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文娟 刘丹丹 张理臻
[摘要]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迅速发展,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面临新挑战和新机遇,一方面,高职院校亟须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高素质职业技能人才,切实解决好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两张皮”的问题;另一方面,在智能媒体时代,智能技术将渗透至职业技术教育的全流程中,成为职业技术教育的新着力点,并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赋能。文章运用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调查法厘清了智能媒体时代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教育内容,深入剖析了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文章认为,高职院校通过完善智能职业教育、强化优质课程建设、构建课程思政新格局、构建合力育人机制,有助于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高职院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彰显智能媒体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活力。
[关键词]智能媒体;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智慧教育
进入新时代,人工智能技术、新媒介技术对学校教育的影响程度不断加深,同时也对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强调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合理分工,构建贯通课堂教学、课外实践、媒体网络等教育途径的系统化体系,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1]。充分运用媒体和网络平台,探索智能媒体时代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新路径,成为新时期高职院校全面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应有之义。
一、智能媒体时代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教育内容
高职院校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主体,其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施路径不仅需要遵循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框架,还需要符合当前职业教育的实际情况。进入新时代,国家从产业转型升级、城镇化快速发展等角度出发,大力扶持职业教育,然而目前承担职业教育功能的高职院校仍然存在偏重技术教育与技能培训的情况。在这一背景下,文章发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仍面临诸多挑战,如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知识体系亟待完善等。
(一)加强意识形态建设,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当前,我国已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高职院校构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符合高素质人才成长规律、满足学生价值诉求的思政课程体系,对增强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国已经建成了世界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发展,如何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要“牢牢把握学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学校教育管理全过程”[2]。高职院校通过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引导学生遵守社会规范,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使其能够尊重他人权益,辩证看待自由和约束的关系,实现个体与社会的和谐融合,这也是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目标。
(二)明确当代国际局势,传承红色文化基因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犹存,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抬头,国际发展大变革时代亦是思想政治学科大发展时代,我国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思想政治学科建设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理念的指引下,高职院校应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构建更加具有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专业性系统性的思政课程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3]
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关键是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融合,教师应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内涵,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让教学内容生动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同时,教师要深入挖掘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的红色文化资源,将其融入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奋斗精神,引导学生传承红色文化基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4]。
(三)培育思政学科素养,契合核心价值追求
高职院校应帮助学生增强思政学科素养,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参与社会生活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思想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高职院校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应遵循学生成长成才规律,一以贯之地围绕思政学科素养,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认知情况、心理特征等进行课程设计,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教育教学活动[1]。
在新时代,高职院校通过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有机融合,可有效引导学生感受思想政治学科的魅力,潜移默化地认同和接受思想政治学科背后蕴含的价值观念,帮助学生成长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例如,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构建“大思政课”体系,出台《推进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方案》,建设线上线下混合式授课形式的“课程思政”金课,深入挖掘基础课程、专业课程、选修课程、综合素质实践课程中的思想政治元素。智能媒体时代,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网络育人的作用,运用校园智能媒体主动占领网络思政主阵地,在校园网站中打造《青春榜样》《为人师表》等栏目,积极传播正能量。
二、新时代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现状剖析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这一问题关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根本,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的全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努力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坚定社会主义教育方向,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高职院校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学科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管理体系的协调联动,将“立德树人”理念融入课程思政各个环节,着力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修养、文化素质水平,造就德才兼备、全面发展、堪当重任的时代新人。
(一)理论层面:从整体上列出思想政治教育模块、主题和关键内容
高职院校应厘清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从理论上、思想上下功夫,把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的伟大成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的最新成果,社会主义在中国大地伟大实践中取得的宝贵经验讲好、讲深、讲透,引导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例如,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运用丰富的课程内容、贴近学生的话语表达,在思政课上活用唱红歌、演情景剧、播报新闻等多种形式,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显著提高了学生的“抬头率”与“点头率”,将学生心中枯燥乏味的“低头课”,变成了人见人爱的“金
课堂”。
高职院校应积极构建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引领教师加强学习,提升自身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主渠道作用,助力学生成长成才。例如,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以课程思政建设为重点,在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专业课程教学中挖掘思政教育教学元素,推进思政教育与课程教学、实习实训相融合,突出工匠精神、职业素养的培育。高职院校应积极探索构建课程与思政交融、教书和育人互促的课程思政教育新局面,努力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就理论层面而言,当前高职院校在思政教育中应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践为核心,积极组织教师编写课程思政教材,探索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由中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十三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大学体育教程》,有机融入课程思政的新理念、新方法,是课程思政融入教材建设的有益尝试。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吸纳高铁文化元素,采取“专题化+问题链”教学改革策略,积极推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组织开展优质集体备课、优质示范课、优质微课及“三课三赛”等,构建“1+6”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全面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确保思政课的实效性、优质性和活跃性。
(二)实践层面:将思政教育融入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和社会环境
高职院校积极将思政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将思政教育与学生校园生活相结合,推动思政教育往深处走、往实里去、往学生心坎里去,实现思政工作全程泛在、潜移默化、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例如,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在社区开展实践教学,将学生社区打造成思政教育新课堂,构建了社区化育人模式。目前,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已建设社区思政主题场馆、多个主题育人空间,覆盖各校区的每一栋宿舍,并建成了社区党建思政教育基地。学生可以在“四史”连廊举办红色主题活动,在党史馆内重温入党宣誓仪式,在国学馆内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在文创馆内开展书画、摄影和创意作品展览等活动。
高职院校积极将思政教育融入社会实践、社会环境中,能够使学生在实践中锤炼,在实践中感悟,让学生理解国情、社情、民情,并结合自己的体会宣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讲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新成果,做一名马克思主义践行者和传播者。例如,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倡导第二课堂教育,积极举办尚德论坛、“思想正能量”微电影展和大学生“上好一堂思政课”微课比赛等活动,激发了学生对思政课的浓厚兴趣。同时,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还充分利用本地红色教育资源,结合具体教学内容,让学生接触和体验红色文化,感受革命先烈们的伟大精神,培育和深化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综上,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在实践层面主要呈现三个特点。其一,就课程设置而言,高职院校技能性课程占比高,职业实践活动是以人类为主体的智力型劳动,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应面向实践,探索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科技、文化、服务等各个领域深度融合。其二,就教学主体而言,高职院校师生实践能力强,在当前技术变革和市场扩张的双重驱动下,高职院校学生应实现学以致用,因此针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的思政教育应积极融入当前职业院校课堂教育。其三,就教学方法而言,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智能媒体工具进行网络育人,利用社交媒体工具组织动员学生,建设“夸夸群”“树洞”,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从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具体实践可以看出,当前高职院校将人工智能融入思政课教学尚处于起步阶段,但是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和广泛应用,思政课教学未来的发展空间十分广阔[5]。人工智能技术不仅可以为思政课教学提供更加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更加智能化的教学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思政知识,还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心理状态,从而开展个性化教学。
三、智能媒体时代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路径创新策略
在智能媒体时代,智能职业教育有助于解决课程思政在高职院校的落地问题。智能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在智能时代背景下的新发展阶段,是职业技能教育依托智能技术对职业教育的重构,是职业教育中注入人工智能技术这一催化剂之后的反应结果。在学术研究层面,智能职业教育在狭义上指以培养掌握专业化智能技术的知识型人才为目标,将智能化相关知识融入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在广义上指帮助学习者通过智能化手段获得技能的提升,并在此过程中运用人机协同等手段。
(一)革新技术,完善智能职业教育
与传统高职院校的教育模式不同,智能职业教育应具备适用性、实用性和时代性,其中:适用性指智能职业教育要始终处于主动适应社会需要的位置;实用性则表现在智能职业教育的方法上,要求教师注重学生的个性需求,能够立足学生特点回归教学的真实场景;时代性指教师对比传统媒体时代的职业教育,剖析智能媒体时代职业教育相较于传统媒体时代职业教育的差异。例如,上海电子信息技术学院开设的专业课程有数据网络组建、光传输系统运行与维护、无线传感网络及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及应用、云计算平台搭建、安全综合实训等,以培养学生掌握人工智能相关技能。
智能媒体时代,面向实践的职业教育需要对智能技术的发展进行回应,如从课程教材、教法等不同维度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日常教学。在智能媒体语境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网络环境更加复杂,积极运用智能媒体工具推动课程思政成为当务之急。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应以课程思政为载体推进教材建设,积极搭建供教育主管部门、职业院校、企业、出版社等多方互动交流的平台,构建基于智能媒体时代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教材体系,建设一批与办学目标相适应的有特色、高水平教材。在教法方面,高职院校应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将思政教育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让思政教育更具沟通力、亲和力和吸引力。例如,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打造的官微虚拟代言人“工小程”,头“戴”矿灯、脚“穿”圆规、大眼呆萌、色彩明艳,深受学生喜爱。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运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通过拟人化塑造、可视化呈现以及多变的“工小程”形象,形成专属的“工小程体”网络文体,让课程思政更接地气。
(二)智慧调控,强化优质课程建设
人工智能技术具有自我编程、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够智能完成信息的输入、存储。高职院校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充分运用慕课、翻转课堂、微课等资源,并打造智能问答系统、智能学习系统、智能预警系统等,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为学生提供虚拟学习环境。高职院校通过应用人工智能技术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为其提供更加适合的学习资源,从而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同时,高职院校通过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的数据分析功能,能够为教师提供更加准确的教学反馈,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6]。例如,烟台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搭建“互联网+课程思政”学习平台,积极推进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在线优质课评选、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等项目,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高课程思政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学生提供了丰富优质的教学资源和智能、亲和、便捷的学习方式。此外,烟台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还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平台推送思政特色品牌内容,为师生提供互动交流园地,并将思政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形成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新模式、新格局。
高职院校结合自身情况,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效果评价中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则能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在具体教学场景中,一方面,教师可以运用大数据技术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方位记录,从而对每个环节进行有效分析,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模式和方式;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建立课程思政智能评教体系,将课程思政建设质量、内容、成效等情况纳入院系教学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同时,高职院校还可以通过建立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激励机制,将教师参与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情况纳入职称评定指标体系,进一步提升课程质量,推动课程思政“金课”建设。例如,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自主开发了“OBE专业建设管理系统”,打造了专业建设全流程管理支撑平台,通过“学习成果预设”“人培方案管理”“课程大纲维护”“课程教学实施”“课程成绩管理”和“课程研讨总结”六大模块,实现多方协同管理的教学目标制订、教学过程实施与改进、教学成果评价等的线上数字化运行;以单元教学目标、学期课程目标、专业毕业要求、专业培养目标的达成情况为依据,建立质量达成定期评价机制,形成质量闭环,同时通过质量评价分析存在的不足,及时反馈到目标改进和行为改进中,实现四个层面的质量持续提升;设计“学业画像”“课程画像”“专业画像”三大应用数据画像,通过数据的多维度分析和可视化呈现,清晰展现学生学业、课程教学的发展状况,借助数据分析模型,逐步实现辅助决策。
(三)数字赋能,构建课程思政新格局
在数字校园建设中,信息技术是基础,高职院校应持续推进智慧校园、智慧教室等基础设施建设。例如,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开展智能制造创新工厂系统集成与应用师资研修班、中望软件研修等培训,不断提升教师的数字化设计能力。人工智能赋能课程思政有两大基本特征。其一,高职院校应用“智能+课程思政”有助于构建智慧课程思政体系,将智能元素融入课程思政设计及实施的各个环节,促进人工智能与课程思政的深度融合,在这一过程中,智能技术是课程思政的“助溶剂”。其二,“智能+”背景下的课程思政具有跨界融合的特点,高职院校实施好智能媒体时代下的课程思政的关键在于做好智能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如在外语教育场景中,课程思政概念工程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外在的伦理要求,以“优化和控制学生内在自我情绪”为内在的伦理要求[7]。
高职院校在实施课程思政的过程中,必须夯实技术基础。人工智能技术作为一种创新手段,能够全方位地革新教育生态。基于智慧教室、智慧校园和智慧终端构建课堂生态系统,高职院校可以有效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建立起人工智能时代的交互式教学系统、网络教学系统以及智慧教学评价系统等。例如,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抓住媒体智能化转型契机,以校园智慧“大脑”为核心,构建课程思政新样态。同时,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引导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不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并结合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通过各类智能教学辅助设备实现数字资源获取泛在化、课堂教学智能化、教学过程数据分析智慧化。
(四)智能协同,构建合力育人机制
物联网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把所有物品连接起来,实现了数据的智能化识别和统一化管理。学生不仅可以通过物联网终端体验与学习内容相关的生活场景,而且可以根据需要对这些场景进行干预,如在博物馆实践教学中,学生通过扫描二维码,了解物品的详细信息,有助于提升理解能力。在智慧校园建设中,物联网在管理、服务等各个方面得到有效运用。例如,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大力推进智能、创新、开放、共享的智慧校园建设,积极探索职业教育发展和信息技术融合创新,以教育数字化转型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通过为师生提供特色鲜明、应用灵活、运行稳定的校级数字化资源服务,实现数字资源有效共享;充分发挥数字化资源服务功能,建设虚拟仿真实训资源,搭建学习空间、虚拟工厂、学习共同体等平台,推进远程协作、实时互动、翻转课堂、移动学习等多样化“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建成智慧应用示范中心、智慧学习体验中心,开展VR现场教学、多场合视频教学等基于新兴技术的智慧学习体验活动。
四、结语
作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一部分,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建设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智能媒体时代,职业技术教育格局发生了新变化,在课程思政建设中高职院校亟须转变思路、调整方式。文章结合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具体案例,比较了不同场景下高职院校开展课程思政的重点和难点,分析了智能媒体时代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路径创新策略。文章认为,未来高职院校应重视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优化教学模式,调整教学策略,综合赋能课程思政建设,提升思政教学质量与水平。
[参考文献]
[1]高国希.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9(05):22-27.
[2]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EB/OL].(2022-12-21)[2024-02-14].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2212/t20221222_1035691.html.
[3]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
[4]骆郁廷,余焰琳.“大思政课”视域下红色资源育人探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3(03):69-75.
[5]何茂昌.人工智能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的现实与未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35):50-54.
[6]岳金凤.人工智能深度赋能职业教育创新发展:“人工智能+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论坛”综述[J].职业技术教育,2022(24):45-46.
[7]文旭,徐天虹.外语教育中的课程思政探索[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
[基金项目]郑州市2023年度社会科学调研课题“走进青年: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路径探析”阶段性研究成果(主持人:丁文娟)。
[作者简介]丁文娟(1996—),女,河南漯河人,郑州财经学院助教;刘丹丹(1994—),女,河南信阳人,郑州财经学院助教;张理臻(1995—),女,河南郑州人,郑州财经学院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