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秀玲
【摘要】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内容较为抽象,教师直接教学易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教师应用数形结合开展概念教学,可解决学生学习效能低等问题,提高其学习效率.文章展开说明数形结合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意义,结合“倍数与因数”课程教学案例研究其具体应用方法,指出教师可应用数形结合思想指导学生觉察概念表象,理解概念内涵,进行概念表达,等等,同时基于教学实践提出几点反思,期望为一线教师提供教学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数形结合;策略
“数”与“形”是数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基于二者所衍生的数学概念十分丰富,包括整数、小数、分数及其四则运算的概念,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正方形、圆形及其周长、面积运算的概念,等等.数学概念通过揭示数学问题的本质属性反映数学事物,具有抽象性、概括性特征.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处于初始发展阶段,在学习复杂概念时,若教师直接采用灌输手段强迫学生死记硬背相关概念,容易造成学生的机械识记问题,不利于其对概念的内化、吸收与迁移应用.数形结合思想提倡结合使用“数”与“形”两类教学资源,指导学生直观观察、抽象分析,使其基于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索新的数学事物,最终实现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与应用.
一、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学生的智能包括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智能等,且各项智能发展程度存在差异.此理论解释了不同学生在学习相同数学概念时的表现差异,如部分学生很快理解了抽象的数学定义、公式,但还有一部分学生需要反复阅读、思考、结合实例分析才能理解数学定义.数形结合思想将抽象的“数”与直观的“形”有机结合,以具体图形展示事物的数量关系,有利于学生理解其中蕴含的数学规律,对于各类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有着积极的促进意义.
二、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策略
概念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由确切的词汇或符号作为载体.概念的形成是思维运作的产物,只有有效激活学生的直观、逻辑、抽象等数学思维,才能够使其基于已掌握的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及学习经验抽象新的数学概念,并将其内化成自身的知识体系.教师在应用数形结合思想开展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时,应明确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先借助直观可视的图形引发学生的直观认识,再巧妙运用数学图示、数学公式驱动其对概念内涵的探究,使其在持续性学习过程中明确概念所表示的数学原理,掌握表示及应用数学概念的方式方法,建构完善的知识体系.下面,文章将结合“倍数与因数”课程教学案例,详细论述应用数形结合思想落实概念教学的具体路径.
(一)数形结合指导学生觉察概念表象
概念表象也可理解为意象,指的是当脱离观察对象后,脑海中出现的事物形象.形成概念表象是抽象数学概念的前提.教师只有增强学生对数学研究对象的直观认识,才能够使其将数学事物的形象储存在脑海当中,为后续的逻辑推理、数学抽象等学习奠定基础.同时,小学生对现实事物具有较强的探索兴趣,教师可基于此设计教学图示,借助图示内容呈现数学现象,使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对图示中的数量关系、空间形式形成感性认识,觉察概念表象.以“倍数与因数”一课教学为例,教师可借助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设计直观图示并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对不同事物间“倍”的关系的觉察,为后续倍数、因数的概念剖析奠定基础.
【情境】李华邀请3名同学来家做客,妈妈准备了一些苹果和果盘,你能帮妈妈将果盘装好分给同学们吗?
在情境图中,教师将苹果排成3行6列,以便学生快速明确苹果的总数,同时给出3个盘子,便于学生快速基于图形内容确定摆放方案,使其在脑海中联想已掌握的乘法、除法计算公式,如3×6=18,18÷3=6等,建立新问题与已掌握的数学理论知识的联系.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延伸情境内容,引发学生思考抽象问题:在此情境中,苹果的数量是多少?它的数量是盘子数量的几倍?如果将它平均分成3份,那么每份是多少个?苹果所分成的份数、每份的个数与苹果总数具有怎样的数量关系?通过提问、追问加深学生对具体事物的印象,使学生在观察、联想的过程中将“苹果”图示抽象成3行6列的点子图、小棒图等,觉察“18是3,6的倍数”“3,6是18的因数”这一概念表象.
(二)数形结合帮助学生明确概念本质
数学概念反映了数学研究对象所具备而其他对象所不具备的属性.教师要使学生明确数学概念的本质属性,就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探索,使学生先明确概念的基本含义,再探索概念的外延,确定该概念与其他概念的本质区别,实现深度理解.教师采取语言讲解的方式指导学生探究概念,容易增加教学难度,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可应用数形结合思想,借助图示直观展示数学研究对象的特征,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发现数学规律,明晰概念的本质.以“倍数与因数”一课教学为例,教师可借助图示分别指导学生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促进其知识体系的完整建构.
1.借助图示指导学生理解概念的内涵
教师应用图示辅助学生学习概念,需在图形内直观体现数学研究对象的内在数量关系与本质规律,帮助学生理解相关内容.例如,在“倍数与因数”一课概念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并要求学生借助方格图解决问题,使学生在识图、画图、观察与分析的过程中感悟图形内蕴含的倍数与因数的数量关系,实现深度理解.
【问题】用12个同样大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可以摆几排,每排摆几个?
基于图示,教师可分以下几步展开概念理解教学:
步骤1:围绕具体图示组织学生观察12个正方形拼成了怎样的长方形,要求学生数出长方形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在此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由“形”的观察学习向“数”的分析学习过渡,使学生发现数学规律:12个正方形可拼成长为12、宽为1的长方形,长为6、宽为2的长方形,长为4、宽为3的长方形.
步骤2:围绕“倍数与因数”的相关概念,要求学生思考表示长方形长、宽的数与正方形总数存在怎样的数量关系,可用怎样的数学公式来表达.在此过程中,教师驱动学生列出1×12=12,2×6=12,3×4=12,4×3=12,12÷1=12,12÷2=6,12÷3=4等算式,初步形成1的12倍是12,2的6倍是12等认识.
步骤3:基于学生发现的数学规律展示具体概念,例如,假如一个整数能够被另一个整数整除,这两个整数就存在倍数关系,比如12÷1=12中,12可以被1整除,说明12是1的倍数;假如一个整数乘一个整数得到另一个整数,那么这两个整数可被称为另一个整数的因数,以1×12=12为例,1乘12等于12,那么1与12是12的因数.
2.借助图示指导学生明确概念的外延
概念的外延指的是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的具体对象的总和,说明了概念所反映的事物具体有哪些.概念的外延与其内涵具有相互联系的关系.以“倍数与因数”一课教学为例,质数、合数、公因数、公倍数等都是倍数与因数两个概念的外延.教师指导学生明确概念的外延,可使学生进一步确立数学课程学习的界限,深化其对概念所表示的数学本质属性的理解.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借助恰当图示表示概念的外延,指导学生明确概念、子概念之间的关系.
比如,教师可借助小棒图(见图3)直接呈现具体案例,指导学生在识图的过程中理解质数、合数的基本含义.
再如,教师可应用Venn图(见图4)展示概念与概念外延的关系,加强学生对不同概念间具体关系的理解.
这样,教师结合Venn图直观展示倍数、因数两个概念之间的不相容关系,质数、合数、公因数与因数的种属关系,2,3,5的倍数、公倍数与倍数的种属关系,使学生明确倍数与因数的概念界限,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概念教学内容的认知.
(三)数形结合促进学生学会概念表达
教师基于点子图、表格图、小棒图等图示指导学生认识数学事物,之后由自己引出概念,讲解相关内容,固然可促进学生对相关内容的认知.但是,教师若重复使用上述教学方式,容易使学生产生惰性思维,导致学生养成被动接受学习的习惯.为了避免此类问题出现,教师还应在教学中变换教学策略,指导学生依靠图示内容独立抽象数学概念,使学生在自主发现、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建构数学模型,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思维习惯.为此,教师可结合概念教学主题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支架,如恰当的数学图形、具有启发性的问题等,借助此类内容驱动学生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发现数学规律,运用建模的思想方法进行数学表达,从根本上提高思维水平.以“倍数与因数”一课教学为例,教师可出示图片(见图5),组织师生对话,引导学生看图推理,总结概念.
师:观察点子图,浅色点子的分布有什么规律?
生:从第一行开始从左向右数,第3个、第6个、第9个、第12个点子都是浅色的.
师: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浅色的点子排列数均为3的倍数.
师:第11个点子是浅色的吗?第12个和第13个呢?你发现3的倍数具有怎样的规律?
生:11÷3=3……2,第11个点子是深色的,12÷3=4,第12个点子是浅色的.我发现3的倍数,个位数与十位数相加的得数可以被3整除.
师:这一发现是否具有普遍规律呢?让我们代入一下看看.
生:以14为例,1+4=5,5÷3=1……2,14÷3=4……2,由此可以证明发现的数学规律具有普遍性.
这样,教师通过观察图示内容并组织师生对话激活学生的抽象思维、逻辑推理思维等,引导学生发现数学规律所在,确定“3的倍数的特征是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这一概念,避免学生形成依赖心理.
三、基于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数形结合的策略应用反思
(一)应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方法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常使用注入式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工作.教师长期使用此类教学方法容易造成学生的盲目相信、被动思考等问题,不利于学生逻辑、抽象、建模等思维的发展.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提升,自然无法深入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要避免此类教学问题的出现,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方法.在应用数形结合思想开展教学工作时,教师应当关注学生的个人发展需要,同时结合各类科学教育理论应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对于缺乏对数学概念研究兴趣的学生,教师可根据情境认知理论的相关内容创设游戏情境、问题情境等多种情境,驱动学生借助情境发现数学现象,思考数学问题,使其在感悟直观图形的过程中对数学概念形成大致认识.再如,对于缺乏探究精神的学生,教师可采取问题教学法,通过提出问题、不断追问与学生展开互动,使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保持思维的活跃状态,从而在推理问题结果、抽象问题规律的过程中总结数学概念.
(二)应注重发挥教学评价的作用
教学评价具有检验、指导、管理等教学功能.教师在应用数形结合思想开展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工作时,应注重发挥教学评价的育人作用,借助评价鼓励学生持续参与到问题探究活动当中,使学生在结合图形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中发现数学规律;借助评价指出学生的学习问题,使学生认识到自身逻辑、抽象等思维能力的不足,从而调整学习方式.
结 语
在概念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透过现象分析本质,从而真正理解相关内容,实现对新知的内化吸收与灵活应用.综上,教师有必要将数形结合思想应用于教学工作当中,以此降低概念教学内容的难度,拉近学生与新知的距离,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形成概念表象,最终实现对相关内容的深度学习.
【参考文献】
[1]苏丽.数形结合:小学数学教学的一把金钥匙[J].教育界,2022(36):32-34.
[2]顾晨.浅谈数形结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读写算,2022(36):117-119.
[3]唐晓梅.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数形结合思想[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2(35):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