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小初衔接”育人实效的策略研究

2024-06-24 17:28张邈馨
新校园 2024年4期
关键词:小初衔接小初行为习惯

张邈馨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4号)明确指出:“基本建成高校、中小学各学段上下贯通、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科学合理的课程教材体系。”它的提出为不同学段教育断层的现象指明了方向,进行小初衔接教育研究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是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济南市历城区礼轩小学聚焦小初衔接阶段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进行了小初衔接教育的实践研究。

一、研究背景

目前,很多有关小学初中衔接教育的研究仅停留在了对教材、课程和教学的研究上,缺少了对“人”的关注。我们认为小学初中阶段的有效衔接,不仅仅是教材、课程或者教学某一方面的作用,应当是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多维度育人机制的共同作用的结果,基于学生面临的真实问题进行衔接教育研究才能确保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使基础教育保持连续性和系统性。基于此,礼轩小学聚焦衔接课程体系构建、学生思维素养培育、学生行为习惯培养和学生身心适应性调节四大方面进行研究实践。

二、分合统筹管理模式,实现管理的创新和突破

有效的衔接教育落实体现在学校组织架构的变化上,体现在对原有管理的突破与创新上。礼轩小学推行分合统筹的管理模式,学校整合片区内小学和初中的教育资源,单独划分校区进行六年级级部的管理,教育教学及学生统一管理与七年级进行贯通。在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方面,与对口初中进行日常联合大教研,开展同学科跨学段研讨会、跨学段同课异构、衔接课程开发等活动,帮助教师更深刻地理解中小学教学的共性和个性,融合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有效的课程整合,管理的创新和变革是小初衔接教育自然、平稳过渡的前提。

三、衔接教育课程体系,强化课程的整合和实践

学校基于济南市基础教育“泉引桥”工程理念,围绕“培养能够承担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的办学目标,树立义务教育一体发展理念,采用国家、地方、校本课程相结合的方式,优化课程结构。在国家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整合小学六年级和初中一年级的课程,通过整合课程,提前进行初中语文、数学和英语教学,课程设置上体现了超前性,分散初中教学难点,降低知识坡度,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从思维素养、行为习惯、身心适应等方面的衔接入手,关注衔接课程研发,以学科核心素养为指引,将课程标准校本化,围绕学年质量体系调整、丰富学科内容,构建了“启智课程”“明礼课程”“阳光课程”三类课程。

“启智课程”以日常教学和选课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分为模块化教学和思维拓展教学。在语文、数学、英语学科日常教学中实行模块化教学,基于核心素养发展要求,遴选重要观念、主题内容和基础知识技能,设计课程内容,增强内容与育人目标的联系,优化内容组织形式,为“教”的科学过渡铺设平缓坡道,不再是一题一课,而是一个领域,一个体系,实现了课程内容结构化,引领学生的学习方式向纵深转化,推动衔接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同时实行选课走班制,对具有学科特长的学生进行思维拓展训练。

“明礼课程”围绕公共秩序、举止仪表、课堂习惯等方面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公共秩序方面建立学校等公共场所的秩序常规、安全常规;个人仪表方面,从个人卫生、穿着服饰、言谈举止等方面进行常规养成;课堂习惯方面,落实到课堂纪律、课堂书写、课堂合作等方面。通过明礼课程的构建,规范学生的行为,培养良好的习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让教育教学更明确地指向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推动学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德育工作的发展。

“阳光课程”开展“我是准初中生”系列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身心适应性调节。将心理主题实践活动和心理适应专题讲座等作为小初衔接阳光课程构建的主要途径,将道德观、文化观、发展观等理念全面融入日常德育中,通过心理适应性调节活动培养学生的品德和塑造学生阳光健康的心灵,培养学生坚忍的意志品质,丰富学校的德育内涵,树立学生高远的志向和博大的胸怀。

三个领域的课程相互关联,达到连点成线、连线成面、连面成体的一体化结构体系,以学生为中心构建小初衔接系列课程,对接小初衔接阶段的学生关键能力需求,链接学生当下与未来发展。

四、构建全方位育人机制,推进教育的协同和创新

1. 小初衔接阶段学生思维素养培养的方法策略

(1)以学科模块化教学为抓手,培养学生思维素养。学科模块化教学实现了知识的整合,语文、数学、英语模块化教学分别梳理了各学科小初衔接阶段的核心素养培育目标,以高站位把握“小初”教材体系的内在联系,找到各学科小初之间知识、能力的衔接点、断层点,教学强调“学方法”“学思维”,而不仅仅是“学知识”,以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科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小学语文纪实作文与想象作文模块研究、小学数学优化计算能力模块研究、小学英语书面表达能力模块研究等。

(2)以学科实践活动为载体,发展学生思维素养。开展学科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学科文化体验,表现出设计整体性、主题整合性、情境社会性和学习建构性等特征,成为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一方面,通过礼轩讲坛为大语文主题演讲、数学讲题小达人、英语“E”展风采等系列展示活动创建平台,另一方面,创设具有学科特色的主题实践活动,将学科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当下热点问题等进行融合,开阔学生的视野。

(3)以学科思维拓展为突破口,提升学生思维素养。以兴趣学院的形式每周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学科思维拓展培优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渗透学科思想与方法、培养学科创新思维,提高学科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为小初衔接乃至今后的学习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 小初衔接阶段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的方法策略

(1)借助明礼课程,形成礼轩行为习惯标准,强化日常实践教育。对接区域对口中学,形成一套适合我校小初衔接的“礼轩行为习惯标准”,设计制作“礼轩小学习惯养成标准挂图”。

(2)设立榜样讲堂,借助榜样力量影响学生行为。以每周升旗仪式的“礼轩少年说”为窗口,将科学家、模范、英雄等作为榜样,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形成进取、向上的良好氛围。

(3)强化评价机制,形成教育闭环。设立文明礼仪手册,构建隐性行为习惯“档案”,借助手册记录学生荣誉、违规行为等日常表现,对学生行为习惯进行规范和关注。同时,结合学校“英雄超市”的运行、国旗护卫队的选拔、班级行为习惯流动红旗的评选等对班级及个人进行行为习惯综合评价。

(4)建设德育阵地,营造“阵地文化”效应。用好学校空间、墙壁阵地,建立学生展示场,开设“礼轩少年说”“礼轩音乐剧场”“礼轩艺术长廊”等展示平台,多措并举,赋能学生成长,全面提升衔接教育质量。

(5)开设“习惯养成”家长论坛,家校共育促成长。通过开设以“行为习惯养成”为主题的家长论坛,让家长明确小初衔接习惯的重要性,家校携手,共同筑牢学生成长的基石。

3. 小初衔接阶段学生身心适应性调节的方法策略

(1)准初中生预热,提高环境适应能力。一方面,让学生走进初中校园,了解校园环境,激发学生对初中生活的期待;另一方面,通过小初衔接军事国防教育体验,增强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提高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

(2)构建心理沟通渠道,提高心理适应能力。一方面,通过举办“暖小轩书信节”,鼓励学生大胆地向“暖小轩”写出自己的各种困惑,以回信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疏导,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另一方面,利用主题班会、班级团建、各学科老师的力量,增强学生心理素质,为学生心理赋能增信。

(3)开展心理教育讲座,助力学生和家长做好衔接准备。通过主题讲座帮助学生和家长了解初中资讯、政策、学习方法等,从学习动力、世界观构建等多个维度和学生及家长一起探讨衔接育人的有效路径,为学生升入初中保驾护航。

(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礼轩小学)

注:本文系济南市教育科学规划2022年度专项课题(课题编号:2022XJ04)“小学初中有效衔接育人机制的构建与实践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小初衔接小初行为习惯
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幼儿抓起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探讨
体育课中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我看到一只小黄狗(外一篇)
我看到一只小黄狗(外一篇)
寄宿制给小初衔接带来的人际交往问题及应对措施研究
浅论小初衔接阶段英语学习策略的培养
小初语文课堂教学衔接初探
小初的火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