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为了对重庆市地方性特色拳种况氏武术进行深入了解,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于况氏武术的历史源流、拳种技击特点及其文化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同时根据研究结果及当前传统武术发展的相关现实情况,提出对况氏武术进行数字化保护,进一步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级别层次,进一步扩大传播范围、多参加各类武术竞赛等发展对策。
关键词:况氏武术 非物质文化遗产 数字化保护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6)10—0043—03
1 况氏武术的历史源流与内容
况氏武术是重庆市特有的地方性武术拳种,主要流传于重庆市江津双福地区,从其拳种的历史发展来看,最早可追溯至唐代,由其祖先况昌佰所创,并经过几代人的完善至明朝将领况祥成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武术体系。况氏武术的形成与发展与古代军事搏杀有着重联系,是军事武术技能转化为民间武艺的一种典型。据资料记载,况氏武术在清末明初时入川,局现今已经有几百年历史。况氏祖先来到江津后,就开始把况氏武术在当地进行了传承,至今况氏武术在重庆已经传承了十二代。况氏武术因为源于古代军事文化,所以其武术体系之中除了特有的拳术外,还有这极为丰富的器械与武医内容。其中,器械套路包含了枪术、刀术、棍术等。武医则倾向于传统的中医治疗。除了基本的拳术、器械、武医三个内容,况氏武术自身还有着的武德修养等文化精髓。况氏武术在重庆江津地区传承发展的百余年间,也不断的与其巴渝文化和地方性武术流派相融合,如况氏武术就在发展中很好的吸收了余门拳的精髓来完善自身的武术体系。
2 况氏武术的文化特征
文化,是武术拳种的核心架构。对于中国武术来说,中国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是武术的文化精髓。作为重庆特有的地方性拳种况氏武术来说,其自身必定有着独立属性的文化特征存在。通过对于况氏武术传承人况钦华的访谈及其况氏武术的历史文化体系进行梳理后,可以首先发现其武术本身的重庆地方文化特征。况氏武术在重庆江津地区发展与传承已经有百年之久,所以在其过程中很大程度上吸收了巴渝文化的内容之精髓吸其武术文化体系之中,这主要体现在况氏武术实用的技击特色与其外来武术源流的重庆特有移民文化之上。除了其内在的巴渝武术文化特色之外,其最大的文化特征就是武医结合的武术内容体系。在中华武术体系之中,自古就有医武不分家的传统,武术与医学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中医骨伤科方面。如我国著名武术家郑怀贤,同时也是有着极深造诣的骨伤科专家,形成了特有的武医结合理论体系。况氏武术体系之中,武医结合是其为突出的文化特征。况氏武术之中的中医治疗内容十分丰富,涵盖了推拿理疗等多方面。在实地调研中发现,况氏武术的传习场所与治疗室是一体存在的,而传承人况钦华也认为其武医结合是况氏武术最为明显的特点。况氏武术作为重庆的地方性拳种,其中系统的武医内容是一个文化特色,也是整个重庆地域武术文化的一个亮点。
3 况氏武术的技击特点
技击,是武术的精髓,有着攻防技击的身体活动规律也是武术区别于其他体育活动的最大特征。况氏武术作为一项传统拳种,从其套路演练及其传承人的介绍可以看出,况氏武术有着刚柔并济、快慢结合、轻重分明等技击特点。同时在况氏武术的实战格斗中,要求手眼身法步,及其心理与思想上的全身性性配合。在灵活多变的身体运动中给予敌人进行杀伤。这些技击特点在况氏武术的况氏得胜拳、况氏七星拳都可以清晰的看到。况氏武术很大程度上继承了传统武术重实战,重技击的特点,在其拳理与拳法的应用之上很好的把其攻防技击精髓进行了展示。而且在况氏武术的传承过程中,其传承人十分重视技击格斗方式方法的传授,做到了“打练结合”的一种授拳模式,这很好的把况氏武术的技击特点进行传播。传统武术在当今发展过程中,自身所特有具有极为实用的技击特征是其生存与发展的不二“法宝”。况氏武术这种重视技击实战的传拳方式方法符合了当前传统武术及其武术学习的根本需求。
4 况氏武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况氏武术作为一个地方性拳种真正让公众认知的是其成功的入选了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3年,在重庆市公布的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况氏武术名列其中,这也使得况氏武术从江津双福走进了人们的视野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国家对于无形文化遗产的最为行之有效的手段,况氏武术也因成为了省一级的非遗后,有了更好的发展空间。通过对于况氏武术传承人况钦华的访谈及其当前况氏武术的总体形势来看,政府认可、民众也认可,增强本身武术内容的说服力是非遗保护给予况氏武术最为直观与明显的发展促进作用。入选了省级非遗名录,是一种来自于政府权威部门给予况氏武术的认可,从而也加深了民众的认可程度。可以说,非遗的保护给予了况氏武术一个极好的发展平台,同时况氏武术也丰富了重庆市非遗宝库的内容。在访谈中还发现,在况氏武术申遗过程中,其地方政府部门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进行了相关的工作协助,况氏武术申遗的成功也可以看作政府与民间传承人密切协作的一个成果,这为其他地区乃至省份的传统武术申遗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作用。
5 况氏武术的发展对策
5.1 对况氏武术进行数字化保护
在当前科学技术发达的时代里,互联网络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基于此因,事物的发展要紧紧契合互联网络的特征,特别是对于文化遗产保护来说。况氏武术是一项重庆地方特色的文化遗产,而且基于况氏武术的传播范围,所以对于况氏武术的保护与发展就需要更加符合时代发展规律,对于况氏武术进行数字化保护。而数字化保护的内容主要是从图片、视频及音频三个方面入手。用高清摄像机对于况氏武术的传承人历史口述、武术套路、使用器具、及其发展的相关内容进行摄制,形成影像动态数字资料作为保存内容。同时还要注重况氏武术在互联网络的传播,通过各种相关网络平台把况氏武术的相关内容进行展示,便于大众方便查询与检索,这对于况氏武术的认知程度有着重要帮助。如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建立关于况氏武术的网络虚拟博物馆,把况氏武术的文化精髓通过虚拟博物馆进行全方位的展示,这样可以很好的利用互联网络传播优势,打破时间空间的界限把况氏武术文化进行传播。
5.2 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层次
武术是一种典型的通过身体活动来进行展示的文化形式。所以武术符合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范畴,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的活态传承,是对于肢体活动文化遗产保护的最好手段。重庆地区十分重视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包括况氏武术在内的许多地方性拳种都成为重庆市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这些地方性武术拳种的进一步传承与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当前,况氏武术已经是省一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而且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于况氏武术的保护作用是有目共睹的。发展是保护最好的手段,在当前文化多元的今天,况氏武术要继续向前迈进并拓展自身拳种的生存空间,那么就必须争取向更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层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努力。在况氏武术现有基础上,进一步的深度挖掘其历史文化精髓,并对其武术各个方面内容进行文化升级与包装,使其具备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条件,为进步一的申报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5.3 进一步扩大传播范围
一项武术拳种的发展与其传播范围有着密切联系,当前许多发展极好的武术拳种如少林、武当、太极、峨眉等都具有极为广阔的学习人群。练习人群的数量与传播范围是武术拳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况氏武术作为一项典型的地方性拳种,在传播范围与练习人群之上,都有着一定的局限性,这也是众多地方性拳种发展的一个主要瓶颈。如果要提升况氏武术影响力与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那就必须让况氏武术走出江津,走出重庆,甚至是走出中国,进一步扩大其传播范围,同时还要增加况氏武术练习人群,对于以往的一些传统的传承内容要进行改变,让更多的人都有机会习练况氏武术,从而扩展其况氏武术的习练者基数。
5.4 况氏武术的学校传承
文化遗产,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离不开学校这一个重要平台。学校因为具有特殊的教育功能性与学生的群体性,所以各类、各级学校成为文化遗产传承的一个特殊场所。中国武术在其发展之处,就十分重视在学校的传承,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学校这个武术传播载体的作用已经十分明显。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况氏武术,其自身有着巨大的文化与教育价值,所以况氏武术应该利用自身的这一优势,尽可能在学校进行武技与武德礼仪文化的传承,让更多的学生群体接受到况氏武术的教育,从而使学生成为其武术的传承者。在重庆武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拳种中,已经有了在学校传承的很好案例,如向氏武术就在小学与高校之中的相关传承活动起到了很好的效果。通过对于调研发现,况氏武术在很早以前就已经在当地的相关学校开展了传承活动,使学生通过况氏武术的学习,达到强身健体,增强传统文化认同感的目的。建议况氏武术在学校的传承应继续加深,力争在高等院校进行传承传播活动,以此提升况氏武术传承、传播的文化层次。
5.5 多参加各类武术竞赛
当前是我国武术事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国家级、省市级各类社会性质武术比赛繁多,这为广大武术练习者,爱好者及其各个武术拳种提供了极好的展示机会。武术比赛,是对外宣传与展示拳种的最好方式方法,也是与其他武术门派交流的重要平台。当前,重庆地区大众武术事业发展极为良好,每年一届的重庆市传统武术精英赛成为了展示巴渝武术文化的最好平台。在有如此之好的武术文化活动氛围下,况氏武术的传承人及其学习者们应该多参与各种省市级甚至是国家级的武术赛事,在比赛中把况氏武术进行展示,从而让更多的人来了解况氏。同时,况氏武术借助赛事这个载体把巴渝武术文化进行更为广泛的传播。
参考文献:
[1]曹艳杰.中国传统武术发展趋势审视[J].体育文化导刊,2006(11):49-51.
[2] 徐泉森.地方性拳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以重庆地区为例[J].福建体育科技,2015(2):7-9.
[3]李 龙.论中国传统武术的当代发展路径[J].体育与科学,2012(1):35-39
[4] 谭 宏.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体系的探讨[J].重庆高教研究,2015(1):80-88.
[5]黄 怡.近代巴渝武术的变迁[J].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4):103-106.
On the Kuang Style Wushu
Xu Quansen(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Chongqing 402160, China)
Abstract: To further known the local special Wushu——Kuang Style Wushu, this paper takes some research for the origin of Kuang Style Wushu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content culture by searching the literature, taking interview and some other ways. Meanwhile the study puts forward several approaches such as getting digitizing protection to improve the protecting level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ccording to the result of research and the conditions of Kuang Style Wushu development, then strengthen the broadcasting range and take part in varies of competitions.
Keywords:Kuang Style Wushu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digitizing prote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