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义
摘要:在“双减”背景下,为了更好地做好初中数学课后服务,真正落实“双减”政策,本文中针对当前课后服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开展课后服务指导的实际意义及提升课后服务水平的策略等方面进行简单论述,从而借助课后服务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为学生各项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更为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奠基.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后服务;水平路径;提升策略
随着2021年7月24日《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的印发,进一步落实双减政策,真正减轻学生负担,减轻校外培训负担的工作也迫在眉睫.这就需要我们初中数学教师及时改变服务思想,改善服务结构,充分利用课后服务真正让学生的学习质量得到提高、综合素养得到全面提升[1].
1 开展初中数学课后服务指导的实际意义
开展初中数学课后服务活动,真正的实际意义是充分利用学生在课外的一些空余时间,不仅仅是将时间占用起来,给家长们减轻负担,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服务形式的开展,落实到学生自身上来,更好地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课后服务不是课堂“灌输教育”的延续,而是要在充分把握学生特点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这样不但可以促进学生的良好品格形成,也是教学查缺补漏的一种补充.
同时,借助数学课后服务的开展,可以促进学生主观能动性和自主合作学习习惯的培养;借助课后指导,深化创新意识,全面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可以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有力塑造学生数学综合素养.
2 当前本校数学课后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课后服务的形式比较单一
在“双减”背景下,根据相关政策的要求开展课后服务,形式上只是在原来基础上的表面现象的变化,没有发生实质性改变,可以说是“换汤不换药”,个别的服务形式还是将课后数学试题的讲练变成检测等,学生压力仍然存在.
2.2 没有对学生情况作实质性分析,趋于应付
虽然有很多学校已经开展了多样化的课后服务,在时间上和内容上作出了不少改变,但是落实到位的时间还是不足,教师没有很细致地分析研究学生,对数学各个知识点的分层也不是很明显,课后服务效果不是很明显,只是加长了作业训练的时间,所要求掌握的知识情况无法得到提升.
2.3 教师水平有限,难以胜任课后服务要求
虽然通过多种形式对学生及其家长进行了调查研究,但是长期以来的教学习惯或者新形势下新的要求,使得教师对组织课余学习生活缺乏一定的经验,再加上课后服务经费不够充分,教师的积极性不够强,导致课后服务质量较低,教师、学生甚至家长疲于应付,负担仍然挺重.这样一来,所谓的课后服务变相转化为课堂教学的延续、教学形式的延伸,这种“课后服务”在真正操作中是违背“双减”政策的,极不可取.
3 提升初中数学课后服务水平的策略
3.1 落实对学生的分层指导
作为一个班级也好,一个年级也好,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都是参差不齐的.为了保障“课后服务”的实效性,就需要我们充分了解和把握学生,再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类指导,有针对性地开展各项课后服务活动.对优秀生我们需要提出什么样的要求、完成什么类型的问题,要做到心中有数,避免对数学知识的重复训练,导致时间上的大浪费,以提出一些具有探索性和研究性的问题为好;对中等生需要补充、强化哪些知识点,怎么提升比较有效,建议提出比较高一些的要求,让他们“跳一跳摘到枣”,提高他们学习的自信力;对后进生更不能放弃,更需要我们用心辅导,从最基础的知识点入手,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多鼓励,多表扬,善于抓住他们在学习中的闪光点,从细节入手渗透数学思想,让他们从厌恶数学走向喜爱数学[2].
譬如,在布置数学作业时,将相关测试问题分为三大类:最简单的是基础知识类问题,主要针对后进生的要求;略有难度的是能力提升类问题,针对中等生的要求,保证训练的正确率,易错问题专门进行分析研究;难度高的问题是知识拓展延伸的问题,针对优秀生设计,引导他们充分利用课后服务时间进行合作研究,提高问题分析能力,提升研究水平.
3.2 设置不同类型的作业
初中数学课后服务在时间上可以说能更有效地分类指导学生的学习,这既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又是知识的拓展延伸,我们可以利用这一服务时间,对学生布置不同类型的作业,以起到激发学生思维的效果.
我们依据对学生的充分了解,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或能力水平,设置不同类型的作业,以此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数学学习之中.如,针对理论性比较强的一些作业我们可以分为四类来布置,它们分别为抄写熟记类、模仿计算类、独立思考类和探究创新类.根据不同学生布置不同类型作业,由浅及深,目标要求也可以从低到高依次提升.同时,积极引导他们独立完成作业,体会完成作业的喜悦,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内在动力.另外,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在作业类型上区别设置,如对于那些爱动脑的学生可以布置一些融合性较强的问题,诸如“实践与探究”“课外延伸”“迁移与创新”等问题;对于一些动手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以布置一些简单的知识性不强的“操作”问题,诸如“尺规作图”类,“变换”类,等等;对于一些不愿意动脑的学生,可以设置一些有兴趣的趣味题,如“走迷宫”、“算24”、摆七巧板,以此激发他们的兴趣,引领他们慢慢走进数学的世界.
3.3 转化课后服务形式,由课内向课外拓展
初中数学课后服务也不一定非要局限于在教室开展,也不一定非要以学习的形式,也可以采用非常规的服务方式,转化学习形式,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例如,针对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内容,可以整合成知识对抗赛的形式,开展各种形式的比赛,让课堂气氛不再是原先的守规守矩,调动学生的竞争意识,形成知识大比拼,让沉闷的课堂变得更加活跃.
同时,还可以将数学课后服务的场所由课堂转变到课外操场、实践基地等,让学生通过实实在在的动手操作、实地测量等方式解决数学问题.场所的转变,可以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从另外的形式中重新接收一下知识,以便更好地提升认知能力,实现新的突破[3].
3.4 采用不同形式的评价方式
日常教学中的评价形式大多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默认评价结果,没有新鲜感.如果我们采用比较新颖的评价形式,在某些程度上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会改变学生的认知能力.
比如团队合作评价方式,设置一些问题,团队合作完成,在不同的环节采用不同评价方式,人人参与其中,通过学生自己评价自己、其他团队评价自己等形式,将他们自己的认知情况融入到评价之中,让每一个成员都能明确自己在问题解答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更明确自己的责任.这样的设置,将每一个学生都安排到恰当的位置,缺谁都不能成功,让每一个学生牢记自己的重要地位,从而改变学生的常规认知,形成新动力.
再如,还可以设置不同类型的问题,采用学生互批、互评的评价方式,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扮演老师的角色,出题、做题、讲题、评题,从四个角度调动学生的各项能力,让学生既能感受到压力,又能体现责任.这样可以有效保证课后服务的实效.
这些评价方式,不但进一步增强了课后服务的趣味性,也能更加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更加主动参与到课后服务之中.
总而言之,在“双减”政策下,积极开展初中数学课后服务是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及综合素养,从而保证更好地落实政策,为学生减负的同时保障学生的学习质量.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在不断提升自己水平的基础上,多方面实施策略,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后服务,开辟多种路径,不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唤醒学生的内驱力,提升他们的数学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杨清溪,邬志辉.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落地难的堵点及其疏通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21,41(Z2):42-49.
[2]张文超.学校课后服务实施的理念倾向与改进路向[J].教学与管理,2021(20):7-10.
[3]梁美凤.中小学校课后服务新政的亮点与难点[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8(7):26-28.