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媒体上最近频频出现“旖丽”和“旎丽”这两个“同义词”,从字面组成和使用语境看,似乎用来表示旖旎、美丽之意。但从词义、构词法和语言发展等角度来看,“旖丽”和“旎丽”可能是因误解单纯词“旖旎”的读音、词形和构词方式而产生的生造词,是不存在的,因而也不宜在语言实践中使用。
关键词:“旖丽”和“旎丽”;旖旎;单纯词;构词法;语言发展
最近媒体上频频出现两个分别叫作“旖丽”和“旎丽”的“词语”,而且二者似乎还是“同义词”,往往与“风光”“风景”等词语搭配使用,常见的是“风光旖丽(旎丽)”“风景旖丽(旎丽)”或“旖丽(旎丽)风光”“旖丽(旎丽)风景”之类的表述。这种用法在自媒体中大量出现,不胜枚举;而一些官媒上也有时会使用,例如:
1.北极熊被困破碎浮冰,旖丽风光折射残酷现实
(新华网文章标题,2015年10月10日。)
2.传承红色基因,守护旖丽未来
(中华网文章标题,2022年8月24日。)
3.借凝聚数代昆曲人的旖丽一梦,探传统文化精神之源
(《文汇报》文章标题,2022年11月21日文化/教卫版。)
4.西域的浩瀚与广袤,天山南北的旎丽与辽远,给我们留下难忘的印象,尤其是……
(《宋河作伴走西域——豫哈丝路行札记》文句,《河南日报》2015年9月10日第16版。)
“旖丽”和“旎丽”两个“词语”在很多辞书中都无法查到,它们究竟是什么意思呢?从其字面组成和使用的语境来看,这两个词似乎都表示旖旎、美丽之意,所以两者似乎可以视为一对“同义词”。
然而,在事实上,“旖丽”和“旎丽”是两个既不存在,也无法存在的“词语”,更无法构成一对“同义词”。原因其实很简单,那就是从词义和构词法上来说,“旖”和“旎”两字都不能与“丽”字组合成词。
在古今语言实践中,“旖”字和“旎”字历来组成“旖旎”一词,用来描述风光、风景的美丽,很少有“旖旎”与其他词素组合的情形。同时,“旖旎”一词本身又是个单纯词,而单纯词如果是由双音节或多音节组成的,整体上仍然只是一个词素,其中的各个组成部分均只表音不表意,均不具有词素的性质,不能单独表示原单纯词的整体含义或部分含义,因而也不能与其他词素组合起来形成一个与原单纯词含义相关的新词。这种例子有很多,比如,“玻璃”“葡萄”“徘徊”“犹豫”“憔悴”“仿佛”“玲珑”“参差”“逍遥”“雷达”“基因”“乌托邦”“维生素”“罗曼蒂克”等等。所以,“旖旎”中的“旖”字和“旎”字都不能独立出来与“丽”字组成所谓的“旖丽”或“旎丽”这种新词。
而媒体上很多人之所以生造了“旖丽”或“旎丽”原因大致有二:一是可能不知道“旖旎”是个单纯词,将词中的两个组成部分误解为可以拆开使用的词素,并将其误解为“美丽”的意思,进而分别与“同义词”的“丽”字组合为“旖丽”和“旎丽”了。二是可能只听过“旖旎”这个词的大致读音而没有见过其准确词形,遂将其误解为读音与“旖旎”近似的“旖丽”或“旎丽”了。这种情形实质上也是将“旖旎”中的两个组成部分当成可以拆开使用的词素了。
也许有人会说,“旖旎”当初并非单纯词,而是由两个词素组成的合成词,应该可以拆开使用。例如,“旎”字古时就组成了“采旎”一词。不可否认,此说确有依据。据学界研究,“旖旎”当初确实并非单纯词,而是一个由两个词素组成的合成词,而且两个词素含义相近,本义都用来描述旗帜飘扬的柔美的情形,引申指柔和美好,多指风光、风景。两个词素组合起来,还是表示类似的意思。许慎的《说文解字》中收录了其中的“旖”字,并作了解释:“旖:旗旖,施也。”意思就是旗帜飘扬。在词形上,古时也偶尔颠倒这两个词素的顺序,写作“旎旖”。同时,古时也确有“采旎”一词,意思是“采集柔美之物”。
不过,语言是发展变化的,又是约定俗成的。从理论上说,当初先民造字时,每个字都应该具有一定的含义(后来专为音译词造的字除外,如玻璃、茉莉、袈裟等词中的字)。但是,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随着人们使用习惯的变化,其中有一部分字后来不再单独使用,而是通常只跟另一个意义与之相关的字组合使用,并形成了一个固定的语言组合形式,彼此之间难以割裂,否则人们就会不知其意。那么,此时,这个语言组合就成了一个单纯词,其中的两个成分就同时失去了本身的初始义,仅仅成了该单纯词中的一个音节而已;只有两者按照一定的顺序组合起来时才有意义,才能表示一定的含义。这种情况在语言发展史上是很普遍的,这种词语也是很多的;现在广泛使用的双音节单纯词,例如前面提到的“徘徊”“犹豫”“仿佛”“逍遥”等等,应该就是如此形成的。
对于“旖旎”来说,也是如此。如前所言,“旖旎”的两个组成部分当初都是有意义的。但是,它们各自的含义后来被人们舍弃了,不再单独使用了,而通常只使用它们按照“旖”字在前“旎”字在后组合起来的固定形式即“旖旎”这个双音节词。这是“旖”和“旎”两个单音节词在语言使用和发展中的一种约定俗成的演变,它们各自的含义在事实上已经消亡了。正因如此,“旖旎”这个双音节词就在事实上由合成词变成了单纯词,其中的任何一个组成部分都不能拆开单独使用了,当然也不能与别的文字组合成词了。关于这一点,在古代文献中是可以很容易得到印证的,因为极难找到它们被单独使用的例证;只有上述“采旎”一词,而且已经成了一个死词,后世未见再用,除此之外也再无它例。与此同时,在古今辞书中也可以得到印证。具体来说,“旖旎”一词中的两个成分即使在《说文解字》和《康熙字典》等大型古代辞书中都没有得到完整的收录和解释,其中《说文解字》只收录和解释了“旖”字而没有收录“旎”字;《康熙字典》虽然对二者都作了收录,但对“旖”字的解释仅为转录《说文解字》而已,对“旎”字更是只有注音而无解释。这种情形说明,对于“旖”字的含义,清人可能已不知悉,亦不会解释,仅能在辞书中转录前人之说;而“旎”字的含义也许早在许慎时代已经消亡,不再单独使用了,当时的辞书已无收录该字的必要,后世更无从解释。而现代编辑出版的各种古汉语辞书,更是不再对两者作分别解释,而是只解释它们组合之后的含义,亦即只整体解释“旖旎”这个双音节词。以上这些情形均表明,“旖旎”这个词很早就已成为或被视为一个单纯词了。
总之,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旖旎”现在都只能作为单纯词使用,无法将其拆开另用,所以其中的“旖”和“旎”都不能与“丽”组词。而“旖丽”和“旎丽”这两个被媒体频频使用的“同义词”,其实是两个可能因误解“旖旎”的读音、词形和构词方式而产生的生造词;它们本身既不存在也无法存在,因而也不宜在语言实践中使用。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Z].北京:中华书局,1990.
[2]张玉书,等.康熙字典[Z].上海:商务印书馆,1980.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21.
作者简介:罗献中(1972— ),男,河南省固始县教师进修学校高级讲师,主研方向为中国古典文献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