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玲
摘要:为打造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培养“体医养”一体化志愿服务人才,运用文献资料法等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在社区体育方面的表现进行分析,得出存在志愿者服务意识不足、专业水平有待提高、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以此提出以时代价值为出发点,以社区体育需求为落脚点,延伸社区体育中大学生的志愿服务内容,推动大学生志愿者持久有效的服务机制。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者;社区体育服务;积极老龄化;时代价值;长效机制
Research on the Era Value and Long-term Mechanism of College Students' Volunteer Service in Community Spor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Aging
Abstract:In order to build a volunteer service system for college students and cultivate the integrated volunteer service talents of "health, medical care", the performance of college students' volunteer service organizations in community sports is analyzed by using literature and data method, and there are problems such as lack of volunteer service awareness, professional level to be improved and imperfect mechanism.In this way, we should take the value of The Times a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the needs of community sports as the foothold, extend the volunteer service content of college students in community sports, and promote the lasting and effective service mechanism of college student volunteers.
Key words: Student volunteers; community sports service; active aging; time value and long-term mechanism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强调,要以增强基层社区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为重点,采取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按照“十四五”全民健康计划,到2025年65岁以上的城乡老年社区人口将超过总人口的65%,健康管理将呈现常态化。社区体育发挥着基础支撑作用,推动体卫一体化服务向基层社区拓展,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结合,是全民健身的最后一道防线。但社区卫生公共服务基础还不够健全,运动和健康产业分开,老年人缺乏运动健康促进意识;社会组织服务能力不足,社区老年人参与体育运动兴趣不高,对健身器材的安全使用认识不足,等等,社会组织服务能力不足的问题仍然存在。针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中迫切需要解决的老年健康和养老保健问题,如何充分利用社区资源,推进“体卫一体化”和“医养结合”。在人口老龄化的大背景下,培养具有“体医养”复合能力的大学生志愿服务人才,根本在于社区体育服务与高校人才培养的融合共生。对于高校人才培养来说,通过高校与社区的结合,社区为高校大学生提供实践场所,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提升大学生自我成长成材。传播社区体育健康文化,推动老年人提高健身素养,对于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社区体育志愿服务具有积极意义。从各层面、各角度帮助社区体育从业人员构建网格化的老年服务体系,推动“自组织、自管理、自服务”的老年群体体育活动。“体医养”复合型大学生志愿服务人才成为打通“体卫一体化”与“医养一体化”之间的关键一环[1]。
1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社区体育服务的时代价值
1.1提升社区体育服务能力与健康管理服务水平
社区是为居民提供日常生活保障的主阵地,目前,社区居民的体育需求日益增长,老年居民的体育需求日渐旺盛,但社区公共体育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与之存在严重矛盾。以提供更多有供给能力、可行性高的社区体育服务为目标,通过“体医养”复合型大学生志愿服务人才的加入,可以在相当程度上缓解这一矛盾[2]。作为社区体育服务体系的主要构成部分,大学生志愿者在满足社区居民健身需求、提高生活质量、养成健康生活理念等方面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生服务社区体育有助于拓宽体育服务供给,完善服务质量,是实现体育强国建设目标中不可或缺的主因子。
1.2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建构和谐社会
大学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预备力量,是积极推进民族复兴千秋伟业的主要力量,能否培养高素质青年人才成为能否实现伟大梦想的关键问题。高等教育阶段是培养高素质青年人才的关键阶段,大学校园成为培育高素质青年人才的关键场所,大学教育是促进大学生树立、践行正确价值观、荣辱观的关键一环。大学阶段培养有德行、知荣辱、敢担当、要奋进的全面发展型时代新人,能够为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输送青年人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培养人才的出发点与落脚点,立足于现代社会利益高度分化的基本情况上,深入基层、投身于社区体育服务的大学生志愿者,响应了国家全民健身的战略安排,成为推动构建更为紧密的新时代社会关系的粘合剂。“利他性”成为大学生先于社会体育志愿服务的主要宗旨与活动目的。通过引导同伴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认识和有序发扬,逐步实现青年群体思想认同、情感共鸣、行动印证的心理趋同,进而达到凝聚社会共识,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
1.3培养高等学校复合型志愿服务人才
如何构建人才发展生态系统是当今的时代命题,大学生志愿者从事社区体育志愿服务模式的形成,有利于国内其他地区有类似环境条件的社区开展这一公益活动。将大学生与社区居民有机结合,为大学生提供实践场地的同时更有利于大学生巩固专业知识,提高专业实践能力,增强综合能力,成为社会需要的有用之才,能够有效地提升自己的行知精神和个人能力。高校是鼓励大学生到社区参加志愿服务,增强社会责任感的育人之地,向社会输送专业人才,服务社会。推动社区志愿服务工作长期、持续、健康发展,促进社区和谐发展,更重要的是促进大学生的自我成长。
2大学生志愿服务社区体育现状
2.1 大学生社区体育志愿服务意识欠缺
志愿精神作为志愿服务的思想引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体育强国建设的背景下,社区体育志愿服务工作的展开是高等学校有效实施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手段。中国大学生志愿服务社区体育的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范围更广、规模更大,大学生志愿服务社区体育活动越来越广泛。但实际调查结果表明,其中少数大学生会主动融入社区体育志愿活动。据有关调查结果显示,有兴趣参加社区体育志愿服务的大学生仅占30%,很多大学生还没有参与到社区体育志愿服务中。通过对大学生的走访,大学生思想活跃,善于挑战,但缺乏长远性,情绪化比较严重,绝大多数大学生对参与社区体育志愿服务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对社区体育志愿服务只有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模糊概念,对社会上的某些现象有一定的排斥心理,害怕角色转换而产生焦虑情绪,对社区体育志愿服务缺乏了解,以超越“社会性”为目标的社会实践意识不足。
2.2大学生社区体育志愿服务专业化程度不足
社区是体育公共服务的发源地,社区居民是体育公共服务的客体,多元化的社区公共服务客体,造成了层次、种类、设施需求复杂多样的体育公共服务需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体育资源,在面对各种复杂的社区人群时,其质与量的需求越来越大,这对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增加了挑战,造成了资源需求排序前后不一致。大学生志愿服务社区体育的专业水平是提升社区体育活动质量的必要因素。从现有情况看,急需提升大学生社区体育服务志愿者的业务水平。从专业知识方面入手,增加大学生志愿者体育专业技能的培训机会,完善社区体育志愿服务人才的吸引培养制度。另外,还没有形成各学科一体化的培养模式,对于交叉学科的专业设置,如“体卫一体化”“医养结合”等等仍处于摸索阶段,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缺乏,社区体育服务效率不高,服务质量难以保障。
2.3高校学生参与社区体育志愿服务机制不健全
当前,我国高校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呈现积极性不高、表面化突出、利益化倾向等与志愿服务机制不健全密切相关的“志愿失灵”问题。一是,缺少有关法律保障。社区体育志愿服务工作的开展离不开法律的保障和支持,一些地区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志愿服务发展文件,旨在保障志愿服务工作的长期性和持久性,但与志愿服务有关的法律文件迟迟未能出台,一些地区的体育志愿服务工作迟迟无法开展。虽然有关文件提出要将志愿服务纳入大学生考核内容,但通过对各学科大学生访谈得知,大部分高校的各学科专业并未进行大学生参与社区体育志愿服务的权利和责任等相应的规定。二是,缺少资金供给。志愿者的运行和项目的开展需要资金的支持。很多有意义的志愿服务计划,因为志愿者组织缺乏经济资源而不能充分开发和执行,募集到足够的经费用于志愿服务就成了大家最头疼的问题。招募义工、发放补助、开展培训和管理等工作,也需要经费保障。大学生社区体育志愿服务多数高校没有固定专款,经费的缺乏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参与社区体育志愿服务的热情不高。三是,缺少激励机制。调查研究表明,大多数大学生参与社区体育志愿服务活动是出于追求心理满足感和增强专业能力的动机,由于多数高校在社区体育志愿服务中缺乏鼓励大学生参与的有效机制,致使参与服务时缺乏大学生志愿者的认同感,积极性有所降低。
3大学生志愿服务社区体育的长效机制
3.1加强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的社区体育服务性能
社区居民生活的水平依托于志愿服务的质量,管理和践行社区体育志愿服务的落脚点是社区体育志愿服务的价值所在,而志愿服务的理念、服务的绩效则是优化志愿服务质量的保障。基于志愿服务的务实精神,应从社区体育的实际出发,注重发展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实效性和可行性。增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使命感,提升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价值定位,形成社区与大学生的服务共同体[3]。在统一的价值理念引导下,各部门紧密联系,形成分工明确、互助合作的服务共同体。由于社区基层组织力量薄弱,并且受诸多因素影响,与居民沟通少,参与公共体育服务程度低。这样就造成了很多国家的政策法规在公共体育服务上的推进比较慢,推进的也比较晚。在社区体育志愿服务中,高校可以成为社区的合作伙伴,通过社区直接参与组织管理社区体育活动,将专业的体育服务通过社区直接提供给居民,这是其他国家一些好的实施办法可以借鉴的。大学是知识开发的发源地,也是社会体育志愿服务工作重点提升的地区。明确大学生参与体育公共服务的权益和职责,培养大学生体育公共服务精神,加强高校大学生志愿者组织建设。加强大学生对社区体育服务的了解,从而促进我国体育公共服务的可持续发展,有助于积极推动社区、高校、家庭之间的紧密互动。
3.2拓宽“需求”导向的大学生社区体育志愿服务内容
为使社区居民的体育需求得到平等享有,社区体育志愿服务应运而生。建立活跃的大学生志愿服务社区体育组织,依据民意诉求不断完善体育服务内容,促使社区体育服务更具针对性。大学生社区体育志愿服务要考虑不同群体的价值取向和利益诉求,从供给侧不断创新服务和产品,提高辅助性社区体育服务的水平。社区可协调高校在统筹规划、统筹安排体育志愿服务、活动组织、教育培训、提供服务产品、与居民潜在需求紧密对接、拓展居民需求的基础上,在充分满足居民场地设施、提供服务产品等方面进行大力投入。为丰富社区体育活动,社区每年可组织社区间的不同形式的比赛,并通过年龄限制,促进老、中、青居民的广泛参与。为提高社区居民体育素养,大学生社区体育志愿组织可开展各个层次的教育培训活动。基于各项体育运动的基本要求,邀请不同专业的大学生承担不同项目的服务内容。针对老年人、妇女、儿童等特殊群体,大学生社区体育志愿者要不断增加养生展示、舞蹈、集体晨练、门球、乐龄球、土风舞、交谊舞等针对老年群体的个性化体育活动,让老年人的业余生活更加丰富。对幼儿来说,不仅有各种运动技能、体育兴趣培训班,还要开设家庭健身服务,促进家庭成员共同开展体育活动。在丰富体育内容的同时,满足不同年龄段居民多样化体育需求,推动家庭这一集体形成共同的体育运动意识。
3.3增强共生意识,构建“体医养”复合型人才体系
宣传健康教育理念,搭建集体育、医疗、养老于一体的社区体育服务平台,构建综合型服务人才框架,将体育运动与健康服务有效衔接,提升志愿服务人才的专业化服务质量,缓解人口老龄化所出现的养老、医疗等压力。首先,要培育社区体育卫生文化,充分认识到老年人健康管理在健康教育、健身素养等方面的关键推动作用。推行一体化健康教育理念,培养居民健康管理意识和体育运动观念,开展宣传试点工作[4]。开设健康文化宣讲小课堂,为居民提供健康知识沙龙、体质健康测试、运动处方制定、器材使用指导、娱乐等多元化健康服务。力求结合特色的社区运动服务与健康管理服务,促进两者文化交融、共生发展,以协助长者建立社区良好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其次,搭建综合性人才培养队伍框架,多技能、多方法、多渠道培养体育志愿服务人才;借鉴不同领域的人才培养办法,制订社区体育志愿服务人才培养机制;开设不同需求的运动与健康课程,补齐人才短板,提升人才的综合业务水平与服务质量[5]。同时,要打造产学研合作平台,明确融合共生发展工程的职责与工作范围,逐步完善行业标准、职业考核和监督机制,如社区卫生保健师、运动康复治疗师等。以此同时,运用社区网格化平台,
增设公益课程,构建志愿服务后备人才系统。再次,注重建立“体医关爱”志愿服务体系,社会各方共同参与。推动志愿服务的社区体育服务健身指导员、护工等相关人员参与培训,做到自我管理,积极参与各项课程讲授,为志愿服务培养乐于奉献的志愿者[6]。
4结语
老龄化背景下集体育、医疗、养老于一体的综合型大学生志愿服务人才是社区体育健康管理服务与体育运动服务顺利进行的根源。当前,参与志愿服务的大学生还表现出志愿服务意识欠缺、专业化程度不足、志愿服务机制不健全等多重问题。由此,提出加强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的社区体育服务性能,拓宽“需求”导向的大学生社区体育志愿服务内容,增强共生意识,搭建综合型志愿人才服务系统等实践举措,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与开展社区体育运动融合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周铭扬,严鑫,缪律等.数字赋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高质量供给:基本内涵、动力因素与实现方略[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3,42(02):55-62+78.
[2]张小沛,张瑞林,冯振伟.老龄化背景下社区体育服务与健康管理服务融合共生发展探析[J].体育文化导刊,2023(03):69-76+84.
[3]谌鸿燕.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社区治理的文化动员机制[J].当代青年研究,2022(01):42-49.
[4]王俊涵,李荣日.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治理多元主体动态演化博弈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22,38(04):36-47.
[5]郑军,孔庆波.我国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供给与需求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20,40(05):20-23+30.
[6]王祥全,戴世岩.新加坡社区体育公共服务运行机制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0,43(1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