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学习任务群逐渐走进了广大师生的视野。在学习任务群教学基础上,课堂需要创设有效情境,整合学习元素,激发学生的深度思维,充分发挥学习任务群的融合性、实践性。结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第三单元“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建构“统整——组块——进阶”的情境练笔模式,促进学生在系统化的训练中提升读写能力。
关键词:学习任务群;情境练笔;策略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内容中安排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要求通过课程阅读、比较、推断、质疑、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理性分析、辩证表达的能力。其中,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第三单元“回到历史的现场”,选取了《屈原列传》《苏武传》《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等优秀的史论文,旨在引导学生辩证地理解历史观点,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担当精神。
基于此,笔者着眼“情境练笔”,聚焦“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内涵,提炼情境练笔的主题,创设融合性练笔任务,开展实践活动,体会思辨性史论作品独特的言语智慧,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统整:立足任务群整体,打造情境练笔主题
统整在语文学习和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任务群教学中,教师应立足整体思维,提炼学习主题,创设学习情境,进而帮助学生构建语文与生活、阅读与写作之间的桥梁。
首先,以学科素养为依托,牵出主题之线。所谓素养是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综合运用学科知识、方法、技能完成复杂任务而表现出的品质与能力。在学习任务群教学中,教师需要树立整体意识,以单元主题为视角,创设主题学习,从而形成情境“练笔链”。以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第三单元为例,紧扣单元人文主题“回到历史的现场”,将其分为如下三个主题板块:历史现场、后世传承、当代回响。依据“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个语文学科素养的要求,教师需要对主题板块进一步设计学习活动,领会不同历史观念,厚植家国情怀。以“历史现场”板块为例,为了深刻了解历史人物特定的处境和不同的抉择,教师可要求学生为“屈原”“苏武”等人设计人物名片,补充相关的历史资料,指导学生从“身份”“形象”“经历”“评价”等方面全面把握历史人物的精神品质。
其次,依据任务群要求,创设练笔情境。为了避免目标散乱、杂多,教师需紧扣学习任务群,有序组织学习材料,创设连贯有序、前后呼应的练笔任务。“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要求“有效梳理材料,理清事实与材料之间的关系,学会运用合理和正确的思维,进行环环相扣的推理。”其中,“推理”是思辨的基础,是理性表达的关键。依据此,结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第三单元“回到历史的现场”文本内容,教师可以提炼出“历史人物纵横谈”这一学习主题,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阅读、比较、辨析、推断、探讨,培养学生高阶思维品质。具体为:
无论是中国文人还是武将都有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志向和抱负。央视将拍摄历史纪录片《千秋史话》。其中,屈原、秦始皇、苏武等人在行列中。为了让观众更加深刻地认知历史人物在不同环境、不同考量下的不同选择,编剧组邀请你选择其中一个人物,选择具体的论据对所选人物进行评价。
该情境任务将阅读与写作结合在一起,以“语言建构与运用”为基础,通过审辨式思维,开发出具有逻辑关联的学习任务,进而对人物的“功”和“德”进行质疑,助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以“屈原”这一人物形象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渔父”“屈原”,探讨“活得快乐”“活得正确”的两种人生意义。具体为:
“有路可走,卒归于无路可走,屈子是也。”“无路可走,卒归于有路可走,庄子是也。”屈原与儒家、渔父与道家,似乎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你更赞成怎样的人生?
以上,围绕“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架构单篇或者单元内容,设计思辨性问题,帮助学生持续有效地开展深度文本探究,进而寻找相关的依据支撑自己的观点。
二、组块:关联有效语料,建构情境练笔任务
新课标指出:“注重语料组合,创设学习情境,形成知识学习任务,提升学生综合素养。”这就要求语文学习从单一知识教授走向综合的群文学习,寻找出语言的共同学习规律,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首先,关联单元知识,融合练笔任务。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以人文主题为主线,融合学习任务群,形成理解和应用的双向能力系统。教师应注重在学习任务群的教学中,关联有效知识,创设情境练笔,凸显读写融合。比如,学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第三单元时,以“愚忠”为主题,教师可以从概念入手,从三个层面对“愚忠”进行阐释,进而全面合理地评价历史人物。具体为:其一,“愚忠”为谦辞,往往谦称自己;其二,“愚忠”为贬义词,指昧于事理、不计后果、不权衡利弊;其三,“愚忠”指有能力者为无能者尽事。在此基础上,紧扣《苏武传》和《屈原列传》,引导学生展开群文阅读,比较、分析、深化对“忠”的理解,感受中国古代文人雅士的精神,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例如,学生可以抓住“自杀”求死,“牧羊”求生,探讨生死,进一步理解苏武的忠诚。同时,教师还可以联系文中“臣事君,犹子事父也”的语意,探讨忠君的根源。
可见,“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主要考查学生辨识、推理等能力。在掌握基本的语言知识的同时,融入真实语境,组合零散知识点,帮助学生在应用知识的情境中获得新知。
其次,勾连课外知识,延展练笔任务。“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无论是从选文材料还是学习任务,都必须以“语言建构与运用”为基础,以发展提升思维能力为根本。同时,为了有效地实现“教——学——评”的一致性,教师需要依据单元选文特质,链接课外知识,创设练笔任务,力求从课内学习走向课外延展,激发学生的思维发展。以学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苏武传》为例,教师可以补充《汉书·李广苏建传》《汉书·司马迁传》《答苏武书》三个文本,引导学生掌握阅读人物传记的表达方法,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同时,教师还可以关联“史传类”文本的叙事特点,帮助学生树立“时间”和“空间”意识,重构历史事实本身的同时,体悟苏武的民族精神。具体为:
关联“方”“会”两个文言实词,强化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进而分析苏武经历的巧合性和命运的悲剧性;关联“北海”“大窖”等地理知识,结合贝加尔湖的严寒天气,分析人处于天地间的孤独、寂寞、渺小,进而感悟苏武坚定不移的意志力。
三、进阶:开展实践活动,设计练笔情境
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注重将学习任务群与语文活动相融合,凸显语文的“实践性”。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教学中,教师需要围绕“阅读”与“表达”,从实践流程、策划设计、进阶练笔入手,建构“积累——实践——运用”的系统学习体系。
聚焦生活场域,有效练笔。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泉。有效联系生活,引入生活资源,创设真实而具体的生活情境,开展实践活动,有利于实现语文服务于生活。比如,学习《苏武传》《屈原列传》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事件剪裁转向精神体悟,创设以下语言实践情境任务:
南京历史博物馆推出“历史人物咏相传”活动,高二学生将“屈原”“苏武”两个历史人物作为推荐人选,请你阅读《苏武传》和《屈原列传》,选取文本中相关素材,提炼主题,为该活动设计活动展区。
总而言之,相较于传统的语文学科学习方式,统整学习主题、创设情境任务,有效地将静态知识转化为动态运用,实现了“积累——梳理——运用”的闭环学习,真正地生成“知识产品”。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叶丽新.“情境”的理解维度与“情境化试题”的设计框架[J].课程·教材·教法,2019(5).
[3]王红霞.凸显思辨特性,培养思辨能力——“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价值、内容解析与实施路径[J]. 语文建设,2023(10).
作者简介:王安丽(1989— ),女,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临泽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高中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