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全面推进法治社会建设进程中,青少年法治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学生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非常容易受不良环境、思想、文化等因素影响,衍生出危害个人与社会的青少年犯罪事件。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培养学生法治观念的主要阵地,要充分利用学科优势,结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学习特点,持续为学生渗透法治教育,提高学生法治意识,传播法治法律知识,培养学生法治观念,使学生具备良好的法治素养。
【关键词】初中 道德与法治 法治观念 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4)05-0040-03
在党的二十大会议中强调:要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动法治中国建设,确定法治建设目标任务,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要加强法治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深入推进“互联网+”法治教育,加强青少年普法网络平台建设以及法治文化建设,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在教育系统蔚然成风,潜移默化提升师生法治素养。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及教学要求
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指出:初中道德与法治以“成长中的我”为原点,以“成长中的我”与其他关系为线索,从“自我认知”开始,延伸到“我与自然”“我与家庭”“我与他人、社会”“我与国家、人类文明”的关系,是以学生为对象,以生活为基础,以素养发展为目标,螺旋上升地设计课程内容。不同阶段课程的育人目标、课程内容、呈现方式均有不同,能够满足不同阶段学生的发展需要。初中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综合性课程,将学生的个人生活经验与社会要求进行关联,将学科逻辑与生活逻辑形成一个统一整体,有助于学生借助生活实践来完成主题学习。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突出了时代主题,囊括中华传统美德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法治教育,有机融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国家安全教育、生命安全教育等相关主题,使教学更具针对性与现实性。
新课标对课程教育提供精准定位与导航,提出课程实施环节要充分发挥出老师主导作用,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要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组织一些主题学科实践活动,用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方式,将道德与法治教育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整合多种教育资源,使知识源于生活,教育依靠生活,最终也服务于生活,在生活中得到检验与升华,从而使学生形成知行合一的学习效果。
二、解读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之法治观念素养
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五方面素养。法治观念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学生要树立起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利义务相统一的法治理念,能够将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成为个人追求目标和行为指南。培养学生法治观念是将法律厚植于学生心里,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宪法和法律是每个公民都必须遵守的,合法权益会一律平等地受到法律保护,每个公民在享有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权利的同时,也需要履行相应法律义务,学生要通过学习法律法规和可能危害自身安全的相关知识,形成守法用法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以及自我保护意识,做以法治为信仰,维护公平正义的使者,自觉捍卫法律和法治[1]。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法治观念的重要性
2014年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要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开设法治知识课程,使青少年能够初步了解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为学生树立法治信仰奠定基础。道德与法治课程是法治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青少年法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初中道德与法治主要侧重于法律常识、行为规范教育,旨在培养中学生法治意识和尊法、守法、用法的行为习惯。
学生步入初中阶段后迎来了成长的重要阶段——青春期,身体开始快速发育,心理却发育缓慢,身心发育不对等造成很多中学生虽然身体开始趋于成熟,心灵依然稚嫩,并不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由于学生处于青春期,情绪波动起伏较大,非常容易受外界因素和心理因素影响,采用比较激进的方式处理问题或宣泄情绪,会造成青春期阶段青少年犯罪呈现出上升态势。对可塑性最强的青春期中学生开展法治教育,用法治知识、法治宣传来引导学生树立法治意识,加速学生法治观念萌芽,使学生在思想认识黄金时期逐渐形成良好的法治观念,不仅了解法律法规,认同法治理念,同时也在法治观念作用下学会用法律来约束自己的思想与行为,用法律保护自身合法权益,在明确权利和义务的基础上逐渐成长为法治建设的未来重要参与者和主力军。
四、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法治观念渗透实施策略
(一)立足教学内容,法治德育并行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德育与法治教育并非独立存在,两者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很多德育内容中蕴含着法治知识,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法治因素,通过德育与法治教育融合来对学生进行法治观念培养,使学生不仅知道应该怎样做,更知道为什么有些事情不能做,将法治、法律、法规厚植在学生心底,影响、约束学生的言行,进而逐渐养成尊法守法的良好行为习惯。例如,“深深浅浅话友谊”这一课,老师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梳理对友谊的感受,培养学生正确的友谊观念,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交友中出现的问题,还可以同步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揭示一些可能出现的违法行为,引导学生要牢牢坚持自己的道德底线和法律底线。比如,有的学生嫌家长给的零用钱不够花,养成了偷拿父母钱的不良行为习惯,怂恿好朋友一起参与偷盗,开始是偷家里的钱,后来开展尝试偷同学、偷陌生人的钱。好朋友不能一味为他打掩护,而应发现他在犯错乃至犯罪要及时指出并帮助他改正,故意隐瞒和姑息并不是真正的友谊。“网上交友新时空”这一课,老师在培养学生网络安全意识的同时为学生普及一些网络犯罪常识,引导学生树立起“网络并非法外之地”的法治意识,要尊法守法。“敬畏生命”这课,老师可以以校园霸凌作为切入点,将《青少年保护法》与生命教育结合起来。“情绪的管理”这课,老师为学生传授一些管理和调节情绪的方法,同步为学生讲解由于情绪失控造成的违法犯罪行为,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控制情绪的重要性。教材中的德育内容中都隐含着法治元素,老师可以将德育与法治教育并行,从正反两面为学生进行渗透与引导,使学生认识到法治的存在意义[2]。
(二)立足生活实际,激活法治意识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收录了许多与学生社会生活相关的法律法规常识,很多知识理论性较强,如果直接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不仅学习起来较为枯燥,而且学生理解起来也较为困难,很容易出现法治教育形式化和表面化的问题。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其“生活教育理论”中提出,教育要依靠生活,改造生活,强调教育与生活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对学生开展法治教育过程中,老师可以采用生活化教学法,立足学生的实际生活,巧妙引入相关的法律法规案例,或为学生创设真实生活情境,用熟悉的生活元素作为法治教育渗透信息载体,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情感态度体验,使学生能够主动结合自身经历、个人生活观察与情感体验来展开思考与探索,从而有效激发起学生的法治意识,取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教学效果。比如,学习“社会生活讲道德”这一课时,老师以“尊重他人”优秀传统美德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围绕“尊重他人的表现”“不尊重他人的行为”两个视角进行交流讨论,从生活实际出发探讨“尊重”的价值意义,以及不尊重他人的一些恶劣行径,比如随意谩骂、欺凌、伤害都已经从不尊重他人层面上升到伤害他人层面,涉及到青少年违法犯罪,使学生从心底里明白要尊重他人,更深刻认识到不能够触犯法律,做伤害他人的事情。要尊法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在保护自己的同时也在保护他人,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从而在日常生活中不触犯法律的红线,做一个品德高尚、拥有健全人格和法治观念的好学生[3]。在“公平正义的价值”教学中,教师引入生活中备受人们关注的小摊贩欺凌外地人案例,外地游客在景区被宰客,有的游客选择忍气吞声,有的游客选择投诉曝光,大家都众说纷纭却并没有人认真思考为什么景区宰客事件层出不穷。老师引导学生抓住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从外地人与本地人不同角度分析面对宰客事情的不同处理方式,了解面对宰客事件勇敢发声的当事人的难能可贵之处,从公平正义角度支持对不法乱象说“不”,勇敢揭露并要求积极整改,还给景区一片纯净的天空,使学生不仅了解到公平正义的价值意义,同时也意识到在生活中可以拿起法律的武器来维护个人权益,将法治意识深深烙刻在学生心里,促进学生法治观念形成与发展,实现学生法治素养全面提升。
(三)拓展教学内容,强化法治理解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法治观念教学中,老师不能仅局限于教材内容,还需要将课内与课外相关联,教材与社会生活相统一,引入更丰富的拓展教学内容,来辅助学生理解法治建设、依法治国的重要性,提高学生法治理解,加速学生法治观念的形成与发展[4]。以《法不可违》这一课为例,在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列举了许多生活事例,如家境困难的小勤工地偷铁架子卖钱的事例;朱某在操场捡到他人手表拒绝归还的事例;李某在体育馆起哄打闹的事例;陈某走私野生动物的事例;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网的事例。教材中收录的事例都是近年来较常发生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但是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社会生活联系并不紧密,还需要老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从学生身边习以为常的小事着眼,为学生渗透哪些事情不可为,哪些事情可能触犯了法律属于违法行为。比如,上学路上有的学生故意拿砖头砸到别人的车;故意翻墙头进别人家的院子偷摘花,偷东西吃;明知道可能会对他人造成人身伤害,依然对身边同学进行辱骂、欺凌甚至身体伤害;在电影院开场后依然追逐打闹,甚至造成公共物品损坏;利用网络随意造谣、传谣,参与网暴;等等。老师从学生视角,用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来充实法治教学内容,为学生渗透身边可能存在的一些违法行为,强化学生对法治的理解,使学生自觉用法律法规约束自身言行,在社会生活中做一名尊法守法的小公民。
(四)多样实践活动,促进知行合一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在实施法治教育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树立起正确的法治观念,更要在生活中践行法治行为,在知法、尊法的基础上,守法、用法,这样才能真正将法治厚植在学生生命里,从而达到知行合一的法治教育效果,提高学生法治素养,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5]。老师可以结合中学生能力水平,组织一些法治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如《宪法》宣传,老师带领学生走上街头进行法律法规社会调研,随机进行普法宣传,介绍我国的宪法、法律法规以及法制建设成果等等,不仅有助于提高公民法治意识,了解更多法律基本常识,同时也能够加深学生对法治的了解,使学生对建设法治社会形成思想认同,并在生活中积极参与到法治建设中来,自觉尊法、守法、用法。老师与地方法院联系,组织学生对庭审现场进行观摩,与法官、检察官进行交流,提出疑惑,通过与老师、同学、专业人士互动来深入探讨案件背后的法律道理,强化学生法治观念。老师可以组织法治知识竞赛,用一些生活案例来进一步深化学生法治知识理解,也可以开展校园法治宣传活动,推动学生主动学习法律法规知识,关注法治建设新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法治宣传活动。老师用丰富多彩的法治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将法治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了解我国法律法规,法治理念,积极宣传和使用法律知识来保护个人权益,将法治观念落实在实际行动中,最终内化于心,外显于行。
五、总结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品德素养与法治素养是公民基本素养。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法治教育的主要阵地,要立足教材内容,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对学生持续、循序渐进进行法治观念渗透,激活学生的法治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法治观念,使学生拥有辨别是非的能力,成长为知法、尊法、守法、用法,具备良好法治素养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祝水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法治观念核心素养的培育策略[J].考试周刊,2023(25):23-26.
[2]宁琪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法治观念的培养策略[J].智力,2023(29):128-131.
[3]刘淑玲.新课改下初中生核心素养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培养——以法治观念为例[J].读写算,2021(23):5-6.
[4]毛婉辉.指向法治观念的初中道德与法治单元整体教学实践——以“走进法治天地”单元教学为例[J].家长,2023(19):82-85.
[5]谢亚新.研读部编教材转变教学观念——以初中道德与法治部编教材为例[J].新课程,2022(9):90-91.
作者简介:
周丕禄(1966年4月9日—),男,汉族,青岛人,本科学历,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道德与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