些地方的红色文化资源,缺乏专业的规划和开发,导致资源的利用率不高,这也导致吉林省红色文化资源的宣传推广工作相对滞后,对外宣传渠道较为单一,缺乏全方位、多角度的推广活动,一些红色文化资源的知名度不高,很多外省市的大学生甚至本省市的大学生都未曾听说过这些资源。

3.教育传承不足。

在学校和社会的教育传承方面,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主要侧重于革命历史和革命先烈的讲解和歌颂,缺乏与学生实际生活结合的教学内容和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这导致学生对红色文化缺乏深入的了解和认知。

(三)教育教学方法匮乏

红色文化教育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部分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重视理论教育而忽视了地方特色教育,在教学方法上较少利用吉林省的红色资源,导致学生对吉林省红色文化了解匮乏,难以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

1.教学内容偏向理论。

红色文化教育的教学内容过于理论化,传统的红色文化教学内容主要围绕革命历史和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展开,但过于强调教条性的理论知识,也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只能采取事迹陈列、论说、歌颂等较单一的教学方式。

2.教学手段单一。

红色文化教学的方式缺乏多样性,在吉林省内很多学校,红色文化教育仍然停留在课堂教学的传统范畴之内,缺乏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的应用。例如,仅仅依靠教师口头讲解和学生书面学习的形式,缺乏多媒体、实地考察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3.教育的互动性不足。

红色文化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相对较低,传统的红色文化教育往往是以单向的教师授课为主,这种单向的教学模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也不能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深入思考和交流。

三、吉林省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红色资源,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4]。将吉林省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从理论上进行指导研究,更要注重与实践相结合。

(一)加强高校红色文化校园建设

校园文化可以彰显出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促使学生们拥有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加强红色文化融入校园建设,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爱国主义情感的重要途径之一。且不同地区的高校可以根据当地所特有的红色文化资源进行相应的校园建设活动。

例如,东北抗日联军纪念馆所在的通化市,当地高校可以通过相应的历史资料,在校园内开展红色文化讲堂,以此来加强学生对东北抗日联军的了解。在此之后,学校可以在校园内开展相关红色文化活动,加强学生对这一段历史的熟悉性;如组织开展红色文化艺术节,通过筹备活动增强对革命英雄人物事迹的学习;在教学楼内、图书馆内等办公教学处张贴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名言警句和人物肖像等,以此加强学生对红色革命家的敬佩之心;开展红色影片欣赏活动,可以使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吉林省内还有很多“红色城市”,全国各地也同样拥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城市,通过深入挖掘和传承红色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家国情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创新红色文化互联网传播方式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利用互联网媒体进行红色文化的传播具有广泛的受众和高效的传播效果,可以激发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兴趣,加深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知和理解。结合互联网传播的技术特点,可以运用多种多媒体形式,如视频、音频、动画等,生动地展现红色文化的魅力,使传统红色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强化互动式传播方式,通过建立红色文化互动平台、微信公众号、红色文化主题网站等,鼓励学生参与评论、发表感想,增强传播内容的互动性,加深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参与体验与感知;多元化传播方式,利用短视频平台、直播平台等新兴互联网媒体,拓展红色文化传播的渠道,灵活多样地传播红色文化内容,吸引更多的同学;加强红色文化传播者队伍建设,引导和培训红色文化传播者,提升他们对红色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增强他们的传播能力和表达技巧;建设红色文化传播网络平台,建立红色文化传播者的网络培训平台,分享经验、提供案例分析,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播红色文化;引导红色文化内容创作者,通过举办红色文化创作大赛、培训课程等形式,吸引更多的创作者参与到红色文化内容的创作和传播中。

(三)完善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式

在思政课堂上用好红色资源,一要思政课教师具备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意识以及深厚的理论功底[5]。在思政课程设置中,应适当增加与红色文化相关的内容,包括革命历史、革命先烈故事、红色基地、红色文化遗产等,让学生在学习中接触到更多与红色文化相关的内容。学校可以建设红色文化教育资源库,包括红色文化资料、红色文化图书、红色文化影像资料等,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系统的红色文化教育资源。在教学内容设计中,学校可以增加一些关于红色文化的专门课程,让学生在更加系统的教学安排中,深刻了解红色文化的丰富内涵;增设社会实践,定期组织学生参观红色文化基地,加深学生对革命事业的认知,加强学生们爱国主义情怀。教师可以通过讲解红色文化相关的案例,让学生在实际的案例中更深入地了解红色文化的价值和影响。学校可以加强对思政课教师的红色文化教育培训,提升他们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和教学能力;可以提供红色文化教育教材和辅助资料包括红色文化教材、文献资料、多媒体教学资源等,为教师的教学提供支持和保障;可以建立红色文化教育教学交流平台,鼓励教师们分享红色文化教育的教学心得和经验,进行专业交流和学习。

结语

红色文化是国家的宝贵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珍贵的精神财富。作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文化形态,红色文化是中国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产物,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价值。吉林省高校应该将红色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对高校所在地区的红色文化,发挥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充分利用地方红色资源所创造的育人价值,将其融入到高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提升思政课堂的教学效率,优化校园红色文化建设,实现地方红色文化与大学生思想的融会贯通,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思想道德标准。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实现红色江山世代相传是我们每一个中国公民应尽的义务。

参考文献:

[1] 王志玲,李又云.红色教育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入路径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9):43-45.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3]王兰,李佳维.地方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调查与探索:以四平市为例[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23,37(1):21-27.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33.

[5]张丽,肖盈.红色资源有效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6):19-20

作者简介:于 影(1974.11— ),女,汉族,吉林省长春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汪子楠(2000.05— ),女,汉族,吉林省松原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2022—2024年本文系吉林省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三全育人模式下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实践路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224BROI5500EA)。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