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视域下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策略探索

2024-06-23 10:22丁航陈晓红
现代商贸工业 2024年11期
关键词:策略探索数字经济

丁航 陈晓红

摘要:数字经济、人力资源管理和课程思政虽然属于不同的研究范畴,但在新文科教育政策的建构中,三者间产生了内在联系,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在凸显立德树人目标的同时,也回应了数字经济时代和人力资源管理转型的现实需求。在数字经济时代的背景下,文章对课程思政理念进行了辨析和解析,针对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出了聚焦职业伦理、关注行业细分领域、建设数智化实验室和打造课程思政共同体的路径策略。

关键词:数字经济;人力资源管理转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策略探索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11.069

0引言

互联网大数据的发展推动了生产、生活和社会治理方式的深刻变革,成为了我国经济增长新动能,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和经济形势。数字经济化和服务自动化让组织运转更加高效,重新定义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内容,这也对高校人力资源课程教学提出了新要求。

文章以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力资源管理方向的课程教学改革为例,探讨新文科建设中数字经济这一时代背景与人力资源管理转型,以及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思政改革三者的结合问题,探索课程思政改革策略,回应数字经济和人力资源管理转型的时代变革。

1数字经济与人力资源管理转型:新时代与新变革

数字经济作为知识经济的新形态,是一种传统实体经济与数字技术融合的新经济新业态,主要呈现出经济发展要素的数据化;发展载体的网络化;发展技术的数字化和智能化;以及发展成果的共享化和普惠化四种特征。数字经济为人类社会发展带来了“超常贡献”的同时,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也提出了新要求,需要从“培训职能转向组织能力规划和人员赋能管理,基于职位履职状况的绩效评价转为价值创造”。但是数字技术造成的管理去人性化,以及管理者对员工的单向沟通带来的数字距离,让员工与数字技术并未很好融合,员工情感因素遭到了忽视,组织发展遭遇数字化理想的“幻灭”。

2新文科视域下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思政改革

2.1课程思政的概念辨析

思政表示课程教学的行为或状态,是对思政课程这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系列课程的补充,共同构成了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课程思政是在良好的专业课教育基础之上,探索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在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两者的融合互通将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这是能力与意识的结合,解决了专业课程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不够紧密所导致的人才培养与思想教育的割裂。公共责任的重拾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诉求,课程思政所具备的文化功能让它成为了治疗现代化理性困境的最合适手段。

2.2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思政的路径解析

2.2.1以立德树人为价值导向,彰显课程的教育性

时代新人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积极向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道德主要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他律与自律。他律可以衡量从业人员的管理行为是否符合政策法规的要求,但只靠他律是不够的,自律是人力资源从业者将职业道德内化为个人品质的过程,需要通过高等教育的课程教学来实现。“课程从一诞生伊始就蕴含了育人的品性和价值,教育本质上蕴含着对人的价值的期待”。课程思政改革应以立德树人为价值导向,通过理性价值观的引导,修复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育属性。

2.2.2以服务大局为根本目标,关注课程的现实性

社会因素在人力资源管理政策选择中有着重要作用,因此,我国人力资源管理发展应与本国历史文化以及发展战略相契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是教育的使命之一。“包括大学的科学研究在内的教育,多年来对我们的经济生产力和社会福利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数字经济时代,企业管理需要新的商业模式,通过数字转型提升企业效能。人力资源课程思政应以服务大局为根本目标,关注课程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的大局意识。

2.2.3以数字工具/转型为技术支撑,保持课程的前沿性

时代新人的能力培养体现在新一轮产业和技术革命中依旧能保持自身的市场竞争力。数字化转型不仅是教学工具数字化,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效果,更在于如何帮助学生适应数字革命中新的工作关系和要求。“十四五”时期,我国数字经济转向深化应用、规范发展、普惠共享的新阶段。发展数字经济已成为国家战略发展的重要竞争领域,应以数字工具为课程思政建设的技术支撑,注重课程的前沿性,培养学生向国家战略的看齐意识。

2.2.4以复合型教学队伍为组织保障,实现课程的协同性

教师是课程思政的建设主体,课程协同性的发挥需要复合型教学队伍作组织保障。复合型教学队伍的建设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党建引领课程思政,教育者要先受教育,推行党支部建设与教研室业务建设的融合,增强教师队伍的政治意识,保持政治立场坚定。二是联合相关专业背景力量,从不同学科角度完善丰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建设。

作为数字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的革新进路,课程思政要主动依托新文科这一政策背景积极调试,以立德树人为价值导向,以服务大局为根本目标,以数字工具为技术支撑,以复合型教学队伍为组织保障。在此路径下,下文立足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特色,从专业课到精准思政的教学再造,完成人力资源方向课程建设。

3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策略探索

3.1聚焦职业伦理培养,发挥课程德育功能

人力资源课程思政应让学生客观且全面地认识到人力资源从业人员应遵守的道德品质、职业伦理和准则,树立正确的从业价值观。人力资源管理不同环节对职业素养和意识理念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如招聘过程中的公正公开和对员工隐私信息的保密要求、员工培训中的服务意识和需求导向、职业生涯管理的大局意识和前瞻意识、劳工关系中的法律观念、沟通意识和谈判技巧等,这些均可作为思政元素融入点。可综合运用案例分析、视频教学、实地调研和测试法等教学方法,在人力资源管理六模块以及工作分析、员工福利等课程上引入适合该方向的视频、优秀企业案例等外部资源,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从业观念。同时引入一些伦理困境的案例,通过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让学生参与讨论,在向他们灌输身为人力资源管理者应当清晰界定企业的经营理念和社会责任的同时,拓宽学生思路,提高解决在日常工作中可能发生的道德问题的软技能。

3.2立足专业特色,推进细分领域课程改革

3.2.1关注细分对象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

风险社会时代,世界人口的流动和非正规就业群体的大量涌现是传统社会保障制度面临的新挑战,主要应对策略就是针对非标准化就业现象进行多元化的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可结合本专业特色,根据数字时代的职业重构将就业群体进一步细分,关注灵活就业人员、远程工作人员等新兴雇员群体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在授课计划中对灵活就业者的群体特征、当前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以及大型平台企业所采用的新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进行介绍。要求学生运用调研、访谈等社会研究方法搜集平台经济下典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分析比较这些企业员工管理的特点,促使学生对我国现代化过程中劳动力市场和人力资源管理的现实发展进行思考。既实现了专业宏观政策和微观劳动人事管理人才培养的贯通,也培养了学生服务大局的意识,间接体现了课程的育人功能。

3.2.2优化人力资源服务行业的第二课堂建设

关注实践和背景因素是我国未来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发展趋势。人力资源服务行业是当前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一个细分市场,接受专业化、市场化的人力资源服务公司的解决方案,近年来已经成为很多大型企业激活自身人力资本要素,提高组织能力和管理效能的重要手段。这是一个新的需求点,市场潜力较大,但人力资源服务业当前存在专业人才不足、行业发展分散的情况,这也是该行业市场认可度不高和用户企业体验感一般的原因。学生由于对人力资源服务公司的了解程度较低,经常将其与猎头公司相混淆。进入企业实习后,更多是被安排为客服打电话,对此类重复劳动的工作产生厌倦心态,既没有对人力资源服务岗位产生职业认同,也没有对该行业的宏观认识与现状把握,校企合作效果未达预期。

对此要加大与人力资源服务领域的知名企业的校企合作力度,优化第二课堂建设。一是通过前期宣讲和实地参观,让学生对该行业有初步的整体了解,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认知,转变心态观念。二是与人力资源服务公司进行全过程的合作交流,向学生开放多个岗位的实习机会,让学生充分了解人力资源服务行业的发展趋势,有针对性地培养其实践能力。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实验环节考核,也可以以公司的实践表现为主,让学生参与到项目的一个环节,以成果展示作为实践作业,通过体验式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学生对人力资源服务行业的了解和认同。

3.3开展数智化实验室建设,推动课程数字化转型

数字经济时代,数字技术与行业的结合在就业需求上表现出了对高技能劳动力的偏好。相较于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劳动力市场反应明显滞后,需要高等院校打造数字化的学习基础来适应高等教育的需求。可建设数智化实验室,实现大数据与人力资源管理的融合交叉,在教学中运用图像工具、可视化工具、时空分析、社会关系分析等数字化工具也是课程今后的数字化转型方向。培养具备信息技术的人力资源管理高层次人才,有效服务于“数字化”与“智能化”的行业发展需求和人力资源课程的教学科研工作。

实验室可提供高仿真的企业工作环境、管理体系、业务流程,使学生通过项目驱动、情景假设、技能比拼等多种方式训练,掌握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岗位技能,认识人力资源六大模块间的业务逻辑关系。通过角色扮演锻炼学生在岗位管理、培养管理、人才需求和人力资源大数据分析的实操能力,打通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最后一公里”,满足行业对高技能劳动力的偏好,实现从知识型人才向综合应用型人才的转变。

3.4打造课程思政的共同体,探索协同育人机制

3.4.1以党建引领发挥教师党支部的中介作用

人力资源课程思政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的主体包含不同年级学生、不同课程的任课老师以及不同类型的企业,这些个体在课程思政建设的社会网络中往往不会直接产生联系,需要中介力量将他们联结起来,教师党支部可以发挥这样的结构洞作用。借助主题党日、党课等形式,由讲授人力资源方向课程的党员教师所在支部邀请人力资源行业党建联盟平台中的企业为学生开展讲座并组织参观交流,也可与高校内部的其他支部联合为学生答疑解惑,通过嵌入式党建机制盘活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理论和实践环节的各类资源,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巩固课程的政治属性,培养学生的政治意识和核心意识。

3.4.2组建学科多元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研讨室

课程思政建设不仅需要针对学生在思想信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上进行改革,也需要一支业务知识熟练、学科背景多元的教学研讨队伍。不同专业中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侧重点不同,劳保专业采取的是宏观社会的立场和视角,更多地关注员工利益的保障,包括福利、薪酬、职业发展,以促使企业等微观组织承担社会责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微观组织的立场和视角,通过将“人力”这种资源进行有效配置以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从企业的利益出发,致力于运用专业的方法提升员工、群体、企业的绩效。而其他公共管理类专业中的人力资源则偏向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可联合管理学大类专业围绕人力资源管理特色课程群建立基层教学组织,可发挥优势互补的作用。人力资源课程群发展主要围绕德师风建设、青年教师培养、教师传帮带机制三条主线,抓住年轻教师和骨干教师两类人群,围绕“教、学、研、管”几者之间的内在关系来设计。以队伍水平能力综合提升为突破口,找准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实践中的薄弱环节和发展需求进行培训规划。

4结语

专业课程应同时具备教育性、现实性、前沿性和协同性特征,这与课程思政的实践要求相吻合。课程思政是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中的一次创新,动态变迁下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模式不仅能规避课堂滞后社会发展所导致的劳动力素质供需错配风险;在社会转型期,也能为企业员工管理和企业文化建设寻求到价值共识。课程思政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三方面的举措推动了人力资源课程在“社会事实”层面上的改革,通过职业伦理的培养推动人力资源课程在“社会价值”层面的变革,最终实现社会价值和社会事实的统一,这也是新文科改革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佟家栋,张千.数字经济内涵及其对未来经济发展的超常贡献[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03):1933.

[2]李敏,杜鹏程,于展可,等.后疫情时期中国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型与变革——第9届中国人力资源管理论坛述评[J].管理学报,2022,19(02):180186.

[3]谢小云,左玉涵,胡琼晶,等.数字化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基于人与技术交互的视角[J].管理世界,2021,37(01):200216+13.

[4]范群林,田曌琪,程乐,等.课程思政学习、数字技术赋能与育人价值实现[J].创新与创业教育,2022,13(01):117125.

[5]都晓.论精准思政概念生成及其与课程思政的辩证关系[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3(02):4958.

[6]高树仁,郑佳,曹茂甲,等.课程育人的历史逻辑、本质属性与教育进路[J].中国大学教学,2022,(Z1):107112.

[7]黄昱方.影响人力资源管理政策选择的社会因素——对美、德、日人力资源管理的起源和演变的比较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5,(06):155157.

[8][美]西奥多·舒尔茨.对人进行投资——人口质量经济学[M].吴珠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20,104.

[9]国务院关于印发“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的通知[N/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201/12/content_5667817.htm.

[10]程玮.以岗位说明书为指引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设计[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18(13):167169.

猜你喜欢
策略探索数字经济
中职语文阅读教学生活化策略探索
一起来认识“数字经济”
OECD国家数字经济战略的经验和启示
少数民族地区小学数学有效教学课堂的构建
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探索与思考
深入课改 实践课堂 探索策略
从数字经济视角解读欧亚经济联盟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对接
数字经济对CFC规则的冲击探究
高中物理力学的生活化教学策略探讨
应对数字经济下的BEPS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