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奕
摘 要:新时代乡贤文化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文化载体,是“两个结合”在社会治理领域的现实体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农村基层治理的嬗变创新。厘清乡贤文化与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内在耦合关系、分析乡贤文化在农村基层治理中的特征优势和影响及作用机制,不仅有助于完善农村基层治理体系、推动农村社会稳定发展,也对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树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自觉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两个结合”;乡贤文化;农村;基层社会治理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12.006
1 乡贤文化与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内在耦合
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精神产物,是引领时代风尚的文明象征。乡贤文化并非自然产生,是经历史洗礼和道德重塑,逐渐形成的一种“柔性治理策略”,在治理过程中同治理主体产生情感共鸣和文化认同,衍生出文化单元的内在逻辑和耦合力量,以此引领着新时代乡村社会高质量发展。
1.1 双向互动:国家治理场域中的乡贤文化治村
乡村是基层治理的基本单元,是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的重要场域,乡村治理是完善基层治理体系的关键环节。乡贤参与社会治理是创新乡村治理模式的重要路径,为破解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困境提供了崭新契机。从本质来看,乡贤文化治村配合基层行政治理,重构起“行政+文化”双轨治理机制,理顺了农村、政府和国家的关系,满足现代化治理需求,激发出乡村社会的内生性活力。一方面,乡贤文化治村健全了基层治理共同体的内涵机制,增添了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建设新动能;另一方面,国家政策支持拓宽了文化治村的合法空间,稳固了乡贤群体在村社领域的地位。乡贤以软性运作原则,搭建起维护“国家—基层”的关系桥梁,确保了治理绩效的有效实现。
1.2 内生逻辑:乡贤文化与乡村治理的有机契合
马克思指出:“在再生产的行为本身中,生产者发展和改造着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乡村文化根植于传统农耕文化沃土,为农村社会发展提供了丰厚精神滋养。乡贤体现着地方文化元素,有效整合乡村文化资源,依托村社关系网络,根据村规民约和社会治理的需求,构建出一套自生规则。在我国乡村文化治理场域中,乡贤这一非正式权威力量辅佐基层政府重塑社会秩序,以独特的地位优势彰显自身的权利与义务,使乡规民约成为维护乡村公共利益的内源性准则。乡贤运用恰当的价值观引导、教育协商和人文关怀等方法,塑造乡民的价值认知和行为模式。乡贤借助文化力量塑造乡村形象,引导乡民凝聚共识、和谐共处,营造乡村精神文明空间。
1.3 凝练共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认同整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应深入了解传统历史文化,对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乡贤文化是人类社会农耕文明的智慧之源,汇集了民众集体诉求,以共识凝聚和认同驱动的方式孕育出文化治理理念,成为维护乡村社会秩序的关键因素。“两个结合”是引领中国社会发展的文明性命题,是乡村社会治理的深层逻辑与价值导向;乡贤参与乡村治理是“两个结合”的现实运用和实践向度。恩格斯指出:“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这种反映是现实的历史过程本身的规律修正的。”随着时代的进步,乡贤文化的内容和结构置身于一个持续的演变过程,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认同整合,凝聚了社会贤达在具体治理实践中的思想智慧。
2 乡贤文化在农村基层治理中的特征优势
乡贤文化作用于乡村基层社会治理,是一种凸显中国特色的社会治理方式,体现了中国化具体实际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统一,具有共生性与自信心相统一、地域性与自律性相结合、传统性与独立性相协调的特征优势。
2.1 共生性与自信心相统一
乡贤文化自诞生之初,便以促进社会共同文明与和谐为其核心主旨。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乡贤群体始终坚守这一主旨,并通过各种方式付诸实践,致力于乡土社会的和谐与进步。所以,乡贤文化是一种被文人群体和草根阶层普遍认同的文化共识,是乡贤主体所拥有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和风俗习惯的复合体。同时,乡贤文化也彰显了国人的文化自信。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动力,既推动社会向着文明和谐方向发展,也是彰显国家和人民文化自信的载体。这种文化自信既源自古代先贤的为人做事风范,又是一脉相承、历久弥新的文化传承,更被古人和今人的实践反复证明为一个真理。正是基于这种自信,我们才能对自己的文化充满自豪,并能清晰认识、有力抵御外来不良文化对国家和社会的影响。
2.2 地域性与自律性相结合
乡贤文化以乡愁为内在情感,以乡情为联系纽带,以乡贤为示范榜样,以乡村为发展空间,是传统社会中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在中国传统村落中,乡约族规和家风家训由当地乡贤参与制定并带头遵守,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和传承性。其内容涉及到家族中的孝悌修身、主次尊卑、婚姻祭祀等,进而推及到睦邻友好、调解纠纷、严惩盗贼、保护环境等方面,带有忠孝仁德等规劝性自律要求。如明代王阳明推行的《南赣乡约》,纲领性指出“故今特为乡约,以协和尔民”,与宋代《吕氏乡约》等比较,其内容更侧重于维护地方安定与重建社会秩序的责任担当。
2.3 传统性与独立性相协调
乡贤文化既包含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特征,同时也展现出其相对独立性,特别是在人本性、亲善性和现实性方面呈现出独特的传承特征。乡贤文化虽起源于文人贤达,却一直深植于中国民间社会,对于社会风气的培养、社会结构的平衡以及社会治理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当许多人向往异国他乡的社会治理方式时,我们的祖先却早已通过他们为人处世的风范以及造福国家、社会和他人的实际行动,塑造出适合中国社会发展的高效治理方式。如今,现代“新乡贤”群体的涌现,以及对传统乡贤文化的丰富与创新,进一步为中国特色的社会治理方式提供了有力的证明。
3 乡贤文化对农村基层治理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当前,新时代乡贤文化的作用也扩大到延续农耕文明、构建现代化农村与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更高层面。具体来看,新时代乡贤文化对农村基层治理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一贤群贤”引领乡村社会风尚
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乡贤大都是成功人士,是人们景仰尊崇的榜样。古今群贤的共同点是嘉言懿行,今日之“言”,讲党政方针、讲依法治国、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两个结合”背景下,培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与现代农村发展相适应的新时代乡贤,以“一贤则群贤”的发展模式,以乡贤自身成长履历作为榜样示范机制,引领当地民风建设和社会风尚。如优秀基层干部一贤带动身边好人、道德先锋等群贤,积极倡导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的高尚品德,让村民充分了解乡贤美德和善行义举,推动村民追求崇尚道德、尊重道德、恪守道德的文明生活方式,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乡村文明新风尚蔚然成风。
3.2 “共生共富”助推乡村经济发展
乡贤是乡村共富的引领者和带头人,是激活乡村“共富密码”的钥匙。《管子·牧民》有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乡村富裕,人才涌至,懂礼知廉的乡村文明社会才能得以构建。一方面,乡贤作为乡村精英,交际能力出色,享有较高的社会威望,由乡贤引领乡民走向富裕是一条切实可行的致富道路。另一方面,乡贤自身具备丰富的人脉、资金、信息、技术等资源,参与乡村建设,对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具体来看,在外工作或创业有成的乡贤人士通过返乡、反哺桑梓的方式,将自身积累的致富经验、实践体悟等文化资本,直接转化为推动村民共同富裕的社会资本。同时,乡贤回乡所开展的各类投资项目,直接以产业形式推动乡村振兴,增加就业机会,改善低收入农户生活。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乡贤贯彻了“先富带后富”的理念,确保了“一个都不落下”。
3.3 “崇德向善”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乡贤文化涵养着乡风文明,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活力。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文化是一种做人的文化,其中,儒家经典将有道德、有才能的美善人物冠之以“贤”,而“乡贤”一词,至迟见于唐代刘知几的《史通·杂述》:“郡书者矜其乡贤,美其邦族。”时至明清,“乡贤”正式载入史志中的“人物志”,“乡贤入祀”也成为国家祀典的组成部分。作为中国乡村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乡贤文化既展现了一个地区真实立体的形象风貌,也是团结大众的有效形式。乡贤文化凸显了有德之士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性,体现了中国文化以道德安身立命的根本精神。乡贤文化是一个地域的精神标识,承载着故土情感和文化传统的精神纽带,同时也是探寻和传承本土文化的精神动力。培育乡贤文化,能够发挥乡贤的自律与导向作用,促进乡村文明程度的提升,对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完善基层文化治理具有重大意义。
3.4 “调处息讼”促进乡村社会稳定
社会和谐稳定是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前提和保障。调处息讼作为千百年来我国农村基层治理的重要手段,是乡贤群体通过自身威望、凭借制度规约裁断乡里纠纷的主要形式,迎合了农耕社会解纷止争的现实需求。乡贤也因此成为历朝调处制度所依附、依靠的关键对象。长期以来,乡贤作为社会治理的生力军,凭借人熟、事熟、村情熟以及威望高、口碑好的优势,积极参与乡村社会治理。当前,在“两个结合”背景下,现代乡村基层治理体系承袭了“无讼是求、教化为先;抓大放小,重刑轻民”的古代解纷策略,乡贤也在维持社会平衡、化解民事冲突、降低行政成本上展现出不可替代的作用。由此,新乡贤作为体制外的精英群体积极配合基层党委政府,充实到调解队伍中共同治理村庄,在当前一些地方治理中开创了矛盾调解、群众办事、信息咨询、致富求助“四不出村”等基层调解新模式,对推动农村社会和谐稳定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
3.5 “和谐人居”推动乡村生态文明
乡贤有效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推动了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当前,乡村人居环境面临生活污水乱排放、生活垃圾难处理、厕所卫生难改善、老路烂路难改造等治理难题。乡贤作为改善乡村人居环境的内生力量,从人力、资金、精神等方面全面开展环境整治工作。一方面,面对当前一部分村级治理单位人力资源不足的情况,基层党组织动员乡贤加入环境整治队伍,为人居环境整治贡献智慧,形成了以村“两委”干部、乡贤达人、党员群众、驻村工作队为基础的五员清扫队,开展乡村“环境革命”,乡村环境得到较大程度的改善。另一方面,由乡贤群体带头,为改善人居环境提供资金支持。如通过场院茶话会,乡贤们为环境整治筹资捐款,将所筹款项作为厕所改造试点、村内公共服务设施等各方面的建设支出。汇聚乡贤、企业家等力量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有助于实现共建共享美丽农村的乡村治理目标。
3.6 “齐家治乡”完善基层治理体系
乡贤文化作为乡村优秀文化的代表,是助推农村基层治理的重要力量。正所谓,乡是小的国,国是大的乡。与时偕行的乡贤文化,自产生后历经发展、兴盛、弱化、复兴的动态过程,但蕴含其中的“齐家治乡”理念精髓传承至今,仍历久弥新。在新时代,一批有着“齐家治乡”身份信仰的新乡贤在政府主导下,与村委合力,共同参与乡村治理,有效推动和完善了乡村基层治理体系。如定期邀请乡贤理事、村民代表参与村务议事会,共同讨论决策工程项目招投标、建设资金管理等重要事务。通过汇聚众人智慧,协商解决问题,乡村基层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和制度化水平得到有效提升。乡贤文化以“齐家治乡、同宗互济”的精神营养构建起有中国特色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并且激励着更多现代人学习“老乡贤”,争做“新乡贤”,让齐贤、求贤、传贤引领乡村基层社会治理发展新趋势。
4 总结
“两个结合”是助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经验总结,对乡贤文化助推农村基层治理具有整体性的指导意义。千百年来,乡贤文化传承和创新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着乡土文化和乡村社会正能量,在治理结构中富含人文关怀,探索出文化自信与顶层设计之间的耦合逻辑。在“两个结合”视域下探讨新时代乡贤文化在农村基层治理的创新运用,体现了历史唯物论与传统民本观的结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传统知行观的结合、唯物辩证法与传统的和而不同、自强不息理念的结合。乡贤文化融入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无疑对当今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同时,研究与建设富有时代内涵的乡贤文化,有利于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显然也是对“两个结合”的有效运用和有益补充。
参考文献
[1]王红.弘扬新“乡贤”文化为乡村治理注入新活力[J].农业经济,2023,(06):7172.
[2]孙健,何紫菱.新时代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逻辑理路及文化向度[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3(05):1220.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5.
[4]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01:3538.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1134.
[6]许明观.乡贤与乡贤文化的历史演进及其时代价值思考[N].嘉兴日报,2022420.
[7]刘宁,管辉.乡村振兴视域下乡贤文化的优势内核、发展困厄与振兴策略[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5(03):2330.
[8]陈晔,吴奶金,刘飞翔,等.促进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对策思考[J].台湾农业探索,2017,(2):6468.
[9]韩芳,郭丽彦,王家辉,等.新乡贤参与文明乡风建设的研究[J].教育实践与研究(C),2023,(09):4752.
[10]陈寒非,高其才.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作用分析与规制引导[J].清华法学,2020,(4):118.
[11]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乡土重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5863.
[12]彭晓旭.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内在机理与实践逻辑:以广东Z村为例[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20,(04):2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