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遗瑞昌竹编的数字化保护

2024-06-26 15:51万蕾
艺术大观 2024年11期
关键词:非遗传承数字化保护

摘 要:瑞昌竹编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被人们所关注,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和发展因为新材料、新科技的出现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能够保护好这门传统技艺,甚至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可以通过现代数字化技术,探究保护途径,通过构建数字档案、数字媒体助力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实现瑞昌竹编的活化传承和再生设计。

关键词:数字化保护;瑞昌竹编;非遗传承

中图分类号:J5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4)11-0-03

一、瑞昌竹编概况

(一)瑞昌竹编的历史发展

瑞昌竹编,流传于江西省瑞昌地区的一项传统手工技艺,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早在2008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当地诸多非遗项目中系申报列入时间较早的一项手工技艺类非遗项目,一直深受当地人们的喜爱,甚至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一度成为当地人赖以生存的地方性产业。瑞昌竹编早期为了满足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上的物质需求,编织的物品以生产生活中的实用性产品为主,如人们制作食物时筛选杂物必不可少的簸箕、米筛,买菜盛物用的菜篮,生产过程中托运重物的竹筐、竹编托板,以及夏天睡觉离不开的凉席等,这些产品与老百姓的生活紧密相连。随着社会的进步,新技术新材料被广泛开发利用,塑料制品、玻璃制品,以及不锈钢产品的出现,严重冲击了竹编制品的发展,因为较之这些更耐潮耐腐的材料,竹材料的局限性显得尤为突出,原来的竹编实用品逐渐没落,被这些更耐用、更方便的材料制作而成的日用品所取代。随着20世纪中后期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兴的旅游业带动了旅游工艺品的发展,传统手工业出现了转机,瑞昌竹编便搭起了这趟传统手工艺“再生”的快车,即将开启一段新的发展历程:竹编旅游工艺品[1]。

(二)瑞昌竹编的特点

20世纪80年代,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以瑞昌竹编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田先敏为代表的一批瑞昌南义竹编艺人在瑞昌竹编实用性的基础上创造出一种既具有竹编产品的实用性,又兼具观赏性的竹编工艺品。将可爱的动物形象与竹篮、竹盘相结合,代表性的产品有“鸡(鸭)盘”“鸡(鸭)篮”等。这些竹编产品将实用性与美观性相结合,动物造型多为农村常见的家禽类、野生类小型动物为创作题材,在与某些实用功能相结合的过程中,无意识性地将这些动物的造型、色彩、动作进行提炼和简化,以便适应具体实用功能的需要,这种以动物造型为主兼具一定实用功能的竹编工艺品深受人们的喜爱。随着竹编工艺品再次让瑞昌竹编“火”了起来,又进一步打开市场,拓展出竹篱笆、竹火把等以实用性为主的新产品和以观赏性为主的纯工艺品,逐渐形成瑞昌竹编现有的产品类型和固定的产业化模式。

二、瑞昌竹编技艺传承现状

(一)瑞昌竹编传承形式

中国传统手工艺传承普遍都是采用“师傅带徒弟”这种口口相传、手把手教习的传承模式,瑞昌竹编也不例外。竹编技艺因为编织手法复杂,制作工序繁复,加上砍竹、抬竹、破竹和竹篾的制作等环节,不仅需要创作美好事物的耐心,也需要一定的体力,是要有吃苦耐劳精神的。但是,很多年轻人在现代经济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对新兴产业、新鲜事物更感兴趣,与之相反,对竹编这一传统手工艺没有耐心学习,造成竹编技艺传承后继乏人的情况日趋严重。另外,这种传统的口传心授的传承形式本身就因为教授方式单一,很难大规模推广,不利于手工技艺的普及,很大程度限制了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因此,至今为止对于瑞昌竹编的传习仍处于点状分布状态,传统技艺的区域性规模较小,且从事人群多为当地五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中青年较少,甚至可以说是濒临断层的局面。因此,对于这一技能的传承和发展亟待探索新的途径,以打破这种局面[2]。

(二)瑞昌竹编产业化发展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已经不满足于物质方面的需求,对于精神方面的要求在逐渐提高,对于产品的需求不局限于单一的功能和形式,而是倾向于多元化、现代化的融合。传统竹编,哪怕是像瑞昌竹编中结合了实用性与美观性的产品也远远满足不了现代人,特别是年轻人对新产品、新材料、新科技的不断追求。特别是产品的用户体验,更是当下产品设计的新理念,哪怕是对同一类产品,因为体验感不同而买单的不在少数。而瑞昌竹编从生活实用品到实用与美观结合的工艺品,盛行当年的特色产品历经40余年的发展后,没有更新迭代,如果说当时的市场和消费人群除了被竹编小动物形态吸引之外,对其实用价值也是非常认可的,但面对今天的市场和消费者,此类产品早已无法适应现代人的需求,曾经“实用性”部分也不再实用,完完全全成为“工艺品”。瑞昌竹编的传承和发展又一次迎来新的挑战。

三、数字化背景下瑞昌竹编保护途径

(一)瑞昌竹编数字化保护的意义

1.非遗数字化保护有利于传统技艺的传习

传统手工技艺口传心授的传习形式局限了手工技艺的传承范围和数量,非常依赖有经验的手工艺人个人技艺水平和教授能力,如果教授的师傅个人技艺水平较高且同时有耐心、有方法地进行教学,那么教学效果通常会较好,反之亦然,即使个人技艺高超,教学效果也会因学习者学习能力的高低而呈现出不同的状态。另外,随着掌握高超传统技艺的老艺人年纪的增长,如果没有适合的学习者传承学习,老一辈所掌握的这些技艺就会濒临失传。面对这些传承发展了千百年的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消逝,必然会让人痛心不已。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数字化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现代数字化与传统文化的结合应运而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就是将数字技术渗透到非遗保护的多层面:在原始资料保护方面,可以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资料的记录、存储、整理、分类,甚至是更深层次的资料分析工作。在技艺传承方面,可以将搜集的各类资料进行处理,如在原始资料采集过程中经常会受到制作场地环境的影响,造成图片和视频资料的质量不高,这时可以利用电脑技术进行处理、修复。同时,对手工技艺的动态采集有利于对高超技艺的永久性保存,不仅保护了优秀文化的精髓,还非常有利于后继者的学习,不局限于“口口相传”的方式,拓展了学习领域。在传统技艺创新发展方面,计算机软件和技术可以在制作实物之前就设计好模拟的方案,反复推敲设计创意的合理性,节省了制作实物时所需的大量时间和精力,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3]。

2.数字化有利于非遗技艺的活化再生

文化数字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活化”“再生”的重要途径,因为数字技术可以为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创造更多的可能性。一方面,数字化技术可以拓展非遗的展示形式,如非遗数字展厅的建设,结合信息技术将静态作品以数字化动态展示的形式呈现在大众眼前,虽然不像传统的实物展厅的形式可以近距离观察展品,但是这种虚拟化数字展示的形式却可以多角度、多维度地剖析展品,使参观者不仅可以看到展品的多个角度,更可以从不同角度了解、思考展品所传递出的文化内涵,让我们的传统技艺“活起来”。另一方面,应用数字技术传递文化内涵。不仅采用数字展示的方式,还应用设计软件进行模拟设计;在“体验式”设计方面,运用数字媒体重建非遗文化创作场景,结合VR和AI等技术构建文化体验平台,增强人们与这些非遗文化的互动性,加强体验感,这对非遗的保护和传承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3.非遗技艺的数字化保护有利于产品宣传推广

非遗技艺的数字化有利于促进跨行业的交流与融合。传统的非遗产品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人的各种需求,要想打破传统技艺濒临失传的困局,仍然要回归消费者需求的研究和分析,从人们对功能方面需求到精神方面的需求来探析传统手工艺产品发展的新方向。通过现代技术可以创新设计出新的产品,同时,亦可以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了解同类产品的市场现状,以便及时调整设计方案;甚至可以调查分析市场需求,拓展产品的创新开发,促进产业化发展,带动地方经济,提高当地人们的经济收入;另外,还可以通过互联网等对产品进行宣传和推广,不仅可以提高大众对产品的认知度,促进销售,还可以使优秀的传统文化渗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耳濡目染,真正实现对这些传统手工技艺的保护与传承[4]。

(二)瑞昌竹编数字化保护途径

1.电子资料的分类建档

瑞昌竹编数字化保护的诸多途径中,相关资料采集的数字化建档是其中非常基础、重要的环节,涉及瑞昌竹编整个制作过程、传承人口述访谈、现有产品的调研等方面。在瑞昌竹编制作过程中,采用录像的方式首先对原料的选择,也就是“选竹”的过程进行拍摄,通过录像可以将瑞昌竹编原材料的生长环境、特性、选材要求记录下来;用同样的方法对随后的破竹、分层、刮丝、制篾、染色、晾晒等过程进行拍摄,完整保留了传统竹编制篾的全过程,保留住这门传统工艺最原始的制作过程;最后需要拍摄竹编产品的编织过程,这也是竹编技艺最核心的环节,通过录像不仅完整地保留了制作过程,更是可以在这个基础上,通过电脑剪辑技术缩短制作时间,只保留关键的步骤,制作简单快捷教学视频,便于这门手艺的学习,可以提高年轻人的学习兴趣和信心,有利于这门手艺的传承和发展。另外,通过录像访谈的形式,采访瑞昌竹编各级非遗传承人,记录传承脉络和现状,更全面地保留瑞昌竹编的发展历史,在没有更多有关文字记录的文献资料中,传承人口述资料尤为珍贵,也是编写新的文献专著最为基础的依据。通过数字技术采集电子资料,然后进行分类归档,构建瑞昌竹编数字档案库,其中包含的内容丰富生动,从不同方面记录瑞昌的相关资料,应用静态拍摄、动态拍摄等方法不仅较全面地保留了制作过程和方法,还全方位拍摄记录了瑞昌竹编诸多产品的外观、色彩、图案等信息,并且将这些产品根据年代、功能、形态、编织手法等进行分类保存,甚至可以搭建一个网络数字资源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所建立的数字资料库可以为研究瑞昌竹编的兴趣爱好者、学者、设计师、同行交流等提供条件,成为瑞昌竹编技艺保护和传承的重要途径[5]。

2.数字媒体的助力传播

在数字媒体时代背景下,人们逐渐习惯利用新形式获取知识和信息。传统的实物展示、实地参观的形式早已无法满足人们多角度、多维度获取知识的需求,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通过短视频、公众号、自媒体平台等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因为这些形式不仅是通过直观的图片或是声情并茂的影像来传递信息,更是具有时间短、直观且内容丰富的显著特点,容易为人们所接受。瑞昌竹编的保护也可以通过这些传播方式开拓新的途径。就拿短视频来说,以“短”见长,在几分钟内,需要浓缩有关主题所有关键的内容,这要求短视频制作本身进行创新,将充满个性和创意性的制作和剪辑手法、目标明确且多元化的表现形式集于一体,更加符合当下人们追求信息“短、平、快”的方式,这种方式有极大的包容性,更容易被人们所理解和接受。瑞昌竹编这种传统手工技艺通过这些方式,能够更容易、更快地被人民大众所了解,进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手工技艺和文化精神。

3.现代计算机技术的运用

打破传统手工艺传承的传统方式,拓展新的路径,是瑞昌竹编传承和发展的趋势,与现代技术的融合则是活化再生的必经之路。通过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不仅可以还原瑞昌竹编的编织方法和图案纹样,更可以探索创新跨界的新途径。在原始资料数字采集的基础上,借助平面设计软件Photoshop等、线型绘制软件AutoCAD等可以还原瑞昌竹编丰富的编织纹样,通过对这些纹样的绘制,结合现代设计原理,研究纹样编织的规律和特点,从而提炼出具有代表性的元素,结合不同功能进行再生设计;也可以用电脑制作立体仿真的实物效果图(用3Dmax等)直接还原竹编形态或创造新产品。应用这些计算机技术制作出的图样不仅可以记录保留瑞昌竹编的原始形态,还有助于提高创新方案的设计效率,便于设计的沟通:实现对产品造型、颜色、工艺、功能等更精准的把握,极大地缩短了制作周期和生产周期,助力瑞昌竹编的产业化发展。

四、结束语

瑞昌竹编作为一门流传悠久的传统手工技艺,因为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不同历史时期承载着不一样的使命,它由最初极具实用功能的生活日用品发展为兼具实用性与美观性的竹编工艺品,再到现在仅仅具有观赏功能的工艺品,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诸多问题,不断探索瑞昌竹编保护与传承的新路径是目前最积极的解决方式。将数字化与瑞昌竹编相结合,建立数字档案和互联网平台可以实现传统手工艺较完整的保护;同时,应用数字技术可以实现对瑞昌竹编与教育、生产、生活的多方面融合,探索这门传统手工艺创新设计和可持续性的途径。

参考文献:

[1]黄东海,沈华杰,刘鹏圣.非遗数字化视角下芒竹编工艺的跨界融合研究[J].新楚文化,2024(06):88-90.

[2]万鲤菠,贾彦琴,刘程.国家级非遗道明竹编的数字化保护与研究[J].成都工业学院学报,2022,25(02):97-101+112.

[3]杨静.数字化时代下非遗手工艺的跨界融合研究——以广西芒竹编工艺为例[J].鞋类工艺与设计,2023,3(01):50-52.

[4]吴珏,张姮.基于传统竹编的参数化3D打印产品设计研究[J].装饰,2017(10):132-133.

[5]钟蕾,朱荔丽,罗京艳.手工艺的设计再生——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地域文化传承[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

基金项目: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非遗活态视阈下瑞昌竹编数字化传播研究”(项目编号:YS22116)。

作者简介:万蕾(1982-),女,江西九江人,副教授,从事艺术设计、非遗传承与再生设计研究。

猜你喜欢
非遗传承数字化保护
浅谈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的传承与创新
“三维协同”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关于尕妹子回族剪纸生产性方式保护的具体实施与成果
基于非遗传承的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
川东竹琴在非遗传承中的创新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播探究
况氏武术研究
浅谈数字化变电站数据异常和检修状态对差动保护的影响
湘西苗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